登陆注册
18694200000027

第27章 浙江社科院时期的沈善洪老师(1)

钱明

我是在1980年初春从浙江省委党校第二期理论班毕业后,由沈老师亲自选定进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前身省社科所哲学研究室的。从此之后,沈老师就一直是我最尊敬的师长和学术引路人。2011年11月是沈老师八十寿辰,借此机会,我想以“私淑”弟子的身份,从社科所哲学研究室的发展历程及我本人的成长过程的角度,来谈点沈老师的为学、为师、为人之道。

省社科所哲学研究室的前身是1958年6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下属的哲学研究组。当时哲学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均由浙江省委党校教师兼任,地址亦设在浙江省委党校内。1979年12月,浙江省委批准重建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并同意恢复哲学研究组之建制,改称哲学研究室。此时哲学研究室只有三个人,沈老师任主任,办公地点设在省府一号楼省委宣传部内。70年代末80年代初,研究室陆续商调进并通过考试向社会公开招聘了一些研究人员,这里面还包括法学和宗教学专业的,办公地点亦由省府大楼迁至杭州剧院排演厅三楼。当时的办公室同时还被作为新进人员的集体宿舍。1984年哲学研究室改名为哲学与社会学研究所,办公地点设在省府二号楼四楼。1988年哲学与社会学分家,成立单独的哲学研究所与社会学研究所。两年后,哲学所的办公地点迁至杭州市下城区少年宫办公楼内。直到1997年10月开始,省行政中心二号楼六楼的两间办公室才正式成为哲学所的办公场所。2011年初,浙江省社科院又整体搬迁到省行政中心十一号楼,哲学所分得三间办公室,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占据其中一间,这才使全所人员有了较为舒适的办公室。三十几年间,六次搬家,三进三出省府大院,看似纯正的“公家”人,实为非主流的边缘化知识人。这当然与我们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及工作性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因果关系。

本文的主人翁沈善洪老师,1931年11月生于浙江平湖,195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历史系,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班,1956年至1973年任杭州大学讲师,1973年1月至1979年7月任浙江省委辅导组辅导员,1979年7月至1984年3月任省社科所哲学研究室主任,1981年7月任省社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83年2月被直接晋升为研究员,1984年3月至1985年12月任改名后的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首任院长,1986年1月至1996年6月任杭州大学校长(其中有近一年时间仍兼任社科院院长),1996年7月至1998年4月任杭州大学董事长。

沈老师是1978年4月开始筹建的省社科所的创建者之一。从沈老师开始,在社科所哲学研究室(所)工作过的共有二十几位同志,其中受过沈老师直接领导的除本人外,还有任鹰(后任哲学所副所长,现定居美国)、谷迎春(后任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张敏杰(现任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钱仍茂(后任浙江省乐清市政协副主席)、吴光(后任哲学研究所所长)、赖金良(现任浙江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文玉(现定居香港)、董平(现任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腾复(现任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而与沈老师在学术上长期合作、在工作上共事多年的是王凤贤先生(后任浙江省社科院院长)。这些同志后来大都成为省内外乃至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学者或科研骨干,而沈老师无疑是这支队伍最早的学术带头人。

在沈老师引领下,哲学研究室(所)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哲学思想史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后又增设了宗教学、社会学、法学三个方向。哲学与社会学分家后,哲学所又把重点放在中国伦理学说史、明清思想史和佛教哲学等研究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先后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成立了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与宗教研究中心。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近十年间,沈老师除了带领这支团队在学术研究的崎岖山峦上接力攀登外,他自己也取得了堪称其学术生涯中最辉煌的成绩。

1.中国哲学通史研究

沈老师的《中国哲学史概要》(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初版,1984年再版)是社科院最早出版的学术著作。该书出版后,曾被一些大专院校哲学系选作教材,并于1984年被评为浙江省首届(1979-1982)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该书的特色是简明通俗、条分缕析、点面结合、不拘旧说。在当时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的参考书相当缺乏的条件下,该书的出版,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可以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浙江省中哲史界取得的第一项值得骄傲的成果。正是由于沈老师的积极努力,浙江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于1984年宣告成立,沈老师被推选为首任会长。没过几年,该会会员就发展到了百余名。从一定意义上说,成立于2007年4月15日的浙江省儒学学会就是在该研究会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

2.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关于中国伦理思想的研究,沈老师率领的团队在全国算是起步较早的。早在1979年,沈老师就发表了《略论孟子的道德学说》(《哲学研究丛刊》,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对孔子评价的一种看法》(《国内哲学动态》1979年第5期)等文,开始了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探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沈老师又与王凤贤先生合作,在担任繁重领导工作的同时,积数年之功合作完成了《中国伦理学说史》这部被时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先生称为“传世之作”的学术巨著。全书共123万字,分上、下两卷,分别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85年5月和1988年11月出版。该书出版后,《人民日报》、《文汇报》、《哲学研究》、《书林》、《中国哲学史研究》等十余家全国性报刊发表过书评,其上、下卷曾分获1988年与1990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及1989年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该书作者择取中国伦理学说史这个间架宏大的科目,以广阔的视角和深邃的史识,贯穿中华历史文化之全过程,并博采众家,缜密诠综,组成立论坚实、逻辑严密的结构体系,其中对于一些涉及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嬗变的重大学理问题和现实问题,他们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问题意识及价值取向而重加审视,严谨考索,从而显见其功力的厚积,治学的勤苦,尤见其匠心的独特,思想的新颖。正是由于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好的社会效益,人民出版社又于2006年以《中国伦理思想史》为名出版了修订版。

3.王阳明哲学研究

沈老师与王凤贤先生合作的《王阳明哲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虽篇幅不长,但却是浙江省阳明学研究的第一本专著,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大陆学术界对王阳明进行重新评价的首部专著。作者对王阳明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根源、理论内涵、分化演变以及学术界对王阳明的不同评价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新识和见解,主要表现在: 第一,作者认为王阳明学说是宋明理学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必然产物。王阳明正是抓住程朱学说的内在矛盾,并在揭露这个矛盾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的。第二,王阳明哲学是道德型的唯心主义,它与一般的哲学唯心主义不同,不能简单地将其类比为西方主观唯心主义流派。第三,王阳明哲学体系的基本矛盾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前提与传统封建道德伦理的矛盾,由此而引发了导致其学派分化的“四句教”案。第四,王阳明所主张的一切从“吾心”、“良知”出发的观点,在当时起到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作用。上述观点,作者后来又在《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哲学意义》(《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4期)、《论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积极意义》(《中国哲学》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王阳明哲学的内在矛盾》(《中国哲学》第9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该文后获第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论文中作了进一步阐释和深化。在沈老师和王凤贤先生的领导下,阳明学研究后来逐渐成为我所的重点方向,并为学术界奉献了一大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4.黄宗羲与浙东学派研究

沈老师在1986年1月担任杭州大学校长后还继续兼任省社科院院长一职。期间,他开始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重大课题——黄宗羲与浙东学派研究(1985-1995)。该课题后在吴光先生的努力下,取得了诸多成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黄宗羲全集》的整理编校。该书共12册,约500万字,由沈老师主编,吴光执行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994年出版。该项目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浙江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开始的,沈老师当时任该会会长,所以在课题筹备阶段,是沈老师牵头组织了省内外二十余名专家,开会商讨,论证方案,协调分工。后沈老师因担任行政领导工作,而未再具体参与此事,但却一直给予关心和指导,为顺利完成该项目提供了重要保证。该书12册全部出版后,于1995年荣获中国图书奖,1997年获得第七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底,浙江古籍出版社又请吴光先生负责,在原书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推出了新版《黄宗羲全集》。2005年1月31日,曾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史晓风同志转赠温家宝总理一套新版《黄宗羲全集》。3月22日夜,温总理亲笔致信史先生,感谢他赠书,并对黄宗羲的思想作了客观而中肯的评价。温总理论黄宗羲学术思想的亲笔信后来发表在《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和《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上。该信的发表,不仅有力推动了学术界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黄宗羲的思想与学说,而且对于深入探讨明清“浙学”、当代浙江精神以及建设浙江文化大省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5.全国宋明理学讨论会

在沈老师的积极努力下,1981年10月15日至21日在杭州召开了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国宋明理学讨论会”。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与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这次研讨会是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以来,继1979年10月在太原举行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后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出席这次讨论会的专业和业余中国哲学史工作者达260余人,其中包括美国、日本、西德、加拿大、瑞典和斯里兰卡的学者,实际上是“文化大革命”以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确立了浙江省社科所中哲史研究在全国的地位,并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省中哲史研究的展开和队伍建设。这次讨论会共收到论宋明理学和论中国哲学思想的论文185篇、专著3部,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史学会与浙江省社科所又合作编纂了《论宋明理学》、《论中国哲学史》两本论文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6.中日联合王阳明遗迹考察

在省社科院的对外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中,有一件事应大书特书,这就是持续近十年、参加人数逾百名、连续进行六回的“中日联合王阳明遗迹考察”。这是一次在中日学术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合作项目。关于这六回考察的详细情况,可以参见冈田武彦的《王阳明纪行——王阳明のを访ねて》(大阪,登龙馆1997年版)、地主正范和山口胜朗的《王阳明遗迹探访纪行》(福冈,思远会1992年版)等书籍。记得1986年8月23日至31日,由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为团长、福田殖为副团长的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王阳明·东林儒者遗迹探访团”一行21人来到杭州时,是当时还兼任社科院院长的沈老师、副院长王凤贤先生在杭州酒家热情招待了全体团员,并与冈田武彦先生等就推进中日学术文化交流的有关事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协商,从而掀开了中日联合王阳明遗迹考察以及我院与日本学术界及民间团体交流的序幕。1989年4月当冈田武彦先生再次率领日方团员来华进行第二回王阳明遗迹考察时,已担任杭州大学校长的沈老师不仅指派杭州大学日语系主任马安东先生全程陪同考察,而且还亲自出席了在余姚举办的王阳明国际学术研讨会。1991年4月冈田武彦先生又率日方团员来华进行第三回王阳明遗迹考察,沈老师专门在杭州西子宾馆与王凤贤院长一起主持了中日双方全体团员参加的结团仪式,并指派当时任杭州大学外事处副处长的陈辉先生全程陪同,为顺利完成41天的考察任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件件往事,至今仍令中日双方所有参加过考察活动的人难以忘怀。

回顾沈老师在省社科院尤其是哲学研究室工作期间所做的工作,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最值得总结,而事实上它们早已成为社科院尤其是哲学研究所发展壮大的宝贵资源之一。

同类推荐
  • 汪精卫第四卷

    汪精卫第四卷

    提到汪精卫,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两个字——汉奸!汪精卫在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中国人的耻辱。因此现在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把汪精卫从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历史中完全抹杀,只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实在无法抹杀汪精卫的存在,才简单地提到了汪精卫和他的维新政府。这种出于主观愿望而随意修改历史的作法,使国人对历史产生了错误和虚假的理解。重新去纵观汪精卫的一生,历史不仅仅是记录事件,还需要真实、公正、客观。
  •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四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四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陈,统一中国;隋的统一,促进了边境同内地、台湾同大陆的联系。然而,隋炀帝奢侈腐化,苛酷无比,弄得民穷财尽,终于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隋唐时期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唐代的诗歌,在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中发展到了高峰。其中最杰出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的散文也有很大成就,韩愈和柳宗元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唐代的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不论在绘画和雕塑方面,都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
  • 大艺术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艺术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艺术家的故事》艺术可以再现历史,概括生活,表现人类的内心世界。艺术是人类精神的集中、高度的反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达·芬奇便是这一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哲学家。贝多芬的名字是和音乐联系在一起的,他的音乐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震撼了世界乐坛,因此,他被人们尊称为“乐圣”。梵高的一生是穷困潦倒的一生,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在短短的十年绘画生涯中,为世界留下了《向日葵》、《鸢尾花》、《加歇夫人》等作品······
  • 曹禺的青少年时代

    曹禺的青少年时代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一海河的儿子、二一颗苦闷的种子、三圆光的故事、四在宣化的日子里、五年少才气不可当、六“戏原来是这样美妙迷人的东西”、七对新文学的迷恋、八“今宵酒醒何处”、九“向一切因袭的心营攻击”、十诗的精神探索、十一恩师张彭春、十二在南开新剧团、十三表演的天才、十四大学生活、十五探索人生、十六水木清华、十七虎虎生气、十八《雷雨》的诞生和后记。
  • 中国古代皇帝传

    中国古代皇帝传

    中国的皇帝,不管是雄才大略的“英主”,也不管是一辈子嘴边流着哈拉子的白痴;不管是草菅人命的暴君;也不管是弱如绵羊的傀儡,当他们一坐上“龙椅”,他们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头子”,是“万乘之尊”,“家天下”的封建格局就决定了他们具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无上权力!本书从秦始皇起,至溥仪止,涵括中国的全部皇帝的传记。每个皇帝独立成传,每篇既带有浓厚的传记色彩,也不乏神奇的趣闻、生动的细节。而每传(主要是大传)前的一段议论性文字,即是编撰者力求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历史,以新的价值观念评判历史人物之所为,相信对读者是有所裨益的。
热门推荐
  • 鸿鹄生活

    鸿鹄生活

    个人散文集,创作之中,可堪指点一二,涵盖哲学、人生多方面话题。
  • 伤逝

    伤逝

    十八岁,他说爱她。十九岁,被他送进监狱五年。二十五岁,却被迫嫁他。有的人,第一最好不相见。
  • 没有厮守不如分手

    没有厮守不如分手

    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他和她对上了眼。他开始慢慢地靠近她。。。。。。。。。。。。。。。。。。。。。。。我不打算多说了。。。。。。。。。。。。。。。。。。。。。。。。。。。。。。。。。。。。。。。。。。。。。。
  • 乌鸦凤凰

    乌鸦凤凰

    夏雨柔决定要杀了宇文男,自己曾经是那么的相爱,却背叛自己,还对自己不惜痛下杀手的男人。
  • 上古世纪之宿命约定

    上古世纪之宿命约定

    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虚幻。原来的废物天赋原来却是无与伦比的杰出天赋。原来所谓的神抵竟然是这个样子,哈里兰也好,诺伊也好,都不过是神抵的棋子。诺伊也好,吉恩也罢;璀璨世纪也好,上古世纪也罢,不过皆是众神的戏曲而已。当天地不仁,众神以以万物为刍狗,将这个世界变成他们的棋盘的时候,人们又该怎么做呢?
  • 我的降妖之路

    我的降妖之路

    本书创作的初衷意在挽救日渐冷门的灵异题材。包含了灵异修真的同时,又兼并轻松搞笑。慢热型情节,越往后面越精彩。走过、路过、表错过,请暂时加入书架,有空看那么一眼,绝不会吃亏的……本书交流群:31711821
  • 异世宠夫

    异世宠夫

    “砰”“砰”“砰”爆炸声应声而来,慢慢的声音越来越小,直到世界都安静了,她们也都闭上了眼睛,再次睁眼时,她们穿越到了女尊世界,她们将会谱写出怎样的故事,而她们还能在相见吗?
  • 笑掌天下

    笑掌天下

    七星连珠,离奇穿越,他们可还能相见?内忧外患,无穷无尽,他应该做些什么?生性淡泊,无心天下,但不愿无家可归!乱世风云,战火弥漫,他不想生灵涂炭。他不是救世主,但他要拯救苍生!且看他纵横捭阖,笑掌天下!
  • 旧年何年

    旧年何年

    他自从见到她的第一眼,那久违的心跳浮上心头,或许这叫一见钟情吧,从此男孩脑海中再也忘不掉那女孩的容颜。
  • 李美人

    李美人

    一个美女学神最求自己上哈弗大学的梦想,选择了与高富帅三年的分离,然而在飞机上意外穿越到了洪武年间。从被人玩弄到玩弄别人,摸爬滚打爬上了权力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