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自《法华苑》: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这则典故说的是唐代和尚释亚楼的故事:
我国的书法风格多样,有行书、楷书、草书、隶书等等,其中草书的产生是为了书写便捷。草书最早见于汉代,当时通行的是“草隶”,顾名思义,即为草率的隶书。经过时间的推移,这种草隶组建发展为“章草”。到了汉朝末年,当时有位著名的书法家名叫张芝,他完全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又相互的利用,发展成为“今草”,就是一般人们称为的草书。
到了唐朝的时候,草书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当时有一位和尚叫释亚楼,他和其他和尚一样,整日在寺中居住,吃斋念佛。但是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练习书法。其他和尚在烧香念经的间隙,都会聚在一起偷偷的下棋或者干脆回房间睡觉,释亚楼却拿出笔墨纸砚来练习书法。他练习的时候非常用心,也很刻苦,有时到了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的练习。
释亚楼每天都坚持练书法,就这样一直持续了许多年,他写出来的字也越来越好,功夫也比以前更加深厚。那些前来寺庙烧香念佛的香客,也经常找到释亚楼,向他求字。本着出家人乐善好施的性格,他都会不厌其烦地答应络绎不绝的求字者。他最擅长的就是写草书了,他的字写得十分奔放飘逸。有人去求教他:“草书怎样子才算好?”释亚楼听完之后,自题一联:“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这句话的的意思是说,草书要想写得活泼生动,就必须像鸟儿飞出林子,受到惊吓的蛇窜入草丛一样。
后来人们从释亚楼说的话中提炼出“飞鸟惊蛇“,用来形容草书自然流畅,赞美草书的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