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31900000052

第52章 纵身一跃便是别样风景

从系安全带的那刻起,我就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行者,我的每个动作都牵动着队友们的神经。地面上的队友躁动了,他们担心高处的我停留时间越长,越不利于完成动作,于是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号子声在空旷的训练场上回荡。

我轻松地爬上十余米高的铁管,双脚却怎么都站不到平台上。那平台也就比我的脚掌长上五公分的样子,圆形的。下面的队友开始提醒我先上自己认为有力的一只脚,于是我吃力地把灌了铅一样沉重的左脚“搬”上平台。之所以在这里我用了个“搬”字,完全是因为那脚好像不是我的,而是大象或其他身体庞大的动物的。我清楚我的右脚还滞留在下面,可我很怕,怕右脚上不来,身体失去平衡,一头朝左边栽下去,尽管我系着安全带。

现在想来,我的担忧简直就是多余,可很多时候人都这样,就如很多人担心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事实上这一天和以往任何一天没多大区别。我半蹲在那里,尽可能放松身躯,以使自己得到片刻的体力调整。时间在一秒一秒地飞逝,我犹如一只蹲在栏杆上的石猴——没有一丝要站起来活动四肢的迹象。

不是我不想站立过来,我确实想不出半点法子使我的右脚能够“抬”到平台上,直到队友中爆发出有节奏的掌声,我的右脚才肯扬起头,跟着我的小腿向上、再向上,然后探出一点小脸,羞怯地向我的左脚打了声招呼。终于,右脚它战胜了羞怯和不安,向左脚靠拢了,地面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有了队友的理解和支持,我的胆量迅速膨胀,我想站直双腿,岂料,铁管再次鬼使神差地摇晃起来,就像小时候我爬到高高的枣树上摘枣吃,大一点的孩子使劲摇晃树身搞恶作剧一样,不同的是那时我可以用力抓牢足以承受我体重的树枝,可眼前没有我所希冀的任何东西。

队友中有人提醒我调整呼吸。这在平常是我很怀疑的一个动作,到了关键时刻,我不得不说它实在神奇,神奇就神奇在经过我三次深呼吸调整后,脚下已风平浪静。我站在铁管上,伸出双手目测一米外的抓手,正准备身体跃起,去完成“尖峰时刻”时,铁管又一次触电般地抖动不止,我不得不继续停下来调整呼吸,看得出队员们内心比我还着急,他们担心我逗留时间过长,过度消耗体力。

从系安全带的那刻起,我就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行者,我的每个动作都牵动着队友们的神经。地面上的队友躁动了,他们担心高处的我停留时间越长,越不利于完成动作,于是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号子声在空旷的训练场上回荡。

“1、2、3”,“1、2、3”,“1、2、3”,一次,二次,三次,我呆立在那里,似乎无动于衷。其实不是我无动于衷,而是因为我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身心,怕草率地一跃之后,再次以失败告终。因为这是我第二次挑战。当四周一片寂静时,我突然伸出手臂,屈膝,像站在荷叶上的青蛙一样,轻轻一跃,便跳到了河岸上。我完成了“尖峰时刻”,之后我这个“神兵”从天而降。

掌声如潮水般响起,我胜利了。那一刻,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失败和胜利取决于一跃之间。但这一跃,看似简单,实则是对心理极限的挑战。

曾在第一次挑战时我与成功失之交臂,主要是我给了自己失败的理由:我个子低。果然,在我做“尖峰时刻”时,“暗示”站出来替我说话了:“你失败没人笑话,且不说你身高不占优势,就是年龄你也属于偏大的了。”所以,我没有触摸到“抓手”,直接速降到地面,还感觉那是理所应当的。我想,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失败后,给自己寻找足够的理由,让自己心安理得。直至我看到比自己低半头的一队友挑战成功时,才意识到自己的胆怯。于是,决定二次挑战。

没想到第二次挑战的压力比第一次要大得多。面对一声高过一声的助威,面对一双双期盼的眼神,我多希望自己像竞技运动员一样,一个漂亮的鱼跃,便宣告成功。然而我反复试验,却距离成功越来越远。“怎么别人行,我却不行?莫非我真比别人差?”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叩问自己,答案模棱两可。在我第一次挑战失败后,我眼见高大威猛的刑警队长,没有爬到铁管一半,就沮丧地打道回府,他说还不如让他去抓坏蛋简单,说着不好意思地抹去两行眼泪。那是我第一次见一个七尺男儿当众流泪。可我不同,我不恐高,别说这十来米的铁管,就是再高又有何惧?在我幼年时,爬高上低,无所畏惧,真可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与那些把根扎在地下的参天大树不同的是,光溜溜的铁管子像醉汉一样晃来晃去,这正是人把这种恐惧的力量传播到双脚的缘故,平地上你内心的恐惧无所察觉,到了半空,这种恐惧会借助铁管子放大,再放大。所幸,我最终说服自己战胜了恐惧。

这是我2010年夏天参加全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辅导员拓展训练的一个花絮。对我来说,完成“尖峰时刻”,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跳跃,它打破了我已往固定的思维模式,真正领会了“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的内涵。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只要调整好自己的身心,完成纵身一跃,眼前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快乐可遇而不可求,我们最明亮的欢乐之火往往是由意想不到的火所点燃的。

——约克兰逊

一人一物总关情

——由韩冬红散文说开去

郭连莹

散文是一种大众化文学艺术。散文写作没有门槛,然而,写好散文除了一个人的天分之外,还需要用心、用情、用汗水,需要贴近大地、贴近生活、贴近生命。

在一些作品的生活质感和生命体验明显弱化的今天,韩冬红用贴近现实生活和人性的本真,努力用真情、激情乃至体温,构建切近生活原生态的反映市井百姓生活百态的散文艺术空间。在宏大叙事盛行的写作语境中,她注重打捞记忆深处的家族亲情以及与自己相关联的社会生活内容,敢于直面现实,坦露人性的弱点,以真诚复真实的姿态,敞开自己的生命历程与心灵世界,从而实现与读者的沟通,与时代的对话。从家乡、父母及亲朋、路人身上,她找到了散文的“故乡”——这是一种写作的原动力。

读韩冬红的散文,给人强烈的感应是蕴含于一人一物之中的真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至仁至爱,为艺术忘我而行者,皆真情真人也。

韩冬红不是专业作家,每天睁开眼就有忙不完的工作在等着。尽管这样,她的散文佳作不断、奖项不断。我曾多次忖度:春花秋月中,她在悄悄自我加压的吧?霓虹闪烁里,她是在把别人消遣娱乐的时间用来写作的吧!我感觉到,在文字的世界,她写作着,快乐着,如啜琼浆,甘之如饴。

韩冬红真正开始写散文不过十年时间,她开始动笔写作时,我刚好来到邯郸。其实,在不认识她的时候我已经认识她的文字了,从她的博客里,从一些报刊上。我听到了她铿锵前行的足音,我看到了她迅速成长的影子,我嗅到了她双手捧着的硕果的芳香。歌德说:“文学是经由语句组织起来,而成为一种扣动人类心弦的、和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而经由她用语句组织起来的散文,真的是扣人心弦。不止一次,我被她的散文感动得不能自已,在电脑前、在沙发上、在台灯下……不同的地点,一样的动容。我曾多次将眼睛从她的文章中移开,站起身踱来踱去,不忍卒读,任凭泪流。对我来说,这样的感动很少。

虽然和韩冬红生活在同一个城市,虽然经常看到她的文字,虽然和她的物理距离并不远(我家和她工作的单位仅仅一路之隔),但是,我们见面并不多,屈指可数。而今,当我再一次踏进她的文字丛林,才得以进一步认识其人和其文。

一、关于“宏大叙事”与“亲情记忆”

著名作家曹文轩曾几次重复自己下过的一个结论:“一个艺术家的本领不在于他对生活的强信号的接收,而在于他能接收到生活的微弱信号。”由此,我想到身边一些作家的薄弱之处,就正在于他们感觉的粗糙,而缺乏细微的感觉。他们热衷于宏大叙事,即:忙于对大事件、大波动、大人物、大场面、大文化的描述,而注意不到那些似乎平常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注意不到那些似乎没有声响、没有运动的事物和人情,甚至对身边的亲情都会熟视无睹,不屑一顾。而事实上,往往正是在这些细微之处藏着大主题、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以及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韩冬红写亲情、友情、世情的意识很执着。纵观她十年来的散文,选择的不是什么重大的里程碑式的事件,没有厚重的历史感;选择的不是什么文明史上坐标式的伟大人物,没有悲壮的英雄感。韩冬红选择的是最生活化的人与事,特别是关于亲情记忆的书写,撼人心魄。在写这些人与事时,韩冬红写亲情中的那种微妙的意识一刻不肯松弛,紧紧盯住那些最容易被一般人忽视的微妙之处。她要的就是这些——“这些”是她散文的“魂儿”。

“四十年前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父亲狠心地一抬脚,就把六个孩子和无尽的苦难一股脑甩给了母亲。村里很多人觉得我们孤儿寡母可怜,洒下过不少同情的眼泪。”(《为了一句话》)也许,这是她心中永久的痛。在这样无尽的苦难中,母亲为了少不更事的“我”的一句阻止她再婚的话,一个人拉扯着六个孩子苦熬了四十年、不离不弃地跟随“我”四十年。所以,对于母亲,韩冬红着墨最多、用情最深,文字也写得最好、最感人。她写母亲风华正茂的岁月、不同寻常的“革命”经历以及牺牲自我、对子女无私的爱的付出。她写母亲的“那双脚”,她写母亲“不爱穿新衣”,她写母亲膝上的“黑”,她注重观察生活,捕捉母亲身上的闪光点,总能从细微之处入手,抓住母亲身上那些往往被人忽视的爱的“抓手”,书之写之,有细节、见性情。在《为了一句话》中,听说有人给母亲说媒,作者写道——

我心如刀绞。我没有像儿时那样央求母亲,我夸张地说:“您多大岁数了,还找婆家,不嫌丢人呀?”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愣在那里,之后偷偷抹起眼泪。面对母亲的泪水,我不但不住口,反而变本加厉地大吼:“哭什么哭?嫁吧,嫁了这辈子我都不认你这个娘!”听此言,母亲一屁股坐在窗前,老半天没有说话,呆呆地仿佛一尊雕像。

每每读到这里,我都会泪眼婆娑,甚至想哭,有一种心痛的感觉。第一次在《美文》上读到此文时已是深夜了,我还是忍不住给冬红发去短信:“……窝在沙发上一个人静静地品读《为了一句话》,从读进去之后,我的眼泪始终未干,甚至不能自控……为什么我们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们对母亲爱得深沉。通过您的文字,我触摸到了关于母爱的另一种表达。感动了,被您的文字,于是,马上想告诉制造这些文字的人……”她的《我娘膝上的黑》围绕母亲膝上的黑铺陈开来,千字文,精短、深情、巧妙。她从梦境开篇:“我说我娘,扶住墙别动,我给你搓搓膝盖上那块黑。我娘说别费劲,搓不掉。”结尾则是黑的延续、生命的延续、情感的延续、母爱的延续……“小庙上有个阿姨告诉我,你娘三天两头来小庙磕头,不是为这个儿子就是为那个闺女,还从没见过你娘为自己的事来给神灵磕头哩。”在这里,母亲的爱滔滔地淹没着儿女的世界,让人忍不住赞叹不已。

而对于父爱,冬红却是另一种表达。在《父亲印象》中,她虽然写的是“父亲的印象”,却因为父亲走得早,“我对父亲的印象是凭空想象的”,没有感官认识。全篇不叙父亲言行,然仅凭董叔、增叔等父亲好友的言行,父亲的品行已深透纸背。父亲的人格魅力从别人的细腻的言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看其中的一段——

不想麻烦生活并不宽松的增叔一家,我和小哥去赵村买东西时,就会悄悄地从他家门口溜过去。那一次也不例外,却被增叔逮个正着。叔叔生气地抓住我的车把,泪水在眼眶里晃荡。“是不是嫌叔叔穷,不想跟叔叔亲了?”我和小哥被这久久没有靠近过的爱抚感动得泣不成声。

一个人的亲情记忆往往是和父母连结在一起的,而韩冬红的笔触却延伸开来,伸向自己的哥哥姐姐,伸向经历坎坷仁厚的奶奶,伸向有着曲折身世、渴望叶落归根的小姨,伸向革命情怀不灭、精灵古怪的五舅……可以说,韩冬红用自己的散文书写了难以泯灭的亲情记忆,书写了筚路蓝缕的家族成长史,书写了一个家族患难中情与爱的图谱……这,在我眼里很重要,也很有存在的价值;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分量。

至此,再回望“宏大叙事”。我想,对于一个普通的写作者而言,不妨从自己的亲人写起,把亲情记忆写好再言其他,不必好高骛远。我知道,世上,父母是最爱我的人,但他们从不言爱;我知道,如果需要,世上,父母是唯一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我生命的人,但他们从来不会也没有对孩子唱过一句“我如此爱你,这是我存在的意义”——虽然,事实的的确确是这样。

我常想,比我更草根蚁族的我的父亲母亲、我的亲人们太渺小了,像小鸟一样,虽然从天空飞过,却不会留下一点痕迹。百年之后,谁能记起他们的名字,谁又能把他们付出的爱想起?名不见经传,爱却长存。父亲走了,我用怎样的行动再去爱他?母亲健在,她还在爱着我,又该怎样去爱她?蓦然间,我想对父母和亲人说:“我如此爱你,这是我存在的意义;我如此爱你,这是我写作的意义!”如果我不记录下关于他们点点滴滴的爱,那么,百年之后,他们仅仅是家谱上的一个名字……想到此,我更感觉到韩冬红的亲情记忆的神圣意义。

那些政治事件,你写与不写它都会待在那里,等待后人的评判;那些名山大川,你写与不写它都会美在那里,等待文人的歌唱;那些历史文化,你写与不写它都会躺在书里,等待大家的钩沉……普通百姓的生活还得由自己去关注,亲情记忆还得由自己去留存——韩冬红的眼睛向内,深挖亲情的厚度、拓展亲情的广度,让我感动。

我想,关注社会还是从关爱自己开始,书写江山社稷还是从留存亲情记忆开始;诚如常话说的“百善孝为先”,我们欲行善事,那就先从孝敬父母开始。

二、关于“底层关怀”与“悲情元素”

社会是人的社会,文学即人学。人,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最为活跃的因子。毛姆说:“文学基本上就是借文学为媒介的人生表现。”茫茫人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是弱势群体也是大众群体,更值得人们关注,也期待文学的底层关怀。韩冬红的散文在亲情记忆的书写之外,还常常把目光投向被人们忽视的底层小人物,以悲悯情怀写底层,把底层真实的生活状况与底层民众的情感世界呈现在世人面前。

诗文本来是很自我的用来抒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后来被人们渐渐赋予它很多重负,“文以载道”,要以文明道、达道、贯道等。但在古文运动中,韩柳二人的许多名篇,反而是以写小人物、小事物而得以流传,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如韩愈的《画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捕蛇者说》之类,贴近世俗日常生活,写出了社会百态,刻画世俗生活及小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韩冬红的笔,关注的就是底层小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多数以悲剧收场,读罢令人扼腕喟叹,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哲人说:“我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实际上每人都不过是在扮演一定的角色,在期待世人和天使评定优劣。而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属于他们的“戏”往往充满悲剧色彩,这似乎司空见惯。但我们撕开悲痛之后,展示给世人的是他们所渴望的温情与平静,而萦绕他们的却是苦痛、迷惘与无奈。

人物散文难写,难就难在写出一个人的精神,像小说一样刻画人的形象。韩冬红笔下的人物性格迥异,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老家那个小村子》里不事农事、不务正业、多次“作奸犯科”的二奎;从武汉归来,见过大世面的三凤;《秋风吹走了保柱哥》中上过战场、立过功,经常开导“我”上进的保柱哥;“清秀端庄,说话柔声细语,从来没给谁红过脸”的“被唾沫淹死的女人”……她笔下的人物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本来都有美好的开端,却或多或少渗透着悲情元素,读罢让人叹惋沉思,乃至唏嘘不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千世界,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是世界最容易忽略不计的群体,韩冬红的笔触指向他们,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这不是一种小资情调,而是一种大爱情怀。他们的物质生活、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与何人说?韩冬红敏锐地走近他们、感知他们、书写他们,以一个女人柔软的心肠和温情的目光把他们呈现于公众视野,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颜色。贵贱贫富,悲欢离合,都属于我们的生活。

从字里行间中看到冬红的善,不管是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是生活中的过客、悲剧小人物,乃至那些花草、树木、麻雀,他们和它们都是生命,都来自这个世界的底层,都值得去尊重与关爱,都需要我们去付出自己的真情。大概她是从乡下走来的原因吧,所以感觉到她从骨子里保持着的那份淳朴和善良。

因此,她的作品弥漫着一位女子生命的真与人性的善,彰显着一种道德意蕴,自然完成了一种审美效果。我相信,善和美是统一的,丧失了善的作品,也就丧失了美。

韩冬红不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人叙事,而是置身于作品之中,把“我”和要刻画的人物血肉般地连接在一起,“我”的感情随着笔下人物的行为而发生变化。作品虽然没有情节上的大起大落的波澜,但不乏情感的涟漪。她通过文字在坚持自己的平民立场,以平民意识书写平民情感,坦陈生活中的艰辛与生命里的悲痛。她善于通过小人物故事的演绎,展示他们的生存方式与精神状态,从最终的悲情元素里给人反思与警醒。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底层关怀”与“悲情元素”的有机结合,还原了生活的本真面目,彰显了生活的无奈与生命的尊严,拓宽了散文创作的情感体验与审美空间。

三、关于“从容叙述”与“间接抒情”

韩冬红的散文以写普通人物见长,且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将“从容叙述”与“间接抒情”相糅合,氤氲出独特的艺术气息。宛如一位风韵女子,款步轻移,演绎出优雅的姿态。

韩冬红的叙事能力近年来日渐老到、稔熟,叙事语言流畅自然,如叙家常,既平平实实,又悠悠然然,在平实悠然之中讲述人物故事,同时也把叙事的目的性乃至意图不动声色地隐于其中,继而让读者在叙事中接受人物、接受叙述的目的,完成散文叙事的审美追求。就叙事的浅层结构而言,她把握其斤两、剪裁、位置、精神,诸要素合理得体,有一种结构美和顺序美。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一书中指出:“叙事结构顺序之妙,在于它按照对世界的独特理解,重新安排了现实世界中的时空顺序,从而制造了叙事顺序和现实顺序的有意味的差异。”她的叙事或顺叙或倒叙,或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甚至第二人称,营造了属于自己笔下人物的时空顺序。《父亲印象》《古怪的五舅及其秘事》《老家那个小村子》等采用的是顺叙,《为了一句话》《母亲膝上的黑》等采用的是倒叙,一顺一倒,都是文本叙事的需要,让人感觉“顺”得自然,“倒”得得当,叙事的火候把握得很到位,从容不迫,读来舒服。《西屋》《城市·乡村》等篇章顺序和倒叙交叉进行,借鉴了诗歌的跳跃意象,彰显了散文叙事的立体、丰腴之美。她能够把主观感觉点染客观事物,将二者无间隔衔接;融合情、事、理,打乱时间、空间的界限,让思绪穿越现在与过去、城市与乡村、人间与天堂;抓住一点或一线延伸开来,营构出一个立体的空间……

叙事散文中的叙事不是目的,关键在于抒发情感、表达情思和寓意。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其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一段抒情文字。现在看来,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虽然显得坦率真挚,但未免直白、简单,再这样写下去就给人一种“学生腔”、不成熟的感觉了。间接抒情则指作者不直接出面,或者不直接抒心中情,而是通过触景生情、咏物寓情、融情于事、融情于理等方式,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给人以成熟、深刻、耐人寻味之感。韩冬红的散文属于后者:间接抒情。

韩冬红基于对生命现象的个人体悟和对人性的悲悯,皆体现在从容的叙事之中。或者说,正是这种从容的叙述和悲天悯人的情感意绪的两相融合,铸就了文字抒情的质感。从她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老家”为她提供了广阔的叙事空间,也奠定了她抒情的基调。“老家那村子再小,也和我有着扯不清的关系……它给我留下的不仅是记忆,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让我触摸起来,经络清晰,久久难以忘怀。”(《老家那个小村子》)寻常的日子,她不断在岁月的物与事里怀旧,追寻那些老物旧事里所特有的风情及韵致。旧地重游、旧事重忆、旧物重现,不由得会触景生情、叙事融情。这种情通过她的叙述向外散射,并附着于事物之上。她写亲情、友情、世情,自然情动于故事中;她写西屋、城内中街、老枣树、荷花瓶、猫、麻雀等,这些都成了她内心情感的外在物化,看似写物,其实,都是在写人。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察物情,物亦关情。在这里,物人合一,物我两忘,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外在的鲜明形象,所追怀的人和事也便多了感情色彩。读者会跟着她优雅的叙事脚步,潜移默化地被她的朴实无华的文字所打动。

有些作者在人物散文的结尾处喜欢直抒胸臆或来段议论,以增添思辨色彩及思想含量。我喜欢韩冬红文章结尾的随意及自然,既间接抒情又意味深长——

我在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如果再次面对母亲生命中的十字路口,我绝不会再对娘说“您别走”……(《为了一句话》)

“男孩拽来了在地里忙着劳作的大哥。我放下了手中的屠刀,稠密的桃子笑了。”(《大哥》)

“我不知道该到哪里去追寻老枣树。那年我父亲忽然就没了气息,而我也不知道该去哪里追随他。”(《老枣树》)

“但绷了一冬天的脸还是在看到麻雀一家的那瞬间,像迎春花绽开了。恰好有几只马蜂出出进进,正在忙着修巢。”(《邻居》)

她的文章的结尾往往戛然而止,文断而意未断。结尾似乎很随意,但却令人浮想联翩。

文如其人一点不假。韩冬红的文字就像她本人一样简洁、明快、爽朗,不矫揉造作,且不世俗。看几个句子——

“那一年,奶奶和她的荷花瓷瓶一样肚子都是圆乎乎的。不同的是瓷瓶里装着奶奶娘家人对她的美好祝福,而奶奶肚里装的是对大伯和三叔无处诉说的苦水。”(《荷花瓶》)

“冰终于抵挡不住我们的决心,虽然没有融化,但松开了互相拉着的手。”(《魔鬼训练》)

她的文字叙事抒情,无不恻恻动人,阅其文者,会其意也。冬红的散文情真意切,无扭捏态,少雕琢痕。就像有人评价郑板桥的一些诗词:“唯其情真,固言之亲切有味,不着力而自胜。”冬红文字的长处正在这里:有真情实感,不需要如何粉饰,不需要做许多文字游戏,却能感人肺腑,使人历久难忘。清人袁枚说:“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文章要想打动读者,首先应该在情感上吸引读者,征服读者。

四、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去年深秋,得知韩冬红正在整理散文,准备今年出集子。她对我说:“在你不忙的时候麻烦给写篇散文评论吧!”我爽快地答应了,可是,直到今天才有了这篇文字。和她相比,我太懒散了。

总感觉公安战线的人浮躁,坐不住,可是韩冬红让我感觉到意外。她说:“我一不会唱歌,二不会跳舞,三不会打麻将,人笨到如此地步,更笨的是至今我都不会说一套做一套,做些名不副其实的事。”是一个“只留书香在心间”的人。“不论身处何地,内心总能保持一份宁静”。

她看似大大咧咧、风风火火,实则是安静之人。在散文沙龙上见到她,总是静坐一隅,像一位小学生一样认真聆听别人读稿子、评稿子,她一言不发,很有淑女范儿。她说:“我喜欢安静,当认定要写散文时,就更安静了。但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单位事太多,有三个省级信息网需要审稿,一个市级网需要上稿,另外每半月一版报纸,累死……”在工作中,她绝对是一位拼命三郎。在她面前,我真的有些汗颜。

想起一副对子:何物羡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我知道,韩冬红能写到今天这个地步,的确勤奋。三更灯火五更鸡,读书不辍、写作不辍、进步不辍。人生总会有灾和难、痛与苦,韩冬红早就练就了面对苦难的淡定心态,并从中学会了在苦难中寻找幸福的存在。她曾说:“我个人觉得这种文风的形成是生活磨砺的结果。在乡下和城里,我受的苦是一般人所没有的,但是我还是很快乐地活着,它取决于母亲对我的影响。现在看来经历磨难不是件坏事。它让我成熟,也让我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苦难之后的大彻大悟。拈花一笑,云淡风轻,这样一个人是何等的坚强啊。

我相信艺术都是相同的,虽然有天分高低的存在,但是必须勤于研习,这是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如习拳棒,当以研练之功不少简短;轻于试用,必致为害。大画家黄宾虹说:“所谓练习者,法有未备,则研究法;气有未知,则研究练气之法。法备气至,始为成功。而后出而问世。毁誉尤当不介于心。”

韩冬红的宁静与执著成就了她的文字。

韩冬红有个性,八小时之外,和人较上了劲,写家人、写友人、写身边的人乃至写路遇之人。她说:“每次我都会在不得不写的情况下动笔,那里是用我心血和泪构筑的,她有时是我的亲人,有时是我看到的一个路人,而有时候她又是我的朋友。”在我眼里,她的写作题材不宽泛,就在人物的小圈子里打转,乐此不疲,不像有些作者喜欢跟着潮流的风向标走。入迷了?我不知道,她说她的兜里和手机里储存的这样的资源还很多,够她写一阵子了。开了头,似乎没有驻足的迹象,散文艺术要把她带到一个什么地方去?她不知道,她要做的就是跟着它走,无怨无悔。

她在真实记录着眼中见、心中想,用一字一句、一篇又一篇的文字记录着与她相关联的事物和人物的历史片段,让他们和它们在历史云烟、后人记忆中存在。

这里浸染着韩冬红的泪水、汗水和心血。我想,也许长留青史的,不是锱铢必较的物质利益,而是与艺术肝胆相照的真实记录。

我想,属于冬红散文创作之路,是她的师法造化时期;未来的路还长,通过她多年的从容汲取,一定会积健为雄,风光无限的。也愿冬红在经营好自己文字的同时,同样“经营”好自己的身体,陪伴在母亲身边,偷得这世上最幸福的浮生之闲;岁月静好,享受生命。

接到韩冬红的电子文档书稿快一个月了,我读来读去写来写去,始终不能尽快结稿。写着写着有时不敢轻易动笔,我怕自己拙劣的文字写轻了这份厚重的情感。虽然断断续续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文字,依然意犹未尽。

这样一个夜晚,独自一个安静的世界,电脑与茶陪我伴我,我们一起无语。我与冬红对话、我与冬红的文字对话、我与冬红笔下的人物对话、我与我自己对话……没有人能够让我品评这么长时间,没有一篇评论让我说这么多话。今晚,我必须为我的“发言”画下句号,不管圆满与否。

城市里,置身于高高的楼房,悬空生存,地气难接;只见三更灯火,不闻五更鸡鸣。敲下最后一个文字,不知东方之既白……

(作者系著名作家、评论家)

同类推荐
  • 处理人脉关系必知的九大玄机

    处理人脉关系必知的九大玄机

    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要想达到无往不胜,就得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玄机。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全面展现关系资源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用理性的思考,深度剖析关系的种种潜规则;用现实的观点,反思人们对人脉关系的种种误区。从最具典型的九个关键点出发,在讲述现象的同时,力求透过现象看出本质,去探讨搞好关系的成功玄机。
  • 别拿时间开玩笑

    别拿时间开玩笑

    本书以生动的语言、丰富活泼的案例,为你轻松解析如何把握时间以及针对各方面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建议,使你更快地通向成功。
  • 让人无法说NO的60个攻心说话术

    让人无法说NO的60个攻心说话术

    说话的力量是巨大的,说话的智慧是无穷的。在说话的背后,体现了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学和城府。口才是学识、才干和智慧的重要标志,是想象力、创新力、应变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的综合表现。口才好总会受人欢迎、受人敬佩,而懂不懂得“攻心说话”,更是决定你人生成败的关键。
  • 乔布斯给年轻人的119个忠告

    乔布斯给年轻人的119个忠告

    从痞子到魔鬼精英,从创办苹果公司到遭遇解雇危机,再到王者归来,重掌大权,乔布斯的成功之路如汹涌的大海般波澜起伏,而他也正以超人的魅力迅速感染着全世界。究竟他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让全世界的人着迷?本书全面揭示了乔布斯成功的密码,是年轻人的行动指南,创业者的思想精髓。
  • 读故事会做事

    读故事会做事

    本书以200个精辟的故事把做人的道理阐述得透透彻彻,凝聚了励志思想的精华。做事人人都会,做事的结果通常只有两种,一种是成功了,另一种是办砸了。事情总是有解决的办法的,就如通往罗马的道路有千百条,只看你选择的是哪一条。所以,成功或是失败,只不过是选择的不同而已。
热门推荐
  • 心灵伴侣(智慧之旅NO.3)

    心灵伴侣(智慧之旅NO.3)

    我们的心灵需要有一个家园,这个家园可以安顿我们的灵魂。它不是豪华的高楼大厦,也许只是一片幽静的空地。总会有一些故事,自己的、别人的、甜美的、苦涩的,还会有一点点感悟、一点点思索。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每个读者心灵的伴侣,相信它会是呵护每个读者的心灵读本。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打开心灵的窗户,倾听心灵的低语,才能使我们原本平实的生活富有情趣。珍视我们的心灵,守护我们的心灵,与心灵为伴,才能使我们拥有别样的人生,不再成为孤独的旅人。
  • 校园物语:高冷校花的恋爱史

    校园物语:高冷校花的恋爱史

    五大公主的回归,会带来怎样的轰动?什么玩意,竟然是长成这样的女生,我也真是…当她们脱下脸上的‘面具’,又会有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呢?五大校草又该如何行动。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 心形吻痕:我只要将军

    心形吻痕:我只要将军

    流落贫瘠的公主,展尽媚骨的军妓,她只想在这困顿中获得少有的尊严,与其万人蹂躏,不如委身一人,她要的只是生存。不料那一夜的缠绵,他却是她最合适的人,不但锻造了她的能力,也永远地偷走了她的心,胸前的心形吻痕,好像还有他粗暴的味道,可是痛到窒息的,确是因为再也找不到他。当她不再是图贡边界卑微的军妓,当她变为西辽最为高傲富有的舞姬,她还是那句“我只要将军。”只要他来,只要他一句:“等君,我是荣煊。”,此生足矣。
  • 积累财富(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积累财富(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心态决定一切! 智慧创造一切! 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 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 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 终极变速

    终极变速

    触电后,却失去了两年的记忆,这两年他究竟干了些什么?出事后,大脑里多了一样东西——模拟变速器。有了这个变速器,什么武林高手,什么霸道黑拳,在何夕的面前都不值一提。还可以调戏调戏女警花,泡泡美丽的女教师,顺便体验一下当老大的滋味。另类的异能希望能带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兴趣的朋友可加群75716537讨论
  • 炼器修罗

    炼器修罗

    一块奇异的石头,一个谜一样的少年,一段仙家法诀将他推至修仙之巅。在尔虞我诈中成长,在爱恨交织中锤炼,生死之际领悟修仙真谛,以一己之力捍卫人间平安。
  • 武极战皇

    武极战皇

    末武时代,武道凋零。强者之路,可有坦途?以武者之躯硬撼天劫,誓要武道齐天!武极大陆,武者为尊。前世狂傲,异世再来!踏万千强者之身崛起,永远天下为尊!
  • 重生之后宫风云

    重生之后宫风云

    前世,柳韵馨因为入宫时间较短就幸得皇上宠爱,惹起皇后妒忌心,因而遭受皇后陷害,全家灭门。却不料,世事弄人,她竟然重生了,再睁开眼睛时,时间回到了大选初期,不想入宫,可却不得不去,她发誓,这一次,她不再做温婉佳人,她定要成为那宫墙之中掌握命运之人。后宫风起云涌,且看她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霸道总裁狂追娇妻

    霸道总裁狂追娇妻

    一双深邃的眼眸让人看上去胆战心惊,就算别人的眼神像要将他看破,但是也看不出一点他在想什么。当然他那王者般的气势,到至今也没有人敢与他四目对视。虽然看上去玩世不恭,但是骨子里透出的王者气息一看就是一看就不是只会逍遥快活的富家公子,因为他是黑白通吃的顾氏继承人!
  • 全血族都知道魔王有点萌

    全血族都知道魔王有点萌

    看管了血族千年不变的景色,百般聊赖的魔王大人终于忍不住跑路了。嗯哼,魔王大人,你去哪。爱卿,世界有大好风景,不如,你也随本王去看看。执子之手,将子拖走,这个魔王有点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