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23500000023

第23章 走出王府的画僧

(一)王府

中国历史上世袭最长的藩王是靖江王,历经280多年,先后有14位王爷传袭。以前知道靖江藩王府在桂林,但是不知道这王府中曾走出一代中国画圣;以前知道石涛是清初画坛上四大高僧之一,但是不知道这石涛原本应该是靖江王府的第十四位王爷。11月份的桂林,恰逢干旱、少雨,漓江似乎已经不是那么诱人了。那一天,我们行走在城中的一座桥上。桥两边各有一湖,湖畔分别长有榕树和杉树。湖以树命名,称榕湖、杉湖。两湖水相通流经我们行走的桥下。据说,这两个湖原本是护城河的一段,岁月沧桑,现已变化为城中内湖了。站在桥上,抬眼望,但见不远处有一山,孤峯突起,气势陡峭,名独秀峯。靖江王府正位于独秀峯下,于是,我们径直去王府。

王府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所在地,坐北朝南。延中轴线,前为承运门,中间承运殿是藩王的金銮殿,后为四合院式的寝宫。独秀峯是王府的御花园,围绕主体建筑,亭台楼榭、红墙黄瓦、气势辉煌,好似一座微缩的紫禁城。

这座明代藩王府的故事,说来话长,开篇还得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说起。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6岁那年,家乡接连遭遇旱灾、蝗灾和瘟疫,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父母亲和长兄相继在贫病中死去。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朱重八撇下长嫂和唯一的幼侄朱文正,到当地皇觉寺,做一个打扫庭院的小和尚。没多久,寺里也断了炊,朱重八又被迫四处云游。后来,红巾军发动反元起义,各方豪雄揭竿而起,朱重八投身于郭子兴的旗下。朱重八作战勇敢,机智过人,且又粗通文墨,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不仅成为其手下大将,又兼做了郭子兴的乘龙快婿。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取而代之。发迹后的朱重八改名为朱元璋,同时将他朱家的根苗、侄儿朱文正召来身边,“抚如己子”。朱文正随叔父鞍前马后,转战南北,立下赫赫战功,号称“天下第五名将”。朱元璋论功行赏,朱文正升迁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但是,朱文正对这一职务并不满意,他嘴上说,我们是亲骨肉,不计较,心中却生谋反之意,欲投靠朱元璋的对手张士城。朱元璋发现后,原准备将他处死,后经马皇后劝阻,将他软禁起来,终老囚中。

朱文正死后留下一子,尚在年幼中。看着长兄这一族留下的唯一血脉,朱元璋心中酸苦交加。他将这幼儿接入宫中,抚摸着孩子头:“儿无恐,家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尔宜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则不负吾望矣。”朱元璋亲自将这幼儿改名为“守谦”,希望他谦逊为本,永守祖业。他又亲自挑选了儒学大师,教授侄孙和儿子们一起学习儒家经典。

洪武三年,朱元璋首次分封十位亲王。十位亲王中,有九位是朱元璋的儿子,第十位是朱守谦,他唯一的侄孙,封为靖江王,与皇太子平起平坐。分封后,朱元璋派员去桂林查勘,选定独秀峯下,为朱守谦修建靖江王府。朱元璋为靖江王,排定了20个字的班辈,希望王位至少延续20代。王府落成后,朱守谦手捧朱元璋的诏令和祖父的神位牌,来到桂林就藩。临行,洪武皇帝亲自为他送行,一再叮嘱他“慎国边境,翼卫皇室”。朱守谦赴任途中,上表谢恩,朱元璋读罢,不觉泪下沾襟,骨肉之情溢于言表。朱守谦是为靖江王府第一位藩王。

然而,事与愿违。朱守谦幼年丧父,宫中多年寄人篱下的生活,造就了他乖戾的性格。在宫中,有皇帝的管教,他不敢放肆。上任藩王后,他将“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的教诲置之脑后,“不谨宪度,狎比小人,性情乖戾,肆为淫虐”。朱元璋接到地方官员奏疏后,甚为震怒,但念及兄长早逝,对朱守谦“未忍置于法”,只是将其召回南京,加以“戒谕”,废为庶人,贬回凤阳老家,劳动改造,以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守护江山的不易。经过7年改造,朱守谦似乎幡然醒悟了,朱元璋又下令恢复他的爵位,改镇守云南。临行,赐书戒饬,情真意切。朱守谦上任云南后,仍旧习不改,故态重萌,“豪夺暴敛,号令苛急,军民怨恣”。地方官员的奏疏又一次送到京城。朱无璋无奈,又不忍治其罪,只好将他再次贬居凤阳,后又召回京师加以禁锢。朱守谦31岁死于京师,死后无谥号,也未修王陵。

朱守谦就藩桂林仅三年即被召回。靖王府长期无主居住。朱守谦死后,朱元璋仍怜亲情,对朱守谦长子朱赞仪用心教诲,诏令他周游拜访其它藩国,向各位藩王学习取经。朱赞仪没有辜负期望,他用心习得治国之道。复藩后,“为人恭慎,好学能书,大异其父”。在藩王任上,体恤民情,勤于政务,颇有建树。

朱元璋以一介村夫到大明王朝开国皇帝。他深知,夺取江山难,守住基业是难上加难。因此他煞费苦心教育子孙去励精图治。他管教朱守谦父子的态度和方法,现在回味,也还是挺感动人的。朱元璋希望他的王子王孙、世世代代为大明王朝镇守一方,从而使他开创的基业代代相传。但是,这仅仅是开国皇帝的一厢情愿。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皇城北京天崩地解,三易其主。先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功占大明王朝都城,接着是满清王朝入关问鼎北京。绵延270多年的大明王朝的末日到来了。

清军挥师南下,史可法扬州殉国,江南半壁河山遂向清军洞开。大明唐王乱世中在福州即帝位,为南明武隆皇帝。那一年,靖江王府第十三位王爷朱享嘉在位,他也按捺不住了,在桂林自称“监国”。所谓“监国”,代行皇帝职责。他置清军近逼城下之险不顾,欲率军东下福州,讨伐唐王。结果兵败被擒,押至福州。那一年,监国的儿子朱若极才4岁。一夜间,天翻地覆,他原本可能成为靖江王府第十四王爷,但是,他现在成了逆臣的子嗣,当服诛杀之罪。这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唐王的军队进入靖江王府,搜捕逆臣的亲族,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可是,独独没有抓到未知世事的小王爷朱若极。原来小王爷被一位太监趁乱背出了王府,然后他们乘一叶扁舟逃离了桂林。朱若极就是这样诀别了王府、告别了桂林。往后只有一条路,投奔寺庙。朱元璋曾在寺庙中度过一劫,他当皇帝后,曾下旨,一入佛门,罪孽全消。出家的和尚,官方不予追究。朱若极钻了这个空子,他去全州归隐丛林了。入佛门,朱若极取法名元济,字石涛。从此,朱若极,隐姓埋名了。王府中的王子,永远消失了;一代画圣,横空出世了。

而王府,这座当年朱元璋寄予莫大期望的王府,绵延200多年后,终于在熊熊大火中,在内忧外患中,付之一炬。现仅存承运门、承运殿的台基、雕栏玉砌、云阶王陛以及王城遗址和城墙。

独秀峯无语,它见证了靖江王府兴废的历史。它期盼着那位仓皇出逃的末代王子能够平安归来,故地重游。可是王子永远地消失了。他已转世为一僧人,画坛上的高僧。

(二)画僧

石涛削发为僧,循入空门后,云游四方,足迹达半个中国。从靖江王府地位显赫的王子,转眼间变成了苦头行陀,其落差之大,痛苦之深,是可以想象的。好在,石涛入空门后悟性极好,大自然山水的熏陶,使他感悟到“山即海也,海即山也”,亘古不变的祖宗之法是不存在的,世代相袭的王子王孙也是不可能的。坐禅入定,就能超凡脱俗。于是,石涛潜心于书画,他将王子的身世融入儒释道的博大精深中,共同作用于笔下丹青。在丹青世界中,开创了他的自由王国。

石涛初入丛林,首先与之交游的是山。山是他的朋友,山是他的师长,山是他绘画创作的灵感和源泉。石涛寓居宣城10年,是他绘画生涯中最重要的过渡阶段。10年间,他无数次攀登黄山、庐山、敬亭山,“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从山川晦明变化的线条中,对传统笔墨技法有了新的领悟和创造性地把握。同时,他广交师友,虚心学习借鉴,共同切磋画艺。既师古人却不固守绳墨,凭借自己对大自然的领悟和创作个性,对传统绘画技法作扬弃舍取。他完成了从摹仿到形成自己独立创作画风的转变。他的山水画,步入佳境,出神入化。欣赏他的山水画,不仅仅是美感的享受,更能感受到一种意境。我曾读过他的黄山图册,油然感受到画中,似乎有一种气场,感动着你,引领着你走进了远离尘世的深山老林中:群山巍峨,峰峦起伏,白云悠悠,红叶点点,鸟鸣空谷,在水一方;水岸坡地,茂林修竹,有村舍掩映其间;水中扁舟,随波逐流,似有人垂钓其中。这种恬静平淡的寻常百姓的生活,似乎寄托着历尽繁华、返朴归真的石涛无尽的情思。

石涛循入空门而隐于画,但他的心并不寂寞。他不满足闭关坐禅而云游四方。他的脚步不停地走,他的画艺也随他的脚步,走出山林,独步江南。他有出世的资本,也有出世的愿望。这时,他受朋友之邀,欣然来南京,住锡长干寺。他在寺庙内,参禅、吟诗、作画,生活虽然清贫,但比起长期流亡颠簸的日子,已经是相对安居了。南京是他先祖开创基业的旧地,现在依然人文荟萃。石涛以他的身世、才气、画艺很快交识了许多名流,他们中间有文人高士,也有布衣隐士。他们有学问,有操守,因此很快结为情谊笃厚的好友。石涛住锡长干寺期间,多次下扬州。扬州不仅人文荟萃,而且商贾云集,其中不乏琴棋书画,声色犬马。石涛来扬州,主要是卖画。他初试身手,立刻使沉闷保守的扬州画坛为之倾倒。

扬州当时有八大名刹,其中最大、最著名的当数天宁禅院。寺内大雄宝殿两侧各有36间厢房,多用于接待外来游方僧侣和文人墨客来此下榻。那一天,石涛来到天宁禅院。禅院住持早闻石涛画名,但对一介山林画僧名扬江南,心犹不服。他躬身相迎,上一壶香茶,与石涛把盏叙谈。住持问:“扬州景物,法师以为有何特色?”石涛答:“唐人云,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果然如此。”住持微微一笑:“法师所言极是,但扬州缺一景,不知是否注意到。”石涛答:“山。”住持大笑:“法师果真慧眼。可否为寒寺留点墨宝,以补扬州无山之遗憾。”石涛笑而答应。住持拱手谢曰:“不敢多劳,唯大殿两侧厢房,一房一幅。”石涛眉头微微耸动,但还是答应下来了。待石涛走出殿外,才发现他要画72幅画。72幅有关山峰的画,峰峰各异,这分明是天宁寺住持对石涛的考试。石涛心中有数了。他慨然和住持约定:石涛保证一日一幅,72天后,请天宁寺僧和扬州画坛诸家来寺院指教。

石涛早年入丛林,十年与山为友,胸中自有万水千山。住持所难,正好为他提供一展身手的机会。待到第73天,清晨,天宁寺外早已汇集许多人来。他们发现,寺内寺外,晨雾缭绕,如山岚飘荡,这是以前从没见过的。进入寺内,但闻飞流瀑布之声不绝于耳。可是,放眼寺内,景物依旧,别无所有。四处寻觅,终于发现这一切均来自大雄宝殿两侧的厢房,来自厢房中石涛的画。72间厢房中有72座不同的山峰,山岚之气汇为晨雾,山谷溪流汇成飞瀑之声。住持目瞪口呆,喃喃自语:“法师真是神来之笔”。扬州画坛终于臣服了这位画僧。这个故事是传说,传说自然免不了夸张,但它应该是有依据的。其依据当然是石涛在江南画坛上的影响。此时,他在扬州人的心目中,应该是一位画仙了。

石涛在江南的影响,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康熙皇帝南下,先后两次在南京和扬州召见石涛,多有抚慰。迎驾后的石涛,萌动着更大的出世愿望。他北上京师,“欲向皇家问赏心,好从宝绘论知遇”。然而,在京城皇家之地,他的政治美梦破灭了。好在他能够在北国壮美山川的游览中,迅速淡定禅心,潜心画艺,融南北画风为一体,使他的画艺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京师三年后,石涛回到扬州。他在扬州临溪水畔建“大涤堂”,自号“大涤子”。他洗涤自身的灵魂,大彻大悟了,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命中注定就是一位画僧。在丹青世界中,是否有自己的自由王国,还需继续造化。石涛以他毕生探索中国山水绘画技艺的实践,以他天才过人的学识,用禅学思想,总结了他的绘画理论,为后人留下一部“苦瓜和尚画语录”。画语录阐述了山水画创作与大自然的关系,“画从于心”,“心师自然”,强调画家要“借古开今”,“我用我法”,在大自然的山水中“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他以“一画”命题,主张“借笔墨写天地而陶咏于我”,从而把山水画理论上升到禅学、哲学的高度。《苦瓜和尚画语录》在南北画坛流传开后,引起宫廷画苑传统画派的强烈震撼,他们派出画苑大师来扬州与石涛切磋辩论。大师问:“山人画语录中说‘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不知何解?”石涛答:“此意便是我从山川得其画,山川从我画中来。”大师指指堂中石涛的画,又指指堂外的乱石堆反诰道:“请问山人,山川能从你这画里出来吗?”石涛笑而应答:“当然可以。”不久,石涛在扬州用石头逾万,堆砌了一座精巧的“万石园”。入园,使人有误入深山之感。大师看后,仍不服气,继续与石涛理论:“按山人‘一画’之论,亿万笔墨始于一画。今山人以万石造园,不算本事,如能以片石造园,才能令我等佩服。”石涛沉吟道:“那就试试看吧。”石涛带领匠人,以片石倚墙,堆砌假山,假山俯临水池,奇峭逼人,下有石屋,浑然一体,成园林之趣。石涛将其命名为“片石山房”。大师见后,终哑口无言。如今在扬州,万石园虽已不复存在,但“片石山房”仍在何园中。游何园,听故事,对石涛不由地增添了一分仰慕之情。

石涛后来终老于扬州,葬于平山堂后山他自己选中的墓室。深山月明,画僧飘然而去,荒草凄凄,坟墓早已不可寻找。然而,画僧遗世独立,画风长存,一部《苦瓜和尚画语录》被后人公认为画坛经典。他身后,走来了“扬州八怪”,再往后,是齐白石领军的一代。齐白石有诗道:“下笔谁叫泣鬼神,二千余年只斯僧。焚香愿下师天拜,昨夜挥毫梦见君。”齐白石是当代画坛巨匠,他对石涛如此景仰、倾倒,画僧可以无憾了。

(三)遗民

清初画坛四大高僧中,有两位是大明王室的遗民。其中八大山人对清政权采取终身不合作态度。而石涛则因两次迎驾清朝皇帝而饱受非议。

中国数千年朝代更替的刀光剑影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国破家亡的前朝遗民。这些遗民中,有些是因为怀念故国,采取与新朝不合作的态度;有些则是坚守一种价值信念,道德操守,与新朝进行激烈的对抗。这其中,文人儒生又承受了更多的担当,演绎了许多光耀千古的故事,构成了一种“遗民”悲壮的文化美感。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遗民之星当数伯夷和叔齐。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最权贵的两位小王爷。他俩相互谦让国君的宝座。为逃避权力,先后来到周国。孤竹国原是商王朝的一个封国,当他俩到周国后发现,商王朝即将走向穷途末路,因为周国讨伐商纣王的战车已经发动。面对浩浩荡荡的车马军阵,兄弟二人拦马相谏。谏无效,战争顺利终结。伯夷、叔齐闻商纣已灭,天下归周后,仰天嚎啕,哭罢,他们逃入首阳山隐居。在山中,兄弟俩采薇菜果腹,下决心不食周粟。有好事者嘲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薇也属周,言之有理。兄弟俩无可逃于天地间,又不识时务,剩下只有饿死一条路了。终于,草木葱茏的首阳山上,多了两具空腹的尸首。“遗民”文化的史册中,留下了一个“不食周粟”的经典。

明末清初,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走到了尽头。末世黄昏中的遗民也终于发出了最绚丽的光彩。他们中的一部分,继续保持着传统遗民的特质,与前朝进行殊死的抗争。而他们中的另一部分,则在坚守不入朝为仕的道德前提下,积极主动参与新朝的社会活动、经济文化活动。虽不出仕,但可用世,是他们对遗民内涵的诠释。八大山人和石涛同为明王朝的皇室宗亲,后为避世转入丛林,同时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僧。他俩对清王朝的取舍,他俩的入世态度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代表了当时遗民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属明王朝南昌宁王朱权这一宗支。19岁那年,国破了,家亡了,他王子王孙的贵胄生活也结束了。清军入关后,挥师南下,“扬州十日”,“嘉定三日”所到之处,大开杀戒,尤其是不放过明王朝宗室后裔。朱耷为躲避血光之灾,逃离南昌,在屠刀和剃刀之间,他选择了“削发为僧”,归入山林,从此朱耷死了,八大山人问世了。生长于王室中的八大山人,虽然在诗书画印方面都很有功底,但他期盼的立身之本仍然是通过科举考试的道路来效力朝廷,实现自身价值。明朝《国典》规定,皇室人员如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最先放弃爵位,以民籍身份参加。朱耷按国典规定,参加了考试,首开宗室王孙中的先河,为此赢得一片赞誉,然而,国破家亡之后,他的理想幻灭了。他只能在一堵梵墙之内埋头于书画之技,他将和新政权势不两立的仇恨倾泻在笔下的丹青中。八大山人笔下的山水是荒山、孤桥、秃树,山河蒙羞的意境中,极少有行人和飞鸟。他画的人,白眼向上,欲哭似笑;他画的鱼,腹鼓而气胀;他画的鸟,孤足耸立在东倒西歪的秃树上,方目怒睁,眼珠顶到了眼框边,从不向人间抛媚眼。画中落款八大山人,他将这四个字连笔草行,看上去,分明是“哭之笑之”。他仇恨新朝,但只能画,不敢说,“横涂竖抹千万幅,墨点无多泪点多”。他在归隐青灯道观的寂寞中,在寄意山水花鸟的沉郁中,以孤独苍劲的生命才情,用简朴、夸张、变形的水墨大写意,开创了中国画艺术的新境界。他最终在饥寒交迫中,病逝于草堂。他以这样的一种道德操守为他眷念的王朝,唱一曲无声的挽歌。他终全晚节,虽然泣血,但不是绝唱。

同为前朝遗民,同为隐居丛林的画僧,石涛早期对清王朝同样是充满仇恨和无奈“有时豁然长啸,有时戚然长鸣”。后来,眼见清王朝统治日趋稳固,尤其是康熙皇帝执政后,修明史,参拜明孝陵,对知识分子改以安抚政策,大批汉人已参与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清廷作为中华共主的身份已获得了普遍的认同。这时,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作为前朝的一个著名遗民,他竟在康熙南巡江南时,两次主动迎驾,一时引起议论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痛骂他丧失名节,有人则为他开脱,说他迎驾,是被迫的,是违心的。事实并非如此,石涛主动积极,他对皇帝心存仰慕感激之情跃然于他的诗歌中,“甲子长干新接驾,即今已巳路当先。圣聪勿睹呼名字,草野重瞻万岁前。自愧羚羊无挂角,那能音吼说真传。神龙首尾光千焰,云拥祥云天际边。”甲子,即康熙二十三年他在南京一枝寺第一次见到皇帝。己巳,即康熙二十八年,他在扬州平山堂第二次见到皇帝。五年后,皇帝不仅记住了他的法名,而且对他赞赏有加。一个草野,一个神龙,天涯咫尺,各有所需。圣君对画僧优礼有加,不仅仅是他的画卷、禅学,更重要的是他的出身和在江南士民中的影响。而画僧由山林出江湖,他入世的心情也非常迫切。第二次迎驾后,他刻“臣僧元济”印,北上京城。然而,京师三年,皇帝再也没有召见他了。好在画僧自有他出世的底线,他广交朝中喜爱文墨的高层人物,欣赏到他们收藏的许多唐、宋、元书画真迹,他游历北国名山大川,结识许多南北名流。他虽然没有见到皇帝、受到新王朝的重用,但是他的绘画艺术和风格进入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境界。三年后,画僧飘然返回扬州。

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权更替、国破家亡过程中的前朝遗民,政治上要保留一种姿态,道德上要坚守一种操守,这使他们常常处于一种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封建社会的国与家,在君王眼里,完全是一个概念。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就是大家长,爱国忠君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这种家国观念、皇权意识,贯穿于国人从儿童的启蒙教育到士子科举致仕考试的全过程,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心灵中。悲壮深沉的遗民情绪,皆源自于这种封建伦理教育纲常。然而,对国家和君王的认识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认为:“国家乃人民之事业,而人民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和画僧同时代的思想家黄宗曦大声疾呼:“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遗憾的是这种思想观念,在明末清初并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而八大山人和石涛仅仅是背负着遗民枷锁的画僧,他们不是思想家,对他们不能有过多政治上、思想上的苛求。比较而言,石涛入世的思想和行为比起八大山人要积极通达。因此,他受到较多的非议,也受到一些善良的开脱。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僧人“有缘即往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石涛,自有石涛的活法,他没有去认真思考,而是在一种下意识的随缘中,走出了“遗民”的围城。

走出遗民围城的石涛,后来一直没有故地重游。终年守护王府的独秀峯从此也再没有见到当年的那位王子。几百年后,我们走进王府,攀登独秀峯,登临送目,放眼远眺,“幸运”两个字油然浮上心头。走出王府的石涛是幸运的。留在王府,充其量是一位昙花一现的平庸王爷。走出王府,他成了名留史册的画圣。

走进王府的我辈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早已知道,国家的可爱,以及对国家的忠诚,不是因为他的君王姓什么,而是人民的取舍。游王府,听故事,感叹之中,我们感到幸运。因为我们从此不会再有遗民的那种沉重担当。

同类推荐
  • 常用成语纠错480例

    常用成语纠错480例

    成语作为人民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以其约定俗成、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用对了,彰显文采;用错了,贻笑大方。本书按拼音字母排序,汇集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网络中常用的、容易用错的成语,并对其出处、本意、错例以及错误原因进行了分析解释,以帮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 中华国学经典(容斋随笔)

    中华国学经典(容斋随笔)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中国诗歌与文赋经典品读

    中国诗歌与文赋经典品读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淮安文学史

    淮安文学史

    淮安文学,犹如大海中那粼粼的波光,在太阳的照耀下,不断发出动人的光芒。从有文字可考的绵延达一千五百年的古徐国开始——是淮安的前身——那饱含着仁义的民歌,那承前启后的辞赋,那人品坚贞的诗词,那三足鼎立如巅峰的小说,等等,让淮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了一块令人骄傲的丰碑。
  • 石榴花开的季节

    石榴花开的季节

    本书是作者出版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全书分为“悠悠乡情”“浓浓亲情”“漫漫闲情”“缕缕心情”“泛泛友情”“幽幽性情”共六辑。
热门推荐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记住这段历史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记住这段历史

    该系列丛书为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本书详细讲述了中国的历史让我们一起记住这段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 人生,请替我过

    人生,请替我过

    一个人是人生,两个人是世界。同一个世界有着即相交又重叠的人生。
  • 仙极破

    仙极破

    落魄帝国的皇子,风起云涌的兴午大陆,腥风血雨的修仙界。为权利,为资源,为法宝,为存亡...此为仙道!每天19点30左右稳定更新。你的支持就是我坚持的动力!
  • 大学论·学习创新论

    大学论·学习创新论

    事实与价值认同是每个生命体思想理念与行为发生的前提,所不同的是思想理念产生是以事实理性为基准,而行为的发生却是以价值性为前提的。
  • 傲世战尊

    傲世战尊

    当战争狂人的游魂在异世界重生时,大陆风起云涌,少年萧琰为了寻找一个暗黑组织不幸身陷惊天阴谋之中,从此险象环生,所幸他的身旁簇拥着八位绝色佳人,助他征战四方,傲世称尊。
  • 明天你会爱我吗

    明天你会爱我吗

    善良美丽的女孩灵希,因为母亲当特护的关系,来到了西家,帮助因车祸而性格大变的西宇航从阴影中逐渐走出来,也因此和西洛普相遇。三人之间情愫暗生。在母亲疯癫的阴影下长大的西洛普,冷血无情且浑身带刺。当他意外发现当年教他折纸鹤,曾带给他温暖和希望女孩就是灵希。而她竟与他内心怨恨的同胞哥哥关系亲密时,他嫉妒而愤怒,不断阻止他们,伤害他们,只是他不知道,如此霸道自私地夺取过来的爱,能否维持到明天……
  • 待到荼蘼花开时

    待到荼蘼花开时

    一片又一片的落叶代表我对你一份,又一份的思念,又是一年夏暮初秋,我等你,等你等到秋彼岸,我要从荼蘼花一直等到彼岸花,你呢?
  • 道宋

    道宋

    汴水如墨,烟云色,良人随风而逝。残垣之处,却还有,故国筝琴萧瑟。狂澜惊现,烽烟四起,蹄声震霄汉。残阳似血,斜照烈士头颅。无奈百载蹉跎,北望燕云兮,金瓯独缺。冲冠一怒,执长槊,搅动血海翻腾。回首凭栏,长啸如哀歌,岁月蹉跎。泡影几许,随我吃茶去也。——《念奴娇—吃茶去》
  • 万古帝棺

    万古帝棺

    神棺现,乱世到来。一棺引动天下风云,叶萧一人力量挽救天下苍生,佛当杀佛,神挡杀神。破苍穹,斩天神。一人一棺,万世流芳。“万古帝棺”群号:124602587
  • 武大郎的修仙之路

    武大郎的修仙之路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穿越这种狗屁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变身武大郎,正在被潘金莲喂毒药你怎么办?但是地X油,毒大米都安然无恙的你还会怕那么一点点小毒吗?真是想死也死不掉啊~有道是:猎犬终须山上丧,打虎还得看武松!借问风流何处有?牧童遥指西门庆。好诗!好湿啊!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