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妊娠时预防低钾症的方法
女职工妊娠期在剧烈的呕吐中,消化液大量丢失(消化液中钾的含量比血浆中钾的含量还要高),加上不能进食,钾的摄入量不足,使血钾降低,从而出现低钾血症。患有低钾血症的病人可以出现肌肉无力、精神萎靡、表情冷漠,重者甚至会出现昏睡、死亡,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母婴的生命。
孕妇在妊娠反应期防止低钾血症的关键是提高食欲,保证进食,从食物中获得充足的钾。要增加食欲又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要保持乐观的情绪
比较娇气的人,反应往往也相对重一些,而比较坚强乐观的人,反应大都相对较轻。如果能懂得反应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因而抱无所谓的态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乐观的情绪,把进食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反应再重也要吃,就能多吃一些。
要进行适当的活动
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胃排空,减轻饱胀感,进而刺激食欲;同时也能分散注意力,减少病人对自己身体不适的过分关注。这样的活动包括散步、听音乐,简单的家务劳动或者并不耗费较多体力的工作。当然如果反应较重,呕吐剧烈,不能进食,还得适当休息。必要时还应及时就医,输液补钾,以免延误病情。
要选择可口的饮食
妊娠反应后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择食、口味异常,这时应尽量迎合自己的口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了总比不吃好,哪怕是吃1个水果,喝1杯果汁。千万不要因吐而拒食。同时也要摸索自己的反应规律,争取在反应轻的时候多吃些。如早晨刚起床时一般反应比较明显,这时应尽量避免进食,可稍过一段时间再吃。少量多餐也能减轻恶心、呕吐的发生。此外可尽量多吃含钾较多的食物,如香蕉、红枣、花生、海带、紫菜、豆类等,以补充因呕吐丢失的钾。
2.妊娠期心慌气短的防治措施
在妊娠期间,为适应妊娠及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表现在呼吸时膈肌上下活动的幅度比非孕期增大,同时,随着妊娠子宫的增大,腹肌活动度减少,胸部活动相应增加,由不自主的腹式呼吸改变为胸式呼吸,来补偿气体交换的不足,肺的通气量比非孕期增加40%。怀孕期间,心肌发生代偿性肥厚,心腔扩大,心跳加快。再者由于孕期母体的血容量比非孕时平均增加1500毫升,出现所谓妊娠生理性贫血,从而血液供氧能力下降。同时,由于增大的子宫使心脏向上、向左移位,心脏在不利的条件下工作。这些因素都加重了心脏的负担,使得机体通过增加心率及心搏出量来完成额外工作。这些生理性的改变,一般不出现症状,但遇活动量增多,就可出现心慌气急。对此,孕妇不必紧张。要注意做适量的运动,运动时若遇不适,要立即停止。最好的方法是休息。充分的睡眠可以解除身体的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3.妊娠期腰痛怎样预防
随着胎儿不断发育长大,孕妇到了妊娠中后期,为了使重心前移的身体保持平衡,不得不使头部和肩部向后倾斜、腰向前挺,使背部肌肉处于一种不自然的紧张状态,这样就增加了腰部的负担,如果孕妇平时缺少锻炼,腰肌张力差,就容易感到腰胀背痛。
经常洗热水澡,可改善腰部血液循环,减轻腰部疼痛。轻轻按摩腰部,对减轻腰部疼痛也有很好的作用,不要长时间地处于一种姿态,行走站立都不宜过久,注意休息,这对减轻腰肌紧张和负担都是有益的。
4.妊娠期下肢浮肿的治疗方法
在妊娠期间,为了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孕妇的血浆和组织间液体增多,如果劳累、行走和站立时间过长,下肢容易出现浮肿。特别是到了妊娠后期,子宫逐渐增大,压迫下肢静脉,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阻碍,下肢更容易发生浮肿,不过,一般经卧床休息后,这种浮肿大多能自动消退,如经卧床休息后仍不能消退的,称为妊娠水肿。妊娠水肿又分显性水肿和隐性水肿。孕妇下肢皮肤发亮、弹性减低,用手指按压后出现凹陷,叫做显性水肿;孕妇体表无明显水肿,液体潴留在各器官的间隙中,体重增长很快,每周超过0.5千克以上,这类水肿叫做隐性水肿。
妊娠期出现的水肿是怀孕引起的生理反应,不用害怕,只要注意休息,坐、卧时将双腿抬高,少吃含盐过高的食物,水肿就可以减轻和消失。如果下肢水肿严重,经上述方法仍不见效,或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则要考虑是否患了其他疾病,需要到医院作进一步的诊治。
5.妊娠流产的预防方法
如果不是胚胎发育异常造成的流产,是可以预防的。
对于有过流产史的女职工,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查清引起流产的原因,无论是夫妇哪方面有问题,都应及时治疗,治愈后再要孩子。
患有慢性病的人,应在怀孕前治愈疾病,即使怀孕后仍要在医生的监护下,观察胎儿发育情况,如医生嘱咐不宜怀孕,应采取避孕或中止妊娠等措施。
已经怀孕的女职工,要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苯、砷、汞、放射线等。怀孕早期应少到公共场所去,预防病毒感染。如果孕妇患了病,要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不可自己随便用药。
妊娠的最初3个月不要同房,亦不要过于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注意饮食,劳逸结合,并注意休息。
黄体功能不足的孕妇,可用少量的孕激素。宫颈内口松弛者可在早期采用宫颈内口缝扎术。发育异常的胎儿不应盲目保胎。
如果孕期阴道出血超过月经量、子宫收缩频繁、宫口已扩大或有羊水流出的难免流产,也不要保胎。
6.怎样预防产褥期的“月子病”
产妇经过分娩进入恢复期通常需要6~8周,产褥期如果不注意,就容易得“月子病”,因此,注意产褥期卫生、保健十分重要。
注意皮肤清洁
产后出汗多,应勤换内衣,分娩2~3天后可以洗澡,但要淋浴。洗澡能解除分娩过程中的疲劳,使产妇感到心情舒畅、身体恢复快。在冬天可每天用温水擦洗全身。在夏天,每天都要用温热水擦洗,可淋浴。梳头可使人保持整洁,还能增加头皮的血液循环,使头发生长得更好。
注意口腔清洁
产褥期应照样刷牙,以保持牙齿健康。有人认为月子里不能刷牙,这是不对的。如果不刷牙,进食后的残食存留于牙齿表面和牙缝里,就会对牙齿表面的釉质腐蚀破坏,口腔内的细菌易于繁殖,引起牙周病、牙髓炎等,口腔感染也是产褥感染的来源。因此,产后应每天早晚刷牙1次。
子宫复原
分娩后,子宫会逐渐收缩,直到恢复到正常大小,这种自然恢复现象,叫做子宫复原,又叫子宫复旧。子宫在分娩后,立即收缩到脐下4~5厘米处,但24小时后又发展到脐上,之后逐渐缩小,6周左右恢复到原来大小,同时,子宫肌肉也会由分娩前的柔软恢复到原来的坚硬状态。
在子宫收缩时会感到一阵阵疼痛,尤其是在给婴儿喂奶时更为明显。痉挛性疼痛可持续数日,这是子宫复原的正常现象。如果子宫收缩较剧烈,可服用一些较缓和的止痛药。
由于子宫收缩,在分娩中子宫里布满的细小伤口,排出的血液,统称恶露。起初排出恶露较多,颜色呈深红色,后慢慢减少,经3~4周后,由于伤口和子宫黏膜的修复,恶露消失,创口复原。如果恶露的颜色和气味异常,应赶快看医生,如果产后1个月,红色恶露仍然存在,应立即就医。
如果是母乳喂养,恶露通常能较快消失。可使用卫生垫以挡住流出的恶露,但不能在阴道内放棉塞,以免引起感染。
产后24小时后,产妇应下床在室内适当活动。早期活动可以促进恶露畅流,有利于子宫复原,而且可使大、小便畅通,还可以防止盆腔或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性器官复原
分娩时,因胎儿通过被撑开的阴道壁、子宫颈出现许多细小伤口,宫颈松弛、充血、水肿。分娩后1~2天内,排尿时会觉得刺痛,1周后恢复原状。由于分娩,初产妇子宫颈外口由原来的圆形变为横裂形,产后的阴道处女膜因撕裂而留下痕迹,这叫处女膜痕。另外为使胎儿的头部容易出来,施行了会阴切开缝合术的产妇,伤口可能在分娩1~2天出现痉挛性疼痛,但很快就会消失。
会阴护理
产后会阴的护理十分重要,每个产妇都应高度重视。由于分娩时,会阴部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会发生较严重的会阴撕裂,也有的生产时作了会阴切开术。产后,会阴部又是恶露排出的必经之路,加之大小便的刺激,细菌很容易入侵,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产褥感染。因此会阴部的护理极为重要。
每个产妇清洗会阴的盆具、毛巾,必须专用,决不可与脚盆或他人的盆子合用,并要经常保持盆子的清洁。清洗外阴时,可用温开水加少许高锰酸钾或半盆温开水放一勺食盐,每日清洗2~3次,也可用0.2%新洁尔灭溶液冲洗。平时应尽量保持会阴部干燥、清洁。如有条件,局部用红外线照射可促进会阴部伤口愈合,减轻疼痛。排便时,可用消毒的纱布块或卫生垫压在缝线部位。
产后一般4~5天拆去会阴缝线,如切口创伤发生感染,应提前拆线引流。在正常情况下拆线后,伤口的痉挛性疼痛就会消失。假如还继续疼痛,应请医生检查是否有伤口感染或有血肿,如有这些情况,应尽早处理。
同时注意卫生用具及内衣裤勤洗勤换,月经带和会阴垫必须洗干净,经常更换。
恢复月经
产后大约8周左右,卵巢也同子宫、阴道乃至全身机体功能的恢复一样,开始恢复排卵,又重新开始进行卵泡发育,卵泡成熟,排卵,产生黄体及黄体萎缩等周期变化。
产后什么时候来月经,因人而异,这与产后身体恢复的快慢、身体恢复的好坏、身体健康状态、是否哺乳以及营养状态等因素有关,一般人都在产后6周恢复月经。母乳喂养婴儿的产妇,排卵及月经恢复较迟,多数人推迟到半年后,有的可在1年左右。不给孩子喂奶的产妇与给孩子喂奶的产妇相比较,月经来得要早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先排卵后来月经,如果产后不注意避孕,就有可能怀孕。
乳房护理
妊娠期由于受到激素的影响,乳房开始变大,分娩时,乳房已发育得很大了。产后2~4天,产妇明显感到乳房发硬,触之有许多结节状物,这些结节是增殖的乳腺组织。产后可感到乳房轻微的胀痛。与此同时,一挤乳头,就会流出半透明的黏糊糊的黄色水,这叫初乳。特别要提醒初乳不能挤掉,要喂给宝宝。1周之后,变为白色的不黏的乳汁,量也逐渐增加,这就叫成乳。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和抗体。对孩子的健康发育有很大益处,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新生儿的吸吮动作能够促进母乳的分泌,帮助母体的子宫收缩,尽快复原,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产妇发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