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战争
孙膑和庞涓之间的矛盾,只是私仇,但是,他们解决私人恩怨的方式,是通过战争。在这里,战争成了两个人解决个人恩怨的私器,而孙膑则是这场豪赌的最后赢家。
后人评价的时候,说孙膑是雪耻、报仇,而且给予他最大的同情,只是因为他曾经是受害者。可是,没有人想过,他对庞涓的报仇,他为个人的雪耻,是以齐国百姓参军作战为基础的,是把士兵的性命当作筹码的一场赌局。相比较而言,他们之间的争斗,并没有正义者,因为曾经的受害者采用了一个损害他人的方式来报复凶手,虽然情有可原,但是不值得称赞。就像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而投靠吴国、攻打楚国一样,人们从感情上可以理解,但是从他们的具体做法上却不能支持。
在他们二人之间的交锋中,孙膑在作战上确实有成绩,而且庞涓最后自食其果,为当年的残害同门付出了最大的代价——自己的生命。
孙膑受到齐王赏识之后,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韩、赵、魏三国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所以每个国家都想吞并其他两国,恢复春秋时代晋国雄霸天下的荣耀。魏国也不例外,这次庞涓领兵出征,也是这个目的。庞涓带领魏国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赵国形势危急,眼看就要被魏国吞并。赵王无奈之下,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国作为东方的大国,一直是以主持正义、调解各国的矛盾作为外交招牌的,遇到这样的恶性事件,自然要出手调停。当时,齐威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一方面可以救援赵国,另一方面也可以趁机掠夺土地,得到一些好处。孙膑婉言谢绝了齐威王的要求,说:“我孙膑是一个受过酷刑的人,脸上现在还有当年在魏国被打上的印记,这样的形象怎么能抛头露面呢?我不能胜任主将。”
实际上,孙膑是另有打算,想在暗中与庞涓争斗。因为这一次齐国只是以调停者和救援者的身份出场,并不是和魏国直接发生军事冲突,也不是要和魏国决战。如果孙膑作为主将出现,庞涓肯定会认为孙膑是要借此机会公报私仇,那样齐国就会从调停和救援的身份变成参战国的身份了,一旦出现那样的情况,是对齐国不利的。
而且,孙膑知道,庞涓善于用兵,而且在魏国将士中有很高的威信,自己一旦和庞涓正面交锋,虽然胜算很大,但是如果庞涓率领魏国军队和自己决一死战,齐国军队也将受到极大的消耗。
因此,孙膑想要在庞涓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发动突然袭击,让庞涓在自己的计策中丧命,所以这次他是万万不肯暴露身份的。
于是,齐威王就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带篷帐的车里,暗中谋划。
田忌想要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说:“想解开缠绕在一起的乱丝,不能紧握双拳生拉硬扯;解救纠缠在一起斗殴的人,不能卷进去胡乱搏击。要扼住争斗者的要害,争斗者因形势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开。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您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困,魏王肯定会下令让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又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效果。”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首都大梁城。魏国的精兵都被庞涓带出去攻打赵国了,国内空虚,防御能力很弱,大梁城在齐军的包围和攻击之下,很快就要失守。情势已然万分危急,魏王觉得不能再拖延时间,就马上下令让庞涓带兵回军救援首都。庞涓本来以为对赵国的战争马上就要大功告成,可是魏王的命令又不能不听从,只能在无奈之下离开邯郸回师。孙膑又在庞涓回军的路上设下伏兵,庞涓急于班师,在桂陵地方遭遇了孙膑安排好的伏兵,两方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孙膑此举,让庞涓如堕五里雾中,因为他知道田忌并不擅长兵法,只是一个勇敢的将军而已。庞涓觉得,自从孙膑被自己害了之后,当代就没有人能和自己相比,结果遭遇了这样的失败,他就只好自我安慰,以为是田忌一时聪明,而自己又急于救援首都,才犯了低级错误,上了田忌的当。
经过桂陵之战,孙膑已经检验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觉得完全可以把庞涓置于死地,所以更加坚定了在战场上除掉庞涓的信念。
后来有一次,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又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这次孙膑依然是秘密跟随,作为田忌身边的总参谋长,负责策划行军路线和制定战术。在孙膑的谋划下,齐军径直进军大梁。魏国的主将还是庞涓,他见到齐国再次使用当年“围魏救赵”的战术,心中不由得冷笑,觉得田忌没有什么新花样。于是,他做好了一切准备,开始率军队撤离韩国战场,返回魏国。但是这次形势已经和上次不同,齐国军队进行了急行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
当时孙膑对田忌说:“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应着这样的趋势而加以引导。兵法上说:‘用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现在庞涓急于回师救援,他肯定要尝到失败的滋味,我们可以先迷惑他,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就可以麻痹庞涓,让他误认为我们已经撤军了。”
田忌按照孙膑的意思去做了。庞涓行军三日,看到齐国军队中的灶越来越少,就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又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前他终于醒悟是孙膑在算计自己,恨恨地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孙膑使用的战术,是军事家经常应用的“信息战”,而孙膑这次是巧妙利用了魏国人日常观念中“齐国军队胆小怯懦”的常识做文章,一边减少军营中的灶,一边增加军队数量,让己方的军事实力超过对方,然后进行伏击。而魏国的将军庞涓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过于相信自己所知道的常识,认为齐国军队真的军心涣散逃亡过半了。一方面是孙膑准确掌握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另一方面是庞涓懵然无知,最终的结果也正是孙膑技高一筹,把魏国军队杀得片甲不留。由此看来,孙膑确实比庞涓技高一筹,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正因为孙膑一直隐藏自己,不让庞涓知道齐国军队是由孙膑指挥,才让庞涓放松了警惕,走上了不归路。
孙膑和庞涓之间的不合,本来是同门之间的私事,可是庞涓先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陷害孙膑,而他对孙膑进行陷害与侮辱时,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所以孙膑在被害之后十分激愤,逃脱之后怀恨在心,念念不忘报仇。
而孙膑和庞涓之间的恩怨,又和战国时代的争霸战争交织在一起,让国家矛盾和私人仇怨融合在一起,他们作为齐国和魏国的主要军事指挥者,在战场上为国家争战,同时孙膑又为个人的恩仇采取军事行动,利用国家之间的矛盾去报复庞涓。两人互相倾轧,矛盾至死不能化解,不但损害了齐国和魏国之间的关系,还让两国的百姓因为他们的争斗而被战争所侵扰。
他们之间的矛盾,本来只是同学之间的争吵和互相鄙视,并不是什么深仇大恨,如果当时他们的老师鬼谷子能够从中化解,后面的情况也许完全不同。但是,恰恰是这个祸因,在战国时代人才对公共资源的争夺中被唤醒,才让孙膑和庞涓互相打击,非要让对方没有还手之力才能罢休。假如没有战国时代各国的人才争夺,孙膑和庞涓的矛盾最后大概只是老死不相往来,也许庞涓不会让孙膑落得个残废的下场,孙膑也不会利用齐国的强势,通过军事行动逼死仇人庞涓。但他们却因此而都采取了过激的行动,不但没有改变自己的状况,反而让齐魏两国白白被兵火所荼毒,两国的国力都受到严重的消耗,为后来秦国横扫天下提供了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