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47300000042

第42章 净宗研究(5)

接着,列举实例净土宗对于现生的好处:一、瞽目重明;二、沉疴顿愈;三、冤鬼不侵;四、危难得免。[7]

可见,净土宗既“不须顾虑今生寿命长短”,又积极宣扬本宗对于现生的利益。

净土宗“中道”的生命观虽然不贪生,却并非不重视生死问题。净土宗以极其严肃和庄重的方式展示了独特的生命伦理———那就是净土宗的“临终关怀”。

首先,净土宗对于生死大事极其重视,将其作为修行论中重要环节: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知死生之可悲,当求所以了生死之法,则可悲者,转为可乐也。若不求了生死之法,徒生悲感,有何所益?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无不豫为之计,唯于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也。[8]

中国儒家对于死亡的态度固然具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9]的超脱,却没有继续深究的兴趣。有学者指出,“佛家弥合了儒家‘焉知死’的生命断层”。认为:

历两千年的学理推衍和创发历程,儒家的生命观大多皆滞限于现世现实界的人伦规范及生活实践,鲜有触及生命多维的超现世领域。在《论语》先进第十一篇章里,季路向孔老夫子请教事奉鬼神的道理,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又问人死后的哲学性命题(“敢问死?”),孔子则回他一句:“未知生,焉知死?”就这么一句反问诘语,结果阻断了中国人近一千年对生命多维向度的探寻与推敲,直到汉明帝接受西域僧人的来生法语之后,那一束穿透现世心盲的光焰,才启亮了中国人探勘生命矿层的眼目。[10]

净土宗用六道轮回的观念对于生命现象进行了诠释:

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11]

如果说六道轮回是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问题,那么净土宗有关死亡的认识论、价值论以及伦理观等等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12]

佛教认为万法尽空,生死皆幻,人执以为真的现实都是虚妄分别的产物,只有依佛教智慧认识人生实相,才能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获得解脱。净土宗同样以超脱的态度看待生命的终结,同时,也将生死之际作为解脱修行的关键阶段。净土宗对于临终者进行了细致的心理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方法:

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公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则瞋心生,而佛念息。随瞋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13]

美国死亡研究先驱之一、著名精神医学家伊莉莎白·库柏勒·萝斯(1969)在其经典著作《论死亡与濒死》中,提出濒死者的五个心理反应模式:震惊与否认(shockkandkdenial)、愤怒(anger)、讨价还价(bargaining)、沮丧抑郁(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14]其中以痛苦的负面情绪为主。印光法师所提醒的正是要避免引发临终者的负面情绪———瞋恨及情爱心,这些情绪虽然是人恋生恶死的正常反应,却也是很沉重的心理负担。为此,印光法师列举了三条注意事项:

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人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15]

印光法师还指出了“助念”法的来源和功用:

此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16]

净土宗的临终关怀是有效用的。其对于死亡的超然态度往往能够解除病人的心理压

注解:

[1]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项目号05SJB 730001。

[2]《杂阿含经》中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809页。

[3]《佛说阿弥陀经》。力,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举一个久病不愈者的心理治疗例证:

以深受惊吓,故身体瘦弱,久不复原。锡周祈光开示,光令作退步想,作已死想,遂得大愈。[17]

即使不能起死回生,也能起到一定的心理护理的作用。印光法师讲述了陈锡周了圆居士夫人的临终的例子:

然念佛之人,不贪生,不怕死。因请僧四位,诵经礼忏念佛廿八日。以祈寿未尽则速愈,寿已尽则速生西方耳。从此身心适悦,了无病苦。至四月初,复觉不适。知归期将至,一心念佛,以求速生。初五,全家都为念佛。又请师僧换班续念,昼夜佛声不断,(之)夫人但默随之。初六午前,令备浴具。浴已,著新衣,往佛堂礼拜,供献香华。归即移床向西侧卧,唯专念佛,概不提及诀别等事。……全家同僧俗三十余人,俱大声念,夫人遂高声念佛而逝。面带笑容。[18]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其有老实头持戒念佛,纵信愿未极,瑞相不现,皆是安然命终。其故何哉?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因佛号以渟凝。[19]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可以作为净土宗临终关怀的注脚:“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讲,佛法就是生命的体验和死亡的练习,让你生的时候尽可能地愉快,在死亡的时候尽可能地祥和。”净土宗临终关怀的文化意义可以借用洪修平先生的一段话来概括:

从佛教与儒道的关系来看,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和道家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都把对人及人生问题的探索限定在现世,未能以超越生死的眼光来审视整个人生,且对现实人生的进退现象之必然性缺乏有力的说明。佛教则以其独特的人生哲学对之作了说明,提供了以彼岸世界的超越眼光来审视现实社会人生的独特视角,从而弥补了中国传统思想对人的生死等问题关注不够的某些缺憾。[20]

洪先生的话是从宏观的文化视角评论三教互补的关系,却为本文提供了用来衡量净土宗临终关怀之文化价值的坐标。

净土宗的临终关怀虽然建立在往生论的基础上,却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古人云,“死生亦大”。人的生死关头是最无助、最无奈的时刻,这时能够得到细致有效的关怀,是精神上莫大的安慰。往生论虽然站在出世的立场上,但这种立场对于临终者恰恰是最有效的慰藉,因为这种立场借助于信仰的力量赋予人“彼岸世界的超越眼光”,使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平和与坦然的氛围中,心灵不再沉溺于生死之际的紧张与惶恐,在超越生死的境界中获得心灵的平静与灵魂的安宁。净土宗临终关怀是佛教生命伦理的重要内容,对于现在的医学伦理、心理学都有启发意义。

[4]《佛说无量寿经》。

[5]《与泉州大同放生会书》,张育英校注《印光法师文钞》上册,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230页。以下凡引该书,皆同一版本。

[6]《净宗问辨》。

[7]同上。

[8]《〈净土问辨功过格合刊〉序》,《印光法师文钞》下册,第1282~1283页。

[9]《论语·颜渊》。

[10]刘易斋:《儒佛两家“生命管理”义谛的淑世意涵》。

[11]《临终三大要》,《印光法师文钞》下册,第1658页。

[12]《临终三大要》,《印光法师文钞》下册,第1654页。

[13]《临终三大要》,《印光法师文钞》下册,第1657页。

[14]转引自刘易斋:《儒佛两家“生命管理”义谛的淑世意涵》。

[15]《临终三大要》,《印光法师文钞》下册,第1654~1655页。

[16]《〈莲宗正传〉跋》,《印光法师文钞》下册,第1470~1471页。

[17]《陈了常优婆夷往生事迹兼佛性发隐》,《印光法师文钞》下册,第1637页。

[18]《陈了常优婆夷往生事迹兼佛性发隐》,《印光法师文钞》下册,第1638页。

[19]《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印光法师文钞》上册,第8页。

[20]洪修平:《三家互补的现代意义》,《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12期。

(曹晓虎: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

同类推荐
  •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是一本涉及哲学与心理学的普及性佛学读物,由“我”与法师的对话、“你”与法师的对话和“心”与法师的对话三组对话,53个问答组成。觉真法师通过很多具体的生活或者人生的问题,比如家庭、爱情、婚姻中遇到的问题,以自己一生的研佛心得,给予了积极和智慧的解答,在阐述中贯穿儒释道传统文化精华。
  • 开启的禅

    开启的禅

    世间纯朴而简单的真谛,人生清澈而明净的观察,乱世安顿身心的最好读物,献给都市忙碌一族的生活禅。你以为,自己是人生的主人。假如,你仅仅是个过客呢?你以为,自己看到的都是真相。假如,你仅仅是被眼睛和心欺骗了呢?你以为,自己的需要都是合理的。假如,你仅仅是用别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呢?放空自我,放下判断,只是静静地倾听和感悟——大山深处,老禅师给他的小香炉讲故事……
  • 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联系

    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联系

    布莱克拥有担任禅修老师和心理治疗师20年的丰富经验,在本书中对许多学生、客户的案例做了详实的分析与阐释,为我们提供系统化的实修方法,告诉我们如何转化悲伤情绪并重获完整的人格。塔拉也从身为一个女人的角度出发,陈述了她作为禅修行者,是如何面对并接纳自己的失败、伤痛与缺乏自我价值的感受;以及她的客户和学生是如何以书中介绍的实修方法,彻底接纳自己和他人。塔拉抱持慈悲与宽容之心,为重建人的尊严而奉献生命的岁月,她的教导既及时又实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每一个人都是佛,都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圆满。最重要的是,本书能够重新唤醒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喜乐与自在的权利。
  • 往事百语(三)

    往事百语(三)

    回想我的一生,曲折多变,苦难连连,往往因为长辈的一句话,或是师友的一句话,若有所悟,牢记在心,继而活用,成为我一生待人处世的格言,从其中得到了无尽的般若宝藏。即使面临山穷水尽的困境,仍能坚忍不拔,无怨无悔。令我深深体会一句话所散发的力量。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入我国。
热门推荐
  • 风水狂徒

    风水狂徒

    一个在都市里籍籍无名的风水师,谁能想到,他会是阎王结拜兄弟,跟钟馗有交情,就连四方星宿都得礼让三分的能人!你在天上权利很大?你给我使绊子?敷衍我?信不信我整死你?整不死你我就焚香沐浴告你天状?混迹都市的他,玩转鬼神,寻龙点穴,调戏警花,勾搭豪门淑女,逍遥都市,终成一代传奇!
  • 浮州遥记

    浮州遥记

    黄粱一梦醒时书,惯看浮州生死事。书说一处巨岛,唤名“灵州”,这灵州之上,有那许多人,发生那许多事。人有多种,文划多线。那其间恩怨情仇,是非善恶,却是纠缠不休。细细瞧来,免不了耗些神思,也必是别有滋味。你道这书说武侠也好,故事言情也罢。那世间种种故事,不都是“情”字罢了。有道是:人之性情,各不相宜,相宜则为荣,不宜则为辱。这种种是非,样样对错,便任诸位看官各自品味。作者QQ346042632喜欢的可以加我
  • 青春校园爱恋

    青春校园爱恋

    当她遇到命中注定的他,将迸出怎样的爱情火花,当遇到外来者的侵犯时,他们的爱情是否招架得住呢?他们又能否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 乐园秘闻

    乐园秘闻

    在亘古之神的调解下,万神之战迎来了尾声。被摧残了千年的泰拉也终于迎来了和平的年代,就在这个神与泰拉生灵和睦共处的时代中,污秽的竖井内却传来阵阵的低吼,黑暗的力量在乐园美好的外表下低语了一切的毁灭。神器,谎言,信仰,欲望,这一切在创世神早已不在的世界交织成所有人都不知道的秘闻。平凡的命运之子,在寻找着生命的意义的同时,又会将世界引导向何处?书友群已建立,541064286,欢迎各位来聊天
  • 凡皇记

    凡皇记

    生如何?死又如何?善如何?恶又如何?在这偌大的圣灵界中还有林凡的容身之地吗?从一个最底层的穷小子终于逆天的成为了这片天地间最顶尖的高手!但是就在他和伙伴们拼死完成了统治者的任务后,他们却被全世界给抛弃了!物是人非,曾经辉煌的他们如今却遭受全天下人的唾弃。对于那个万恶的罪魁祸首还有伙伴们极其疯狂的想法,林凡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 恋仙之三世两生

    恋仙之三世两生

    第一世,他为神,她们为妖,祸害了众生;第二世,他们同世为人,陷入无尽的纠葛之中,不得善果;第三世,一切仿佛已经平静,却时常泛起涟漪。每当风吹树动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一个人活的再久终究是一个人,两个人相拥哪怕只是一刻,他们就拥有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从风中来,最终也将随风而去,但我并不后悔,只因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微风浮动,雨落水清,细柳低垂,白杨飘雪,香樟无泪。求的半生为你,厮杀半生为你。消散了,暗淡了,不负痴心,不忘你。
  • 阴阳鬼目

    阴阳鬼目

    一双鬼目为张炎看到了这个世界不同的一面看张炎凭借这双鬼目如何降服各路鬼怪
  • 西凉

    西凉

    十七岁的夏晚歌遇到陆西凉,天时、地利、人合、躲都躲不掉,所以她顺应天意接收了他。然后,在少年轻狂,艳衣怒马的青春年月里,他们相杀相爱,一路欢歌,直将年华从满枝花桠唱到满地落黄。一场盛大青春的华丽剧演中,所有人哭过笑过,爱过恨过,一切平静之后,青春哪去了?
  • 封神始末

    封神始末

    用相对比较严肃的态度,讲述阐教十二金仙的来历、姜子牙代玉虚封神的来龙去脉以及“封神榜”背后的故事。挖掘《封神演义》中隐含的信息和线索,用新增的故事合理解释书中留下的悬疑和矛盾。
  • 余生有你才安好

    余生有你才安好

    最美不过初相见,他们初见在那大学门口,他拉着行李箱,缓缓的走到了她的面前。四年了,他还是那样的冷漠无情。一点也没变。而她从以前只会追着喊他哥哥的那个小女孩变成了现在可以他的面前面无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