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淡水鱼类的分布概况
我国淡水鱼类有800余种。其中,有些种类分布很广,几乎到处可见。如以水草为主要食料的草鱼、鳊鱼、三角鲂、赤眼鳟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鳙等;杂食性的鲤、鲫等;其他如花鱼骨、麦穗鱼、达氏蛇、银鲴、白条鱼、棒花鱼、黄鳝、白鳝、花鳅、泥鳅、鲶鱼以及常见凶猛鱼类乌鳢、鳜鱼、鳡等;此外还有性情温和的肉食性鱼类翘嘴红鲌、蒙古红鲌、青鱼等。
随着地理位置南移,江河中的温带鱼类越来越多,冷水性鱼类则逐渐减少。辽河水系约有鱼类70种,其上游尚有北方种类;黄河水系约有140种,长江水系约有300种,二者的冷水鱼类极少,除常见的青、草、鲢、鳙、鳊、鲂、鳤、赤眼鳟、胭脂鱼等重要经济鱼类外,还有鲥鱼等特有种。
二、淡水鱼类的活动规律
淡水鱼类的活动受到水温、日照、水流、饵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水温对鱼类活动的影响很大,不少鱼类常常根据水温的周年变化改变着栖息的水层。当冬季水温较低时,鱼类都游向深层或水底处,很少活动;春季随着水温升高,水量和水面的增大,鱼类开始活跃,并向岸边游动和觅食;夏季由于水域表面或上层的温度较高,鱼类就比较分散,并栖息阴凉的地方或水的较深处,而早、晚则活跃在浅层中。
在一天当中由于日照的变化,在湖泊、水库等水域中的鱼类,往往出现活动地点的变化。在早晨,鱼类多游向岸边或水草丛生处,以觅饵料;中午游向深而清净的水中或栖息于岸边遮阴处;日落时又游向岸边;到夜晚则分散栖息到水草丛中或深水中。
水流也影响和改变着鱼类的活动。在湖泊或水库中,往往在水流汇合处,由于有机质丰富,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较多,而且水中含氧充分,往往成为鱼类的栖息场所。
湖泊、水库等处天然饵料的变化,也导致鱼类栖息和活动地点的变化。春季沿岸浅水层的水温上升较快,水中天然饵料比其他水体先得以繁茂增生,这时鱼类就向岸边集结,随着水温继续上升,各部分水体中的饵料都相应地繁殖起来,鱼类活动区域也就随之扩大和分散,并出现各种分层现象。地形对鱼类的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湖岸的突出部分和两处水面相连通、汇合的地方,往往是鱼类的必经之路。
但是,在池塘、河道中,鱼类活动和分布就没有一定的规律。
三、淡水鱼类的采集
(1)采集工具
①网具:用于捕捞淡水中的鱼类。网具有拉网、围网、刺网、撒网、张网等类型。同学们进行鱼类采集活动,最好使用小型撒网和刺网。撒网由网衣、沉子纲、沉子以及手纲等部分组成,大小不定。网衣用生丝、细麻或尼龙线等编结而成。刺网由网衣、浮子和钢绳等部分组成,高约1~15米,长短可根据需要,网衣由丝线或麻线制成,质地要求细软坚韧,以防被鱼发觉和挣断。
②钓具:用于淡水钓捕鱼类。钓具是在一条干线上系上许多钓钩,钓鱼时在钩上装上诱饵。钓钩呈弧形或三角形,尖端一般都有倒刺,用钢丝制成。作业时所用诱饵有蚯蚓、蚱蜢、螺蛳肉、小鱼虾等,也可用麦粒、粉团、甘薯块、南瓜块等。
③橡胶连鞋裤:用于在浅水中撒网等采集活动。
④帆布水桶:用于盛放捕到的鱼类。
⑤记录册、铅笔等。
(2)采集时间、地点
应在春夏季节,选择晴天作为采集时间;选择江、河、湖泊近岸浅水中水草丛生处作为采集地点。
(3)采集方法
①使用网具或钓具的方法。使用撒网时,操作者站在岸边或浅水中,左手拿住网的上部和手纲,并兜托部分网衣,右手将理好的网口握住,然后对准有鱼的位置,用力将网向外作弧形撒出,使网衣呈圆盘形状覆盖住水面下沉,待沉完后,再慢慢拉收手纲,使网口逐渐闭合,鱼类即被夹裹在网内。
如果使用刺网,可选择有大量水草的边缘地区,在傍晚时下网,使网固定拦阻在一定的位置上。由于天黑,鱼类不易发现网衣的存在,而冲向刺网,鳃盖被网眼挂住,无法逃脱。次日清晨收网。使用钓具时,如果用活饵,应不使其因穿刺而死亡,同时不要使钩子露出诱饵表面。放钓时间一般应在傍晚,早晨收钓。
②尽量不损伤鱼体。收网、收钓时,对上网、上钩的鱼,要小心起捕,尽量不损害鱼体的鳍和鳞片,以便能制作完整的标本。
③注意增加所捕鱼类的科、属、种数目。在采集中不要追求每种鱼类的标本数,而要力求增加科、属、种的数目,特别要注意采集小型非经济鱼类和不同年龄的个体,以使同学们认识更多的鱼类,并了解一个水域中鱼类种类组成和年龄分布特点。
(4)采集注意事项
采集地点应限定在岸边和浅水区域,严禁同学们在采集中游泳,以保证采集安全进行。
四、鱼体的观察、测量和记录
对采集的鱼体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是鉴定标本名称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制作剥制标本时的参考依据。在野外采集到鱼类标本后,应趁鱼尚未死去或鱼体新鲜时迅速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同时做好记录工作。
(1)观察、测量的用具用品
①体长板:用于测量鱼体各部分的长度。体长板通常用塑料板画上米制方格刻度制成。也可购买塑料质地的坐标纸,钉在木板上制成体长板。
②白瓷盘:用于盛放须观察、测量的标本。
③号牌:用于标本编号。号牌通常用竹片制作,长4厘米,宽08厘米,正面用毛笔写上号数,涂上清漆,干后即可使用。
④纱布、软毛刷、塑料盆:用于洗刷标本。
⑤秤:用于称取鱼的体重。
⑥记录册、铅笔:用于记录。
(2)观察、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①标本处理。对采集的鱼类标本,先用清水洗涤体表,将污物和黏液洗掉。对体表黏液多的鲶鱼、泥鳅和黄鳝等种类,要用软刷沾水反复刷洗干净。刷洗时,应按鳞片排列方向进行刷洗,以免损伤鳞片。在洗涤过程中,如发现有寄生虫,要小心取下放进瓶内,注入70%酒精保存,并在瓶外贴上号牌、写明采集编号。
②编号。将洗涤好的标本,放在白瓷盘中,根据采集顺序依次编号。每一个标本都要在胸鳍基部系一个带号的号牌。如果号牌已用完,可用道林纸作号牌,用铅笔写清号数,折叠后塞入鱼的口腔深部,回校后再补全竹制号牌。
(3)观察、测量内容
①记录体色。每一种鱼都有自己特殊的体色,而且同一种鱼在不同环境中,其体色往往也有差异。鱼类体色虽不是主要鉴定特征,但对认识鱼有一定意义,尤其对同学们认识鱼类来说,鱼的体色更为直观和形象。因此应趁标本活着或新鲜时,将体色记录清楚。
②外部形态测量。为了快速、准确地测量鱼体各部分的长度,应该将鱼放在体长板上进行测量。鱼体外部形态的测量项目如下:
全长:由吻端或上颌前端至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体长:有鳞类从吻端或上颌前端至尾柄正中最后一个鳞片的距离;无鳞类从吻部或上颌前端至最后一个脊椎骨末端的距离。
头长:从吻端或上颌前端至鳃盖骨后缘的距离。
吻长:从眼眶前缘至吻端的距离。
眼径:眼眶前缘至后缘的距离。
眼间距:从鱼体一边眼眶背缘至另一边眼眶背缘的宽度。
尾长:由肛门到最后一椎骨的距离。
尾柄高:尾柄部分最狭处的高度。
体重:整条鱼的重量。
③鱼体各部分性状计数。
侧线鳞:沿侧线直行的鳞片数目,即从鳃孔上角的鳞片起至最后有侧线鳞片的鳞片数。
上列鳞:从背鳍的前一枚鳞斜数至接触到侧线的一片鳞为止的鳞片数。
下列鳞:臀鳍基部斜向前上方直至侧线的鳞片数。
填写的格式为:侧线鳞上列鳞下列鳞,如鲤鱼的鳞式为:335-64-5。
咽喉齿:鲤科鱼类具有咽喉齿。咽喉齿着生在下咽骨上,其形状和行数随种而异。一般为1~3行,也有4行的,其计数方法是左边从内至外,右边从外至内,如鲤鱼咽喉齿式为1·1·3~3·1·1。咽喉齿的特点是鲤科鱼类的分类依据之一。
鳃耙数:计算第一鳃弓外侧或内侧的鳃耙数。
鳍条数:鱼类鳍条有不分枝和分枝两种。在鲤科鱼类中,二者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其他鱼类的分枝鳍条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而不分枝鳍条则用罗马数字表示。
上述各项观测结果,应在观测过程中及时填写在鱼类野外采集记录表中,见表。
鱼类野外采集记录表
编号
种名
采集地点
采集日期性别
体色
体重全长
体长体高
头长吻长
眼径眼间距
尾柄长尾柄高
侧线鳞咽喉齿
鳃耙数鳍条数
其他
五、鱼类浸制标本的制作和
保存
对一个鱼类标本观测记录结束后,应将标本进一步制成适宜长期保存的标本,一般鱼类被制为浸制标本。浸制标本是用防腐固定液固定,以防止动物体腐烂变质,从而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其制作比较简单,主要分为选择材料、整理姿态、防腐固定、装瓶保存4个步骤,最后贴上标签。具体如下:
(1)主要药品、溶剂及器具材料
器具材料包括标本瓶或标本缸,2~3毫米厚的玻璃片,曲别针,解剖镊,解剖刀,塑料盘。
药品和溶剂主要是10%的福尔马林液——福尔马林10毫升、水90毫升,这样的福尔马林液最适于一般整体标本的固定和保存。
(2)制作方法
①选择材料。
一般应选鳍条完整、鳞片齐全、体形适中的新鲜鱼类作为标本材料。如果鱼的体型过大,因受标本缸的限制,通常做成剥制标本来保存。
②整理姿态。
整理姿态前,要先用水冲净鱼体表面黏液,进行登记、编号和记录,并在腹腔中注入适量的10%福尔马林液以固定内脏器官。整理姿态时,应按鱼的生活状态用镊子轻轻将鱼的鳍展开,用塑料薄片或厚纸片夹住展开的背鳍、胸鳍和尾鳍,并用曲别针夹紧,放入塑料盘中。
③防腐固定。
塑料盘中盛有10%福尔马林液,以浸没鱼体为准。鱼体在此临时固定,待硬化后再用水冲洗干净。
④装瓶保存。
用玻璃刀按鱼体大小划好玻璃片,长针穿好白色丝线后分别从胸部和尾基部靠近玻璃面的一侧穿过,并把标本系在玻璃片上,然后装入标本瓶中(注意标本瓶一定要事先清洗干净,不得有杂物),倒进10%福尔马林新液,将盖盖紧。取标签,写上学名、中名、采集时间、采集地点和编号,贴在标本瓶上。为防止福尔马林液挥发为害,还可用蜡密封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