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无须付出太多努力即可向他人传递信息的方式。即需要设计举手之劳就可以实现的传播方式,比如使用即时通信工具如MSN、QQ,或者发个短信、发个邮件等只要动一下手就能轻易实现,最忌讳复杂的操作。
信息传递范围很容易实现向大规模的扩散。即要找到容易把消息迅速传播出去的出发点——“病毒感染源”。一些有名的论坛如天涯等。或者找一些名人作为传染源,如新浪博客迅速崛起就很好地利用了名人的眼球效应。
利用公众的积极性和行为。最容易能激发所有人的积极性莫过于公共性的话题,当然与每个人自身密切相关的话题也能引起传播者参与的兴趣,虽然给予奖品等也能吸引一部分人参加,但远不如“中立”具备更高的关注潜力。
精心选择现有的通信网路。即要根据产品的特性精心选择网络、手机等先进的传播通路,让产品和服务经由用户之间的互动迅速“传染”出去。
2.社区营销
美国新闻学者奈尔斯日前撰文认为,奥巴马的成功创造了美国新的历史,不仅仅是因为他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而且因为他的竞选策略改写了竞选的新规则,即成功通过社区人际传播网络赢得公众狂热支持。
王老吉地震捐款的事件在于幕后操作者深刻地理解了互联网的本质,了解了网民的习惯,将一条能吸引网民眼球的消息放大,并进行加工,通过网友之间的协作和分享,最终使得“封杀王老吉”的话题一跃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网络语言。
网络社区是指包括BBS/论坛、讨论组、聊天室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社区中的人群在一定时空内有着共同志趣或目的,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社区提供平台,聚拢网民生产内容,是Web2.0的重要形态。
首先,网络社区的天然分众性相比电视、报纸、杂志、新闻网站甚至分众传媒的楼宇电视广告的受众精准性高得多。其次,网络社区的互动效率以及传播性价比,也都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最后,网络社区独特的口碑传播效应和公众舆论影响力也是其独特的媒介优势。因此,目前众多日化、IT、汽车等全球知名品牌企业,均制定了专门针对网络社区领域的营销传播策略,甚至连许多在传统主流媒体缺乏话语权和广告预算能力的中小企业,均转向以口碑营销和社区公关为核心的传播模式。
由于网络社区的介入,消费者购买路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98年由美国刘易斯提出的传统AIDMA营销法则:引起消费者注意(Attention),让人产生兴趣(Interest)并培养欲望(Desire)再形成记忆(Memory)促成行动(Action)。但电通集团提出了AISAS(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模式。在全新的营销法则中,两个具备网络特质的“S”——Search(搜索),Share(分享)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影响与改变。而网络论坛社区则无疑是消费者进行Share的最主要的阵地。
解读社区营销实施的规则,简单说就是“找对人,说对话”。
第一,社区营销取代不了传统的广告和传统的媒体,但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补充。所以一定是靠主题和内容本身具备高度的话题性,把大家的关注目光、最近的关注热点、关注焦点趋向某一个话题,或者向某个领域倾斜。
第二,非常巧妙、适当地传导信息,就是要去引发网友参与到双向、互动传播中来,把大家的意见、心得、参与心理激发出来。
第三,一定要满足消费受众或者网络消费习惯。社区营销要有民主性、互动性、趣味性,前提一定要客观、真实,因为公关和广告最大的区别就是,真正在引导目标受众的心理导向,而不是强行灌输,不要太过功利性。很多国际组织在做社区营销时的要求是,倡导自然的引导,不希望传播有太强的炒作性,有太强的作秀色彩,希望更多地看到色彩活跃真实的反应。
第四,一定要遵循一定规则。2006年百事打造了“百事我创——周杰伦广告创意征集活动”。百事公司利用网络和其他方式接受人们的广告策划,然后把所有投稿放置在网上经由网友们票选,最终《贸易起源篇》广告脚本以335447的最高得票数获胜。不仅如此,广告中的两名配角也由全体网民推荐并投票产生。最终,得票最多的女网友“果果”和男网友“schell”获得了与周杰伦同台的机会,参与到广告片的表演中。虽然这是百事公司的公关活动,但是,在此过程中,从广告脚本创作,到筛选脚本,到广告片配角的选择,都是由网民完成和决定,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广告自主权的回归,而且使消费者充分参与到广告产品的制作中。
目前每天有超过7000万人都在使用网络社区,在论坛里浏览,发表自己的意见。有61.7%的人在购买商品前,会参考社区网友的帖子、主题、意见。
看完以后有超过40%的人受到了网友言论的影响,产生或打消了购买欲望。
但是全球300多万个华语社区中,目前被用于做社区营销传播的,大概只有两三千家,将近1%。
究其原因,根据2008年康盛创想和艾瑞网所做的调研,广告主选择社区营销的目的中,“选择品牌知名度”(潜在消费者的了解、关注度)的占到60%,选择产品销售量、品牌美誉度的各占20%。用户在选择社区营销过程中所最担心的主要问题是:效果无法评估,付费不好监控。
但专家预计,2009年会是社区营销和网络公关井喷爆炸的一年。原因在于:第一,在过去一年里全球500强公司在网络投放广告比例激增10倍以上;第二,专门从事网络营销和网络公关的服务商增加数倍;第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社区营销当做一个投放种类。因此,未来5年之内可能会呈现一个高速成长、快速扩张的规模。
二、关于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公关活动的所有目标指向于公关客体的心理,同样也作用于公关客体的心理。因此,认真研读公众心理(包括个体、组织、群体)是实现有效公关活动的重要前提。
(一)相关心理学基本理论
1.首因效应
人们在形成印象时,那些首先被发现的特性,即先行的信息,有加重的作用,它会影响人们对后来掌握的其他信息的处理方式。
2.近因效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含义不同的刺激依次呈现时,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是由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爱德华认为,人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而得出整体现象。就像晕轮一样,这些认知和判断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
4.社会刻板效应
人们头脑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5.权威效应
由于接受权威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权威效应。权威因素的构成主要包括专业性和可信性。与“权力”有关的权威性不仅影响对象的认知和情感,还可直接影响态度的意向,增加对象的服从。权威效应是加强对公众有效说服的重要手段。
6.超限效应
古希腊着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指出:“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缺乏新异信息刺激的条件下,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就会由兴奋转入抑制(这就是生理学说的“负诱导”),形成“超限抑制”状态,人们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产生厌倦情绪和疲劳感。
这对公关传播的信息传播量尺度具有很好的借鉴。
7.皮格马利翁效应
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从而增强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8.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该理论对公共关系研究满足公众何种需求以及如何满足提供了参考。
9.认知不协调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列昂·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不协调意味着不一致。认知失调指任何的不和谐,如个体可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的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和谐。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是令人不舒服的,个体将试图去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所以,个体将寻找使不协调最少的稳定状态。
费斯廷格提出了有关认知不协调的两大基本假设:
(1)作为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2)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可见,这里不协调状态已具有动力学的意义,正是由于认知上的不协调才引起人类的行为。
10.群体动力论
库尔特·卢因是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groupdynamics)的最先提出者,并于194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他指出,任何群体都是一个整体,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彼此产生交互影响的作用,每一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正如个人在其生活空间里形成心理场一样,群体与其环境形成社会场。一个人的地位取决于他的区域,而他的区域又同别的区域(群体成员)相联系。群体受制于内聚力和瓦解力。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11.受众选择3S论
受众有三种选择性心理特点:一是选择性接触,就是个人倾向于使自己接触那些与己原有态度一致的大众传播,而避免接触与己意不合的传播的现象。然而,个人通常无法事先决定消息的内容。选择性注意是个人倾向于注意消息中那些与其现有态度、信仰或行为的现象。选择性记忆是受愿望、需要、态度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回忆信息的倾向。
这对于公关主体传播信息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