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化大生产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不分彼此、注重协作的今天,从事教育这项系统工程的教师,更需讲求协作精神。即使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单独上课,但他们是一个集体,大家共同创造着学校文化。无论是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还是学习成绩的进步,乃至学生其他素质和能力的长进,都需教师的通力协作,容不得某个教师做局外人或旁观者,不允许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更不能因功名利禄而勾心斗角,互闹别扭,每一位教师好像长长链条的一环或庞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一不和谐,就会影响整体。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相互沟通理解,互相帮助补台,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搞好教书育人工作。因为培养协作精神,可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更可使教师获得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发展空间,学习借鉴优秀的经验,吸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从而挖掘自身潜力,使个人的发展建立在所有人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
(三)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关系
学校是系统组织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教育机构,教育历来是一项社会性、整体性十分突出的工作使命,所以学校教育如果离开了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就会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汪洋中颠簸的一叶孤舟。时代的信息化,生活的多样化,社会的多元化,外面的生活很精彩也很无奈,学生有限的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有时会眼花缭乱、误入歧途。家庭环境,家长的为人处世、人生哲学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育有时可能会出现“学校一月,不如家庭一日”的情况,因此,建立家校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学校必须与家庭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学校应确立家校联系制度和家访制,定时召开家长会和开展教学开放周,确定学校领导家长接待日,听取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任科老师和班主任应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家庭背景,及时家访、沟通与家长的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家长也应抽空了解子女情况,在家督促教育子女学习和为人。
(四)学校与社会的互助关系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都离不开学校良好的教育,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的理解与帮助。为此,学校应主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了解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主动适应社会且又高于社会现状,使学校社会相得益彰,同步发展。如学校教育环境的安宁离不开当地派出所的支持与配合,离不开所在村、镇政府或居委会关心与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公司、厂矿企业的鼎力相助……与此同时,学校理应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如组织师生积极参加义务献血、义务劳动等;向社会开放计算机房、阅览室、图书室、运动场所等;为社会上相关人员如下岗职工进行岗位知识技能的培训,如此等等回报社会,以期赢得社会较好的认同,谋求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第五节 )如何处理年轻校长与老教师的关系
一、年轻校长与老教师关系的处理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大批年轻有为、品学兼优的青年教师被选拔到校长岗位上来,增强了领导班子的活力,使学校工作蒸蒸日上。年轻校长与老教师相处得如何,对年轻校长迅速打开局面,做好各项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处理好年轻校长与老教师的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敬之以诚,忌盛气凌人
教师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心理比较强烈,而老教师的自尊心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年轻校长应尊重老教师,对有些小节也应注意。如在路上见了面称呼一下、进会场谦让一下、遇到客人介绍一下、逢年过节问候一下、取得成绩表扬一下等等。事情虽小,但对老教师来说,就会因受到尊重而欣慰。
(二)动之以情,忌漠不关心
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老教师更需要关怀。年轻的校长对其关心与体贴,不仅使其感到温暖,还可以得到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三)晓之以理,忌正面冲突
年轻校长与老教师发生意见分歧时,千万注意避免正面冲突。批评他们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最好私下谈心,同时也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让其认识到一切都是为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这个最根本的“理”,说服他们,让其感悟。必要时也可以找一位德高望重的第三者去说服。这样做既坚持了说理,同时也给了当事人一个台阶。
(四)约之有度,忌放任自流
领导者的作为,就是善决策、会用人、能指挥。校长要会用规章制度来约束教职工。这样,如果老同志违犯制度,年轻的校长予以纠正也能名正言顺了。对他们既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又不能过于严厉,无端地呵斥或背后言短,最好的办法是采劝大众前赞扬,密室里批评的办法。当然,触犯了法律者则另作别论。
(五)虚心求教,忌孤傲清高
世上很多知识是不可能从书本上学到的。老教师工作经验较之年轻者要丰富些,因此,年轻校长可以从老教师那里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也可以从他们的经历中得到启示。这就要求年轻校长放下架子,虚心求教。对那些过去是上级而现在变成下级的老同志,一些重要决定最好事先征求他们的意见。无论他们的意见是否正确,与他们商量本身就意味着尊重他们。征求意见最好是登门拜访,以取得共识,得到支持。
(六)说到做到,忌言行不一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的身教往往重于言教。这一点,对年轻校长来说显得更为重要。虽然老同志职务比自己低,但他们却有较深的阅历。因此,要求年轻校长在布置工作任务时,自己应抢挑重担,让老教师完成比较易做的工作;其次是言行一致,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想方设法克服,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老教师会很自然地相信你、支持你,从而使工作取得超乎寻常的效果。
二、年轻校长必须谨防的误区
教育改革的浪潮,把一批年轻骨干教师推上了校长的岗位,这是教育战线后继有人的体现,是值得庆贺的。但要提醒年轻校长在工作中必须谨防步入的几个误区。
(一)不要大换班。有人认为“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当好校长手下必须有几个人。因而一上任就急于提拔几个亲信。这是误解,这样做,一方面原班子人员会有失落感,形成离心力;另方面老师也会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看法,产生逆反心理。领导班子变动是正常的现象,但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要搞五湖四海,不要徇私情,拼凑自己的班底。
(二)不要急于树立自己的威信。有人信守“新官上任三把火”,认为不烧它三把火就难以树立威信,这是一种失策。烧火,有的烧到老校长头上,对过去的工作评头品足,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自作聪明;有的烧到师生头上,用大话吓唬人,用权力压服人,这都会适得其反。真正的威信是在实践中逐渐树立的。必须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取得领导权,以自己雷厉风行的作风,高超的领导艺术,丰硕的教学和管理业绩去取得师生的信任。
(三)不要忘记学校工作的重点。有的校长一上任就花很大的精力去抓钱,抓教职工福利,认为教职工得到了实惠就欢迎,就会支持;有的校长一上任就忙于外交,想先从外交上打开局面,取得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好评,这都是拣芝麻丢西瓜的做法。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环节。这也是衡量校长是否内行,是否有领导学校工作能力的标准。
(四)不要只埋头事务。年轻校长上任热情很高,干劲很足,打开局面的心情很迫切,容易出现“事无巨细一把抓”的现象,成为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者。这就缺乏科学的头脑。工作不论再忙,一定不能忘记学习,每天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学习。努力学习时事政治,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明确办学方向;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管理科学,真正按教育规律办事,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有一分汗水就有一分收获”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一是正确的方向,二是按规律办事。
(五)不要因循守旧。有的年轻校长上任后,为了照顾和老校长的关系,为了求稳怕乱,容易出现对以前的一套做法全盘肯定,把立足点放在“守业”上,缺乏一点辩证思想。我初上任时抓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回顾历任校长的工作特点和优点,加以发扬,博采众长。同时,也总结历任校长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汲取教训,改进工作,开创新的局面。全盘肯定,不容易开创新局面,没有发展;全盘否定,割断历史,没有继承,实际上也没有发展。所以,必须认真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守业与创业的关系。
(第六节 )如何提拔优秀人才
一、校长对人才的鉴识
“赢得教师,才能赢得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高素质的教师才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当前,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尚难以完全适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能否建设一支具有优良师德,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理念,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从根本上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真正推行和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学校之魂”的校长,科学的人才策略则是其吸引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前提和保证。
人才的鉴识是人才培养和任用的基础。刘劭在《人物志》序言中写道:“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可见,只有“知人”,才能“善任”而至“兴业”。素质教育背景下,现代校长应有“举世皆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的识才慧眼。
(一)准确把握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人才标准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这是一个既有广泛共识又易被大家忽略的命题。波兰尼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所谓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而所谓默会知识则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分知识。人类的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而且有着不同于明确知识的显著特征:默会知识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也是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是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的。波兰尼的知识论给我们正确地“识人”指明了方向:文凭、职称、教龄这些东西实际上仅仅是反映一个人明确知识的间接指标,更重要的默会知识是无法通过“文凭”来反映的。因此,素质教育背景下,现代校长理性的人才标准应该是:“不唯资历看能力,不唯文凭看水平,不唯职称看称职,不唯既往看发展。”
(二)校长对那些缺点明显的教师个体也能见其所长,录其所专很多时候,优点越突出的人,其缺点也就越明显。“人之才行,自古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有的教师性情耿直,遇事喜欢直陈利害,一些领导常认为是缺点不能容忍,难委重任不说,还欲尽力“驱逐”。实际上有眼光的校长则往往能见其所长,用其所专,化不利为有利,使各类人才都能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校长有了这样的识人之道,学校的人才资源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青年教师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都会进一步增强,价值取向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如果校长不尽快转变观念,仍然以老眼光看人,很容易把这些也当成是缺点不能容忍。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三)校长的“识才慧眼”,需要在不断克服心理偏见影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长期保持人才的鉴识,毕竟是一项主观色彩很浓的活动。这些主观色彩主要表现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定势效应上,应该引起校长的注意。首因效应就是先入为主,以第一印象代替全面了解;近因效应是指对人的长期了解中,最近了解的内容往往占优势,掩盖了对他的一贯了解。一般情况下,对陌生人的知觉,常常有首因效应。而对熟悉的人,则容易对他们的新异表现产生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当对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了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很好。一般情况下,对一个人的情况了解不多,易产生晕轮效应;定势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的形象。如年轻人常常认为老年人都是守旧的,反对新事物的。老年人则易认为年轻人大多是轻浮的,办事不牢的。显然,克服这些识人过程中的心理偏见,对于校长准确、客观地识别和发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校长在识人的时候坚持全面地看人,历史地看人,发展地看人是克服这些心理偏见的有效方法。
三、现代校长的招贤之术
古人“重金市骏骨”以求良马、“高筑黄金台”广揽人才的故事,对现代校长人才策略的制定也很有启发作用。素质教育背景下,现代校长应有“不惜重金市骏骨,奋力高筑黄金台”的招贤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