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67200000029

第29章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民族的大发展(3)

东汉以来,中国南方,即在今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安徽、江西境内,散居着被统称为“南蛮”的一些少数民族和部族。到南朝时,“南蛮”名称虽然繁杂,但从分布来看主要是蛮、俚、僚、傒四族。

先来看蛮族的分布。

南朝蛮族的分布,除今湖北、湖南全境外,还包括四川、河南、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大约计有:

峡中蛮,居四川、湖北之间。《宋书·沈攸之传》中有“巴东(今奉节东)、建平(今巫山)为峡中蛮所破”,其后攸之“遣军入峡讨蛮帅田五郡等”的记载;《梁书·阴子春传》中有梁秦二州刺史阴子春曾“讨峡中蛮,平之”的记载。

丹淅二川蛮,居河南、陕西、湖北交界处。《宋书·张邵传》中有“丹浙二川蛮屡为寇”的记载。

雍州蛮,居湖北沔水(今汉水)两岸。《宋书·沈庆之传》中有“大破缘沔诸蛮”的记载;《末书蛮传》中有“随王诞又迟军讨酒北诸蛮”的记载;《南齐书·高帝本纪下》中有元嘉十九年“文帝遣太祖领偏军讨沔北蛮”的记载;《南齐书·张敬儿传》中有“伐襄阳诸山蛮”的记载,凡此等等记载很多。

荆州蛮,居湖北境内长江两岸及江北的沮水、漳水之间。《宋书·蛮传》中有“江北诸郡蛮所居”和“南郡临沮(今远安南)当阳蛮反”的记载,《南齐书蛮传》中有“汉阳(今远安西北)本临沮西界,西北接梁州新城,东北接南襄城,南接巴、巫二边,并山蛮凶盛,据险为寇贼”的记载。

西阳蛮,居湖北东部的五水流域。除《末书·文帝本纪》中有“江州刺史王骏统众军伐西阳蛮”的记载外,在《宋书·沈庆之传》、《宋书·柳元景传》、《南齐书·刘怀珍传》等均有攻打西阳蛮的记载。

湖阳蛮、南阳蛮,居河南西南。《南齐书·张敬儿传》中有“击湖阳(今唐河县南)蛮”,“南阳蛮动,复以敬儿为南阳太守”的记载。

弋阳蛮、汝南蛮,居河南东南,弋阳即今潢川县西,汝南即今汝南县。《宋书·殷琰传》中有“弋阳西山蛮田益之起义”的记载;《宋书·臧质传》中有“伐汝南西境刀壁等山蛮”的记载。

晋熙蛮、庐江蛮,居安徽西部晋熙(今潜山)、庐江(今舒城)两县。《宋书·蛮传》中有“晋熙蛮梅式生亦起义,斩晋熙太守”的记载;《陈书·宣帝纪》中有“台州庐江蛮田伯兴出寇枞阳,刺史鲁广达讨平之”的记载。

江州蛮,居江西九江一带。《南齐书·曹虎传》中有“江州蛮动”的记载;《宋书·庾悦传》中有“寻阳接蛮”的记载。

湘州蛮,居今长沙一带。《南齐书·柳世隆》中有“湘州蛮动,遣世隆以本官总督伐蛮众军”的记载;《南齐书·吕安国传》中有“湘川(川为州之误)蛮动,安国督州兵讨之”的记载。

莫徭蛮,居湖南零陵、衡阳等地。《梁书·张缵传》中有“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因此向化”的记载。

巴陵蛮,居今湖南岳阳。《梁书·太祖五王传》中有“巴陵马蛮为缘江寇害”的记载。

凡此种种,归纳起来南朝蛮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据称为“盘瓠之后”,崇拜犬图腾的“荆、雍州蛮”。他们在东汉时主要居住于湖北西部与湖南西部交界的武陵地区,故又称为“武陵蛮”;“至晋之末,稍以繁昌,渐得北迁”,至于荆州(今江陵)、雍州(今襄阳),故史称“荆、雍州蛮”。另一类是据称为廪君后人,由东汉时的江夏蛮演变而来的,祟拜白虎图腾的“豫州蛮”。由于西阳蛮是其核心部分,而西阳郡又包括在东晋侨治的豫州范围之内,故史称“豫州蛮”。其分布范围比较广,《宋书·蛮传》云:其“北接淮、汝,南极江、汉,地方数千里。”

蛮族人口据有关史料的祖赂统计,约有140万左右。正如史书所说,北齐时豫州境内“蛮多华少”,蛮人输租赋的有“数万户”。刘宋王朝镇压蛮人,“系颈囚俘,盖以数百万计”,其言虽过其实,但仍可见蛮族是南朝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次看俚族的分布。

俚族,本称“里”;而“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故《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所提之珠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的“蛮里”;日南、象林的“蛮夷”,九真缴外夜郎的“蛮夷”;苍梧的“蛮夷”;郁林、合浦的“蛮汉”;交趾、合浦、乌浒的“蛮”等,均为俚人。

俚族主要分布在岭南地区。东汉时,岭南交州的南海、郁林、苍梧、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除南海郡外,其余六郡都有俚人。南朝刘宋时的广州包括南海、苍梧、晋康、新宁、永平、郁林、桂林、高凉、新会、东官、义安、宋康、绥建、海昌、宋熙、宁浦、晋兴、乐吕等18郡,都是俚人的分布区,故《宋书·夷蛮林邑国传》云:“广州诸山并俚、僚,种类蟹炽”。此外,湘州的南部也有俚人,《宋书·良吏·徐豁传》载,徐豁为姑兴太守,表陈三事,第一件说到剥削太重,“年及应输,便自逃逸,既遏接蛮、俚,去就益易”;第三件说到“中宿县俚民课银”问题。始兴郡则属湘州。

俚族人口,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记载,仅东汉末被称为“合浦蛮里”的台浦乌浒人,一次“内属”就有十万余而“开置七县”,即高凉郡。可见俚族是岭南地区最主要的一支少数民族。

再看僚族的分布。

僚族是由汉代的板循蛮以及一部分巴人和濮人溶合而形成的,后由南向北迁移,到魏晋时已分布在北至陕西汉中、甘肃南部,西及建南高原、岷江上游,几乎遍布整个四川盆地,故《华阳国志·李特雄寿势志》云,僚人“自巴至犍为、梓渔,布满山谷”。《魏书·獠传》亦云:“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

僚族人口,益州部分的布在山谷,十余万落;梁州问他的约20万户。以1落为1户,1户5口计,僚人共约30万户,150余户万人。

最后看傒族的分布。

傒族,南朝时亦作“溪”族,是与东北的奚族完全不同的一个南方少数民族。其主要分布在鄱阳、庐江、豫章、始兴等郡,即今江西赣水流域一带。历来学术界对傒族论及甚少,其实魏晋南北朗时傒族中出了下少名人,仅东晋南朝的将帅就有陶氏、胡氏、黄氏、周氏、余氏、熊氏、侯氏7姓10人如着名诗人陶渊明的祖先,东晋名将陶侃就是鄱阳郡的傒人,胡杨晖称之为小人,温峤嘲之为溪狗。又如南齐将军胡谐之就是豫章南昌的傒人,“上方欲奖以贵族盛姻,以谐之家人语傒音不正,乃遗宫内四五人往谐之家,教子女语。”

这样,在整个南朝,蛮、俚、僚、傒等族分布在东起安徽.西北达陕西,南到广州,西极四川的广大地带,涉及了南朝的大部分地区。南朝国家掌握的最多人口数,据《宋书·州郡志》记载是大明八年(公元464年),人口数为546万多。而蛮、俚、僚、傒四族人口的极不完全的统计,人口数共约300万人左右,占了南朝国家掌握的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二、汉民族向南方的大迁移

东汉末年以来,当北方少数民族和部族掀起了向内地大迁移的运动之时,北方的汉族人民也开始了向南方的大迁移。

北方的汉族人民为何要向南方大迁移呢·前已提及,东汉以后,中原大乱,从黄巾大起义开始,经三国鼎立的分裂。十六国的混战,直到南北朝的对立,在蔓延全国的大变乱之中,在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下,田园既停止了生产的机能,战乱又增加了人民的恐饰,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相部族的大规模内迁,十六国的大混战,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故乡虽好,但却变成了难居之地,汉族人民为了生存,也开始向四处迁移逃亡,正如古语所云:“老弱转诸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而当时相对来说变乱比较小的南方,由于甚少北方兵燹之灾,加之地广人稀,历来政府控制不严,所以成了汉族人民迁移的主要方向。

汉族人民大规模的南迁,在汉魏之际,中原大动荡时形成了第一个高潮。

首先,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中原开始动乱,汉族人民纷纷避难江南,史载:

沛郡人桓晔,献帝“初平中,天下乱,避地会稽,遂浮海客交趾”。

汝南人袁忠,献帝初平中客会稽上虞,“后孙策破会稽,忠等浮海南投交趾”。

汝南南顿人程秉,“避乱交州”。

沛郡竹邑人薛综,“少依族人避地交州”。

《释名》的作者,北海人刘熙也及往交州,曾为程秉、薛综的老师。

苍梧广信的士燮,其先祖于两汉之际从山东迁来,因“谦虚下士,中国土人往往避难者以百数”。

顾野王《舆地志》云,“葛姥者,汉末避黄巾贼,出自(至)交趾,于此筑城为家”。

黄巾起义失败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更是大量逃亡,除部分向西、向北外,主要是向南。南移的汉族人民以益、荆、扬三处为集结点。大约关中一带的人,多移往益州和汉中,《后汉书·刘焉传》就说:“初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三国志·魏志·张鲁传》也说:“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从者万家。”关中一带的人移入荆州的也很多,《三国志·魏·卫觊传》说,“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诸葛亮就是从山东琅琊避难移入荆州的;鲁肃则因“中州扰乱”而率男女三百余口南徙江东的。徐州及淮河流域的人则多移入杨州,《三国志·吴志·张昭传》即说:“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山东青州的人也有移徙扬州的,琅琊阳都人诸葛瑾“汉末避乱江东”。凡此等等,更是不胜枚举。

汉族人民大规模的南迁,在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又形成了第二个高潮。

西晋虽然使中国暂时得到了统一,但随之而来的“八王之乱”给中原人民又带来了新的灾难,长达十六年的兵祸战乱,使田园荒芜,屋宇倾记,天灾凶年接踵而来,中原人民或死于血泊之中,或流离失所。更不幸的是祸不单行,“八王之乱”招致的“永嘉之乱”,由于具有民族斗争的性质,入主中原的匈奴人刘聪和羯人石勒等率领部众,大肆屠杀汉族人民,尤如雪上加霜。永嘉七年(公元313年)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屠杀焚掠,洛阳化为灰烬。中原的汉族人民在这种残酷,血腥的民族斗争面前无法忍受,别无它择,只有向比较安定的江南逃亡。史称“永嘉之乱……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淮北流人,相率过江淮。”又称“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晋书·王导传》亦云:“洛阳倾臣,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由于南方不少地方“地广人稀,且少陂渠,田多恶秽”,南迁的汉族人民可以按原籍聚居在一起,所以他们在南方建立了大批的侨郡、侨县。据《宋书》记载,仅长江下游,即今江苏一带就有33个侨郡和75个侨县。在东晋初年的几十年中,据《晋书》的组略统计,

从雍州迁出的约四、五万户;

从并州迁出的约四万户;

从梁、益二州迁出的约二十万户;

从冀州辽出的约万余户;

从宁州汪出的甚众。

合计30余万户。

西晋时雍、并、梁、益、冀、宁诸州合计约68万户,可见南迁的户口已占其半了。若和西晋全国户口比较,则全国245万户中有八分之一南迁;若户以5口计,则南迁者约150余万人,占全国1600亲万人口之1/10,占刘宋时南方人口的1/6。

三、南方各民族的大同化

从黄巾起义到隋的统一,在3个多世纪的动荡之秋中形成的一次又一次汉族人民南迁的冲击波,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使南方少数民族也被卷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同化的激流之中。

在北方汉族人民不断地大规模南迁的冲击下,原来居住深山,少与汉族交往的蛮、俚、僚、傒等族闭关自守的状况披打破了。

以蛮族为例,原来住在今湖南、湖北境内的蛮族,乘西晋末年战乱之隙,向长江以北的淮水、汝水、沔水流域迁移,占据了东晋、南朝统辖区域的腹心地带,加强了与汉族封建政权的联系,加强了与汉族人民的往来。历经魏晋,相当多的蛮族已与汉族杂居,有的则已编入郡县地方行政体系。汉族人民进入蛮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刘宋规定“蛮人顺服者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这比汉族农民的负担轻得多,所以汉族人民因“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以避繁重的赋役。此外,又有汉族经商入蛮者,也有逃入蛮区为蛮族首领者。这样一移一迁,汉族与蛮族相互渗透,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局面。

俚、僚、傒等族的情况亦如此。汉末至东晋,中原汉族人民也纷纷避难至交、广地带,加上东汉常以罪人徙于岭南地区,避役的汉人“年及应输”,也往往逃入俚人村落。于是,在岭南珠江流域也逐渐形成了汉族与俚族杂居的局面。俚族人民,也有许多被人掠卖为奴婢,所谓“小婢从成,南方之奚”。更多的则被抓当兵,进入汉区,与汉族人民杂居。而本来比蛮族还要落后的僚族,在李成统治后期也逐渐向平地移居。东晋后,僚族人“与夏人参居者,颇输租赋”。南胡刘宋时则置三巴校尉,治荆、益2州的蛮僚,肖齐时立平蛮校尉,专管梁、益2州僚人,这表明在这字地区也终于出现了汉族与僚族“参居”的局面。

本来,在中国南方,经过两汉以及孙吴的经营和开发,直到两晋时,汉族及汉族文化的发展,还只是限于长江流域的沿岸,限于从荆州南下,经湘州越五岭至广州的交通线上,限于沿海以广州为中心的一些点线。而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特别是山区,都是由蛮、俚、僚、傒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或部族(甚至还有氏族、部落)居住着。汉族的地狭人少,与少数民族的地广人多形成对照。但是,经过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从北方南迁的大批汉族人民,与土着的汉族人民汇合在一起,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在广大的地区内犬牙交错地杂居在一起了。除今江西西南部沿赣江流域,四川中部和北部沿嘉陵江和岷江流域,长江以北的淮河、汉水流域外,还从长江中游向南,沿湖水、赣水、郁水流域,向两岸地区伸延扩展,并波及钱塘江、瓯江、闽江流域,汉族及汉族文化的发展在南方出现了由点、线联结成面的新局面。

汉族同化南方少数民族的情况与北方有着不同的特点。北方的民族同化,是在汉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崩溃以后,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纷纷建立割据政权,汉族处于被征服、被统治地位的形势下发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明程度较高的被征服民族同化了文明程度较低的征服民族。南方则相反,魏晋南北朝时期,局处南方的汉族封建王朝,特别是南朝时,由于土宇日蹙,人口日少,为了巩固和扩大统治区域,扩大劳力来源,增加财富,必然对居腹心地带,人口众多,对封建政权征收赋役,提供从略、物力有重要意义的南方各少数民族加强统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明程度较高的统治民族同化了文明程度较低的被统治民族。

蛮族,在南方少数民族中还是比较先进的,但其乘西晋之乱,从湖南、湖北扩展而出时,仍处于奴隶制社会。至刘宋时还是“衣布徒跣,或椎髻,或剪发。兵器以金银为饰,虎皮衣,

便弩射,皆暴悍,”而且“言语不一”。而俚族在东汉时代,由于汉族封建官吏“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才“始知婚娶,建立学校,导之以礼义”。有的在刘宋时还“皆巢居鸟语”。可见俚族最早在东汉时才进入阶级社会。向居山险,少与汉族人民交往的僚族则过着“略无氏姓之别,又无名字,所生男女,唯以长幼次第呼之”的原始社会生活。晋、宋时才进入“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贵族”的奴隶社会。显然,与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相比,南方的这些少数民族或部族是大大落后了。

同类推荐
  • 思棠心语(下)

    思棠心语(下)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寓所。一种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有其自身的传统,传统是文化的根,民族的魂。
  • 老房子掠影

    老房子掠影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大众语典谚语(1)

    大众语典谚语(1)

    《大众语典谚语》,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为汉语谚语类工具书。
  • 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从中华民族的姓名生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建筑、传统节日、婚庆礼仪、信仰禁忌以及民间艺术等诸多层面,以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
  • 荀子学院

    荀子学院

    《荀子学院》以荀子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在荀子对天人的思考范畴上,对做人、做事、处世、言谈、交际、识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又浅显易懂的探讨,希望在重读这些先哲智慧的同时,能给我们的人生以新的启发,那么编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热门推荐
  • 至尊妖仙

    至尊妖仙

    一枚看似普通的化兽丹,引孔尚入了一条妖魔之道。同为快意恩仇,人妖有何殊途!旁观仙路,修成妖魔,纵横天地。尽在至尊妖仙。
  • 修罗天下

    修罗天下

    拳头就是王道!旁白:她是万兽之王,修罗决唯一的继承人,五岁已是两族的第一人,八岁手刃仇人,十岁勇斗当世十大高手。她强大,她冷血,人若犯她必千万倍还之!她嚣张,她轻狂,宁负天下人也不愿天下人负她!
  • 超神学院之葛彦同人

    超神学院之葛彦同人

    嗨,各位书友好,本人新手刚入坑文笔不好请谅解,如果有什么意见或更好的建议请提出来哟
  • 倒霉蛋阿歪——老爸老妈一根筋

    倒霉蛋阿歪——老爸老妈一根筋

    《倒霉蛋阿歪》系列丛书围绕主人公阿歪展开情节,分别讲述了阿歪在学校、家庭中遭遇到的种种事情,突出反映了小学校园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有趣情境,以及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艺术,反映了现代小学生群体活泼灵动的生活面貌及可爱无矫饰的个性特征。故事幽默搞笑,其中不乏关于善良、友谊、家庭教育、学习、成长等启示。
  • 邪瞳:绝世召唤师

    邪瞳:绝世召唤师

    时空错乱,异世重生,一早出世,纷争四起,一朝入魔,已无回头路。
  • 7月39日

    7月39日

    赵刚小说的异端性暗藏在他的写作生活中。他已经通过写作和这个世界建立了一种相互游离的互动关系,《活在树上的狗》如此,《7月39日》更是如此。赵刚小说中那些极端具体的生活是从结构不稳定的故事中衍生出来的(从结构和故事中取得生活),这一点显然与其他小说写作者的小说理念相悖,日常生活中的小说人物直接活在作家的想象中。也许赵刚就是一位小说与生活双重身份的僭越者,面对小说传统,当其他作家在常规招式前潜心修炼时,赵刚已经悄然抵达了小说的另外一面,所有的差异由此而生。
  • 年华似水90版

    年华似水90版

    本文以龙晴与辛雨相识至结束为线索,用以记忆2000年代初时,一群平凡质朴、思想跳脱的少年少女们的事情。反映下20世纪初时八零九零后这一代学生的生活现状,作为曾经拥有过花季雨季的我们的一段美好记忆!
  • 随身携带乾坤鼎

    随身携带乾坤鼎

    穿越异界,随身携带乾坤鼎,从此武道称神,仙道做祖!
  • 第一魔法师

    第一魔法师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这是一个魔法与剑的世界!修炼之路没有尽头,修炼需要有大毅力,大智慧!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新奇和神秘!在这个世界里,主角必然会站在巅峰,且看主角如何一步步走向这个众人仰慕的巅峰。
  • 棺神

    棺神

    习万古邪法与天斗与地争与惊世奇才争艳与上古大帝争霸与道祖法尊斗法与万千神魔为敌当这些人一一找上官木的时候官木微微一笑:“各位道友,我有良棺一口,进来小叙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