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这个体制具有优势也有弊端。我国对苏联模式文化体制的继承,同样也是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尽管毛泽东对我国文化体制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并试图对此进行改革,但最终中国并没能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我国文化体制的弊端,对文化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其突出表现是“左”的错误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正常的思想文化生活。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一大批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被错划为“右派”,严重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苦果首先危及文化领域,主张批判文学艺术上的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影响,这对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打击很大;从1962年底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对文艺界及哲学、社会科学等各个学术领域进行了错误的政治批判。许多学术问题被等同于政治问题,以学术观点定罪,从而在人们思想上设置禁区,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被破坏,伤害了大批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则是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基本停滞的十年,许多知识分子都成了革命和专政的对象,许多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被迫害,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才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类似的行为在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也曾经广泛出现,其最根本的弊病就是社会指导思想高度一元化,用政治斗争的方法去处理文化、科学领域正常的学术争论,给科学研究贴上党性的标签,从而给文化、科学事业带来破坏。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化体制与苏联模式文化体制存在的一些共性,也可以说是苏联模式对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生活的影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开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阶段。二十多年来,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按其内容和发展进程来看,一方面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恢复文化事业的正常秩序,并将其推向前进,另一方面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文化事业开始走上正轨。首先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进行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使我们党在思想路线方面,重新回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党的工作重心,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历程。其次是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敏锐地认识到,科学和教育必须放在所有问题的首位。他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也是劳动者;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发展科技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后是文艺复苏和繁荣,邓小平重申,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的指导方针仍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确定为文艺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他还阐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强调坚持“双百”方针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性。经过精心培育,我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实施,使我国文化事业向纵深发展。首先是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它为整个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应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其次是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和根本任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四有”新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第三,强调在思想建设上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在道德建设上,提出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第四,科学教育工作全面发展。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我国新时期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成效显著。在高科技领域,我国的科研水平、科研能力达到和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逐步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纲领,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战略任务,这是对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并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走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拓展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首先是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质上的一致性。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二者可以互相替代。其次是对文化结构的内涵与外延及功能作出新阐述。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这组成了文化本身的内在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政治、经济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作为有机统一体,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文化的外延,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就文化的功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是发挥导向功能(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和教育功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再次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贡献,比如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科学论断;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人们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等。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是辩证统一的,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的环境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既把握了时代脉搏和时代要求、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前进方向,又充分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要,从而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
近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近些年通过坚持“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部门还结合国家、国际上的重大事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际进行的爱国宣传教育;配合申办和举办奥运会工作进行全民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实施了“863”等高科技发展计划,跟踪着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另外,国家不断加大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不但初步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的科研队伍,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外在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方面,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这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先进文化建设任务的提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了新世纪。2000年春天,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面向21世纪明确了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新世纪新阶段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创造性地繁荣和发展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正成为我们全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与苏联文化体制比较受苏联模式文化体制高度集中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也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模式文化体制起过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如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等,但是其所造成的消极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它甚至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这些弊病在中国学习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有所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建立,则是对过去中国学习苏联模式进行文化建设行为的辩证否定,因而它与苏联模式文化体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