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6900000007

第7章 ·光荣的荆棘路 (2)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维摩经·佛道品》

墀松德赞去世之后,继位的是他的次子牟尼。前文我们讲过,墀松德赞大力扶持佛教,曾经专门安排过佛教僧侣作为赞普与王公贵族之子孙的导师,所以墀松德赞的孩子从小就是在佛学的熏陶里成长起来的。

牟尼虽然做了赞普,纯然仍是一片佛心。他热心地在桑耶寺举办法会,就在这个法会上,他注意到了一件很不合乎佛理的事情,那就是臣民们的贡物有多有少,悬殊很大。不谙世事的牟尼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让吐蕃的臣民们平均财富。

可想而知的是,这样的政令一定很难付诸实施,但牟尼毫不气馁,一次做不到就再做一次,如是者三,牟尼终于被自己的母亲下药毒死了。

是呀,即便在现代社会,虔心佛教的富人很多,他们可以斥金百万在某座名寺拍得除夕的第一炷香,可以用大桶的金粉为佛像再塑金身,但依然没听说有谁把自己的所有财产拿出来和贫苦的同胞均分。佛教虽然讲众生平等,讲了无牵挂,但这样的教理只有在打了折之后才能被大众接受。

牟尼一死,他的弟弟墀德松赞接任赞普,仍然大力地发展佛教。墀德松赞继位之后,他童年时代的佛教老师也跟着一步登天,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这两个人的关系,很像我们熟悉的光绪皇帝和翁同龢的关系。

墀德松赞对那位从小教育自己长大的佛教老师有着儿子对父亲一般的感情,纵然自己执掌大权了,许多军国大事也每每征求老师的意见。在我们所知道的历史事件里,正是这位佛教老师促成了吐蕃与李唐王朝的和平外交。这是西藏佛教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因为从此就开了佛教首脑参与政务的先例,以后西藏形成“政教合一”的特殊社会格局,藏民对佛教统治形成了很好的心理接受度,“活佛转世”之所以能够敏感地牵动起各方面的政治势力,那一粒种子就种在这里。

墀德松赞死后,接任的是他的儿子热巴坚,佛教在西藏的发展至此而近乎登峰造极。

热巴坚的崇佛几乎到了佞佛的地步,很像汉人之中的梁武帝。“热巴坚”并不是他的本名,“热巴坚”是“长发人”的意思,人们之所以用这个词来称呼他,因为他每次迎接佛教僧侣的时候,都会低下头来,把一头长发铺在地上,请僧侣践踏而过。

除了以身作则之外,热巴坚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提高了僧人的待遇标准,使每一位僧人至少都有七户居民供养,另外还出台特别的法律,凡是态度不敬地用手指点僧人的就砍断他的手指,凡是以恶意瞪过僧人的就剜下他的眼睛,至于军国大政,则交给佛教老师全权掌管。我们知道,政治领袖对宗教再怎么尊崇,也常常是出于政治目的,这位热巴坚却是一个例外,他首先是一名佛教徒,其次才是吐蕃的赞普。

但是,就算崇佛是没错的,也不能尊崇得太过分了。热巴坚的这些做法自然给自己树敌无数,招致了上上下下太多人的不满,终于被手下的大臣设计杀害了。

热巴坚死后,大臣们拥立了他的哥哥达磨,这是一位素来以“嗜酒喜肉,凶悖少恩”而闻名的强人。正如《老子》所谓“反者道之动”,佛教在西藏发展到这里,仿佛之前捧得越高,就是为了这一刻跌得越狠。达磨施展铁腕手段开始了灭佛大计:终止对僧侣的一切供应,把所有的佛寺的大门通通砌死,然后再画上僧人饮酒图,而追溯祸源,一切始于文成公主携带释迦牟尼的佛像入藏,于是宣布文成公主为罗刹鬼。

这时候的西藏,是任何一个佛教徒看了都会伤心落泪的:小的佛像被埋起来,大的佛像被捆起来,逃亡的著名僧侣遭到刺客的追杀,佛经要么被烧掉,要么被扔到河里。本地僧侣要么被勒令还俗,要么改宗苯教,对那些强硬分子就逼迫他们带上弓箭和猎狗去打猎,逼他们违反不准杀生的戒律。从拉萨到桑耶寺,从中心到边地,转眼之间,佛教就要在藏地被彻底肃清了。

令达磨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吃斋念佛的僧人里边竟然也有武艺高强、胆敢与王权作对的。一位名叫贝吉多吉的僧人携带弓箭,潜入拉萨,在一次达磨外出的时候一箭射杀了他,这比少林寺武僧的传说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幸运的是,贝吉多吉趁着纷乱逃过了搜捕,辗转逃亡到西宁一带,继续修持佛法,得以寿终。而随着达磨的死,吐蕃在混乱的局势中迅速地四分五裂,作为一个统一政权的吐蕃就此灭亡了,西藏的佛教从此也陷入了长达百年的沉寂时期。对此情此境,任谁能不慨叹祸福相因、世事难料呢?

释迦牟尼纵然悟出了无常之理,他所创立的佛教毕竟也难逃无常的命运。

3.从知识到力量:佛教从西藏底层的兴起

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

——《华严经·十地品》

当培根说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时候,是有一些特殊含义在内的。“力量”这个词,在原文里是power,而power不只是“力量”,更是“权力”。如果掌握了更高的知识,就可以获取更多的权力。佛教在西藏的流传过程恰恰就是对这句话的真实印证。

达磨灭佛的百年之后,佛教混杂着苯教,渐渐在藏地复苏了。达磨之前,佛教在西藏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线,靠统治者的力量在全境推广,而这个时候,佛教却走了一条相反的自下而上的路线,从民间开始,慢慢积累自己的力量,先获得了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然后再顺势获得了政治地位。

僧侣们怎样从社会的底层逐渐获得了经济与社会地位呢?原因非常简单:在文化相对落后的西藏地区,僧侣既是神职人员,同时也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识文断字,会治病,懂法术,有着高深的天文知识,甚至为西藏制定了历法。总之,他们掌握的知识是大多数的俗人们不曾掌握的。这种情形颇有几分像中世纪的欧洲,汉人反而很难理解,因为在汉人的传统里,儒家才是最主流的知识分子阶层。因为汉、藏的这种文化差别,汉人对佛教更欣赏它的哲学与美学的一面,藏人却更多地把佛教当做一种高级而神秘的知识,所以更多了几分敬畏,也更看重它的实用性。

实用性越强,想学的人也就越多,谁不想学成莲花生大师那一身足以降妖伏魔的本领呢?于是,需求强了,佛教知识的价码也就高了。在当时的记载里,有的僧人每向人传授一法,就要收取很多金子,甚至还有僧人传授密法的条件是要对方把所有的财产都献给自己。咒术和行医的市场越大,僧人们也就越来越富有了。

这一时期最富有的僧人就是“三素尔”之一的小素尔。所谓“三素尔”,是素尔家族里的三位名人,正是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努力,一直悄声传播着的莲花生的密教才形成了藏地佛教的第一个宗派:宁玛派。

大素尔是邬巴隆寺的创建者,弟子很多,他一生不曾娶妻,只收了小素尔做养子。

小素尔虽然在养父那里学到了许多佛法,却始终学不到密法,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传授密法需要收取很高的费用,看来就算是父子关系也没能让大素尔破了规矩。

规矩虽然不能破,但毕竟有着父子之情,大素尔就给小素尔指了一条赚钱的明路:一位有钱的寡妇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小素尔可以去娶那寡妇的女儿,用她们家的钱来付密法的学费。小素尔依计而行,终于学成了密法,但他出师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遗弃了那对可怜的母女。

小素尔不但尽得养父的真传,后来又接替养父主持邬巴隆寺。他此时已经很有名望了,但仍然去行走四方,游历修行,终于证得了宁玛派的最高法门“大圆满境界”。此后他又遍访高手,在辩论中折服了四位显教名人。这四人当即便改投在他的门下,小素尔的声名至此到达了巅峰。

不但有大名,还有暴利——小素尔从一出道就显露过不凡的致富手段,成为名人之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很快就成了当时佛教界最富有的人。

小素尔不但佛法高、名声大、钱财多,就连子女也多,真像《华严经》字面上说的“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小素尔的子女们也都是宁玛派的传人,宁玛派几乎变成一项家族事业了。而这些子女当中,最小的儿子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三素尔”中的第三位素尔。

第三位素尔其实并没有见过父亲小素尔,因为他出生的那年也就是他父亲去世的那年。不过,至少可以令素尔家族欣慰的是,擅长获利的小素尔虽然圆寂了,家族的财产却不但未受影响,反而越滚越多。

另外,汉人小孩子读书识字,我们都知道有私塾来教,私塾的老师多是底层的儒家知识分子,而藏人的小孩子读书识字,老师要么是苯教僧侣,要么是佛教僧侣。逐渐地,正如儒家基本垄断了汉人的教育,佛教也基本垄断了藏人的教育。既然为之师,慢慢也开始有了僧侣为之尊、为之君,因为德高望重而被推举为地方领袖。有些佛教僧侣也开始娶妻生子,于是地方领袖之职也就变成世袭的了。此风一开,藏地的贵族们也越来越愿意让自家的子弟出家学佛,学成之后便以宗教领袖的身份继承家族的统治,成为这一地区“政教合一”的领袖。

宁玛派后来逐渐式微,直到仓央嘉措的“前生”,即格鲁派的五世达赖,兼习宁玛派的密法,为宁玛派兴建了不少的寺院,宁玛派这才恢复了往昔的一些声势。而五世达赖大揽政权,也将引出“小素尔式的修行到底可不可取”这样的问题。等到五世达赖圆寂,活佛转世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时候,还会生出一些和宁玛派相关的波折。

“三素尔”时代的西藏还只有宁玛派这唯一一个成型的佛教宗派,但佛教的生机已经无法再被遏止了。从社会底层自发生长起来的佛教,自然要比之前那种由政治领袖强行推广的佛教有着更强的生命力。这个自发生长的时间越长,根基也就越是牢固。尤其是,“三素尔”的家族事业型的佛法传承和致富的方式为西藏的佛教奠定了一个基础,后来出现的活佛转世型的教主统治就是家族事业型的一个变体。所以,很大程度上正是出于对“血统”的认同,那个“耽于酒色,不守清规”的仓央嘉措才能得到那么多人的谅解和期待。

同类推荐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伊斯兰知识问答

    伊斯兰知识问答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伊斯兰的知识,内容涵盖伊斯兰教的基本宗教信仰、教义,以及宗教经典《古兰经》,圣训学,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宗教节日。
  • 东晋宋齐梁陈比丘尼研究

    东晋宋齐梁陈比丘尼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认识圣经

    认识圣经

    本书是有关介绍圣经背景知识的通俗读物。内容涉及:对《旧约》、《新约》的历史和《圣经》各篇及《圣经》中主要人物、预演故事等方面的介绍。
  • 佛家叫我们豁达点

    佛家叫我们豁达点

    本书分为八章,内容包括: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得失莫叹,随遇而安;忍辱为上,慈悲为怀;佛家的智慧与幽默;欲变其世,先变其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等。
热门推荐
  • 嘘,别出声,玩下去

    嘘,别出声,玩下去

    一个神秘老师的突然降临,一个个学生离奇死去,当死亡的恐惧笼罩着这个班时,神秘老师却要和我们玩游戏......原来教室书架后面,是一个新的世界!死亡游戏,一触即发!只能接受,不容拒绝!班级内部的逐渐反目,赢了是输,输了是死!但是,老师,我记得那个笑容,我们是不是认识?
  • 拳皇梦之极度之炎

    拳皇梦之极度之炎

    将所有的章节修改了一遍,顺便有看了看剧情大概,我越来越忙了,但是却又想再接着写,当初曾说过不太监的,其实我都已经一度想放弃,不过想想,还是准备重新拾起,毕竟是我的第一部小说,好与赖的可以先放一边,我还是决定坚持,虽然还是不定期更新。
  • 盗墓学徒

    盗墓学徒

    一对难兄难弟,一直想成就人生的富豪梦,无奈做生意没有资金,不得不打起了盗墓的主意。机缘巧合下,两人获得了一颗夜明珠,内有秦皇江山藏宝图玄机。为了寻到宝藏,两人从此开始走上寻宝盗墓之路。
  • 一克拉之眼泪
  • 乱斗圣者

    乱斗圣者

    数千年平静之下的岁月光阴,也同样无法阻挡俺老孙的斗志!即使是这一次无量天劫也是一般。在这神佛接继损落,天道逐渐崩裂,万物破灭的黑暗时光里,俺老孙誓要打破这天!拯救这地!这不再是圣人的天地!也不单单是诸位神佛的天地!它是轮回众生的天地!为了他们,俺老孙绝对要超脱五行,跨越三界,打破这天道的枷锁,成就大圣之位!位于天道之上!拯救这众生之灵!
  • 混沌碎虚

    混沌碎虚

    虚空封锁,元能匮乏,这是一个武道没落的世界;一夜成魔,疑云顿生,这是一名被人误解的少年;是逆来顺受?还是奋起反抗?人,魔殊途,他又将何去何从……
  • 嚣张太子

    嚣张太子

    当今,太子就是拥有无尚权势拥有足够资本的人物。嚣张!!!太子绝对的资本。跋扈!!!太子绝对的实力。对待敌人只有四个字——赶!尽!杀!绝!宁可错杀一万也不可放过一个。情节不可俗套,环环紧扣才能吊足胃口。阴谋诡计不求多,但要惊心动魄……
  • 窃神之火

    窃神之火

    远古的大陆上,巨大的魔兽肆虐,人们饱受苦难,众神却熟视无睹。普罗米修斯盗窃神火,在巨兽下保护人类的生存,并且将神火化为魔法的力量传授于人类,给予他们生存的牙爪。赛路奇是御神之人!是继承普罗米修斯神力的王!他窃取众神的力量,窃取神话中的传说,将神迹化为现实!将前进的道路以神火照亮!
  • 花盈朝暮

    花盈朝暮

    月色如水,星弦似歌。一朝盛世繁华,一国水乡柔情。红尘纷扰,此生多番纠缠。偏是如斯怅惘,许不尽相思绵长。多道美人如花隔云端,且看这一朵小小紫菀花如何于凡间尘世行走,萤火花灯旁遇见“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浊世佳公子,清朗月色下结识“轻风凉夏闲笔意,风流风华皆是他”的旷达临王,故国南奚,异乡夏迩,缱绻温柔,终有谁守得紫菀花开,千里蕴秀?====================================================================P.S每日一更,节假日或状态好时会有二更!遇特殊情况会提前请假,坑品良好,保证不弃坑,欢迎入坑一起养肥~【求票票推荐收藏,筒子们的建议批评长评也是极好的】更新时间:双更为中午12点和晚上8点/单更为晚上8点
  • 思文大纪

    思文大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