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92300000033

第33章 卷七(1)

音辞第十八

【原文】

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后有扬雄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熹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

【译文】

九州之人,所说的语言各不相同,自古已然。《春秋公羊传》用齐国的俗语记载历史,《离骚》用楚地的语词写成经典,它们的出现大概是明确方言差异的最早的说法。后来扬雄著《方言》,针对这方面做了大为详备的论述。不过这本书也都是考证事物名称的异同,而没有显示读音的正确与否。直到郑玄注释《六经》,高诱注解《吕氏春秋》、《淮南子》,许慎著《说文解字》,刘熹著《释名》,方开始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标明文辞的读音。

【原文】

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覈古今,为之折衷。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

【译文】

但是古音与今音是有差别的,其中语音的轻重、清浊,还没有能了解,再加上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的注音方法,更使人疑惑不解。孙叔言著《尔雅音义》,他是汉末人唯一懂反切注音法的。直到曹魏时期,这种反切注音法方大为流行。高贵乡公曹髦因为不懂得这种反切注音法,所以被人们当做一件十分怪异的事情。此后,韵书层出不穷,这些书开始出现时,还有方言的记录,相互非议讥笑,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到底也不知道孰是孰非。后来大家有了统一的注音标准,即都用帝王都城的语音,同时参与比较各地方言,考核古今语音,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经过权衡斟酌,最后得出只有建康音和洛阳音可取。南方水土柔和,语音清亮悠扬,发音急切,其不足之处就是发音浅浮,且多鄙陋粗俗的言辞。

【原文】

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方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

【译文】

而北方山川深邃浑厚,语音低沉厚重而迟缓,体现了北方人质朴正直的个性,并且言辞中保留了很多古语。不过,要是说起官宦士子的语言,则南方远远优越于北方;而北方的市井平民的语言则是大大胜过南方的。如果先让他们交换服装,然后再让他们交谈,南方的士大夫与平民在说过几句话后,便可轻易分辨其身份;倘若是北方的官员和平民,你听一天也很难将其区分开来。不过南方的语言由于受到吴语和越语的影响,北方的语言也夹杂着外族的语言,因此它们都有很大的弊病,在此我就不一一说明了。其中有轻微错失的,如南方人把“钱”读作“涎”,把“石”读作“射”,把“贱”读作“羡”,把“是”读作“舐”;北方人把“庶”读作“戍”,把“如”读作“儒”,把“紫”读作“姊”,把“洽”读作“狎”。

【原文】

如此之例,两失甚多。至邺已来,唯见崔子约、崔瞻叔侄,李祖仁、李蔚兄弟,颇事言词,少为切正。李季节著《音韵决疑》,时有错失;阳休之造《切韵》,殊为疏野。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

【译文】

像这样的例子,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他们的错失都很多。我到邺城至今,只知道崔子约、崔瞻叔侄二人,李祖仁、李蔚兄弟二人在语言方面略有研究,稍稍做了一些切磋补正之事。李季节著《音韵决疑》,差错百出;阳休之著《切韵》,又非常草率粗略。我家的儿女,虽然还在很小的时期,但也已逐渐纠正过失了。所做器物,如果没有经过认真查阅考证相关书籍,就不敢随意称呼,这些你们都是知道的。

【原文】

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苍颉训诂》,反“稗”为“逋卖”,反“娃”为“於乖”;《战国策》音“刎”为“免”,《穆天子传》音“谏”为“间”;《说文》音“戛”为“棘”,读“皿”为“猛”;《字林》音“看”为“口甘反”,音“伸”为“辛”;《韵集》以成、仍、宏、登合成两韵,为、奇、益、石分作四章;李登《声类》以“系”音“羿”,刘昌宗《周官音》读“乘”若“承”;此例甚广,必须考校。

【译文】

古今的言语,由于习俗风气的不同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著书作文的人,由于所处南北地域的不同而在语音上也有所差别。《苍颉训诂》中,“稗”注音为“逋卖反”,“娃”注音为“于乖反”;《战国策》注“刎”音为“免”;《穆天子传》注“谏”音为“间”;《说文解字》注“戛”音为“棘”,将“皿”读作“猛”;《字林》注“看”音为“口甘反”,注“伸”音为“辛”;《韵集》中把“成”、“仍”、“宏”、“登”合为两个韵,又把“为”、“奇”、“益”、“石”分为四个韵部;李登《声类》将“系”注音“羿”,刘昌宗《周官音》将“乘”读作“承”;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必须加以考核校正。

【原文】

前世反语,又多不切。徐仙民《毛诗音》反“骤”为“在遘”,《左传音》切“椽”为“徒缘”,不可依信,亦为众矣。今之学士,语亦不正;古独何人,必应随其讹僻乎?《通俗文》曰:“入室求曰搜。”反为“兄侯”。然则“兄”当音“所荣反”。今北俗通行此音,亦古语之不可用者。玙璠,鲁之宝玉,当音“余烦”,江南皆音“藩屏”之“藩”。“岐”山当音为“奇”,江南皆呼为“神祇”之“祇”。江陵陷没,此音被于关中,不知二者何所承案。以吾浅学,未之前闻也。

【译文】

前人标注的反切,又有很多不太妥帖的地方。比如徐仙民《毛诗音》将“骤”的音注为在“在遘反”,《左传音》将“椽”音注为“徒缘切”,像这样依从相信的反切,也很多。今天的学者,也有将语音读错的,难道古人是什么奇特之人,因此我们一定要沿袭他们的讹误吗?《通俗文》说:“入室求曰搜。”(服虔)把“搜”的音注为“兄侯反”。这样一来,“兄”不就应该读作“所荣反”了吗?当今北方民间流行这个读音,这也是古代言事中不能沿用的例子。玙璠,是鲁国的宝玉,“玙璠”的当作“余烦”,江南的人都将“璠”读作“藩屏”的“藩”音。岐山的“岐”音应该读作“奇”,江南的人却将它读成“神祇”的“祇”。江陵沦陷后,这两种读音就流传到了关中地区,不知道它们依据的是哪些经书典籍。以我的才疏学浅,以前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原文】

北人之音,多以“举”、“莒”为“矩”;唯李季节云:“齐桓公与管仲于台上谋伐莒,东郭牙望见桓公口开而不闭,故知所言者莒也。然则莒、矩必不同呼。”此为知音矣。

【译文】

北方人的语音,大多数将“举”、“莒”读成“矩”;只有李季节说:“齐桓公与管仲在台上商议讨伐莒国之事,东郭牙远远地看见桓公的嘴张开而合不上,因此断定他们谈论的正是莒国。这样看来,‘莒’、‘矩’二字的拼读是不一样的。”像这样的人就是懂音韵的人了。

【原文】

夫物体自有精粗,精粗谓之好恶;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此音见于葛洪、徐邈。而河北学士读《尚书》云好生恶杀。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译文】

物体本身是有精良和粗劣之别的,我们称精良的为好,称粗劣的为恶;人根据其自身的情感而对事物有取有弃,我们就称这种取或弃为好或恶。后一种好、恶的读音始于葛洪、徐邈。而黄河以北地区的学士读《尚书》时却将“好(呼报反)生恶(乌故反)杀”读作“好(呼皓切)生恶(乌各切)杀”。这种一面取评论物体质地的读音,一面却表达人的感情之义,就非常说不通了。

【原文】

甫者,男子之美称,古书多假借为“父”字;北人遂无一人呼为“甫”者,亦所未喻。唯管仲、范增之号,须依字读耳。

【译文】

“甫”是男子的美称,古书多通假为“父”字;北方人都依本字而读,没有一个人将“父”读作“甫”音,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二者的通假关系。只有管仲、范增的号,必须按照“父”字的本音来读。

【原文】

案:诸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词,皆音“于愆反”。自葛洪《要用字苑》分焉字音训:若训“何”训“安”,当音“于愆反”,“于焉逍遥”、“于焉嘉客”、“焉用佞”、“焉得仁”之类是也;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故称龙焉”、“故称血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尔”、“晋、郑焉依”之类是也。江南至今行此分别,昭然易晓;而河北混同一音,虽依古读,不可行于今也。

【译文】

据考证:各字书将“焉”解释为鸟名,或解释为虚词,且都注音“于愆反”。自葛洪著《要用字苑》起,方开始区别“焉”字的读音释义:如果解释成“何”、“安”,则应读作“于愆反”,“于焉逍遥”、“于焉嘉容”、“焉用佞”、“焉得仁”之类的句子就是这样;如果“焉”字是用作句末或句中的语气词,则应读作“矣愆反”,“故称龙焉”、“故称血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尔”、“晋、郑焉依”之类的句子就是这样。江南至今还是流行这两种不同的读音,字的意思就简单易懂;而黄河以北将这两种读音混成一个读音,虽然这是遵从古音,但是于今天却不能通行。

【原文】

邪者,未定之词。《左传》曰:“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于鬼神邪?”《庄子》云:“天邪地邪?”《汉书》云:“是邪非邪?”之类是也。而北人即呼为也,亦为误矣。难者曰:“系辞》云:‘乾坤,易之门户邪?’此又为未定辞乎?”答曰:“何为不尔!上先标问,下方列德以折之耳。”

【译文】

邪,是语气词,表示疑问。《左传》说:“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于鬼神邪?”庄子说:“天邪地邪?”《汉书》说:“是邪非邪?”这类“邪”字就是用来表示疑问的语气。而北方人却把“邪”字读成“也”,这就错了。有人责难我说:《系辞》说:‘乾坤,易之门户邪?’这个‘邪’字也是用来表示疑问语气吗?我说:怎么不是呢?前面先提出问题,后面才陈述阴阳之德的道理来做裁断呀。

【原文】

江南学士读《左传》,口相传述,自为凡例,军自败曰“败”,打破人军曰“败”。诸记传未见“补败反”,徐仙民读《左传》,唯一处有此音,又不言自败、败人之别,此为穿凿耳。

【译文】

江南的学士读《左传》,是靠口授递相传述,他们自己规定音读章法,军队自己战败说“败”(蒲迈反),打败敌国军队说“败”(补贩反)。在各种说法中都没有见过“补贩反”这个注音。徐仙民所读的《左传》,仅有一处注的是这个读音,也并未说清自己被打败和将别人打败的差异之所在,这就显得牵强附会了。

【原文】

古人云:“膏粱难整。”以其为骄奢自足,不能克励也。吾见王侯外戚,语多不正,亦由内染贱保傅,外无良师友故耳。梁世有一侯,尝对元帝饮谑,自陈“痴钝”,乃成“飔段”,元帝答之云:“飔异凉风,段非干木。”谓“郢州”为“永州”,元帝启报简文,简文云:“庚辰吴入,遂成司隶。”如此之类,举口皆然。元帝手教诸子侍读,以此为诫。

【译文】

古人说:“整天享用精美食物的人,很少有品行端正的。”这是因为他们骄横奢侈,自我满足,不能克制私欲,勉励自己。我发现那些王公权贵,他们的语音大多都不纯正,这也是他们在内受到下贱保傅的熏染,在外又缺乏良师益友的教诲帮助的结果。梁朝有一个人,被封为侯爵,他曾经和梁元帝一起饮酒戏谑,自称“痴钝”,却读成了“飔段”。元帝说:“按你的读法,‘飔’就不同于凉风,‘段’就不同于段干木了。”那人又将“郢州”读作“永州”。元帝把这件事说给简文帝听,简文帝说:“庚辰日吴人入楚郢都的‘郢’却成了后汉司隶校尉鲍永的‘永’。”像这样的读音错误,那些王公权贵张口就是。元帝亲自教导那些公子侍读,就将这些作为例子以示告诫。

【原文】

河北切“攻”字为“古琮”,与“工”、“公”、“功”三字不同,殊为僻也。此世有人名暹,自称为“纤”;名琨,自称为“衮”;名洸,自称为“汪”;名,自称为“獡”。非唯音韵舛错,亦使其儿孙避讳纷纭矣。

同类推荐
  • 冯友兰说传统文化

    冯友兰说传统文化

    一部《中国哲学简史》,足以让“冯友兰”这三个字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冯先生所说的哲学,就是本书所说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世苍茫,能看清者又有几何?冯友兰先生辗转其中,沉醉于人间烟火,勾勒着关于人生理想的美丽图景。他的人生或许不完美,然后他的理想至今余响不断,让无数后人追之随之。
  • 中国风水文化地图

    中国风水文化地图

    本书内容包括:风水基本知识、室内方位,布局与宅运、风水与住宅、恋爱婚姻与风水、财运与风水等。
  • 生肖文化:苍龙腾空

    生肖文化:苍龙腾空

    本书研讨生肖龙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

    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

    本书主要回顾、研究了从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在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发生过一场“中国礼仪之争”。
  •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新粉领贵族

    新粉领贵族

    「我不跟老板吃饭,也不跟老板做朋友,更不跟老板谈恋爱。」
  • 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中国特色的养生,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内容博大精深,古今著述繁多,但完整遵从《黄帝内经》知识体系之作罕见。笔者忠于《内经》的本意,梳理、构建、还原其养生理论,用现代语言构建《原理篇》和《实践篇》,为大众养生提供原理与实践指导。全书立意在于唤醒世人:现代医学“消灭疾病结果”的思路和把人体当“战场”的野蛮疗法,正在残酷考验人体自身的五行平衡能力。
  • 寄那些岁月

    寄那些岁月

    青春我们轻轻走过,岁月在逝去的情怀能否绽放?
  • 步雨

    步雨

    下雨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撑着伞,提起裙摆,一小步一小步的走着。春天的雨很细,质地柔软。夏天的雨很急,风风火火。秋天的雨很慢,温婉纔蜷。冬天的雨很冷,寒气扑面。我不太清楚雨的味道,可我却了解他们。因为雨中有诗,有故事,还有你
  • 地理知识知道点:地球的脸庞:地貌

    地理知识知道点:地球的脸庞:地貌

    地球是太空中惟一不需太空探测船即可认识的星体,但是直到20世纪我们才真正勾勒出地球的全貌。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三颗,位于水星和金星之后;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四。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就像是广阔原野上的一粒灰尘,但是它的形成和发展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地球还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惟一一个存在生命体的星球。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
  • 凌晨四点半:哈佛最受欢迎的50种思维方法

    凌晨四点半:哈佛最受欢迎的50种思维方法

    本书以极其有趣的方式,向您讲解了50种吸取哈佛精髓又非常实用的自我提升思维方法。从哈佛所特有的精神和气质出发,以培养读者的品质为基础,从理想、志向、习惯、性格、情商等方面引导读者如何从平凡走向卓越!
  • 藏地智慧书:强者的生存哲学与策略

    藏地智慧书:强者的生存哲学与策略

    本书是励志类图书,通过西藏高原的几类动物所具有的某些品质,揭示了在竞争激烈的人类社会,人们想获得成功必须学会的本领。“藏地智慧”,是一种属于西藏高原的特有品性,一种让我们终生受用的精神智慧。《藏地智慧书》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认真阅读,值得每一位立志成功的人去细细品味。相信它的影响会是深远的。全面深刻地学习藏之智慧,真正地发扬藏之精神,挺起脊梁,才能在人性丛林中履险如夷,进而成为生存的强者。
  • 煤海丹心——林海水的诚毅人生

    煤海丹心——林海水的诚毅人生

    本书主人公林海水是安溪大地之子,这块大地赋予他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和传统教育。当人们看到:为中国煤矿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林海水十年来和家人住在“干打垒”的简陋房子里,在东北凛冽无比的风雪中,用扁担挑水吃;当人们看到林海水不顾自己血压高,在煤井里爬进爬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尤其在“文革”时期,林海水是“反动学术权威”,属被打倒之列,而且各派系之间的武斗、枪战如同家常便饭,真可谓“黑云压城城欲摧”,可却摧不垮林海水那颗“赤子之心”,心里仍然只装着自己的事业,他不顾头顶呼啸的子弹,和工人们坚定地保护着矿井。看着这一件件、一桩桩事迹,谁能不为之动容!“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 农家乐经营必读

    农家乐经营必读

    《农户经营系列:农家乐经营必读》以农家乐为经营方式、以广大农民为经营主体的乡村旅游经营普及读本。《农户经营系列:农家乐经营必读》的突出特点是:实用性强,分析问题深入浅出,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更有详实生动的案例。《农户经营系列:农家乐经营必读》为广大读者详细介绍了经营农家乐需要掌握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有些地方还争取达到“手把手”传授的效果。
  • 如果没有TA

    如果没有TA

    如果没有他,很多故事早在我的回忆城里消失殆尽。如果没有她,我不知道痛苦失去然后回归手里的喜悦心情。如果没有他,我的一生或许会平淡无奇。如果没有她,我不知道什么是闺蜜。如果的一切没有如果,我们都在这个世界行走。如果我失忆消失不在,一切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