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508300000003

第3章 瑰丽的艺术—花鼓戏

(一)从“地花鼓”到花鼓戏

由民间歌舞演变形成戏曲剧种,是我国地方戏形成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花鼓戏的形成也不例外。用湖南花鼓戏举例来说,它是由地花鼓(又名花灯戏)衍化而来的。地花鼓是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花鼓戏又名“采茶戏”、“灯戏”,湘西、沉陵等地至今仍称花鼓戏为“灯戏”。

地花鼓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和发展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它源远流长,在湖南各地的史志中多有记载。迄今见到的最早关于地花鼓的记载是清代同治年间的《城步县志》卷四《风土·节序》引用康熙二十四年原本的一段记载:“元宵,花灯赛会,唱玩薄曙。”这说明在三百多年前,地花鼓一类的歌舞演唱已在湖南境内流行。康熙以后,各地有关地花鼓的记载更是屡见不鲜,如清道光年间《衡山县志》载:“新年民间无事,五六人扮为采茶,男女一唱一酬,互相赠答,以长笛倚之,以胡琴、月琴应之,觉悠扬动听,不厌其聆耳。”

又据清同治年间《宁乡县志·风俗志》云:“上元节有龙灯、狮灯、鱼灯,男女妆唱插秧采茶等曲,曰打花鼓。”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地花鼓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像其他任何一种文艺形式的起源一样,地花鼓不是在某一时期由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自觉地创设的。它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劳动群众把他们的歌舞融合起来,并与地方语言、风俗、曲调相结合,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创造,并不断发展变化,从而逐渐形成了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虽然我们无法断定地花鼓产生的具体年代,但它起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却是不争的事实。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成为一切文艺形式产生的渊源。劳动者在体力活动中不自觉地以歌舞形式来达到减轻劳动强度、放松身心的目的。“插田不唱歌,谷少稗子多”,这句在湖南农村广为流行的俗语说明了劳动与艺术的关系,地方史志中的不少记载也反映了萌芽状态的民间艺术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晃州厅志》云:“岁,农人连袂步于田中,以趾代锄,且行且拨。塍间击鼓为节,疾徐前却,颇以为戏。”

乾隆年间《辰州府志》载:刘禾既毕,群事翻犁,插秧耘草,多打鼓唱歌,但中亦间有说古道今者。湖南属亚热带地区,境内多山地、丘陵,土地肥沃,但土地资源有限,多数地区采用稻—稻、稻—麦的耕作方式。上述记载说明劳动群众从年初第一轮耕锄到收割之后翻犁,都贯穿着歌舞艺术活动。正是这些以娱乐、减压为目的的歌舞艺术,逐渐发展成为新年农闲时节的游艺性的化妆演唱,形成了一定的曲牌和舞蹈,并发展成为一种较完整的歌舞形式—地花鼓。

地花鼓无论从其起源、曲调还是表演形式和内容方面,都为花鼓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花鼓戏是脱胎于地花鼓的,二者有着深远的渊源。值得指出的是,地花鼓是一种歌舞演唱形式,而花鼓戏是一种戏曲表演形式,二者仍有明显的区别。作为花鼓戏的雏形,地花鼓是在地上演出的,虽然圈地为场,但演员边走边唱,脚不停步,没有任何对话,而花鼓戏则是搬上舞台演出的。更重要的区别是,二者在节目内容、篇幅、曲调、角色、乐队伴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总的来说,无论在剧目、曲调、表演形式、角色方面,还是在基本的艺术风格方面,地花鼓对花鼓戏形成的影响是直接的、决定性的,由简朴的歌舞形式的地花鼓发展到复杂的戏曲表演形式的花鼓戏的过程,说明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过程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糙到精致。

(二)花鼓戏的曲调

湖南花鼓戏曲调可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正调的结构比较方整,大多以“对仗”等形式反复运用。小调是一些比较原始的民歌、山歌等,表现情绪比较单一。

正调根据调式、风格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洞调三种。

川调来源于山歌、民歌。调式分宫调式、羽调式两种,宫调式强调六级音,羽调式强调七级音。

打锣腔源于哼歌子及劳动歌曲。原来仅用锣鼓、唢呐伴奏,人声帮唱尾腔,现在基本上取消了这种帮腔形式。洞腔,源于师道音乐。

走场牌子,源于民间歌舞音乐和佛教音乐。它在调式特点和风格上与洞腔有些相似,因此,也归为洞腔。

(三)花鼓戏的唱腔

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花鼓戏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

花鼓戏的行当分工也更趋细致,不但由“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而且“三小”中也有更细的分工。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小丑又分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闺门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风流小生、武小生、烂布小生、奶生子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各地的花鼓戏都有一些著名演员,有长沙的何冬保(丑)、湘潭的廖春山(旦)、邵阳的王佑生(老旦)、桃源的张树生(生)、岳阳的杨伯成(丑)、衡阳的张廷玉(小生)等。

(四)花鼓戏戏班的发展

李渔在《闲情偶寄· 词曲部》中说:“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任何戏曲只有通过舞台演出才能全面实现其娱乐和教化功能,而戏班是组织戏曲演员、排演剧目的重要机构,它在丰富剧本创作、提高表演技巧、发掘和培养戏曲人才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同时,班社的出现,也是一个剧种从形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湖南花鼓戏班社的出现,意味着花鼓戏从农民在节日期间用以自娱而演唱的地花鼓,进化成了半专业或专业性质的戏曲形态。班社形式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花鼓戏的历史与发展进程。因此,通过探讨班社的历史发展状况,可以窥见花鼓戏的历史及发展状况。但是,在封建统治者控制话语权的时代,以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愿望为主的湖南花鼓戏素来难登大雅之堂,正史中无其一席之地,相关史料也就极其缺乏,通过散布在各地县市的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以及文史典籍中的片言只语,并依据各个时期花鼓戏的演出形式、艺人及班社的状况和表演剧目、使用曲调的不同,一般认为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草台班时期、半台班时期和专业班社时期。

1.草台班时期

泛指长期流动演出于农村集镇的戏曲班社,得名于“草台戏”。草台戏源出于民间的酬神演出活动。每逢诸神(如东岳、火神、城隍等)诞辰,各地照例要在神庙作会演戏,如当地没有庙宇,则于野外空旷处搭设草台演唱,供百姓“借神诞以行乐”。清代地方戏蓬勃兴起后,因受到封建士大夫的歧视,其班社多不能进城演唱,只得在各地农村集镇临时搭设简易的棚台,作流动性演出,遂被称为“草台班”。有的地方还称为“跑帘外的”、“跑大棚的”、“唱野台子的”等,包含有轻蔑的意思。

草台班的条件不一,有的较好一些,有的设备简陋。但草台班接近下层群众,反映社会实际,所演剧目大都具有较强的人民性,也造就过很多优秀演员。因此,在中国戏曲史上,特别是推动地方戏曲的不断发展,草台班是有一定的历史地位的。

自从清代中叶起,花鼓戏演唱活动已不拘限于新春节日,而是常年演出,同时也说明此时已有花鼓戏班社,且有师徒之间的教习传统。从清代嘉庆到咸丰这半个多世纪中,是花鼓戏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花鼓戏流行的各省(尤其是湖南省)先后涌现了一批造诣深厚的开山宗师。他们开班授徒,积极从事舞台演出活动,为花鼓戏的各剧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草台班的初期阶段,其特点是:出名师,开基业。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末,是花鼓戏草台班的第二个阶段,其特点是出名角,创名派。此时戏班组织更加严密,演出活动更加频繁,社会影响更深远。

在花鼓戏发展史上,草台班的出现是由民间歌舞过渡到地方戏曲艺术的标志,它的演唱虽然尚未达到很高的水平,但艺人们以广大农村为舞台,积极探索花鼓戏的演唱艺术,并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留下了一批最能体现花鼓戏艺术特色的剧目,为花鼓戏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半台班时期

从19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湖南等省花鼓戏的半台班时期。所谓半台班,是指既唱湘剧、汉剧等大剧,又唱花鼓戏。其名称各地不一,如湘北一带叫“半灯半戏”,湘南称“半调半戏”。“灯”是指灯戏,是花鼓戏得以形成的一种重要的民间歌舞形式,借指花鼓戏,调是指花鼓调,“戏”则指湘剧、汉剧、祁剧等大剧种。花鼓戏艺人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出现半灯半戏的演出状况,是与当时其他剧种的兴盛和统治者对花鼓戏的禁演打压有关的。清代中叶以后,湘剧等大戏在湖南境内发展迅速,其影响已从城市波及农村。同时,皮影戏、木偶戏等在各地盛行,对花鼓戏艺人的生存构成了极大威胁。另一方面,花鼓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从一开始就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诋毁和压制。等到民国前夕,花鼓戏遭打压的局面仍未改变,在这种迫害和大戏剧种的冲击之下,花鼓戏艺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躲避官府的追缉,不得不向大戏剧种靠拢,各地形成了既演大戏又演花鼓戏的半台班。这种多剧种同台演出的艺术形式,固然削弱了花鼓戏的影响力,但是,由于艺人从其他剧种中学习、借鉴了一些演唱方法和技巧,客观上有利于促进花鼓戏的成熟和发展。例如,一些大戏剧被移植、改编成了花鼓戏剧目,如湘剧中的《宋江闹院》、《杀惜》、《庄子试妻》,京剧中的《张古董借妻》、《苏三起解》,皮影戏中的《白罗衫》、《红罗衫》等。剧目的丰富,带来了行当、角色的变化,花鼓戏的表演程式也更加规范了,戏曲声腔也得以丰富。

这一时期,各地班社的发展也是方兴未艾,班社林立。清代光绪后期,西湖路花鼓戏势如破竹,鲁文智的湘戏“得胜班”日薄西山,怀得堂的艺徒们借鲁文智之声名仍以得胜班为花鼓戏班名,使西湖一带原湘剧得胜班的天下为花鼓戏得胜班取而代之。澄水流域则有“喻春满班”、“翠枝班”。资江水畔,最大的戏班叫“宝和班”,艺人中以大连山、小连山最为出色。大连山原名何连生,身段婀娜,扮相俊美,嗓音清脆。湘东浏阳一带,则有“大兴班”、“红新班”、“福寿班”等。

邵阳花鼓戏班社也十分活跃。有“兴旺园”、“喜庆园”、“德庆园”等等。兴旺园的台柱子是何银生,擅长唱功,有“唱不死的何银生”之说。德庆园班内也是名角云集,如王尚生擅演悲情戏,有“哭不死的王尚生”之说。总之,这一时期是花鼓戏艺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时期,但是花鼓戏艺人凭借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勇气,凭着对花鼓戏的执著和热情,既没有在反动政府的打压下屈服,更没有被其他大戏剧种同化,而是顽强地保持了花鼓戏的艺术风格,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他们使花鼓戏戏脉不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

3.专业剧团时期

花鼓戏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戏曲程式化、规范化、专业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各地戏班为了演出场地相对持久稳定,同时也为了维持戏班逐渐增大的经济开支,向城市进军已成必然趋势,为此,各路花鼓戏努力摆脱对大戏剧的依附,储备了一定数量的本剧种的大本戏剧目。在演出规模上,也作好了在城镇正式剧场演出的准备,从而进入专业剧团时期。它是以1929年邵阳花鼓戏艺人何银生、王佑生等,以湖南宝庆府(邵阳古称宝庆)楚剧班的招牌,在湖北汉口新市场演出《铁板桥》、《张公百忍》等大型剧目为标志的。这次演出坚持了半年之久。1936年,邵阳花鼓戏名艺人夏云桂率双喜园班再赴武汉演出。由于当局的迫害,演出半个月后被迫返回。1947年,邵阳复兴班入邵阳市公明戏院公演《四姐下凡》等剧。同年,南县名艺人赵长生、何冬保等正式登台于南县“岳舞台”,演出花鼓戏《合银牌》。在长沙,花鼓戏艺人张寿保、钟瑞章等人于1945年在市内“大吉祥”戏院公演《孟姜女》、《秦雪梅》、《大打铁》等剧,坚持了两个月后,由于角色不齐、剧目贫乏而未能站住脚。为此,钟瑞章等人于1946年冬赶赴南县,邀集张汉卿、姚吾卿等西湖艺人到长沙切磋戏艺,以图东山再起。1947年春,钟瑞章派人二下洞庭,将何冬保、胡华松等著名西湖艺人接到省城,与长沙花鼓艺人合作,以“楚剧改进社”为旗号,在绿萍书场公演,终于取得成功。解放后,湖南花鼓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全省各地花鼓戏专业剧团有17个,1981年,发展至53个。1952年,著名花鼓戏艺人何冬保、肖重硅合演的《刘海砍樵》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并双双获奖,首次为湖南花鼓戏在全国赢得了荣誉。1957年,湖南省花鼓戏剧团成立,它以勇于改革的姿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全国几个善于上演现代戏的省级剧团之一。1960年,湖南省戏剧学校设立了花鼓戏科,为全省花鼓戏剧输送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1964年,湖南花鼓戏《补锅》、《打铜锣》参加中南地区戏曲会演,获得极大成功,之后被拍成电影,使这种乡土艺术赢得全国各地群众的赞扬。1983年,湖南花鼓戏剧院排演的《刘海戏金蟾》飘洋过海,飞赴美国演出,反响热烈。2004年,湖南花鼓戏剧院排演的大型现代花鼓戏《老表轶事》荣获我国戏曲艺术的最高奖项—文华奖。2005年11月,文化部专家一行29人,专程赴湖南,于湖南大剧院观摩《老表轶事》的演出,有望使其成为全国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之一。湖南花鼓戏将在我国戏曲艺术的花苑中绽放出永不衰败的花朵,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同类推荐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上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上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文化海原

    文化海原

    海原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个大县,是“西海固”的主要成员,虽然贫穷落后,但文化底蕴却十分深厚。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著名的“菜园遗存”向世人宣告:华夏远古文明的火光曾照耀过海原的山山水水。众所周知,以六盘山为代表的陇山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身处陇中山地的海原得天独厚,深受陇山文化的熏陶与养育。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共生共荣,交相辉映。
  • 驻足世界奢华酒店(全集)

    驻足世界奢华酒店(全集)

    本套书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著名豪华酒店,从酒店的区域、历史、风格、服务等方面出发,揭示酒店背后所隐藏着的文化和生活内涵。酒店各有不同,有的是设计酒店、度假酒店,有的是历史悠久的豪华酒店,虽然坐落在不同城市,但均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延伸,并且为旅客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异国文化。书中附有酒店名称原文、地址、预定电话、网址等实用资讯。这套书不是介绍酒店的小册子,不同的视角和对酒店建筑文化、民族风情、特色服务的浓彩重墨的描写使它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 春节

    春节

    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丰富、庆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几千年的岁月长河中,赤县神州的亿万子孙,从呀呀学语,就巴望过年,到耄耋高龄,仍难忘贺岁。一年复一年,谁曾不过年?说起新年的掌故和风俗,人人都能津津有味地来上一段。剥一句旧时的名言:中华儿女,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他都可以凭春节的风俗和记忆,给自己找到同胞。
热门推荐
  • 重生:废后倾天下

    重生:废后倾天下

    她为他披荆斩棘,却换来身首异处。庶妹阴险狡诈,庶母伪善。枉她一是精明,却被身边的人害死。重生一世,那些欠下债,她要悉数讨回。看她怎么在侯府里与庶母斗智斗勇,与庶妹见招拆招……
  • 锦绣繁华,不如你

    锦绣繁华,不如你

    魂穿后,她再不想过那种不是杀就是被杀的生活了,所以她隐忍,从不拔尖出风头,却终不能得偿所愿。她向来无情,残忍嗜杀,犯了她,就要做好死的代价。看见那执笔画丹青的病美人,她第一次犯浑了······
  • 无界无疆

    无界无疆

    创界至尊为情不惜重度轮回,却因此失去记忆,为爱誓要为红颜逆天改命,纵横诸天万界,横扫世间一切阻碍。走最强之道,度最强之苦,重登圣道巅峰。天要亡我,我便把天翻过来。地要陷我,我便磨灭一切。
  • 一世情殇换你武媚一生

    一世情殇换你武媚一生

    万里江山不过云烟过眼,金銮大殿也不过是轻描淡写。锦秀山河中你笑嫣如花,然而,你又可知命远的魔掌早已伸向你的喉径。尽管后世王朝中男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权而对你唇字诛讥,但是在历史的舞台上你依旧是光彩夺目。这一代女皇的称号,有多少是无奈多少是你原本就已预谋已久的,又或是这一步一个脚印都只是你顺着历史的巨轮而留下的,是喜是悲,是乐是忧,都留给后人众说纷纭,你也不过武媚一生罢了…(此文纯属虚构,并不是真实历史!!!!)
  • 傲娇亲亲大穿越

    傲娇亲亲大穿越

    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妞如愿所愿从傲娇废柴变身为惊艳女王……………呃…能弱弱的问下,哎!女王不要这个样子啊!普通世界和米妮尔顿王国不能这样随意切换进进出出啊!……
  • 甜妻来袭,老公要抱抱

    甜妻来袭,老公要抱抱

    他,是天之骄子,放眼整个z国,还有谁比他财力更加惊人。秦知宸拥有如此丰厚的财力和权力,名副其实z国第一钻石王老五,所有人对秦知宸的评价是“冷冷冷”。她,性格迷糊。一次偶然救了天之骄子的母亲,遇见那个男人,从此开始了她像开了挂一般的人生。第一次见面,甜七七把秦知宸当成一只鬼,某人黑脸。后来,甜七七疑惑,为什么在任何地方都能遇见他。他一句“嫁给我吧”吓得甜七七双腿发软,“大神,你在开什么玩笑呢?我们不是朋友吗?”她躲,他追,不亦乐乎。有人问甜七七“你家老公在家是不是也那么冷?”某人不在意摆摆手“我说一他敢说二。”晚上,甜七七被秦知宸堵在墙角“老婆,你说一就是一,嗯~?”【宠宠宠,甜甜甜】
  • 傲世懒皇之魔魂倾天

    傲世懒皇之魔魂倾天

    一朝背叛葬身火海,一缕幽魂穿越到奇幻世界,却成了皇室公主且又瞎又哑的废材,双生子的诅咒,妹妹的血祭,换她重获新生。强者如她,颠倒异世,既然天不公,她必定捅破这天,称霸这世!伤她者,死!伤她身边者,生不如死!他,紫发紫眸,狂妄傲世,眸瞳冰冷,但遇她却温柔如水。他说,“她若殒命,便将这天下化为炼狱。”此文为男强女强文,一对一绝世宠溺!女主腹黑!强大!男主帅呆!酷毙!
  • 什么破总裁

    什么破总裁

    一个掌握全球经济命脉同时兼具Rothschild家族经济头脑与拿破仑军事智慧的上帝一般的任务,一个十五岁便加入某德国军事组织,生活复杂的御姐萌妹女汉纸。他们的戏码,华丽丽地开幕了。这是一个不符合实际的幻想,畅想,梦想,却也正因如此,它华丽,耀眼,令人甘愿沉溺其中。
  • 每天学点社交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每天学点社交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成功的事业离不开社交,美满的生活同样离不开社交。要想在社交中游刃有余,做到人见人爱,除了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必须掌握一些社交技巧。余春荣编著的《每天学点社交学大全集》正是要教你一些成功社交的小窍门。首先,《每天学点社交学大全集》会告诉你,人脉是多么重要,我们一定要花点心思与人交往。然后,要与人顺利交往,不仅要有良好的心态、形象、礼仪、口才,而且还要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百战不殆。书中还有很多典型事例和小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又很有启发性。读完此书,你定能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 90后那娜的婚姻生活

    90后那娜的婚姻生活

    来自农村的90后那娜很早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看她第二次投胎后,能否获得新生?在一系列的气愤、困惑、无奈中挣扎。然命运似乎从未眷顾过那娜,在婚姻生活中,她失去了所有,得到了一次次教训,生活把她变得面目全非,内心千疮百孔,昨日种种,已是昨日……看90后女姟能否在婚姻中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