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是一套很适合老年人强身治病的保健运动。华佗认为人体必须经常运动,使食物容易消化,血脉流畅,才能健康无病。他创编五禽戏后,不但身体力行,坚持练习,而且广为传授。因行之有效,故备受后世养生家推崇。随着时间推移,辗转传授,形成了各种流派的五禽戏,流传至今。五禽戏中的虎形可益肺气,有补肾健腰、增长体力的功效;熊形能舒肝气,有健脾胃、助消化、活关节等功效;鹿形健胃气,有疏通气血、健壮腰肾的功效;猿形固肾气,可增长臂力、健壮脾胃;鸟形调心气,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健壮肾腰。可见,五禽戏对五脏均有良好的作用,四季均可锻炼。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等慢性疾病患者,练习五禽戏,可收到一定的强身健体效果。如果为了提高某一种运动素质或针对某种疾病,可选练一禽之戏,如肌肉无力可多练熊戏,动作迟钝可多练猿戏,平衡失调可多练鸟戏等。五禽戏是从古代导引术发展而来的,所以练五禽戏也必须掌握导引术的基本要领。其一,就是要有意念活动锻炼,配合呼吸和肢体活动。锻炼时三者要密切结合,融为一体。其二,练五禽戏必须像形取义。就是说练虎戏要像虎,而且要取虎的活动对健身有意义的方面。
(1)锻炼立法
1)熊形
此势有健脾养胃、帮助消化、活动关节等功效。
①预备:两脚平行自然站立,距离与肩等宽,两臂自然下垂,做3~5次深呼吸。
②屈左膝,右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左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左臂稍抬高。
③屈右膝,左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右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右臂稍抬高。
④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拘。
2)虎形
练虎戏时,手足动作与呼吸要协调一致。两手翻掌向外按出时,两脚同时向前进步,此时宜稍用力,速度稍快,以显示虎扑时的敏捷、勇猛。动作左右交替,次数不限。
①预备:两臂自然下垂,颈自然竖直,面部自然,眼向前平视,口要合闭,舌尖轻舐上腭,不要挺胸或拱背,脚跟靠拢成立正姿势,全身放松,任何部位都不可紧张,如此站立片刻,然后做动作。
②左式:两腿屈膝半蹲,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虚步,脚尖点地,靠在右脚踝关节旁,同时两手握拳提至腰两侧,掌心向上,眼看左前方。缓缓吸气,两拳沿胸上举,拳心向里。举至口前面时,呼气,拳外翻变掌向前推出,高于胸齐,掌心向前;同时,左脚向左前方斜跨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两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一尺左右,身体重心坐于右腿,左脚尖点地,眼看左手食指尖。
③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唯左右方向相反。
3)猿形
①预备:两臂自然下垂,颈自然竖直,面部自然,眼向前平视,口要合闭,舌尖轻舐上腭,不要挺胸或拱背,脚跟靠拢成立正姿势,全身放松,任何部位都不可紧张,如此站立片刻,然后做动作。
②两腿慢慢向下弯屈,左脚向前轻灵迈出,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时,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掌变爪形手,手腕随之自然下屈。
③右脚向前轻灵迈出,左脚随之稍跟,脚跟抬起,脚掌虚点地,同时右手沿胸前至口平时,变掌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掌变爪形手,随之自然下屈,同时左手亦收回左肋下。
④左脚往后稍退踏实,身体后坐,右脚随之亦收退,脚尖点地,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时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掌变爪形手,腕随之自然下屈,同时右手亦收回至左肋下。
⑤右脚向前轻轻迈出,同时右手沿胸前至口平时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掌变爪形手,腕随之自然下屈。
⑥左脚向前轻轻迈出,右脚随之稍跟,脚跟抬起,脚掌虚点地,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时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掌变爪形手,腕随之自然下屈,同时左手亦收回右肋下。
⑦右脚往后稍退踏实,身体后坐,左脚随之亦稍退,脚尖点地,同时右手沿胸前至口平时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掌变爪形手,腕随之自然下屈,同时左手亦收回至左肋下。
4)鹿形
①预备:两脚相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平心静气,站立片刻,然后做动作。
②右腿屈曲,上体后坐,左腿前伸,膝稍弯,左脚虚踏,成左虚步势。
③左手前伸,肘微屈,右手置于左肘内侧,两掌心前后遥遥相对。
④两臂在身前逆时针方向同时旋转,左手绕环较右手大些,关键在于两臂绕环不是肩关节为主的活动,而是在腰胯旋转带动下完成。手臂绕大环,尾闾绕小环,这也就是所谓“鹿运尾闾”,主要是活动腰胯,借以强腰肾,活跃骨盆腔内的血液循环,并锻炼腿力。
⑤如此运转若干次,右腿前迈,上体坐于左腿上,右手前伸,左手护右肘,顺时针方向绕环若干次,如此左右互换。
5)鸟形
此势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健壮肾腰。长久坚持练习,也可治疗腰痛疾病。
①预备:两脚相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平心静气,站立片刻,然后做动作。
②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随即跟进半步,脚尖虚点地,同时两臂自身前抬起向左右侧方举起,并随之深吸气。
③右脚前进与左脚相并,两臂自侧方下落,在膝下相抱,同时深呼气。
④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左脚随跟进半步,脚尖虚点地,同时两臂自身前抬起向左右侧方举起,并随之深吸气。
⑤左脚前进与右脚相并,两臂自侧方下落,在膝下相抱,同时深呼气。
(2)提醒一下
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猛的神态,要目光炯炯,摇头摆尾,扑按转斗等。但用劲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不可用僵劲。练虎戏时动作刚猛,有助于增强体力。练鹿戏时,要仿效鹿那样的心静体松,姿势舒展,要把鹿的探身、仰脖、缩脖、奔跑、回首等神态表现出来。鹿戏有助于舒展筋骨。练猿戏时,要仿效猿那样敏捷好动,要表现出纵山跳涧、攀树登枝、摘桃献果的神态。猿戏有助于发展灵活性。练熊戏时,要像熊那样浑厚沉稳,要表现出撼动、坚实的步行神态。熊外似笨重,走路软塌塌,实际上在沉稳之中又寓有轻灵。熊戏有助于做到上虚下实,克服头重脚轻,并能增强内脏器官功能。练鸟戏时,要仿效鹤那样昂然挺拔,悠然自得,要表现出亮翅、轻翔、落雁、独立等动作的神态。鸟戏有助于增强肺呼吸功能,调动气血,疏通经络。
练五禽戏的动作要领
①全身放松。练习时,首先要全身放松,情绪要轻松乐观。乐观轻松的情绪可使气血通畅,全身放松可使动作不致过分僵硬紧张。
②呼吸调匀。呼吸要平静自然,用腹式呼吸,均匀和缓。呼吸时,口要合闭,舌尖轻舐上腭,吸气用鼻,呼气用嘴。
③专注意守。要排除杂念,精神专注,根据各戏意守要求,将意念集中于意守部位,以保证意、气相随。
④动作自然。五禽戏动作各有不同,如:熊之沉缓,猿之轻灵,虎之刚健,鹿之温驯,鸟之活泼等等。练习时,应据其动作特点而进行,动作宜自然舒展,不要拘谨。
⑤出汗为度。五禽戏的运动量比较大,应以练到心旷神怡,微微出汗为度。练五禽戏如为了提高某一种运动素质或针对治疗某种疾病,可选练一禽之戏。如肌肉无力可多练熊戏;动作迟钝可多练猿戏;平衡失调可多练鸟戏等。练五禽戏可每日1次~2次。
(3)一般要求
休息和运动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使机体的功能加强,疲劳得以消除。有时要求卧床休息,有时要求一般休息。如出现以下情况则需要卧床休息,不宜冉进行运动。
1)水肿的严重程度
水肿仅局限于眼睑或踝部为轻度;水肿扩展到下肢为中度;水肿蔓延到全身甚至出现胸、腹水,则为重度。中度以上水肿就应当卧床休息。
2)有无头痛、头晕、呕吐症状
如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有高血压,应及时测量血压。如血压确实高,则应卧床休息;如血压急骤升高,可能出现脑水肿,使头痛、呕吐进一步加剧,还会出现抽搐或惊厥,此时应住院治疗。
3)有无尿量减少或肉眼血尿
若尿量明显减少,每日尿量在500毫升左右,或出现肉眼血尿如洗肉水样,往往表示病情加重,应卧床休息。
4)有无心慌、气短、咳嗽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表示肺部有淤血、感染或心力衰竭等严重情况存在,这时不但应卧床休息,而且要及时住院治疗。
5)有无其他检验异常
如尿蛋白(++)以上、血沉增快、血尿素氮、肌酸、肌酐明显升高,肌酐清除率明显降低,表明肾功能不良,也应卧床休息。
当以上症状体征减退或消失,可以适当活动。
当水肿减退,血压下降,肉眼血尿消失,血沉正常,可适当增加活动量。慢性’肾衰的早期患者,也可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但是,慢性肾功能衰竭中晚期则不宜进行运动。
针灸疗法
针灸的作用
针灸作为非药物疗法,既可产生疗效,又不会引起毒副反应,除操作不当导致损害外,一般不对人体造成损害。它既可纠正异常的功能状态,又不会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在药害肆虐的今天,针灸的这一特点格外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针灸这一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其对人体的作用有以下三点。
(1)调和阴阳:人体在健康的情况下,处于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如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跌打损伤等导致阴阳平衡状态的破坏,就会出现疾病,应用针灸治疗,可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或不同程度的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的是通过经穴配合和施加穴位上的针刺手法、艾灸术式为主要代表的刺激的质与量来实现的。
(2)扶正祛邪:《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示正气旺盛时,邪气就不足以致病;若正气虚弱,邪气就可乘虚侵入而致病。这是从正邪相互关系的角度,精辟地归纳了疾病发生的机制,同时也提治疗时应重在扶正祛邪。
针灸能够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总体来说,针刺手法与艾灸具有扶正作用,针刺泻法与放血具有祛邪作用,但在具体运用时必须结合腧穴的功能或特性进行综合考虑。此外,还应根据邪正消长的变化,区别病症的标本缓急,灵活地应用扶正祛邪的法则。
(3)疏通经络:人体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中的阳经分布在四肢之表,属于六腑;阴经分布在四肢之里,属于五脏。另外,通过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的联络,沟通表里,构成了气血循行的通路,“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维持着正常的生理机能。
由于经络同脏腑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密的联系,当体内发生病变时,就会在经络、腧穴上以某些特定的形式反映出来。如阑尾炎时往往可在足阳明经阑尾穴或上巨虚穴处寻出明显的压痛点,这是脏腑功能失调,在相应的经络、腧穴上的特征性反映。这一方面可以协助诊断,有利于分辨同病变相关的脏腑与经络;另一方面可提示施治方向,有利于准确地选择腧穴并进行合理的配伍,因而对这些腧穴的刺灸,可不同程度地产生“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即疏通经络的作用。
以上是针灸作用最主要的,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基于实验研究的针灸现代研究,也把针灸归纳为三个方面,即调整功能、增强免疫防卫能力和镇痛。
慢性肾炎的针灸疗法
针刺疗法
1.取穴:肝俞、脾俞、肾俞、志室、太溪、i阴交、气海、关元、足三里。
2.方法:按穴位在背腹部之不同将穴位分为两组,交替使用,隔日针刺1次,用补法。留针过程中可配合灸法,或用温针。偏肾阳虚加大椎、命门;肾阴虚配膈俞、京门;血压偏高选太冲、曲池;水肿甚用三焦俞、膀胱俞、阳陵泉;肾功能不全加胸椎5~7夹脊穴。
水针疗法
1.取穴: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京门。
2.方法:每次取一侧1~2穴,两侧交替使用,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每穴注入2单位,或用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入0.5毫升,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埋线疗法
1.取穴:肾俞、命门。
2.方法:每次1穴,常规方法埋人羊肠线,20~30日埋线1次。
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从怀孕起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