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躺在床上的人——懒汉”的说法。歌德、丘吉尔、笛卡尔是知名的大人物,恐不至于背上“懒汉”之名,被人误解。而在80年代初,北京大学曾经有一个学生因爱躺在床上而惹起“懒汉风波”。事情是这样的:一位从农村考进北大的学生的一个癖好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每天早上他最后一个起床,晚上他却最早爬进被窝。渐渐的他有了“懒汉”的绰号。可谁知,就是这么个“懒汉”期末考试分数却居全系榜首。同学们开始对“懒汉”刮目相看。后来方知,这位“懒汉”同学早上床、晚起床并不是睡大觉,而是坚持每天早晚躺在床上闭目而思,对当天学过的内容过“电影”,或者对学习中发现的疑问进行静思默想。这场风波过后,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在北大一时成为时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近代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揭开了思维的面纱。科学研究认为,人有三种思维状态:第一思维为睁眼思维形式,第二思维为梦的思维形式,第三思维就叫“临界思维”,即“卧思”状态。人在“卧思”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视觉物象干扰,提高了思维的深度。因此,科学家忠告说,如果条件允许,上床可先不入睡,醒来后也不必马上起床,在床上“卧思”一番,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发现和创意。
思维的花朵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人习惯于散步中诱发思维,亦有人偏好坐熬到夜深人静而灵感翩翩的。卧思思维,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道新的风景线:你静静地躺在那里,抛开的是纷繁的信息、无聊的琐事,甚至连轻风鸟鸣也不复存在,此时此刻,你变得像个纯情而又羞涩、宁静而又多情的少女,尽情放飞思维的风筝……卧思,多么美妙的时刻啊!
记下生活中的烦恼
1895年夏天,作为推销员的吉列住在旅馆里,早晨起来刮胡子的时候,因为刀子太钝把脸刮破了。他很生气,便立刻想到.应该发明一种不会刮破脸的安全刮胡刀!
吉列被这一设想鼓舞着,专心致志。后来,他冥思苦想起来,甚至辞去工作不干,整天呆在家里。可是,时间年复一年地过去了,他仍然一筹莫展,一无所获。
闷热的夏天,吉列有一次到树下纳凉。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他看到一位农夫正操着钉耙在耙地。耙子呈木梳状,非常简陋,可是耙过的地面又平又细。吉列的眼睛大放光彩,他辛辛苦苦想了好几年的安全刮胡刀,不正是这个样子吗?只要设计的刀片倾斜角度恰到好处,就会像这只耙子耙地一样,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而当使用角度改变时,刀片两侧的保护结构应使刀片离开皮肤,再也不会把脸刮破了。
就这样,T型刮胡刀架诞生了。
T型刀架现在早已走人寻常百姓家,成为一件男士的日常用品。生活中的烦恼,成为吉列发明的机缘。无独有偶。日本有位老太太也是从解决生活中的烦恼起步。获得了一项发明而成为富翁。这位老太太名叫世治喜美贺,她常常因为洗完的衣服上沾满布毛而苦恼,费老大劲,摘也摘不净。一般人遇到同类问题也就算了,可她却不肯善罢甘休。起初,她做了一个纱网袋,用手抓着一边开动洗衣机一边从水里捞出那些细小的棉纱毛。可是棉纱毛太多,捞的功夫大了,两腿酸累。能不能不用手拿着呢?老太太干脆在网袋上扎了一个吸盘,吸在洗衣机的筒壁上。想不到这办法出奇的有效。这样,连她自己做梦都没有想到,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洗衣机清毛器。
生活既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又繁琐复杂、烦恼重重。上述两例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烦恼,往往是发现和发明的一条诱因。要说吉列发明安全刀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话,日本老太太的发明颇有点顺手拈来的戏剧味道。可不是吗!有人嫌从市场上购买的喷壶笨重不便,就自己动手,在软塑料瓶的瓶盖上打几个孔,便做出了一个轻便小巧的新型喷壶。有位年轻母亲,婴儿尿湿裤子替换时,既嫌麻烦又怕冻坏孩子,非常苦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自己动手,在童裤的裤腰上装一横向拉锁,这样在为小孩换湿尿裤时,只须拉开下面尿湿的裤腿,换上干净的部分就行了。于是,又一个新颖实用的发明诞生了。
生活是发明和创造之源。只要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你会发现许许多多生活不便或苦恼之处,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作为研究课题,从此起步,一定会叩开创造之门。
梦中摘下智慧果
在19世纪60年代,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所建立的分子结构理论风靡世界,但在有机化学的领域中仍然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苯的结构。当时,苯已由法拉第发现了几十年,但对其结构还是一无所知。凯库勒研究了几年,也毫无结果。可是,在1865年的他在旅途中坐在车上打盹,恍恍惚惚地看到许多原子在跳轮舞。忽然,他看到一条长链的尾巴接到头上,形成一个转动的圈环,他的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他马上意识到一项重大的发现将要产生。就这样,梦使他引进了碳原子环的概念,指引着合成化学家冲出了达一个世纪的迷途。
凯库勒凭着惊人的想像力,建立起苯环的概念。这是有机化学的基础。一个梦的伟大功绩。
梦境是人类最古老、最神秘、最奇特的奥秘之一。美国心理学家里特伐克说:“人们很少注意通过分析自己所做的梦去发展智力,因此把梦加以纪录,研究,从中受到某些启发,或许是有好处的。”在英国剑桥大学,哈钦森教授询问了大量学者,70%的人回答,在他们的创造性活动中,梦境发挥了作用。在日内瓦,被询问的数学家(总数为69人)中的74%回答弗劳诺教授说,他们有时在梦中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我国心理学家在一份调查问卷的统计中发现,有30%左右的大学生,也说梦境对他们的创造活动很有帮助。有人作过统计,一个人平均每夜做梦1.5个小时,一生中要做五六年的梦。一个60岁花甲老人共做梦两三万次。梦里乾坤大。如能将这些梦境中的有用信息发掘和利用起来,则每个人的创造力起码可提高三成。足见梦境有何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把捕捉智慧的大网撒到梦的海洋里去。
在梦中完成发明,也是历史上常见的事情,有些甚至比凯库勒的奇遇更令人惊奇。美国生理学家勒维制定的一个著名的实验方案,就是在一天凌晨三点的梦中想到的。那时,他忽然醒来,迷迷糊糊地把这一实验思想做了纪录,然后心满意足地接着睡下。
可是到了早晨,他竟然怎么也看不懂自己写了些什么,非常后悔。第二天半夜,灵感又降临到他的头上,他惊醒了,急忙爬起身,直奔实验室,开始紧张工作,到清晨五点钟时,整个实验思想已经确定。这个实验就是用连有神经的蛙心进行研究,当刺激这条神经时,便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能够直接去刺激另一个心脏。勒维把这种物质叫做“迷走物质”。
美国发明家郝奥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多年一直为缝纫工作机械化而煞费苦心。一天夜晚,他做了个怪梦,梦见他被野人抓住,野人逼他创造一部能缝纫的机器,造不出即处死。他冥思苦想还一是不得其成,野人就举矛向他直逼过来。惊恐万状的郝奥此刻发现野人的矛尖上有个眼孔。郝奥惊醒后经过思索,猛然发现应在针尖而不是在针屁股上开一个针眼,帮他解决了大难题。
随着对梦境认识的深化,人类已经走入了利用梦境,开发创造潜能的新阶段。一些现代发明家甚至利用催眠术入梦,寻求创造机遇,获取灵感。有日本爱迪生之称的发明家中松义郎,非常善于借助催眠进行创造发明。他为自己专门建造了动室和静室。动室四壁涂黑,设置音响;静室壁绘山水,光线柔和。中松每天都要在这两问屋子里休息数小时,进入催眠状态。以期召唤沉睡的信息,激发创造灵感。现在,他已经有近三千项发明。
创造途径多,梦里有乾坤。祝愿广大的发明爱好者尽快在梦中踏上创造之旅,收获智慧的果实。
“见异思迁”种豆得瓜
1879年,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在波罗的海的两艘军舰上进行无线电通讯试验时,通讯突然中断了,几分钟后义恢复了正常。这种现象后来又连续几次出现,起初波波夫以为是机器故障,经检查,他排除了这一可能性。
波波夫凭着一个科学家的敏感,立刻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他把手头正在进行的通讯试验停了下来。
波波夫首先观察了周围的环境情况。他发现,每当一艘轮船通过参与通讯试验的两艘军舰之间时,通讯就中断,等船驶过之后,两舰之间的通讯便又恢复了正常。
波波夫由此断定,就是这只船在经过两舰之间时挡住无线电波。进而他设想可以利用电波探测海上目标。
美国科学家根据波波夫的设想,在海上航道两侧安装了电磁波发射机和接收机,当有船只经过时,通过电波的异常波动就可以测出船的方位。1935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活特森·瓦特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