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注意保持语意完整、语流畅通和语势连贯,以增强口语的总体效果。
五、表达过程的临场性
口语表达的“临场性”,指的是口语表达者和听众总是同处于特定的现实的语言环境中。
首先,是指口语表达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口语表达必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种种制约。你在“此时”说的,“彼时”就听不到了;你在“此地”说的,“彼地”就听不到了。
其次,是指口语表达的对象是具体的特定的。口语表达和写作都有一定的对象,但口语表达的对象更加直接、明确和具体,因而不能不考虑特定对象的接受能力和要求。再次,是指信息交流是在现场氛围中实施的。这种现场氛围对口语表达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于现场氛围的限制,使得口语表达不露痕迹的修改已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写文章可以任意修改,口语表达却不能这样。说话是口耳相传的事情,只要一发出声音,想收也收不回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语表达是一种“遗憾的艺术”。第二,信息交流的现场性决定了表达者在现场的每一分钟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口语表达是说者和听者的双向沟通反馈活动。当众说话,听众的反应常常直接影响说话人的情绪。因此,口语表达时一定要认真观察听众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并根据反馈随时调整自己讲话的内容和形式,以牢牢掌握表达的主动权。
口语表达的标准
一、口语表达的标准
说话人人都会,但是作为口语表达,即正式话语交际,就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并非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胜任。有人把这种正式交际的表达称之为“高层次”的表达,即用标准口语进行艺术性的表达,是不无道理的,这种“高层次”的口语表达的标准大致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规范性表达要准确贴切,符合要求。口语表达时,要注意其本身的特点和要求,注意语法特点,关联词语的运用;注意句子的省略,不仅要使对方能听“懂”,还要使人听了“心动”,与你产生共鸣,愿意听你的表达,跟着你的思路走。
2.集中性话题的内容要重点突出,观点明确。集中性是指口语表达之前先要确定话题的中心,然后围绕着中心说下去。不会表达的人总是胸无全局,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表达或者断断续续,说得后语不搭前言;或者漫无中心,兴致所至,任意粘连。那样的表达往往词不达意,会产生许多废话。
3.连贯性是指口语表达的思路。口语表达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哪些内容需详说,哪些需略说;哪些地方用哪些材料,前后如何衔接。考虑了这些,说话才能连贯有条理。
4.得体性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下,对同一个人说,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不一样的。同是批评人家的几句话,开诚布公的交谈,对方会痛快地接受,若在公共场合中,揭对方的短,伤了他的面子和自尊,人家会因受到刺激变得不客气起来。同时还要注意根据对象,身份的不同,选择表达的语言。
5.艺术性讲究口语修辞,对表达形式和表达效果作出最佳选择。注意声音和谐悦耳,富有节奏感,音乐美。使用现成的词语和句式;用动作感较强的言语形式;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智慧,使口语表达得到最好的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6.机变性俗话说:“水无常形,话无定格”。由于具体语境不同,口语表达更讲究随机应变的能力。交流沟通要创造宽松融洽与和谐的气氛;善于聆听,要学会适时、适地地调整表达的内容;快速敏捷地对对方的话作出应答,做到“慧之于心而秀之于口”。
人们的口语表达只要达到上述六条标准,就可以称之为有口才,就能在口语交际中显示出口语表达的功用。
二、口语表达的功用
口语表达作为社会现象之一,具有一切社会现象的共同特点——为社会服务。口语表达的功用是多方面的,它既是唤起民众进行斗争的有效手段,又是传播信息、讲授知识的常用形式;既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有力武器,又是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口语表达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口语表达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口语表达在社会生活中用途相当广泛。人类表情达意、传递信息,通常有三种语言形式:一是书面语言,即通过文字符号表达意义,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二是口头语言,即通过语音来表达意义,是人类社会最广泛、最直接的交际工具;三是态势语言,它是通过动作,表情、姿态、眼神等来表情达意,但一般说来它只是口头语言的一种辅助和补充。因此,人类语言归根结底只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基本形式。虽然书面语言曾经出现过数以万计的千古雄文,为后人叹为“观止”,但就日常语言实践来看,口语使用频率更高,应用更广,覆盖群众面更大。特别是随着现代载体和传播媒介的发展,口语突破了时间、地域的局限,就有着更广泛、更为重要的作用。
口语表达的作用已渗透到当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大到解决国际争端,一场智斗,能免除刀兵之祸;同外商洽谈、索赔,一段利辞,可赢得亿万财富;作战场动员,几句呼喊,可使群情激奋,士气大振;做思想工作,一席恳谈可促使庸人立志,浪子回头;小到日常生活中谈情说爱、排解纠纷、公出办事,都离不开口才。至于接人待物、座谈演讲、传播信息、学术论辩,更无一处不需要舌头的功能。难怪美国企业家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85%取决于社交,15%取决于才能。”
2.口语表达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口才首先是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人们要成才就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善于发问和争论问题的人,思想比较活跃,成才较快。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要成才,更需要发问和讨论,练好口才无疑可以促进人才的成长。同时,口才又是人们智慧的综合反映,以聪明智慧为根基的口才,又成为人才的必要杠杆。良好的口才是卓越人才开拓事业的有力武器。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改革开放需要千百万有远见卓识的改革者,改革者需要多方面的才能。卓越的口才已被列为现代开拓型人才所必备的素质之一。这是因为要改革开放,就要展开社会活动;处理公共关系,就要阐述自己的主张;宣传教育和说服群众,就要通过口语对各项工作、各类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就要在很多方面同传统习惯势力进行诘辩和论战,如此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素养。口才的提高依赖于口语表达的训练和实践。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口齿伶俐、反应迅捷、富有幽默感的人,在群众中总是备受欢迎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时代召唤人才,而人才又需要口才,这应该是无庸置疑的真理。
3.口语表达是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能的重要措施
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独一无二的思维工具。思维的形成、表达和运动,要靠语言;思维的开合、发展和提高,也要靠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和物质外壳。而口语表达,特别是演讲、论辩是语言活动的更高级、更能动的语体形式。它可以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这是因为口语具有智力品质。它表现在口才上具有内容的知识性和信息性,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智力的评估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等因素。同时口语表达又具有综合性、同步性、简散性、暂留性、临场性等特点,因此,它不能像写作那样深思熟虑,字斟句酌,甚至冥思苦想、反复推敲才可成篇。它需要更敏捷的才思,更机智的反应力,更迅速的灵感火花。也正因为如此,口语较之写作,更有助于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更有利于发展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在内的人脑智能。古今中外的口才家和智辩家的经历,都十分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口语表达的规律
系统考察口语表达现象,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三条规律。这三条规律对口语表达的发生、过程、类型、效果作出了经验的解释,理论的抽象。这里先讨论基本规律之一——相互交流律。
一、交流和交流模式
口语表达之所以发生,首先要有交流双方的存在。然而,如果仅仅存在着“双方”而没有交流,口语表达还是不能发生。只有当一方有某种思想感情、某种信息需要传输给另一方,并且被另一方接受、分析、理解,口语表达才能发生。也就是说,口语表达的完成有赖于信息从这一方流向另一方,有赖于双方的共同活动与共同理解。口语表达的存在前提是双方的交流。
1949年,美国的申农和韦弗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通信的数学理论》,该书明确提出了“交流系统”的概念,指出“一个交流系统由五个基本部分所组成”。
这就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申农—韦弗模式”。下面,对这个模式的最基本要素及其相关概念作必要的解释。
信源信源是整个交流系统的开端。在交流系统中,信源的功能是产生、提供用以交流的消息。
消息指一切可被感知的讯息,它可以是“加工”过的,也可以是自然状态的;可以是符号化的,也可以是非符号化的。前者如语言消息;后者如客观物质世界的各种“本原消息”——声、光、色、味等。以感知途径划分,消息可分为视觉消息(文字、符号、图像、表情,服饰等),听觉消息(口语、音乐等),触觉消息(盲文、“捏”的手语、对物体的触感等),嗅觉消息(气味),味觉消息等。
传输器·信号传输器是将消息变为信号,并加以发送的转换器、发送器。信号,作为传输器的输出,是传输器对信源消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接收器·信宿接收器接收来自传输器的信号,并将它还原为消息。因此,它有着与传输器相反的功能:传输器将消息转换为信号;接收器则将信号转换为消息。
噪声源噪声,任何加入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过程,但不为信号所欲发送的讯息。
“申农—韦弗模式”的本质,在于把交流看成为一个线性的信息传输——接收过程,看成为一个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人的口语表达过程是符合这个模式的。
在口语交流中,信源是人的大脑;传输器是人的发声器官,它所产生的不同的声波、声频、声压,便是信号;听话者的听觉器官便是接收器;而大脑又是消息传递的终点——信宿;口语中的一个错误的发音,书面中一个错字,都可以成为读解口头消息或书面文本的“噪声”。从接收者的角度来看,身体上的某种不适,甚至一个旁骛的念头,也可以成为接收和解码过程中的“噪声”。
二、口语交流的反馈和控制
用控制论的观点看,口语表达作为一个交流系统,必然处于不断的“输出-反馈”的过程之中。以A-B二人交流为例,A的输出,如口头语言、体态语,对B来说,是一种输入,B对于A的口头语言、体态语的反应,是对A的反馈。站在A的立场上,A对B的反馈还可以作出相应的反馈。如此往复进行,整个交流过程,呈现为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
反馈和调节反馈必然对双方在交流中的态度、情绪产生影响;而双方要想使交流维持并发展下去,就必须根据反馈调节自己的语言。这样,口语交流中的各方实际上轮流充当着“施控者”与“受控者”,从而使整个交流系统始终处于自我调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