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92300000019

第19章 诸葛亮的悲与苦——自杀的第三种方式(2)

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诸葛亮的幼年经历,我们可以认为,诸葛亮在青少年时代,就对生与死进行过深层次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生死观。也许,在心灵深处,诸葛亮对生命怀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宣泄的,可能就是这种悲天悯人的生死观。这种情怀可能是日后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屡次北伐,不惜鱼死网破的情感基础。

诸葛亮年少时,每每自比管仲、乐毅,从小就要做生命的强者。基于年少时的生活经历,结合“二桃杀三士”故事中强者的覆灭情景,少年诸葛亮的生死观是独特的。

观念包含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生死观是一个人对生与死的认识和态度,这种认识和态度会影响一个人的目标取舍和道路走向。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死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生死观,其他什么“观”都无从谈起。只不过,生死观尤其是死亡观,往往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层面,平时也鲜有论及而已。

没有死亡观的人生观,是残缺不全的。生的艰难,死的无奈;生的乐趣,死的恐惧;生的喧闹,死的沉寂,都是每一个人必须直面的。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只是种族延续的一个环节。生是这个环节的开始,死是这个环节的结束,也是为早已诞生的或即将诞生的下一个环节让路。开始和结束一样重要,死亡也就和生存一样重要。既然死亡和生存一样重要,那么,死亡观和生存观也就一样重要,死亡教育就和生存教育一样重要。

当然,诸葛亮跟普通人不一样,他是聪慧的、深邃的,用不着老师授课,就能体悟到生与死的真谛。

诸葛亮深知生的艰难,所以,他选择一种怪怪的方式生存——带着自己的生产建设兵团,远离首都和君主,偶尔打一仗(八年五仗),小胜或小败间隙,则演兵讲武,开荒种地;也算是忙里偷闲,战时休闲。

诸葛亮深知死的无奈,所以,他(下意识地)选择一种非常的方式死亡——一个政权的最高掌权者,一支军队的最高统帅,死在前线军营中。一方面,用如椽大笔,饱蘸自己的心血,为生命画上一个苍凉的句号;另一方面,拼上老命残躯,殉了自己的理想(至少在形式上),无论对蜀中父老,还是对子孙后代,都有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

本书第一集论述魏延之死时说到,性格即命运。本集还要抛出一个“谬论”:选择亦命运。性格影响人生道路的选择,但左右人生选择更重要的,是人生观,尤其是人生观中的价值观、权力观、死亡观。

用行为阐释“选择亦命运”这一原理,最耐人寻味,又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秦朝宰相李斯。

李斯是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省漯河市)人,年轻时是楚国的基层公务员,干过仓库管理员之类的低级职务。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厕所里的老鼠,又脏又臭,瘦不啦叽,见人则仓皇逃窜。仓库里的老鼠,吃得油光发亮,肠肥脑满,见了人神态安详,不逃不窜。

不愧是荀子老先生的高足,年轻的管理员观察日常所见,醍醐灌顶,顿开茅塞,得出一个影响他终身的结论:人与老鼠一样,贤能不贤能是其次的,身份地位和生活待遇主要是大环境决定的。哪怕做个老鼠,也应该做仓库里的老鼠,而不能做厕所里的老鼠。于是,年轻的公务员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我们暂且称之为“厕鼠仓鼠论”。

于是,这个姓李的小公务员便打点行囊,西入咸阳,到当时最强大、最开放、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秦国,谋求发展。就像如今的青年男女,远涉重洋,追寻美国梦一样,当年的小公务员,也去追寻自己的“秦国梦”。

李斯到了秦国,凭自己的才能和政治导师吕不韦的提携,终于混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秦始皇死后,为了保住自己在“仓库”里头号大“硕鼠”的地位,李斯协同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废扶苏,立胡亥。后被赵高陷害,夷灭三族。临刑前,李“仓鼠”抱着儿子,老泪纵横:“儿啊,我们父子,现在就连想回上蔡老家,到野外打打野兔,也不可能了。”

李斯年轻时摒弃当“厕鼠”,选择当“仓鼠”,仕途果然红灯高照,一路高官厚禄。成了“仓鼠”之后,进食多,运动少,自然身体臃肿,行动不便。仓库是有门有窗的,当然不能随便、轻易逃窜。怡然自得、看着满屋子粮食担心无法享用完毕时,突然来了位心狠手辣的仓库管理员(赵高),妻儿老小被一锅端,还祸及三族。

一个偶然的发现,一次灵感的顿悟,一个早晨的离家,造就了人生的辉煌过程,也注定了人生的悲惨结局。

考察诸葛亮的人生道路,他诠释“选择亦命运”这一原理的行为,刚好与老前辈李斯相反。这种相反的选择,又会是如何的一种结局呢?

致命选择

诸葛亮当时的人生道路选择,演绎出一个妇孺皆知的典故: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正式出场,在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其实,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就为诸葛亮的出场铺垫、渲染。第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个章回的内容,都是为诸葛亮的亮相做准备的。刘备飞马过檀溪,大难不死,隐隐有大难不死必有贵人相助的气息散发出来。逃难途中,夜宿南漳村,巧遇司马徽(水镜先生),单福(徐庶化名)擦肩而过。接下来,单福新野投明主,略施小计,不世名将曹仁、李典一败涂地。不幸单福老母被曹操掳至许昌,单福救母心切,辞别新主,临行前表明身份,走马荐诸葛。

那还了得!卧龙先生的粉丝单福,竟有如此能耐,可见卧龙是怎样的一条龙!卧龙要闪亮登场了。掌声、口哨、挥舞手中的烛光……且慢!

徐庶走后,司马徽放下大隐士的架子,再次登门向刘备恳切推荐卧龙。刘备便屈尊前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恰巧碰到卧龙的好友崔州平,刘备被崔州平没好气地教训一番。第二次,冒雪前往,碰到卧龙的另二位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在乡村酒店喝酒,只顾猜拳行令,仰天长啸,对刘皇叔爱理不睬;又碰上卧龙的老丈人黄承彦,话不投机,拂袖而去。

那就更不得了了。不仅诸葛亮的粉丝徐庶厉害,诸葛亮的狐朋狗友也一个个有模有样,高谈阔论,目空一切,可见卧龙不是条真龙,而是神龙。

刘备当时很可能就是这么想的。

那就只好三顾茅庐了。第三次,碰上诸葛亮正睡午觉,刘备束手敛容、毕恭毕敬在厅堂等候。诸葛亮好不容易醒来,还要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坦然又超然,肃然又傲然,大隐士、大名士的派头跃然纸上。诸葛亮起床后,精心地梳洗打扮半天,才慢腾腾出来会客。

功夫不负有心人。宾主摆上香茗,促膝交谈,就当前国内国际形势进行深入的探讨,就刘备今后的出路达成共识。刘备果然是拨云见日,胜读十年诗书。客气一番之后,诸葛亮安排好家务事,半推半就地受了聘礼,便于次日随刘备出山去了。

《三国演义》的“演义”之功,不能不令人佩服。

《三国志·诸葛亮传》是如此记述的:年轻的诸葛亮隐居在襄阳附近的隆山脚下,躬耕陇亩,自食其力。当时刘备驻扎在新野,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刘备推荐,刘备叫徐庶唤诸葛亮一同来见。徐庶说,诸葛亮这个人是不能呼之即来的,应该将军您屈尊前往拜会。

于是刘备就前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见面后刘备虚心请教,诸葛亮则根据天下大势和刘备目前的状况,为刘备的出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番,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三国志·诸葛亮传》只说刘备去了三次,才见着诸葛亮,诸葛亮陈述完后来被称为《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后,刘备说,太好了!紧接着一句“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三国志·诸葛亮传》并没有说诸葛亮出山的具体时间,只是说,刘备去了三次,才见着诸葛亮,见面后“香”味相投,诸葛亮献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毕业论文,打起背包随刘备干革命去了。

《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的出山,可谓神来之笔,诸葛亮的推销自我,足以让当代任何一位营销大师叹为观止。刘备的求贤若渴,足以让后世任何一位统治者羞愧汗颜。

事情真的是这样富有浪漫色彩甚至这么富有离奇(不仅仅是传奇)色彩吗?

关于诸葛亮的出山,《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如下:“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对“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句话,通行的理解是:“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古人叙事说理,常用比喻、隐喻,行文简洁,单音词多,又不时使用通假字,古文的语境与现代汉语明显不同。现代的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比较接近,而古代的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相距甚远。所以,今人读古书,往往容易产生或大或小的歧义;一句古文,译成现代汉语,有时可有几种译法,语义之间可能有微细甚至明显的差别。

其实,“由是先主遂诣(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这句话,除了上述通行的理解外,还有两种理解。

第一,句中的“三往”不是特指三次,而是泛指多次。如此,则可理解为:“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去了多次才见到。”

第二,句中的“见”字读xiàn,通“现”。古代汉语中,“见”是“现”的本字,如神龙见(xiàn)首不见(xiàn)尾;或者说,“现”是“见”的通假字。如此,“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可表述为:“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诸葛亮)乃现。”

这样的话,这句话则可以理解为:“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去了多次,诸葛亮才与先主见面。”古汉语中,“见”做现代汉语的“见”字时,是及物动词;做现代汉语的“现”字时,是不及物动词。如果“乃见”是说刘备看到诸葛亮,是不能省略“亮”这个宾语的。如果说“乃见”通“乃现”,指诸葛亮现身与刘备相见,则可以省略“亮”这个主语。由此可见,我的这种理解正确的。

上述第三种解释,倒是可以将《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述与《三国演义》的情节,做一个合乎情理的贯通。大致的情形是,刘备得到徐庶的推荐后,对诸葛亮不是很重视。在徐庶的劝说下,才亲自去拜访诸葛亮。但诸葛亮拿不准刘备是怎样的一个人,开始时并不亲自与刘备会面,先让自己的师友与刘备打交道,以便对刘备作些试探性的了解,最后才亲自与刘备见面交谈。

所以,对于诸葛亮的出山,我们不能根据史书或文学作品的记述、描述,作生搬硬套的理解。因为,诸葛亮本人,对于自己的身家性命,断不会如此草率。

刘备自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至诸葛亮出山,在荆州住了六七年。这六七年应该是刘备一生中最幸福同时也是最郁闷的时光,休闲得很,以致引出一个成语:髀肉复生。同时,诸葛亮的品牌在荆州士人的炒作下,已是如日中天。“诗才将略,一时才气超然”,据说曹操和孙权都想将其罗致麾下。

闲来无事的刘备就是平时上街买菜、遛鸟、下馆子,肯定也能听到诸葛亮的大名,不可能连卧龙是谁都不知道。思贤若渴的刘备绝不可能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少年老成的诸葛亮也绝不可能不与刘备深入接触,与刘备面谈一次就投怀送抱,以身相许。

诸葛亮的出山,不是今天的白领到民营企业打工,随时可以被老板炒,也可以随时炒老板。那是“卖身投靠”,弄不好要丢掉身家性命的。诸葛亮出山前能做出《隆中对》这样的战略规划,说明他的世界观已相当成熟,不可能像今天的热血青年,上头一糊涂,下头一发热,便带着女朋友到宾馆开房。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刘备驻扎新野期间,经过多次与诸葛亮的接触、交流,探讨今后的出路,共同制定了载于《隆中对》中的战略决策。至于两人是怎么认识的,则有很多可能:人才招聘会、朋友聚会、偶然相遇、诸葛亮毛遂自荐、刘备虚心请教,等等。

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共同作出战略决策,说明他们有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诸葛亮才决定出山辅佐刘备。至于有没有谈什么待遇问题,不得而知,大概聘礼还是收了的,这是当时的惯例。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好的是,你很在意。”这首歌,是诸葛亮献给刘老大的呢,还是刘老大唱给小诸葛听的?

抱歉,我也搞不清楚。

诸葛亮决定追随刘备,基于他们达成了共同的愿景和理想,但光有共同的愿景和理想不够,刘备还必须有别的什么东西,能满足诸葛亮理想之外的其他一些欲望。正如一对男女,要组成幸福的家庭,光有性爱是不够的,那只是生育合作社;光男人养家,女人持家,也是不够的,那只是经济共同体。一个幸福的家,除了生计、性爱以外,还需要别的一些东西,诸如情趣、情爱、爱好,等等。

出山之前,诸葛亮在荆州生活、学习了十余年。当时的诸葛亮像个如今哈佛、牛津留学回国的待业青年,囊中羞涩,自己开公司不可能,但找工作还是很容易的,不少五百强企业都等待海归高材生的加盟,而且薪酬优厚,前途看好。

经过多年的观察,诸葛亮对刘表的懦弱无能,对蔡、蒯两个当地豪族的离心离德有了清楚的认识,刘表集团是兔子尾巴,长不了。凤凰当然不会栖于将覆之巢。所以,诸葛亮不仅不参加刘表的幕府,还要胳膊往外拐,吃里扒外(诸葛亮的丈母娘是刘表后妻的亲姐妹,诸葛亮还得跟着黄婉贞叫刘表一声姨父),唆使刘备造刘表的反,端刘表的老巢。

诸葛亮不投靠近在咫尺的刘表,情有可原。曹操已统一了北方,孙权已稳据江东,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孙权,而选择寄人篱下、四处流浪的可怜虫刘备呢?这个类似于海归精英的高级知识分子不睬两家大公司的招揽,而投奔一个一名不文的个体户。除了所谓的理想以外,肯定还有别的追求。

什么追求?要么是高薪,要么是高位。换句话说,要么是利,要么是名。至于什么崇高理想,除了诸葛亮本人,谁也说不清楚。

高薪刘备是付不起的,至少没有曹操、孙权出的价码高。

那只能是追求高位了。

这就涉及诸葛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

打个比方来说,当时的曹操集团是国营垄断企业,尽管总经理(曹操)大权独揽,有篡党夺权的嫌疑。孙权集团是初具规模、欣欣向荣的民营公司。刘表集团是个得过且过的公私合营企业。而刘备(此时还称不上集团)不过是街头卖茶叶蛋的个体户。

诸葛亮的主观定位和客观定位,只能是总经理(谋臣、谋士),而不是董事长(人主)。此时的曹操身边,可谓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这些猛将谋臣,要么身世显赫,要么身怀绝技。诸葛亮到曹操身边工作,可能要从办公室秘书干起,先干十年八年倒茶扫地的活计。东吴方面,要津肥缺统统被孙策旧部和本土豪强占据,最多弄个处长、科长的干干。何况,孙权开的是民营公司,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尚未登记,政治上也毫无背景,入不了诸葛亮的法眼。

刘备这边,武能称得上战将的,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基本上是几个大老粗;文能称得上谋士的,只有一个徐庶,不过是个中智之士,还是诸葛亮的好友兼粉丝。更重要的是,刘备虽然是个穷个体户,但拥有皇室远支的身份,相当于持有开国营垄断公司的许可证。只要勤奋努力,只要抓住机会,另开一家国营公司完全是有可能的。

同类推荐
  • 楚汉之风云突变

    楚汉之风云突变

    昔年大江东去滚滚流,霸王自刎乌江恨!如今我为霸王,楚汉之局,由我而定!看我如何斗大汉,战天下,平天下!这一世,天下是我西楚霸王的……
  • 盛世洞房

    盛世洞房

    计生办小职员因为政治觉悟不高,得罪悍妇,被推下山摔死,意外重生到了古代,成为一个二十出头的举人老爷,有一个彪悍的娘,一个娇媚熟透的煞星妻子,更是直接从科员变成巡检司的公安局局长,崭新的完美开始,方昊为了洞房花烛的宏图霸业,不断努力着。---------------架空古代,非任何朝代,本书轻松欢快,希望能让看官们会心一笑。
  •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傀儡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傀儡篇

    本套书系时空纵横,气势磅礴,非常具有历史性、资料性、权威性和真实性,史事详尽,图文并茂,非常具有阅读和收藏价值,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很好总结和隆重纪念!
  • 南陵凄墓穴

    南陵凄墓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迎来改革开放,在传统与现代的挣扎中,民间摸金派第三十七代昆师傅究竟用什么办法让摸金派重新崭露头角,第三十八代传人陈伟又有怎样的冒险旅程。
  • 重生之回唐寻美

    重生之回唐寻美

    一个高中生,梦游死了,遇见玉皇大帝,并解决其困难,后来与其成了兄弟玉皇大帝把他送到了美女如云的唐朝,他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会怎么样展开新的生活?最不幸的是他还成了安禄山,他能够改变他最终的命运么?
热门推荐
  • 酸在幸福里的草莓第七部

    酸在幸福里的草莓第七部

    浪漫故事继续来袭,劝架闹翻天,七妹紫儿提出再次做衣服生意,众人开始不答应,后经一番商量才答应。青儿带领全家人坐飞船来到一城镇将丝绸重新发展起来,萧若溪华丽来袭,进入大家庭。可问题来了,刚初来城镇的一大家子人,遇上新的织布坊做对,众人该如何对付,慢慢查探,得知对付居然是妖怪,一次除妖大赛拉开帷幕。搞笑母女嬉笑过招,无厘头父子爆笑不断,长大后的孩子们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精彩马上开始。
  • 有异能的生活

    有异能的生活

    一个小小底层职工,在意外的得到一枚异能戒指之后,他就牛了。。。
  • 埋在心头之EXO

    埋在心头之EXO

    如果你爱的是我,我不怕你远走高飞,我不怕你不在我身边,只求你爱我便好。若此时此刻的心连在一起,那就足够。
  • 太玄仙

    太玄仙

    八年磨难,遭人冷眼,只为今朝破茧成龙!百年荣辱是非,功名依旧可弃,只为长生永恒。转瞬即千年,漫漫仙道路,何人可得至尊位?
  • 重生逆袭之唯我独尊

    重生逆袭之唯我独尊

    她,一个成天被人欺辱的奴隶,被一个区区知县家的小姐,鞭打致死,她死后竟奇迹般的穿越来到了,二十一世纪,在二十一世纪待了三十天,拥有了二十一世纪的人的思想,后来她有回到了她的时代,但她不是以前那个成天欺辱的奴隶了,而是人人嫉妒的太子妃,她下定决心,要从新过自己的人生,要欺辱她的人,一一付出代价……最后她成了一个拥有天下的女皇。
  • 我就是韭花

    我就是韭花

    故事讲述农村姑娘,背负着贫穷来到大城市打工,与柯子龙偶然相遇,在柯子龙疯狂的追求下,他们相爱了。然而,柯子龙出国考察的未婚妻回来了,戏剧性的察觉到了柯子龙的隐情,并跟踪捉奸。柯子龙向未婚妻摊牌不喜欢她,从此韭花和他的未婚妻展开了争夺战,柯子龙在家庭的压力下抛弃了韭花……韭花背着精神补偿二百万回到家后,得到村人的歧视,最终嫁给一位大自己八岁的光棍。
  • tfboys之青春的暗恋

    tfboys之青春的暗恋

    这讲述的是;tfboys与三位女主角的爱情故事,求关注。蟹蟹。
  •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三)

    本套丛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的中出类拔萃者。
  • 重生吧!血之少女

    重生吧!血之少女

    “呵呵,你的父母已经不在了,而我,会让你们在地下相遇的。”“啊!!!!”“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呵,还是让我送你们到地下给我父母谢罪吧!”异族的意外导致两个灵魂相遇在一具身体,一个灵魂沉睡,一个身体虚弱。又一次意外,另一个灵魂觉醒,而她的苏醒,有什么用么?PS:本书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后宫文大家能接受咩~
  • 石榴树之青葱岁月

    石榴树之青葱岁月

    文静在野外的一棵石榴树旁生下了他——一个乡下"傻兮兮”的小男孩,石榴,父亲早亡,是母亲把他拉扯大的。后来又因大表哥迫不得已才告别了乌鸡村来到了城里。有是他令人哭笑不得,有是他令人悲愤填庸,有时他又令人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