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雍正皇帝喜欢佛法,每次在紧要关头总要拜佛。他的随从秘书刘默然看到皇上拜佛,心中疑问,于是告诉雍正:“启禀皇上,小人以为,您不可拜佛。”雍正问:“为何?”刘默然答:“皇上就是大清的活佛,哪有拜木佛之理。”雍正又问:“何谓佛呢?”刘默然答:“佛乃真,乃善,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皇上乃我大清子民之福,乃黎民百姓之活佛,因此无须拜佛。”雍正笑道:“非也。”看刘默然疑问状,雍正说:“那我给你讲个故事吧。话说一虔诚和尚,天天拜观音佛祖,希望有一天能够见到观音菩萨,终于感动观音,一日,拜佛中,观音下凡,在和尚面前,观音此时微笑地面对佛像,跪地参拜。和尚问:‘观音菩萨,你为何也参拜啊?’观音反问:‘我乃何人?’和尚答:‘观音菩萨也。’观音又问到:‘我拜何人?’和尚又答:‘观音菩萨也。’观音答道:‘其实,拜佛就是在拜自己,佛在心中。求人也不如求自己啊。’和尚释然。”雍正讲完,刘默然也释然。
佛是什么?一些人认为,佛就是庙堂里威严的泥像,就是家中供奉的观世音,就是胸前佩戴的玉佩。君不见在烟雾缭绕的庙堂里,或男或女或老或少的人们虔诚地跪拜在佛像的脚下,祈求佛能给他们带来平安,带来健康,带来财源,或掩盖他们的罪恶。其实此时他们跪拜的只是一座泥像或木像。佛正因为能叫做佛,就是不用你说,人们心里想祈求些什么他都知道了,是你的他会给你,不是你的佛自然不会把别人的拿来给你。因为佛是普度众生的,他不能偏心眼,特别照顾你一个人。更不会因为你跪拜了,烧了几炷香,或捐助些许香油钱就能够满足你的消灾、发财、升官等欲望。如果是这样,岂不是你的“小小贿赂”就把大智大慧的佛给收买了。
家中的神龛里,供奉着慈眉善目的菩萨,你每天出门前都要拜一下希望平安。其实那是一尊瓷像而已。佛是不会被你关在这小小的天地里的。他要云游四方,他要洞察天下。平安要靠你自己,过马路要当心,佛可以惩罚一下作恶的人,但满大街的车子不归他管,所以你不要把什么都寄托在佛身上,该自己做好的事还是要自己做。
为了让佛时时保佑你,你把佛像挂在了身上,其实佛最不喜欢这样了。你上班,让佛陪着你,你吃饭让佛陪着你,佛不是你的秘书,他不可能时时跟着你的。最可笑的是,你还频频出入风月场,虚伪的寒暄,夸张的妆扮,你要去你自己去也就罢了,还把佛带上,佛看了会生气的,他喜欢原生态的东西。你这样不但不会得到佛的保佑,说不定佛一生气让你走得好好的跌个跟头。
其实,佛法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处世方法。如果你想让佛保佑你,你不必拘于形式。佛教的礼仪有很多的讲究,不是专业的教徒,不是资深的学者根本明白不了那么多的道理。我们要做的,就是时时把佛的教诲记在心中。
佛究竟是什么?佛是梵文佛陀的简称,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悟者”。所谓觉悟者就是对宇宙人生世事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这样的人叫作“佛”。所以,佛不是神仙,不是上帝,更不是庙堂里的泥像和神龛里的菩萨。其实抛开宗教的概念,做一个真正觉悟圆满的人是每一个人都想达到的境界。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一个追求圆满觉悟的过程。圆满的结果很少有人能得到,否则人人都可以成佛了。但我们可以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觉悟些事理。为善、博爱、宽容、平等、清净是佛教给我们的处世之道,只有领悟了这些基本的处世之道后,才能不惑,才能知天命,才能耳顺。叩拜再多,恶人永远是恶人,只有放下屠刀了,才能变好人,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个意思。
依照佛门的教义,佛法是修炼法门,是从内心去参悟自然、宇宙、生命存在的法理,修去心灵上存在的污垢与愚见,达到至真至善至净的境界,在此基础上使生命得以升华。而不是去求得世间的荣华富贵和安逸享受。佛法是用于指导修炼的,烧香拜佛只是对佛的一种敬意。而世俗凡人烧香拜佛,完全是求佛保佑升官发财、生儿子,成把成把地烧香,这是对佛的一种亵渎。特别是有些贪官,一方面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国家和他人利益,一方面又在烧香拜佛,这更是污辱佛,败坏佛法的邪恶行为。
佛在心中,就是心中有善念。善念是什么?善念就是大爱,就是悲天悯人,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众生平等,就是造福大众。就像高僧大德那样,不仅爱自己,而且爱他人,爱众生。相反,如果心中有俗念,甚至有恶念,而不努力加以克制、排除,却一味地对他人心生猜疑、妒忌、嗔怒,争强好胜,利欲熏心,损人利己,则会使自己那颗清水无尘的心渐成粪土,最终有可能将心灵交付魔鬼。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善念,只是在有些时候,我们的善念往往让位于俗念、恶念。这也说明,善念的产生需要勇敢的斗争,需要耐心地培植。有一位高僧,每天坐禅时,用棋子来辨别心念的善恶。善念出现时,拿一颗白色棋子放在一边,恶念出现时,取黑棋子,每天晚上作一次检点。开始时,黑棋子比白棋子多得多,他为此痛心疾首。接着,白棋子慢慢地增加,三十年后,他身边的棋子全变成白棋子了。心中有佛的高僧,通过善念的培植,终于修成了佛道。
佛在心中,就是有一颗仁义之心、慈爱之心、善良之心、诚恳之心、感恩之心、怜悯之心、大度之心,包容之心。用这样的心,去看世界,看生活,看人生,才会看到世界的美好,天空的蔚蓝,花鸟的可人,人间的真情。佛在心中,所见是佛。心中有快乐,所见皆快乐;心中有幸福,所见皆幸福。
人类的悲剧在于,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但人常常被自己的创造物所左右。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迷信。那些纯粹是求佛保佑升官发财、生儿子的烧香拜佛者,虔诚地拜倒在泥像和木像的脚下,全然忘了那是人造的。当然,佛教不是迷信。佛学的精义在于,心要善,心要真,不要太执着。要是太执着心就不洁,思想就会胶结不化,这与佛性的空灵、清净背道而驰。依照佛门的教义,佛性无处不在。佛不在外界,而在心里。在外界现象与内心本体之间,内心是第一位的。如果把泥塑或木塑的菩萨及道场等外界现象看成第一位的,那是本末倒置而远离佛性了。
佛在心中,何处青山不道场,关键在于一念之转,顿开茅塞。那么你就获得了人生的大自在、大逍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