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94200000021

第21章 远见卓识,引领风气,实现杭州大学的跨越发展——记沈善洪校长二三事

费君清

恢复高考后,我在1978年初进入杭州大学中文系1977级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四校合并后,因工作需要,我于1999年8月奉命离开浙江大学,踏上新的工作岗位。21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使我对母校杭州大学充满深厚感情。母校的领导和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教育和培养都铭刻在内心深处,终生难忘!今年正值我的老领导沈善洪校长80寿诞之际,谨以此文记述一些杭州大学的往事,并借以表达对老校长的敬意和祝福。

我对五六十年代的沈校长所知不多,听一些老同志说过,沈校长是1951年入学,进入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后来即改为浙江师范学院即杭州大学前身)的首批学生,并担任了校团总支的组织委员,以后又去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回到浙江工作。我最初知道沈校长是在1985年12月,他从省社科院院长调任杭州大学校长之后。不过那时只知道他是新校长,但并不直接认识。一直到1987年6月,我从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到学校党委组织部担任副部长,因为工作关系,常会就一些干部问题向沈校长请示汇报,接触才逐渐多起来。后来我又担任了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和党委副书记,作为校领导班子的成员,与沈校长的接触自然就更多了。这么多年在沈校长身边工作,沈校长成为我十分尊敬的领导,也对我个人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我由衷地认为他既是一位善于审时度势,具有远见卓识的智者;也是一位敢于抛弃陈规戒律,勇于开拓创新的勇者;更是一位胸怀宽阔坦荡,全力奖掖后进的仁者。

正是在1986年1月至1996年6月期间,沈善洪教授担任杭州大学校长期间,与时任校党委书记的薛艳庄教授一起,带领整个领导班子,正确地把握学校在建设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排除了种种困难和障碍,敏锐地抓住历史机遇,以先进的理念,明晰的思路,果断的措施,推动学校上水平、上台阶,使杭州大学迅速崛起,成为国内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翘楚,得到国家教育部和社会上的一致认可。沈校长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所抓的几件大事,在国内高校也都是领风气之先,既看得准,又抓得实,对学校产生了重大影响,做出了特殊贡献!因此可以说,沈校长是杭州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功臣,是他带领杭州大学走向成功,创出了辉煌。

下面,我就沈校长在任时所抓的几项工作,谈几点认识和感受。

一、重视专业学科建设,构建综合性大学框架

众所周知,杭州大学原来所拥有的学科专业大都属于基础学科,据说“文化大革命”前夕,全校总共只有11个系,13个专业。“文化大革命”一结束,几任校领导着手做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工作,也新设了少量的专业。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到处都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杭州大学到底是继续沿着原来办基础学科的老路子走,还是要另辟蹊径,积极开办一些应用性的学科和专业?沈校长敏锐地看到另辟蹊径的必要性,坚决主张在保持和突出老杭州大学文史哲和数理化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必须根据综合性大学学科布局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办一批新的边缘性、交叉性的应用性学科和专业。

于是,他大力支持和积极鼓励各系开办一些新的学科专业,组建一些新学院。如在此前老政治系已经分为哲学系、经济系和法律系,此时沈校长又同意将从政治系分出来的经济系再次裂变分为经济系、旅游系和财政金融系。一些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系相继升格为学院,如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人文学院、旅游学院、金融与经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等。就新专业而言,亦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出现,如与经济建设直接联系的专业仅经济与管理类就有12个,应用性专业占到总专业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新创建的如外贸、旅游、财政金融、工商管理、经济管理、保险、法律、新闻、电子计算机、区域规划等学科专业,为浙江和全国提供了大量急需的人才,大大地提升了学校接轨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能力和影响。

经过努力,到杭州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学校已经拥有13个学院,28个系,一个分校,4个教学部,58个本科专业,61个硕士学位学科,13个博士学位学科,形成了老学科老树新花,继续保持优势;新学科生机勃勃,富有特色的格局,变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

二、崇尚学术,积极推进科研工作

沈校长认为,高校就是做学问的地方。崇尚学术,营造浓郁良好的学术氛围是他孜孜不倦所追求的。这在一些小事上也能看出来。记得在1993年上半年,我在教育部的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参加干部培训,受邀去北京大学学习访问。正好遇到北京大学破墙开店的举措推出,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和讨论,因此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于是在我回校以后,也向学校领导班子汇报了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正好杭州大学也有好几百米的一段南墙,地处天目山路的繁华地段,若是破墙开店,搞成商铺,估计会十分红火和抢手。加上杭州大学的经费情况也总是不够充裕,能额外为学校增加一笔收入是件好事。因此有同志主张不妨一试。在会上研究此事时,大家就此展开了充分讨论,各有见解。沈校长后来发表意见,认为此举不妥,不能为了赚钱,破坏了杭州大学校园的宁静和原来的学术氛围。此事已经过去了近20年,今日再回头来看,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坚持自己的学术操守,不破南墙无疑是正确的。

另一件事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校内尚有一些教职工主张杭州大学应当以教学为主,不应过于突出科研。沈校长到任后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把“科研与教学”看做是高校工作的两个中心,绝不动摇。他还多次强调杭州大学作为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应当出高水平成果。在他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杭州大学的学术氛围不断浓郁,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学术成果相当丰硕。

当年师生津津乐道的是杭州大学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三个“首”的佳绩,从中可见其科研实力之一斑。一是从1985年至1995年十年期间,杭州大学共承担国家级科研任务32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6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36个。承担国家“八五”规划项目数列全国地方性综合大学之首(全国高校第13位)。二是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的情况令人瞩目。在全国学术榜排名中列全国高校第40名,为全国地方性综合大学之首。三是1995年由教育部开展首次时间跨度从1979年1月至1994年3月,涉及23个学科的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选,杭州大学获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名列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之首。

三、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扶持青年教师成长

老杭州大学的人大都知道,沈校长对青年人才特别重视,特别提携。这件事情,因为我曾一度协助校长分管过人才工作,而且自己本身也是这方面政策的受惠者,所以有比较多的了解。杭州大学是一所老学校,实力较强,声名远播。但当时的规模并不大,师生人数也不多。“文化大革命”前,教授为22人,副教授为17人,讲师150人,教员19人,助教424人。经过“文化大革命”浩劫,更使得人才零落,百废待兴。20世纪80年代初,因为刚从十年动乱的影响中走出来,杭州大学的教师队伍职务结构很不合理,高级职务教师很少,并且青黄不接,形成人才断层。教授、副教授比例只占教师总数的14%,年轻教授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状况既不能适应恢复高考制度之后日益扩大的人才培养规模,也很大程度上压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沈校长看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对人才非常重视,真是到求贤若渴、不遗余力的地步。从1986年开始,他一方面竭力破除论资排辈的思想,大胆推出了年轻教师职称职务破格晋升的改革措施,及时提拔和使用了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另一方面,他又大力推进“优秀人才工程”,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工作做出具体政策规定。

在沈校长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重视青年人才,并为此付出大量心血之后,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很快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纷纷开始挑起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大梁,极大地弥补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所造成的学术梯队断层和青黄不接现象,从而使杭州大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据统计,从1987年到1995年,先后有179人(次)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其中40岁以下晋升教授的有19人,35岁以下晋升副教授的89人。在校内一度被传为美谈的如心理学系的王坚,他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时年仅30岁;又如数学系陈杰诚被破格晋升教授时也只有30岁。随着一批青年教授、副教授的出现,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龄明显地降了下来。如我校教授“文化大革命”后的平均年龄为70岁,在1987年教师职称晋升后就下降到57.3岁,到90年代则又有进一步降低。到百年校庆时,杭州大学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都已经得到十分明显的改善。当时全校有专任教师1241人,占教工总数的47%,其中博士生导师38人,教授164人,副教授509人,讲师58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42%,45岁以下的教师有797人,教师平均年龄则从1985年的48岁下降到1995年的43岁。这样的师资队伍在当时的兄弟院校中也是显得相当突出的,颇为人们所羡慕。应当说,沈校长以他的眼光和魄力在这项工作中居功至伟。

就我个人而言,在杭州大学率先实行对青年教师的破格晋升、推进中青年教师的博士化工程和选拔年轻人担任校院两级负责人的过程中,都是受惠不浅的。首先,在1990年6月,我申报了破格晋升副教授。按常规,我是1987年升的讲师,晋升副教授一般是在1992年下半年。但是正因为学校有破格政策,使我提前两年多就在首次申报中顺利地评上了副教授。其次是1994年,学校决定实行“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并积极鼓励已有高级职称但尚未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这一举措在后来的实践中也被证明是十分英明的,确实在各兄弟高校中走在前面。正是靠沈校长的鼓励和支持,我才下决心克服诸多困难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从而解除了个人发展上的一个后顾之忧。再次,杭州大学当年不仅破格选拔出一批年轻人当教授、副教授,同时还在管理岗位上大胆任用年轻人,让他们在校院两级领导岗位上施展才华。我和徐辉、胡建淼等人在担任学校的副书记、副校长时都还不到40岁,另如史晋川、肖瑞峰、王坚和陈杰诚等一大批人任系主任、副主任时,也都很年轻,但他们都已经挑上了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两副重担,在学校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促进开门办学,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沈校长是位十分严谨的学者,但是在主张高校承担和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方面,他从来都不保守。他坚持以改革开放带动学校发展,坚持发展要以内涵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为浙江和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那时候他的年纪已经较大,身体也不是很强健,但是仍然不辞辛劳地跑地县,跑企业。我曾跟随他花了一个多星期,跑遍台州的所有县区,与政府和企业谈交流合作。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杭州大学走出去,请进来,与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大型企业及兄弟院校搞了不少有声有色、十分精彩的合作项目,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如我校与义乌市委、市府共同创办义乌分校;联合省人民银行等金融单位组建金融学院;联合省新闻广电系统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省乡镇企业局组建乡镇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中达集团等创建旅游学院;与德清县政府共建杭州大学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园;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实行校际合作办学;与省政法干校联合办学等。通过这些合作,使杭州大学不是把自己关在高楼深院,单纯地教书做学问,而是主动与经济建设主战场接轨,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互相促进。这样,一方面为杭州大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众多的机遇,大大增强了办学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确实为社会和企业解决了许多人才和科技方面的困难,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作者简介]费君清(1955-),男,浙江宁波人。博士,教授,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曾任杭州大学校党委常委、副书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领导小组副组长、组长;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专家、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陆游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社联副主席、浙江省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人文社科专家组专家等,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同类推荐
  • 华人十大科学家:钱学森

    华人十大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1995年5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原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更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2011年,上海交大也建成钱学森图书馆。同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钱学森》由童苏平、邢娓娓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
  • 习惯就好

    习惯就好

    关于独立,关于偏见,关于成长,田朴珺首次执笔发声,细说独立女人,笑看偏见传闻!不煲鸡汤,只啃骨头!王石不推荐?习惯就好!中国演艺圈最具争议性的人物田朴珺,身兼演员、王石女友、电影制片人、杂志专栏作者等多重身份,首次以作者的身份出版的第一本随笔集——《习惯就好》。主要收录了田朴珺从被中戏退学到跨入演艺圈,转战地产界、到去纽约游学生活等重要的人生阶段所发生的各种奋斗经历、感情经历以及思考感悟等。本书将会首次揭秘田朴珺本人多年闯荡演艺圈以来的各种被大众误解的争议事件,并且第一次回应与地产大亨王石的“红烧肉”事件,力求展现一个不一样的田朴珺到大众面前。
  • 元帅智慧:徐向前

    元帅智慧:徐向前

    徐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党和国家及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戎马一生,驰骋疆场,擘画军事,大智大勇.足计多谋,奇韬伟略。徐向前善于从全面分析敌我力量强弱、战争态势优劣、战场环境利弊等实际人手,施谋展计、用兵布阵,由此创造了诸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有效战法,提出了对中国革命战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军事理论,提供了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样式的成功战例。江泽民同志说:“徐向前同志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战功卓著,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深厚的军事理论造诣。
  • 麦哲伦(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麦哲伦(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麦哲伦出身于贵族家庭,1505年参加葡萄牙海军去印度作战。虽然葡萄牙在非洲东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战胜利,从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势力,也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海上贸易控制点,但没能控制马六甲,其成就还欠完美。为此,1511年参加攻占马六甲之役。东方的财富经过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掌握了通往马来西亚海域与港口的钥匙。但还需要向香料群岛、产生财富的摩鹿加群岛探险。因此于1511年12月作一次侦察航行,到达班达岛后,带了一批香料于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随军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萨莫尔,因受伤成终身跛脚。1514年回国后两次上奏国王要求晋级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绝。
  •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

    一本书带你读透西汉开国皇帝的御人成王之道,为你揭开老好人刘邦“白脸”真容下的创业真经。一将功成万骨枯。刘邦为了稳定大汉政权,终于露出了“白脸”的真容,手中的屠刀转向了曾为自己打下江山的功臣良将……作者以史籍为蓝本,以人性为内核,用娴熟流畅的笔法将大汉君王事讲得千回百转,有滋有味,刘邦的传奇尽在书中。他究竟是流氓,是无赖,是英雄,还是枭雄?千秋功过,任君评说。
热门推荐
  • 名人名言与事典

    名人名言与事典

    名人名言以及事典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真理的结晶,毕竟那是时间和生命的双重产物,是历史真正的精华所在。那第继承和发展祖先的容光,创造和发展时代的辉煌,就成为人们的一种主题,一种带有某种永恒性的使命。这样一来,祖先就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从他们那里汲取着力量;而或许,我们也能留下自己真知灼见的一言半语或者可圈可点的一二事例,值得后人细细揣摩一回,那也就足够了,人生的意义就在这里。如此的话,我们也就成为后来者的榜样。
  • 吾乱三国

    吾乱三国

    感无常,遥望诸天辰星,叹造化,脚踏寰宇罡斗,执牛耳,肩负历史闸门,我要让那五胡来朝,直呼天朝国威!我要让那蛮夷归服,徒喊不附中华!我要让那诸神膜拜,高唤大道归宗!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鹿生陆笙

    鹿生陆笙

    那个时候人人都以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命运终会不同。可为什么醒过来的我面对十年前的自己,心里会狼狈的像一条狗。
  • 山不转水转

    山不转水转

    本书故事情节从几个高中生开始,可以算是引言部分,主要内容发生在后来的大城市里,内容包括爱情、警匪、阴谋、复仇等情节,刚开始几章或许让读者提不起什么兴趣,但是请花点时间和耐心,后面会有精彩情节等着你。
  • 阴阳屠戮者

    阴阳屠戮者

    屠神、诛仙、灭鬼!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 战神之路系列第三部

    战神之路系列第三部

    为了追求真爱,我进入了另一个陌生的国度--幻魔大陆。在这里,我拥有数种身份,却发现了又一个强大的自己。是什么力量能复制幻魔大陆人、神、魔三界第一强者的身体?会有谁拥有控制三界的能力?为了摆脱命运的安排,无奈之下踏入了挑战自己的战神之路!
  • 吾辈非角色

    吾辈非角色

    本文删除,重新整顿,完了再上,亲们说说来你们都喜欢看神马类型文,男主?女主?说来……!慢热微虐+百合断袖接踵而来,纯粹娱乐之作,乾坤逆转穿越当道,雷雷更健康……一遭离奇车祸,安景歌被带进了一场异世穿越之旅,只是她不幸地穿越到一个乞丐女身上,可悲的说还是一个被诬陷的落魄真公主;且看景歌如何咸鱼大翻身,低调为人、高调行事的她如何一跃成为商界万受瞩目的景公子,如何变成京城赫赫有名的‘黄金美少年’,精彩好戏就要上演——PS:筒子们放心,结局圆满,美男and少女~
  • 大都市小相师

    大都市小相师

    天才少年小沈忽然被查出脑癌晚期,顿时,天塌了!什么班花,校花啊,财富啊,他都得挥手做拜拜了,可他不想死啊,好死都不如赖活,有句话叫做:不孝有三,没媳妇最大,所以他得保命去找媳妇“尽孝”。一个偶然的机会,小沈得到了一篇口诀,从此踏入了一个神秘莫测的江湖世界,未卜先知,得窥天命,红尘大都市,做一个游戏风尘的自由小相师!(书友群:416692337)
  • 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新技术·如何生态养殖泥鳅

    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新技术·如何生态养殖泥鳅

    本书根据泥鳅生态养殖生产实际和相关法规,提出了生态养殖泥鳅的要求,介绍了与养殖生产密切相关的泥鳅的生态特征,系统地介绍了生态养殖泥鳅如何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饵料配套、商品泥鳅等方面的技术关键及其特点。
  • 末日求生:女王大战僵尸

    末日求生:女王大战僵尸

    前一刻充满欢声笑语的学校,下一秒钟立刻变成了沉闷的丧尸乐园,本以为难逃一劫却被英雄系统选定为宿主。一大波丧尸正在来袭,一大波变异兽来袭,一大波美男来袭。瑞萌萌疲于应付。群号414136473群名称清歌夜舞。。。感谢大家的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