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臂弯里挎着一只竹篮,上面用厚厚的白毛巾盖着,从村中央一步三挪地朝村头走去。不用问,这是给残废老刘送饭去。每天三顿饭,她要步履蹒跚地走三个来回。十七年了!每次做好饭,总先给老刘盛一大海碗送过来。她一双脚几乎把这条村路给磨明了,也把她从三十出头的少妇磨成个五十多岁的老婆婆了。
村里人对此似乎早已习以为常,再不会说三道四了。而当初,她这一路不知要忍受多少白眼和闲言碎语呵。也难怪,她跟这个残废男人不沾亲不带故的,却要一天三顿给他送饭,还经常帮他拆洗被褥、缝补衣衫,图个啥?很快人们就开始往那方面想了,都怀疑她跟这老刘有一腿,是老情人啥的,要不然她咋会如此惦记他呢?
村里的流言蜚语把丈夫惹火了,他摔盆砸碗地质问她:你为啥对那个瘸子这样好?是不是有啥短处落在他手里啊?她笑着辩解:我就是觉得他可怜,怎么了?别人都把我往歪处想,就你不应该!我是个啥样的人,你心里没数?一番话说得丈夫火气撤了,愣是拿她没辙,只好随她去了。继而儿女们也开始抱怨:你还让不让俺们抬头做人了?她总是摇摇头,无奈地叹口气,却依然如故。有一次去送饭时,发现老刘病了,烧得厉害,她急得快要疯掉的样子,赶紧回去央求儿子把他背到诊所里。看儿子撅着嘴,一百个不乐意,她竟朝儿子发了火。
老刘也一直蒙在鼓里。她为什么对我这样好?可怜我是个无儿无女的残废?刚开始他有些受宠若惊,渐渐地不安了起来。看她没有丝毫轻看的意思,反倒一副敬重的神态。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啊!从未体验过亲情滋味的老刘,偷偷掉了好多泪。终于,一些风言风语传进了他的耳朵里。这一天,老刘把她堵在了门外,欲言又止地说:你……以后别来了,我贱命一条没什么,不能连累了你……
她先是一愣,继而倔强地手一挥说,管它,嘴在人家身上长着呢。我就要来,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不能不来!老刘吞吞吐吐地说,你丈夫跟你吵架的事,我听说了……她牙一咬说,管他,咱又没做见不得人的事,拍拍胸口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老刘又犹犹豫豫地说,你家孩子为难你的事,我也听说了……她瞪了他一眼说,他们都还年轻,不懂事,你甭往心里去。谁也不能阻止我来照顾你!其实,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咋会年复一年地坚持照顾这个男人这么久。她从不求别人理解,只求自己心安。她就是觉得这个男人不应该常常吃夹生饭,不应该穿得破破烂烂。因为拖着一条残腿,一辈子没讨上老婆,就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本不应该受这样的罪,不应该!
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两个上面的人,是专门到各个乡村来统计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复员还乡后的生活情况的。他流着眼泪说:“要不是有她照顾俺这十七年,说不定这把老骨头早喂狗了!俺的救命恩人呀!”来人把这个情况反映给该县民政部门,民政局的同志很是震惊,又亲自派人来调查此事。很快,他们敲锣打鼓地送来了拥军光荣匾,并授予她拥军模范的光荣称号。当有记者问她为什么十七年如一日地照顾一位残废军人时,她平静地回答:“俺打小就爱听英雄保家卫国的故事,特别崇拜那些不怕牺牲勇敢杀敌的人,觉得他们很了不起。在俺心目中,老刘就是打过仗流过血的英雄。英雄不应该被冷落。英雄不应该受罪。英雄不应该没有人管!”
记者回去后,根据她的事迹写出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报道,题目就叫:最质朴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