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原文
寡人之于国
梁惠王曰:“寡人①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③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④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释
①寡人:君王对自己的谦称。
②喻:比喻。
③罟:鱼网。
④颁白者:头发花白的人。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尽心尽力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做。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不过是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若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尽;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尽;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就没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田的宅地,在房前屋后多种点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百姓能适时饲养,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之家就可以不饿肚子了。学校教育搞好了,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就不会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饿受冻,能做到这样而不能统一天下的,是肯定不会有的。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去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散粮;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没什么区别。大王请您不要怪罪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绝妙佳句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原文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孟子曰:“以力假①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②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③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④:‘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⑤不服,此之谓也。”
注释
①假:借,凭借。
②待:等待,引申为依靠。
③赡:充足。
④《诗》云:引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⑤思:助词,无义。
译文
孟子说:“用武力而凭借仁义的人可以当上霸主,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强大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绝妙佳句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原文
从闻过则喜到与人为善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③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①有:同“又”。
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
③与:偕同。
译文
孟子说:“子路这个人,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更加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跟别人一起来行善。
绝妙佳句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原文
无官无责,进退有余
孟子谓蚳蛙①曰:“子之辞灵丘②而请士师③,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④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注释
①蚳蛙:齐国大夫。
②灵丘:齐国边境邑名。
③士师:官名,管禁令,狱讼,刑罚等,是法官的通称。
④公都子:孟子的学生。
译文
孟子对蚳蛙说:“您辞去灵丘县长而请求做法官,这似乎有道理,因为可以向齐王进言。可现在你已做了好多个月的法官了,还不能向齐王进言吗?”
蚳蛙向齐王进谏,齐王不听他的。蚳蛙因此辞职而去。齐国人说:“孟子为蚳蛙的考虑倒很有道理,但他如何替自己考虑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公都子把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当官的人,若无法尽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君主不听他的言语,不采纳他的计策,就应该辞职不干。对我来说,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难道不是很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绝妙佳句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原文
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④。”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主张“连横”,与苏秦“合纵”相对。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⑥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能叫大丈夫吗?发起火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平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称得上大丈夫呢?你没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丈夫的意愿!’以服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同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称得上大丈夫!”
绝妙佳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