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左右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到1997年底,试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是试点企业普遍实行了公司制,企业的组织制度得到更新。经过调整,第一批开展试点的95家企业,有53家改制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个别的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37家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并按母子公司的体制改组了下属企业。在第二批开展试点的46家企业中,完成改制的有39家。通过改制,理顺了企业的产权关系,明确了政府与企业各自的责、权、利。二是通过多渠道增资减债,降低了企业资产的负债率。通过“拨改贷”转为“贷改投”,返还部分所得税,债权置换成股权,提高企业综合折旧率,将地方财政借款和城市土地开发增值转为资本金增值等措施,到1997年底,第一批试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为57.36%,比试点前的1994年下降9.62个百分点。三是建立或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在省政府确定的两批141家试点企业中,有51家建立了股东会,107家建立了董事会,79家建立了监事会,逐步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相互配合的管理体制。四是落实了资产经营责任制。通过签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责任书,明确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确定国有资产增值比例,界定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初步形成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五是企业在劳动、人事、分配、医保、财务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强化了企业的科学管理。六是精简了企业管理机构,分离了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分流了富余人员。到1997年底,第一批试点企业共分离后勤服务单位183个,占需分离总数的84%;分流富余人员27811人,占应分离总数的68%。
为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加强对大企业集团的培育工作,使大企业集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支撑作用,在产业发展中起带动作用,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起示范作用。政府有关部门排除体制和政策障碍,使企业之间通过收购、兼并、划转、委托经营以及控股、参股等途径,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联合。联合企业和企业集团迅速发展壮大,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鉴于浙江医药、机械、轻纺、电器等行业都有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骨干企业,但在市场竞争中往往都是单兵作战,形不成合力的状况,省有关部门提出,要破除“宁为鸡头,不为牛尾”的陈腐观念,提倡强强联合,将这些优势骨干企业组建成大型企业集团。对于大企业集团的内部组织结构,提倡以资产为纽带,形成母子公司体制,由母公司控股或参股子公司,以强化大企业集团内部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管理效率。
同时,根据各企业集团的不同情况,分别确定了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到1997年底,省政府确定重点培育的15家大企业集团,已有12家按照“一厂一策”的要求出台了培育方案;有9家企业集团已经或准备上市。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企业资产的优化组合,使优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依据1991年12月出台的《浙江省企业兼并暂行办法》,全省有282家企业对338家企业进行了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转移存量资产2.78亿元。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通过强强联合或兼并中小企业,走上了规模经营之路,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因企业产权不明晰而长期得不到运用的《企业破产法(试行)》,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后,有了发挥作用的舞台。
二、创新投资体制,发挥全社会创业积极性
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形成,无疑激发了广大群众创业致富的无穷的主体积极性。但是刚刚富裕起来的浙江百姓却苦于传统投资体制排斥、限制民间的束缚。民间资本急于寻找出路,政府却苦于百业待兴而资金短缺。在这一矛盾的推动下,浙江省委、省政府依据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大胆改革投资渠道单一的投资体制,在基础建设领域快速形成投资渠道多元化的格局,为浙江全社会创业铺平了制度通道。
投资渠道多元化的制度创新,以公路交通建设的投资体制改革为主而覆盖铁路、航空、电力、水利等领域。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神鼓舞下,省委、省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加自觉地引进市场机制,调整投资结构,引导投资向基础设施倾斜;拓宽思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努力提高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等政策措施。体制束缚一旦被打破,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创造力便得到极大地迸发。
(一)改革交通投资体制,引导公路建设主体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为改善交通状况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限于资金窘迫,公路建设一直滞后,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堵车严重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据统计,在1992年全省公路有大小“卡壳处”164处,绍兴柯桥、余杭临平、萧山临浦大桥、温州将军桥四大着名卡口,被来往司机视为畏途。公路“瓶颈”造成的“肠梗阻”,直接影响了全省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
为了迅速改变浙江公路交通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省委、省政府提出公路交通建设要改革单一的只由政府投资的体制,大胆引进外资,积极调动民资,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建设多种所有制公路的新格局。1992年9月,浙江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建设。杭甬高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建筑在沿海水网地带的高速公路,也是我省首次利用国外金融机构(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建设和第一次遵循国际惯例进行管理的重大基础设施。公路全长145公里,路肩宽26米,双向4车道,全封闭、全立交,西起杭州东部彭埠镇,东至宁波大朱家,穿越整个杭绍宁平原,是浙江的一条重要交通大动脉。1995年12月余杭至上虞段建成并投入运行,1996年12月全线通车,整个工程建设历时4年。建设杭甬高速公路的多渠道融资改革,为全省建设高等级公路的投资体制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可贵的经验示范。
1992年12月,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由地方政府以“自行贷款、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的办法,提前建设国家和省近期难以安排而在中长期规划中又必须上马的交通基础设施。
“四自”办法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1993年,全省各地按照市场经济的思路,广开资金渠道,通过股份合作、发放债券、银行贷款、开发地产、社会集资、财政拨一点等各种途径,落实公路建设资金约16亿元,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工程共有46项。
绍兴组织实施的“南连北建”工程,分为南连和北建两条复线,是缓解全省四大卡口之一的104国道绍兴柯桥段交通紧张状况的重点工程,也是全省第一个由地方按照“四自”方针建设的公路项目。南连工程在104国道以南绍兴县境内,长35公里,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北建工程在绍兴市区以北,长10公里,路基宽15米,路面宽12米。自1992年9月,正式开工以来,仅经过1年多时间的建设,到1993年12月即告正式竣工并通车。这样的建设速度为计划经济时代所没有。为此,省政府专门在绍兴召开了全省公路“四自”工程建设现场会,以绍兴“南连北建”工程为典型,总结了全省公路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四大变化:一是建设思路由以往的交通部门独家办交通,转变为各级政府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办交通;二是建设重点由以往的侧重县乡公路的建设,转变为注重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的建设;三是资金筹集由以往的等待国家投资,转变为立足于自力更生,面向民间,广开渠道筹资;四是建设机制由以往的单一投入、无偿使用,转变为有偿使用、滚动发展。
以股份制形式建造高速公路,是台州人民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家园的一个创造。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交通落后的状况长期来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根据国家兴建沿海大通道的规划,甬台温高速公路台州段的建设,最早也只能列入“九五”计划(1996年以后)。按照惯例,等待国家投资进行建设是一种办法,而且是一种任何人都不用承担风险与责任的最保险的办法,但如此一来,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将被延缓,发展机遇也可能丧失。经过反复研究,台州地委和行署决定摒弃计划经济条件下依靠单一的国家投资兴建基础设施的老办法,而是运用市场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全省第一个推出了采用股份制形式兴建高速公路的全新思路。方案一经推出,立刻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在短短1个月时间里,股份公司筹委会就募集到了2亿元股本金。1993年月11月,台州高速公路建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此后,公司充分利用股份公司拥有路产和路权的优势,以收费权抵押或按比例分红为条件,多方寻找建设资金合作伙伴,以多种方式吸引投资。由于组织者解放思想,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台州高速公路的建设资金在短时间内全部得到落实。1994年10月,完成工程项目审批手续的台州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建设。台州高速公路建设的股份制实践,为全省以股份制形式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开创了一条全新的路子。
积极引进外资,通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向世界银行贷款等方式,加快公路交通建设,是浙江省各级交通部门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的又一举措。1992年,杭州市交通部门与中策集团(控股公司为境外企业)等企业合资,建成了浙江省第一条一级公路——杭(州)富(阳)公路。合作成功后,杭州市交通部门与中策集团又共同组建了中策环通公司,运用外资建设杭州外围环城公路。1997年5月,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沪杭甬高速公路H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交易,共筹集到建设资金36.85亿元。沪杭甬高速公路H股的成功上市,大大拓宽了浙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提高了浙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声誉,对加快全省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1997年底,经省政府批准建设的公路“四自”工程共有114项,公路全长约2590公里,总投资约257亿元。已累计完成78项,完成投资118.5亿元,建成公路里程1585.4公里。全省几个主要的交通卡口已基本打通,交通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实践表明,推行“四自”工程,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交通建设的新思路,对于迅速缓解全省干线公路交通紧张状况,形成以路养路、滚动发展的新机制,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在打通卡口、.通运输,缓解“瓶颈”压力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从1996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及全省交通部门又组织实施了“三八双千”工程。
即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线拓宽104、330、320、329等主要国道和03省道干线约1000公里,形成以杭州为中心辐射至全省各市(地)的一级或二级加宽公路网,并逐步将市(地)至县(市)之间的公路改造成二级或二级以上公路(个别县、市除外),实现基本缓解全省交通运输紧张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同时,用8年左右的时间,建成沪杭甬、甬台温、杭金衢、杭宁浙江段等高速公路、汽车专用路约1000公里,形成各市(地)至杭州的高速公路、汽车专用公路网,到2010年,实现公路交通基本适应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三八双千”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浙江的公路交通建设已从重在打通卡口、缓解“瓶颈”,转变到建设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上来。
2007年,浙江公路总里程已达36532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为46.5%。在一个陆域面积不大的小省,如此密集的公路网建设,为浙江经济的腾飞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创新铁路投资体制,建立铁路股份公司
在大力改革公路投资体制的同时,浙江省委、省政府还积极寻找铁路和机场建设投资体制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浙江的铁路只有沪杭(杭州至嘉兴段)、浙赣(杭州至新塘边段)两条干线和萧甬(杭州至宁波)、杭牛(杭州至牛头山)、金岭(金华至岭后)三条支线,正线营业里程809.2公里,其中复线50.9公里,只占营业线路的6.2%。不少地方,包括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温州都不通铁路,直接影响了这些地方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