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46100000033

第33章 一流的研究型高校:教授的大学(4)

人文学被边缘化的现象来自诸多原因。除了整个社会急剧商业化和实用化之外,还由于人文学独具的学科特征,即人文学能直接产生实用价值的领域太少。相对而言,人文学中只有与政治学和经济学有关的领域才具有较为突出的实际价值,而其他的学科,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音乐等领域一般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科事实上为现代社会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无穷的文化资源。如果大学忽略人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不能承担创造文化资源、传承文化的职责,不能引导社会从历史的积淀中得到对现今问题的启示,那么难以想象一个社会中还会有其他的部门能承担这些重任。人文学在高教面临的困境并不是今天才出现。道义与人格教育和知识的传播之间、科学和人文学之间、职业培训和人文素养的熏陶之间、人文教育及其实用价值之间的矛盾不断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带来挑战。人文传统的传承者并不一定仅仅是从事人文学的学者,人文传统和人文关怀在各类职业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能力是为人的基本功,不管以后走哪一条谋生之路,文史哲都是不可或缺的普通常识。1977年以来,新加坡进行全面教育改革,提出“创造型学校和学习型国家”(Creative Schooland Learning Country)的口号,并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大学改制的典范。

其中最关键的项目就是加强学生的文化能力,并以此作为提高科技水平的基础。

对高等院校加强文化教育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阐述得最为深刻的可数哈佛中国同学会于1936年哈佛大学建校300周年所立的纪念碑的碑文:文化为国家之命脉。国家之所以兴也,由于文化;而文化之所以盛也,实由于学,深识远见之士,知立国之本,必亟以兴学为先。创始也艰,自是光大而扩充之,而其文化之宏,往往收效于数百年间而勿替。是说也,征之于美国哈佛大学,滋益信矣!……我国为东方文化古国,然世运推移,日新月异,志学之士负笈海外,以求深造。近三十年来,就学于哈佛,学成归国,服务于国家社会者,先后几达千人,可云极盛。今届母校成立三百年纪念之期,同人等感念沾溉启迪之功,不能无所表献。自兹以往,当见两国文化愈益沟通,必更光大扩充之,使国家之兴盛,得随学问之进境以增隆,斯则同人等之所磬香以祝,而永永纪念不忘者尔!

这里所谓的“文化”,即指传统,尤其是指蕴含在人文学科中的传统,这种传统往往超越人文学科领域,而扩散到其他各个学科,成为一所大学内在的、任何其他社会力量都无法抗拒的力量。根据同辈学者回忆,美国蒙古史研究专家弗朗西斯·克里夫(Francis W.Cleaves)教授早年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的古典文学专业,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哈佛研究院。他就是在伯尔斯汀教学楼前面读到这一段话而决意变更专业,转入汉学领域。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几乎没有人能否认文化传统熏陶的重要性。

人们不禁发问:难道只有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需要修习这类学科?这一石碑依然静静地矗立在哈佛主校园的怀特纳图书馆和伯尔斯汀教学楼之间,其传输的信息似乎难能抵挡商业化和工具理性浪潮的冲击。

对一所大学的影响力而言,其悠久的传统非常重要。校长任期长可以规划长远的策略,这种传统不仅反映在学校的教学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教育风格时时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哈佛大学来说,自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结束至今,只有八任校长,现任的佛斯特校长是第八任。素质教育注重的是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由这一传统带来的使受教育者得到人格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例如,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校,如朱熹所创的白鹿洞书院基本上立足于如何做人的素质教育和伦理教育,它成为所有东亚学校的模范。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易于狂妄地认为,越往前行进的时代越不必回顾古人经历的一切,因为古人所知的信息和我们现在的实在相差太远了,现代社会一个小学生掌握的信息和知识远远超过古时大智大德所具有的。但是信息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基础,信息爆炸的时代不一定有充足的知识力量,而知识不管多么全面都不能等同于智慧。在这种前提下,可见人文学是和智慧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历史的集体记忆,用最精致的语言来表现最精致感情的文学,以及对人的最基础的原则的反思和再反思的哲学等都是个人和群体对自我最直接、最亲密的了解的学问,即古希腊所谓的作为人文学的精髓的自知之学(self.knowledge)。

从人文学的专业学术研究本身来看,人文传统就显得更为重要。研究人文学的学者没有不注重文本的:他们以虔敬的心情对经典文本进行理解、诠释、研究。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早已过时,但是在大学的研究院部开《理想国》的课时,无论是资深教授还是研究生,对此书总是战战兢兢地带着虔敬的心来拜读,唯恐有误。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的著作是这样,对中国的四书五经也是如此。我们并不是站在现代人的高度,带着现代人的傲慢之态来解读经典著作,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蕴藏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原著的诠释,得到智慧性的启迪。研究希腊历史或是圣经,都是对经典作一字一句的解读。这种读书法在日本被称为“会读”,很多学生一进研究生院就开始这种会读的训练,从较为浅显的文本开始,然后渐渐攻读生疏又深奥的文本。这种会读活动从做研究生开始一直延续到教授任职期满退休,从不间断。

比如,京都杜诗的会读活动40年没有中断,学者们把所有的杜诗和白居易的文本一字一句进行解读。他们的《六祖坛经》的会读也是世界闻名的。日本把这种研究技能的培养看作是对学者基本功的训练,而美国也有很多关于古希腊哲学或是爱默生著作的会读活动。这些基本功的训练初看似乎非常笨拙,进展缓慢,但是天长日久,会读能储聚人文学的资本,挖掘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在智慧。

与此相通的有哥伦比亚大学精读典籍的通识教育传统,也就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界熟知的20世纪20年代由约翰·俄斯凯恩倡导的“经典导读”(Great Books)的课程。

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一直和高等教育具有密切的联系。克林顿在总统任职期间曾经成立了一个总统委员会(Presidential Commission),定期在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心召开会议,商谈美国人文学研究和教育的未来。与会者形成的共识就是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不一定仅仅是研究人文学的学者所应掌握的,研究生物学的教授对生态环保的关注也能显示他有足够的人文关怀,而这种关怀远远超出人文学者所能企及的范围。

虽然人文教育的传统不停地受到挑战,但是美国的一些重点综合院校,还有一系列小型的本科人文学院历来从不放弃通过人文学来发展通才式的教育。

和中国的高等院校相比,美国的大学较为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学科方面的施教,不管是小型的以人文学和社会科学为主的本科学院还是大规模的研究型高校,学生在四年中必须修满一系列通识教育的中心课程(Core Curriculum Courses)。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中心课程设置委员以院长罗若夫斯基为首,于1978年为本科生教学设置了一个中心课程的草案。这一课程建立在如下的宗旨:用以确保本科学生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并获取不同类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不同方法以及明了这些知识的作用和价值。这一方案实施至今,在本科生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本科生四年在校,必修的课程包括五个方面,中心课程相当于国内的公共必修课。在哈佛大学,中心课程包括六科:外国文化(Foreign Culture)、历史研究(Historical Studies)、文学艺术(Literatureand Arts)、道德伦理(Moral Reasoning)、社会分析(Social Analysis)和(自然)科学(Science)。目前哈佛正在进行本科生教学内容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讨论和研究,在2005年11月提出一份有关现行中心课程的评述报告,把原来的六门分类归纳为三类,即艺术和人文学(the Artsand Humanities)、社会研究(the Studies of Societies)以及科学和技术(Scienceand Technology)。中心课程的设置和1945年开始就在美国全国展开全面讨论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议题相关。有关通识教育,最具影响力的是194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的《红册子》(The Redbook),其正式的书名是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Report of the Harvard Committee。这一报告的缘起是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科南特(James Conant)聘任了一个来自文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的12位教授组成的委员会对通识教育进行全面的审阅,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科南特校长在聘任这个委员会时明确指出,“今天美国教育首要关注的并不是追求出身显贵的年轻学子的优越生活,而是努力把人文传统融入我们的整个教育机制,为的是培养尽量多的学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由此带来的优越意识。而这些责任感和优越意识则是作为生长于自由社会的美国人不可或缺的认同感。”虽然《红册子》传递和倡导的信息和理念被美国其他常春藤高校广为引用,成为各校开展通识教育的蓝本,但是值得讽刺的是在哈佛本身并没有得到切实运用。报告公布之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授们纷纷提出改进的建议。接着数年,通识教育教学方案一改再改,并没有按《红册子》提议的实施。在充分阐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之后,《红册子》为将来的中心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在具体操作方面,还留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教学和行政人员来填补。

20世纪70年代在哈佛文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罗若夫斯基的带领下所设置的中心课程就是对《红册子》出版之后尚未实践的一些理念的具体化。中心课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设计成型,但是直到1990年才全面进入哈佛本科生的选课要求之中。而且经过12年的操作运行,弊病日益显露。2003年,在萨默斯校长和柯伟林院长走马上任不久,就组织教授委员会,对本科生的教案,尤其是中心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全面评审。这一评审过程进行得非常艰苦和缓慢。其中缘由除了本身教案评审的困难度之外,还有校长领导本身的问题。评审还曾一度搁浅,进退维谷。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运作,文理学院教案评审委员会终于于2005年11月公开了评审的初步结果和建议,用来给全校的教员参考,以便做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随着2006年年初院长和校长相继辞职,这一教案评审进展的前景并不看好。除了行政上的困难之外,本科生教案的设置和运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程。这项工程的艰难也反映在20世纪6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为此做出的努力及其影响甚微的报告。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一直得到美国的小型人文学院的重视。虽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颇大,但是美国却不乏经过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科班训练的研究人员和精英分子,也有不少杰出的人才立志进入人文学、社会科学领域。相比之下,现在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最优秀的人才通常志在企业管理或科技领域。即使进入社会科学领域,他们多半是立志于经济学;要是进入人文学领域,则是专攻外文专业,真正把专攻文史哲作为第一志愿的人并不多。但是,在美国或者欧洲,学人文学、社会科学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进入这些领域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通常都是以第一志愿进入人文学领域。他们虽花了许多年求学、研究,但是毕业以后并不一定从事本专业的纯学术研究工作,而是在社会各界发挥巨大的作用。他们认为,一个经过人文学研究的长期磨炼的学生,到任何领域都能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人文学研究所起的作用,从纯粹量化(毕业后的直接收入,学科上能以量计的成果和影响等等)的角度很难显出,但是对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人文关怀方面的熏陶是其他量化的学科所望尘莫及的。同时,美国有一批历史悠久,办学理念明确和精深的小型人文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

同类推荐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读书手册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读书手册

    本书主要讲如何读书,如何培养读书能力,并列举了一些名家作品。
  • 现代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主要收录了德育(上)、德育概述、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下)、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德育方法与途径、德育资源及其开发、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概述与特点、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等内容。作者王蕙打破原有的“教育学”逻辑思维,以教育实践需要来建构本书的逻辑思维,而不是执著于中国“教育学”的固有模式。
  • 麻辣典故

    麻辣典故

    本书讲述成语故事,并把联系得上的现实串起来,让读者记住成语,熟知许多典故的来龙去脉。全书共分古典红颜、古典病人、高人异士、好男人·坏男人、另类视野五部分。
  • 成就幸福人生的根基

    成就幸福人生的根基

    学校要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首先得益于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这样才能办出特色,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东关小学在张校长的带领下,认真践行教育局提出的“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学研富脑修身”教育理念,立足学校实际,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具体化,内化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探索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在教育同仁和社会中引起较大反响。本书中介绍的“三·一教育、六字教学法、三六生活教育”,形成了东关小学特色的课内外贯通的教育网络体系,它改变着学校的精神面貌,为师生的工作学习注入了高效、幸福的元素,也同时为学校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民族所望尘莫及。——季羡林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我主要论述的是寅恪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也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似乎有点离了题,可是我认为,并没有离。一个学者的基本人生态度怎么能够同他的学术思想截然分开呢?以陈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为切入口来求索他的学术思想,必能有新的收获。——季羡林
热门推荐
  • 傲世神女:天帝的宠儿

    傲世神女:天帝的宠儿

    她一身仙姿玉骨,却自幼丧母,父亲不喜。直到某天,刚登上帝位的他看上了她:“我愿护你一世周全!”神君做师父,天帝做靠山,她就问一句,还有谁?!
  • 凤舞倾城之绝代妖娆

    凤舞倾城之绝代妖娆

    穿越了?重生到一个不能修炼的废柴身上?天若负我,我便是逆了这天又如何?凌云大陆花家废柴小姐花清颜,因为冒犯了花家第一天才,被虐杀而死后扔进了魔兽山脉。当眼眸再度睁开,单纯清澈的眼里多了一抹狠戾。她不再是那个一无是处的废柴,她是二十一世纪黑道上人人惧怕的雇佣兵头目,墨倾颜。无害是表象,腹黑是本性,毒舌是特长,妩媚妖娆,倾城动人。看她如何从人人唾弃的废柴,一步步蜕变,成为大陆上万人敬仰的天才。九万年不变的守护,是那个痴情不悔的男子。夙,这一次我绝不放开你的手。你之所在,情之所生,我之所归。
  • 菲特大陆战记

    菲特大陆战记

    菲特大陆的南方,半月形的多多尼撒山脉绵延数千里,将古老的奥丁帝国与北方隔绝,幽深的阿鲁峡谷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唯一通道。近千年来,无数次从北方南下的入侵者,都无法踏足这个帝国一步,被成为不朽之城的特尔普斯城,便是这个古老帝国的最强之盾。
  • 猫屍

    猫屍

    一次愉快的春游却惹来了一场杀身之祸。11个人的恶作剧却害死了一只无辜的生命--猫。奇怪的老奶奶告诉他们杀死的却是泰国的灵猫屍。如果不想惹有杀身之祸就的将自己的名字按着顺序写在这章有灵符的纸上,然而纸上却有是十二个名字栏,他们却有十一个人。正好路过的单灵恰好被他们叫了去凑了地十二个人。然而,所谓的化解灾难并没有被化解,灵符上的十二个人开始离奇的死亡~......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单灵为了保命不得不大胆的探寻真相。
  • EXO似水年华

    EXO似水年华

    你的眼睛那么漂亮,为什么就看不到我爱你呢,我不愿离你而去,我担心你,担心你的一切。。。你是我的梦啊!愿这个梦永远也不要醒,就让我好好守护你,好不好。刻骨铭心的爱,何去何从。当泪水在眼中闪动,当真情被冷漠冰冻,这感觉要如何去形容,谁说我已无动于衷,但愿这春天,永远温暖在我心中,让它化解这曾经的伤痛,就像你和我,永远的保留一个梦,让真爱在春天去传颂。。。默默的忍受这寒冬,盼望春天的暖冬,我和你会在阳光下,重逢。。。。我们的约定,在春天传颂。。。。似水年华,莫虚度。。。
  • 泯灭神君

    泯灭神君

    一身白衣飘飘,一袭长发狂舞,他眼中只有桀骜,他手中只有鲜血,可他的内心,却也柔情。他修古武之道,战魔,战佛,战魔,他无所畏惧!逆乱天下,他只为成就无上神位!
  • 复仇四公主:仇之痛恋

    复仇四公主:仇之痛恋

    本书是写女主被家人抛弃,家人被陷害,或被家人赶出家门,发现自己不是他们的亲生女儿,自己的父母是世界首富的韩雪家族,他们为了复仇,进行了魔鬼训练,成了第一杀手。他们长大后便去复仇,之后,她们遇到了自己第一次爱上的人,可他们对她们的信任度不高,导女配们的诡计经常得手,她们的复仇…………
  • 得道归宗

    得道归宗

    就这样不知站了多久,直到有一阵阴风从“大海”深处吹了过来,将雾气刮散了不少,周遭的环境才出现了一些变化。原本寂静无声的耳边开始传来一些类似于哀嚎的声音,而且这声音越来越杂,越来越响,直到充斥了整个空间。同时,面前的黑色海水也不再是波澜不惊,海面上逐渐出现了一些翻腾的水花,颜色也由黑色逐渐变成了土黄色。面对这些变化,邢光依然无动于衷,两眼呆呆地注视着前方,不知在看着什么。而当整个海面最终如沸水般翻腾到极致时,一只高度腐烂的人手从已经完全变成土黄色的海水中突然伸出,紧紧地抓住了呆立在“海边”的邢光脚踝。
  • 执子之手:子归

    执子之手:子归

    “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男人最高的承诺,也是多少女人最大的梦想……命中注定,与子相遇,与子相悦,与子相爱,玉佩也仅仅是牵引线,一切皆注定。她惨遭灭门,亲眼目睹至亲惨死面前,失忆了……孤苦伶仃,艰难生存,冥冥中安排与他相见,得他解救。七年前的邂逅,令他对她念念不忘,“我会好好保护你的”这是重遇后他对她许下的承诺——无论前路多险恶,我们执手而行。“我不叫笨蛋,我叫子归,执子之手的子,归家的归!”——慕容逸轩,你知道吗?从那天起我就记住你了……“慕容逸轩,我的名字。”——笨蛋你知道吗?从那天起,我的手就没被别的女人牵过……
  • 冰与火的洗礼

    冰与火的洗礼

    本书的写作是基于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多次对民营企业所进行的调研和访谈,同民营企业家进行的亲身接触,以及多次会议和论坛。融汇了民营院两年多来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并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以期从更深的层次、更全面的方位,展现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