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65700000065

第65章 反变法的苏轼兄弟及其友生(14)

据无名氏《瑞桂堂暇录》载,张方平安排苏氏父子住于斋舍,第二天出了六道题来考苏轼兄弟,自己则于壁间密窥之。苏轼兄弟得题后,各自专心思考。苏辙对题目有疑,指以示轼。苏轼不言,只是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苏辙疑而未决,又指第二题示轼。苏轼却勾去了第二题,并开始答卷。二人完卷后,出来交给张方平。张方平非常高兴,因为第二题本无出处,是他故意用来考察苏轼兄弟的判断力的。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苏轼兄弟的性格不同,确实太鲜明了,即使初见面,也能感觉到。苏轼“明敏”,“不外饰”,他的才气远远超过苏辙,是其不幸(“我为聪明误一生”),又是其大幸,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得力于此。而苏辙比苏轼“谨重”,他后来的官位确实也高于苏轼,遭受政敌的迫害也比苏轼轻得多。据《宋史》本传载,王安石以苏辙寡言鲜欲,对他素有敬心。苏辙对元佑之政的作用比苏轼大得多,但哲宗亲政,惩治元佑党人时,苏轼被远谪海南,苏辙仅仅贬官雷州。

徽宗朝,元佑党人多被外徙,苏辙独免。但苏辙的“谨重”是其幸,也是其不幸,无论对当时还是对后世的影响,他都比其兄稍逊一筹。

三、“不变其法无以求成功”

粗看苏轼兄弟的政治主张似乎“无不相同”,其实也不完全一致,“谨重”的苏辙往往比他的哥哥还更激烈。表现之一是仁宗朝二人同应制科所献的进策各二十五篇。蔡绦云:“二公将就试,共白厥父明允,虑有一黜落,奈何?明允曰:“我能使汝皆得之,一和题一骂题可也。”由是二人果皆得。”蔡绦是新党蔡京之子,由于政治偏见,他总喜欢把苏辙父子说成不讲原则的纵横家,因此,这则记载未必可靠。但是说两人某些重要观点往往相反却是事实。苏轼《策略三》认为:“当今之患,虽法令有所未安,而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苏辙《臣事策四》却说:“当今之势,不变其法无以求成功。”可见在人治和法治的问题上,苏轼兄弟的看法是不同的。

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卷四八)自称他的《御试制科策》是“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曲”。但其最尖锐的话不过是指责仁宗“不知勤”,亲策贤良之士是“虚应故事而已”;指责各级官吏因循苟且,“大臣不过遵用故事,小臣不过谨守簿书”。苏辙的《御试制科策》,针对策问所谓“志勤道远”之语,指责仁宗怠于政事,有“忧惧之言”,“未有忧惧之诚”,“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又指责仁宗沉溺声色之乐,并以历史上六个致乱之君相比拟,并说:“陛下自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还指责仁宗“惑于虚名而未知为政之纲”,分遣使者巡行天下“不过欲使史官书之,以邀美名于后世耳”。像这样指斥仁宗,真可谓深入骨髓。

表现之二是他们兄弟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他们都反对变法,但苏辙更早更激烈。熙宁二年(1069)二月,他们服父丧期满回到京城,熙宁变法早已开始。王安石拿吕惠卿起草的青苗法征求苏辙的意见。苏辙说:“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援救民之困,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重法不可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之费;及其纳钱,虽富家不免违限。如此,则鞭箠必用,自此恐州县事不胜繁也。”王安石变法期间还加强了盐禁,严禁私人煮盐贩盐。王安石也曾同苏辙讨论这个问题。

苏辙说:“利之所在,欲绝私贩,恐理难也。”王安石认为有办法,他说,一村百家俱贩私盐,败者止一二,故贩不止;“若二十家至三十家败,则不敢贩矣!”苏辙回答道:“如此,诚不贩矣。但恐二三十家坐盐而败,则起为他变矣!”熙宁二年八月他写了《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卷三五),对新法作全面批评,同时要求外任,免去他在条例司检详文字的职务。其《条例司乞外任奏状》(同上)说:“陛下创置此局,将以讲求财利,循致太平,宜得同心协力之人以备官属。而臣独以愚鄙,固执偏见,虽欲自效,其势无由。”为人“谨重”的苏辙,上书反对新法比苏轼早四个月,要求离京外任比苏轼将近早两年。王安石览状大怒,欲加以罪,为陈升之所阻,才“诏依所乞,除河南府推官”,后又改为南京教授。

表现之三是他们对元佑之政的态度。苏辙在元佑元年二月至十一月担任右司谏期间共上奏章七十四篇(苏轼同期所上奏章为二十篇),几乎涉及当时所有重大政治问题。他主张严惩推行新法的朝廷大臣,而对执行新法的小臣给以改过自新的机会,八次上书要求责降右仆射韩缜,三次乞诛窜吕惠卿,并一论章惇,再论安焘,五论蔡京。大家都知道,苏轼草拟的《吕惠卿责授节度副使制》是一篇着名的制词,却不一定知道这篇制词主要是根据苏辙的《乞诛窜吕惠卿状》(卷三八)起草的。此状历数吕之过恶说:“吕惠卿赋性凶邪、罪恶山积。自熙宁以来所为青苗、助役、市易、保甲、簿法(手实法)皆出于惠卿之手”;“兴起大狱,以恐胁士人”;“排击忠良,引用邪党,惠卿之力十居八九”;“自以赃罪被黜,于是力陈边事以中上心”,“西戎无变,妄奏警急,擅领大众涉入虏境”,“自是戎人叛怨,边鄙骚动,河陇困竭,海内疲劳”。

而其为人更加阴狠险毒:“(王)安石之于惠卿有卵翼之恩,有父师之义。方其求进则胶固为一,更相汲引,以欺朝廷;及其权位既均,势力相轧,反眼相噬,化为仇敌。”以致“发其私书”,“其一日无使上知,安石由是得罪。夫惠卿与安石出肺腑,托妻子,平居相结,唯恐不深。故虽欺君之言,见于尺牍,不复疑问。惠卿方其无事,已一一收录,以备缓急之用。一旦争利,遂相抉择,不遗余力,必致死地。此犬彘之所不为,而惠卿为之曾不愧耻。”苏辙主张对这样的人应“略正典刑,纵未以污铁锧,犹当追削官职,投畀四裔”。

苏轼兄弟在元佑年间的主张也不尽相同,例如苏轼只是私下劝告章惇说,司马光“时望甚重”,“不可慢”。苏辙却上章要求罢免章惇枢密使之职;在役法问题上,苏轼《辩试馆职策问札子》(卷二七)认为:“差役免役,各有利害”,“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苏辙《论罢免役钱行差役法状》(卷三六)却认为“差役可行,免役可罢,不待思虑而决”;司马光恢复诗赋取士,苏轼《答张文潜书》(卷五二)欢欣鼓舞地称其“甚美”,又作《复改科赋》(卷一)来称美此事,但苏辙比哥哥冷静得多,他虽然不反对司马光恢复诗赋取士,但主张推迟一届施行,并因此得罪了司马光,“君实(司马光)始不悦矣”。

四、“老聃、庄周之言不可以周孔辩”

在学术思想上,苏轼兄弟皆非淳儒,都是融儒、释、道于一炉的杂家,但苏辙更复杂,两人的观点也不完全一致。北宋兴起一股疑古的思潮,他们兄弟的学术着作都是这一疑古思潮的产物。

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西汉经学家)、郑康成(即郑玄,东汉经学家),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而排《系辞》,废《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唯于议经,况传注乎?”

苏辙不止“疑《孟子》”,甚至还敢驳《孟子》。他少年时代着有《孟子解二十四章》,其《窃负而逃》:

《孟子》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陶则执之,舜则窃负而逃于海滨。”吾以为野人之言,非君子论也。

舜之事亲,“烝烝乂,不格奸”,何至于杀人而负之哉?且天子之亲,有罪议之,孰谓天子之父杀人,而不免死乎?

《孟子》是儒家经典,苏辙却斥《孟子》的这则记载“为野人之言,非君子之论”。文章也写得十分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首先他根据《尚书·尧典》对舜的记载,认为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舜能以孝和谐父母昆弟,使进于德(烝烝乂),不及于乱(不格奸)。接着又根据《周礼》的八辟(汉代叫八议,议亲为其一,即对皇亲国戚可减免刑罚),认为即使“瞽叟杀人”,舜也没有必要“窃负而逃”。又如: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之为是言也,则未见司马懿、杨坚也。不仁而得天下也,何损于仁?仁而不得天下也,何益于不仁?得国之与得天下,何以为异?君子之所恃以胜不仁者,上不愧乎天,下不愧乎人,得失非吾之所知也。

前一章还只是反驳《孟子》一书的记载(当然也代表了孟子的观点),这一章却直接反驳孟子的观点。文章先以司马懿、杨坚为例,辨明不仁者未必不能得天下,接着说“得国”与“得天下”也很难区别,最后说以得失利害来警告不仁者,本身就不可取。

这篇驳论也同样写得斩钉截铁,十分有力。

“黜《诗》之序”,苏辙也是代表人物之一。苏籀《栾城遗言》说:“(苏辙》年二十,作《诗传》。”又说:“公解《诗》时,年未二十。”

当然,现存苏辙《诗集传》二十卷,是经过他后来反复修改的。此书认为《诗》之小序反复繁重,似非一人之词,疑为毛公之学,卫宏所集录。因此,他只保留其开头一句,而以下之文皆删汰。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说:“辙取小序首句为毛公之学,不为无见。史传言《诗》序者以《后汉书》为近古,而《儒林传》称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卫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辙以为卫宏所集录,亦不为无征。”

苏辙研究《春秋》也是从少年时代开始的,据苏籀《栾城遗言》载,嘉佑元年冬,苏轼兄弟应进士试时,寓居兴国寺浴室,曾作《春秋论》。他的《春秋论》提出了与《公羊》、《谷梁》不同的见解:“公少与坡公治《春秋》,明圣人喜怒好恶,讥《公》、《谷》以日月土地为训。其说固自得之。”但苏辙的《春秋集解》十二卷,却是从熙宁年间开始的。他在《春秋集解序》中说:“近岁王介甫以宰相解经,行之于世。至《春秋》,漫不能通,则诋以为断烂朝报,使天下士不得复学。呜呼,孔子之遗言而凌灭至此,非独介甫之妄,亦诸儒讲解不明之过也。故予始自熙宁谪居高安,览诸家之说而裁之以义,为《集解》十三卷。及今十数年矣,每有暇,辄取观焉,得前说之非,随亦改之。绍圣之初,迁于南方,至元符元年,凡三易地,最后卜居龙川之白云桥,杜门无事。凡所改定,亦复非一。览之,洒然而笑,盖自谓无憾矣。”从这段话可知,苏辙作《春秋集解》是针对王安石抹杀《春秋》的地位而作。他在《春秋集解》上用功最勤,特别是在两次贬谪期间,其主要精力都用在写作和反复修改此书上,力求“无憾”。他在序中自称:“千载之绝学,倘在于是矣。”他还曾对苏籀说:“吾为《春秋集传》,乃平生事业。”

苏轼兄弟学术观点的不同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对《论语》和《老子》的看法上。苏辙少年时代曾着《论语略解》。苏轼贬官黄州期间着《论语说》,汲纳了苏辙《论语略解》中的不少观点。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期间,为苏籀、苏简、苏筠等孙子讲《论语》,对苏轼《论语说》中的见解,“意有所未安,时为籀等言之,凡二十有七章,谓之《论语拾遗》,恨不能质之子瞻也。”显然《论语拾遗》是为反驳苏轼《论语说》而作。可惜苏轼的《论语说》已失传,而苏辙的《论语拾遗》又多是正面阐明自己的看法,使我们无法看出他们兄弟间的具体分歧。其中只有三章引了苏轼的观点。一是关于泰伯让国而兴,宋宣公、鲁隐公让国而乱:“子瞻曰:“泰伯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民无德而称之,有让国之实,而无其名,故乱不作。彼宋宣、鲁隐皆存其实而取其名者也,是以宋、鲁皆被其祸。”予以为不然。……鲁之祸始于摄,而宋之祸成于好战,皆非让之过也。”二是孔子“请讨陈桓”:“子瞻曰:“哀公患三桓(即执掌鲁国政权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逼,常欲以越伐鲁而去之。以越伐鲁,岂若从孔子而伐齐?既克田氏(田成子),则鲁公室自张,三桓将不治而自服,此孔子之志也。”予以为不然。”苏辙认为孔子明知“哀公、三桓之皆不足与有立也,孔子既知之矣,知而犹告,以为虽无益于今日,而君臣之义犹有儆于后世也。”三是卫灵公以南子自污,孔子从之不疑,而季桓子以女乐三日不朝,孔子去之:“子瞻曰:“卫灵公未受命者,故可;季桓子已受命者,故不可。”予以为不然。孔子之世,诸侯之过如卫灵公多矣,而可尽去乎?齐人以女乐间孔子,鲁君大夫既食饵矣。使孔子安而不去,则坐得其祸,无可为矣,非卫南子之比也。”从苏辙所驳的三条看,苏辙的看法确实比苏轼的解释更令人信服,正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三五所评:“其说皆较轼为长。”

同类推荐
  • 走投无路

    走投无路

    1984年1月24日晚,一个并没有飘雪的冬天的晚上,我以一声长啼来到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六年半后,坐着爸爸的永久牌自行车开始了伟大祖国赋予我的神圣使命——上学。小学六年不学有术成绩卓著,奖状整了半墙壁。一不留神成了父母的骄傲和邻家孩子的楷模。上了中学自封天才目空万物,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一踏糊涂一去不返。在父母的长吁短叹中沦为邻家孩子的反面教材。走在路上总觉背脊发凉,人家指着我摇曳的背影:“当年名动村野的县级三好学生,某某镇中心小学有史以来第一个县级三好学生,据说他的名字已被载入该校校史。现在,唉……!”
  • 毛泽东笔下的诗文典故

    毛泽东笔下的诗文典故

    全书基本以一句(个)诗文典故为题分篇;在两句(个)以上诗文典故出现在一段话中,其意义又难以分述时,合为一篇,以“/”分隔。篇目排列,基本按诗文典故出现于作者著作中的时间顺序编次,见于原著两处以上者合并成文,按首次出现的时间为序列次。为便于读者查找,还将这些诗文典故按首字笔画顺序做出索引,附于书后。
  • 闲居诗韵

    闲居诗韵

    本书以历史、地理、人文为写作范畴,是一本散文为主、诗歌为辅的文学集子。其中诗歌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当代诗歌和古体诗歌。
  • 一个小说家的生活与想象

    一个小说家的生活与想象

    "学热爱女性的成年男人、拆解文学的饕餮读者、迷恋创作的自由小说家,这是刁斗的三个身份、三种面向、三类行为。这三重幻影栖居的肉身,于文字的跑道上加速向前,时时起飞,对现实的疆域狂轰乱炸。小说是刁斗的路由器,对于父亲、母亲、姥姥等亲人的挚爱,对马原、马晓丽、林建法等同行的言说,对卡夫卡、加缪、格里耶等大师的移情,对骚动、虚有、虚拟的力等概念的沉思,都经由小说的阅读与创作开始传递、得以实现。生活中的想象、想象中的生活,二者在刁斗的随笔中是镜像也是同构。一切始于小说,一切终于小说。这是一部个人阅读史、观念发生史与精神成长史,坦诚、机警、专业,智趣多多。二十余万字,一言以蔽之:小说男女,刁斗之大欲存焉"
  • 愿作如是观

    愿作如是观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精神家园的守护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三十年集之愿作如是观收录的是陈家琪的哲学研究文集,这里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热门推荐
  • 笛倾天下:至尊召唤师

    笛倾天下:至尊召唤师

    (新人发文,不好请见谅O(∩_∩)O)沉默六年,云家的小废物,一朝浴火重生。她倾国倾城,容貌无人能敌,却冷如冰山。她天赋逆天,机遇了得,各种奇珍异宝,信手拈来。废物?不好意思,我出生便开始修炼,废物,只是我的伪装。容貌丑陋?既然如此,那我面纱下的这张脸又是怎么回事?从此,世界上少了个废材,多了个天才。他是容貌俊美无双的插班生,明明腹黑冷漠,却偏要装个面瘫,还对她一见倾心,随她闯遍天涯海角,最后抱得美人归。冷漠?不好意思,那只对外人。没看见他对她宠溺无限?配不上?不好意思,你是眼瞎?没看见他追着她一口一个娘子,叫的那叫一个顺溜吗?且看她如何制魔兽,收美男,一笛倾天下!(群号:538442390)
  • 纵横都市之一手遮天

    纵横都市之一手遮天

    时代周刊上称他是华夏五千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男人,也是全球少女心中最佳择偶标准,是所有女人心中的白马王子。福布斯权势人物榜上他位列第一,称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他可以一手遮天。富豪榜上也无人敢掠其缨锋,他是这个世界最有钱的人,资产可以买下十几个大国。当所有人都好奇他为何会有如此成就之时,他却苦笑着说了一句:“没办法,这都是为了娶媳妇时不被人看不起,一不小心就发展成这样了啊!”
  • 不负此生:夜少心系可人妻

    不负此生:夜少心系可人妻

    三段话1.你总是不在乎自己,但你忘了,我曾说过,你就是我,我就是你。2.你说你想把一切都给我,我笑你傻,因为你早已把一切都交到了我的手上,那就是你。3.如今我已失去了一切,只有以死亡来祭奠我仅有的一无所有。(简介无用,书中内容为主)
  • 考研手记(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考研手记(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小说里虚构了一个住在北京地下室奋力考研的人,他的疯是为终点。小说以凝练的笔调和调侃的语气刻画了这样一个英雄,他是一个考电影学的普通人,试图通过对意义的苦苦追寻完成精神的救赎之旅,他的失败恰恰是他胜利的开端。作品值得所有精神苦闷以及热爱电影甚于生活的人阅读。作者自述:2008年辞掉工作考研,在复习到无聊,看书要吐的时候,开始怀疑自己。于是排列组合方块字,涂抹一篇小说来揶揄考研这件事。当然,写到最后,我最大的揶揄对象,变成我自己。
  • 重生之纨绔大少

    重生之纨绔大少

    华夏龙组最强兵王——杨明在执行某一次任务时,被各国高手组团杀害。似乎是上天也为杨明不公,使得杨明心有不甘的灵魂重生在了一个纨绔大少的身上。重生的杨明悲催的发现自己强了自己的养姐,而他爸爸也遭人黑手,昏迷不醒。如今,他只能靠自己守住老爷子留下的家产。且看一代兵王横扫一切商业霸主,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
  • 鬼事拾遗

    鬼事拾遗

    很多人坚信,这个世界上,只有人类才是真正的主宰。否认神鬼,同时也是在否认自己!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单纯,区别是,你了解到的,以及,你还没有了解到的...
  • 女王陛下,我们一起生个宝宝吧!

    女王陛下,我们一起生个宝宝吧!

    遭遇背叛而重生的杨烈,重生在地球上,又获得神秘系统帮助,看曾经的一代仙帝如何在都市中遨游!
  • 轰天霸道

    轰天霸道

    无规则的世界,出身奴隶的他一无所有,遭到背叛的他更加凄惨。可是他能怎么办?没有力量在世界上连生存都极为困难?在偶然的机缘下,获得了成为传说中消失已久的王之继承。他开始改变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不规整事物。他要成为王,不朽的王者,统治这片大陆。在以王的愤怒将制裁降临到那人的身上。拥有最强体魄,让敌人颤栗。拥有最强战力,让敌人臣服。拥有最强威严,让敌人恐惧。
  • 儿女情长

    儿女情长

    刘浪,生于7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五期高研班学员。若干诗歌、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飞天》《文学界》《山花》《作品》等数十家期刊,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
  • 宋末元初那些事儿

    宋末元初那些事儿

    南宋末年奸佞当道,朝政腐败。南宋面对着前有金的军事进攻,后有元的武力吞灭的形势,国势飘摇,岌岌可危……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正式即位为皇帝,并开始实施南下攻打南宋的计划。公元1279年,在山海战中,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亡,忽必烈统一全中国。《改朝换代那些事儿丛书:宋末元初那些事儿》让你回味宋末元初那段历史,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感受时代变迁,感受历史人物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