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09300000020

第20章 意象的作用

诗歌创作为什么要用意象?意象在诗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前面说过,在以象寓意的纯意象诗中,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直抒胸臆的点缀性意象诗中,意象是作为情思的装饰和诗美的印证。那是分析诗的情思、意象和语言三要素的关系得出的判断。如果从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出发,则可能对意象的作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纳。

寄情于物,赏心悦目

意象手法在诗中运用的作用之一,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如果诗意对于人生是一种精神的维生素,诗人想要把某种维生素提供给读者,他不必提供维生素的纯粹制剂,而可以用含有维生素的苹果、香蕉、橘子之类的水果方式提供,因为后者色香味形俱佳,口感好,可能使阅读过程成为一个充满愉悦的过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诗人如果不是将一腔情思蕴涵于野草丛生、夕阳残照,尤其是燕子归巢不见故人故居这一意象组合之中,而是直抒胸臆,说“谢安王导今何在,富贵荣华难久长”,诗史上怕就不会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杰作了。

希望——她是个薄情的女郎,

她有时冷漠,有时失信,有时轻狂,

我等了她许多年,许多年呀,

她总依然罩着面纱,站在彼岸。

每当我刚刚看到她的一丝微笑,

转瞬间,一阵风又把她吹向远方。

只有当她的姐妹——绝望,

披头散发地向我猛扑过来的时候,

她才会突然把我拥抱在怀里,

紧紧地偎着我,吻着我,

直到重新温暖了我冷却的心房。

——石天河《希望》

石天河1957年因诗获罪,身陷炼狱22年。重获自由后,以其铁骨未销、才情不减的卓越风范赢得诗坛的普遍敬重,并赢得了姗姗来迟的美好爱情。人生希望的失而复得,命运遭遇的不公而公,在他无疑是感慨极深,而这“希望”与“绝望”的情怀一经意象化,化作一对性格乖张的女郎,诗人心中的那份感慨便得到了极具个性极具感染力的表达。

兀立荒原/任漠风吹散长鬃/引颈怅望远方天地之交/那永远不可企及的地平线/三五成群/以空旷天地间的鼎足之势/组成一幅相依为命的画面

同是马的一族/却与众马不同/那拖曳于灌丛之上的粗尾/披散胸颈额前的乱鬃/未经梳理和修饰/落满尘沙的背脊/不曾备过镶银的鞍具/强健的臀部/没有铁的烙印/在那桀骜不驯的野性的眼睛里/很难找到一点温顺/汗血马的后代/突厥铁骑的子孙/一次酷烈的战役中/侥幸生存下来的/古战场的遗民/荒凉土地的历史见证

昔日马中的贵族/失去了华贵的马厩/沦为荒野中的流浪者/面临濒于灭绝的威胁/与狼群周旋/追逐水草于荒漠/躲避捕杀的枪口/但是,即使袭来旷世的风暴/它们也是不肯跪着求生的一群

也有过/于暮色降临之时/悄悄地/接近牧人的帐篷/呼吸着人类温暖的气息/垂首静听那神秘的语言和笑声/潜藏于血液中的深情/从野性的灵魂里唤醒/一种浪子对故土的怀恋/使它们久久地/默然凝神/可是只需一声犬吠/又会使它们/消失得无踪无影

牧人循声而出/遥望那疾不可追的/隐匿于夜色之中的黑影/会轻轻地说:/哟嗬,野马群……/1982.5.24

——周涛《野马群》

周涛(1946~)此诗的主旨在于对自由的讴歌:在驯服从而温饱,与自由从而苦难之间,野马群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作为这自由魂的参照系的是牧场栅栏中的众生相:驯良,卑躬,萎靡,漠然。诗之笔墨一实一虚,一表一里,挥洒自如,对某种生存窘境的困惑和慨叹即寓其中。如果不将情思寄托于野马群这一客观物象之上,而让一个主题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自由是多么可贵啊!能够自由地活着,即便生存环境充满艰险,我也在所不辞;如果牺牲自由,被人奴役,在皮鞭下过日子,即便温饱能有保障,我也是决不干的。”诗可能就不成其为诗了。

意同象异,各见其趣

意象手法在诗中运用的作用之二,是借助各自的独创性的意象,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如果诗人是要把同一种维生素提供给读者,他可能以苹果、香蕉、橘子、梨子、樱桃、芒果、草莓、荔枝等许许多多不同的水果及其不同的组合方式提供,而不至于有雷同之感。

譬如爱情诗,其实古今中外所有的爱情诗都是同一个主题,无非是“我爱你”,“真的好想你”,“如果你要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爱情诗却永远也写不完。为什么?我想,主要是因为意象选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爱情诗,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气质、艺术魅力。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游。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唐]皇甫松《采莲子》

采莲的少女春心萌动,只顾贪看年少的意中人,信马由缰,任船漂流,还忍不住主动抛莲子示爱……当这一场景(意象)被诗笔速写下来,一首独特的爱情诗就产生了。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宋]李之仪《卜算子》

长长一条江水,连接两地相思。这独特的意象创造,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长江,倒不见得是特指那条扬子江,痴男怨女一在渝州,一在上海。江水也未必真的很长,只是相思愈深,相思的人儿愈渴望朝夕厮守,则愈觉江水之长。

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攀槐枝望郎来。

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

——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

这里,“槐”与情怀的“怀”、怀春的“怀”谐音。有此一束槐花掩映,一个美丽多情而聪敏机智的川妹子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正因为意象选择与组合的无限丰富性,使爱情诗这几千年唱滥了的题材,仍然可以不断地别出心裁。一个黄昏的邂逅,一个芳名铭刻于心,当一段情缘得而复失,无奈的主人公“忍痛将你的名字从心上剜去”,却发现“创痕却越剜越深”时,凄美的意象便成全了一首别致的情诗:

我是地平线上一棵孤独的树

错过了色彩缤纷的花季

你偶然走进水墨濡染的黄昏

来树下躲避风雨

信手刻下你芬芳的名字

渴望黄昏害怕黄昏偏又黄昏

每个黄昏我翘望那幽幽小径

再也听不见亲切的足音

忍痛将你的名字从心上剜去

谁知创痕却越剜越深……

——向明《黄昏的心事》

约会四月,约会星星和月亮,约会花香和蝶舞,约会欢乐和浪漫……拙作《四月之约》似乎也找到了一种不落俗套的表达:

都说四月最多情

每一天都是情人节

都说四月人气旺

我们得赶紧去预约

预约一弯红月亮

佩上四月别样的天

预约一群海星星

装点四月另类的夜

预约夜来香一束

预约仙家词一阕

天上人间全约到

还有两只翩舞的蝶

别忘了给欢乐发请柬

让它早早来筑巢

别忘了对浪漫挤挤眼

让它抽空来做客

四月的梦寐不曾醒

四月的情缘长相结

四月来了快领回家呀

我们与四月先有约

主题朦胧,意绪无穷

意象手法在诗中运用的作用之三,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古人所谓“诗无达诂”,主要就是指这一类诗。这时,由于诗的主题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就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如果诗人是要把维生素提供给读者,而维生素多种多样,除了已知的,可能还有若干未知的,难以逐一辨析,诗人索性把一篮多维的水果奉献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李商隐《锦瑟》

一把锦瑟,五十弦柱,置于庄周梦蝶、杜宇化鹃、海月映珠、蓝烟笼玉的意象组合的背景上。拨弄锦瑟,抚思华年,诗人是在追忆一段恋情,追悼故去的爱妻,还是在追寻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追问已经淡远了的少年志向,抑或是以美人香草手法,追思政治上的失意和惆怅?读者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去解读。

渔人

你撒出的鱼网

是河上最圆的朝日

鱼群向你游来

你年轻的身影

漫江流淌

年年桃花水

桃林在岸

桃花开在你船旁

渔人

你划桨的姿势与生俱来

男左女右。篝火在左。酒碗在左

右边的织网女

是你永世的新娘

渔人

你藏起金子似的鱼卵

一程又一程

你护送想家的鱼

回故乡

渔人

水域越来越少

尘世口干舌燥

你要留下最后的鱼

衔住人类

最后一片波浪

——张新泉《渔人》

通篇就是一幅渔人的生活图景:渔人已不再是渔人,而是鱼儿及其家园的守护神;渔网不再是渔网,而是鱼群的游乐宫;那梦一般柔媚的波浪里游动的,怕是美人鱼吧。就这样,人与自然和平而友好地相处了,正如猎人与森林家族之间不再有任何暴力和敌意一样,朝日、桃江、篝火、金子似的鱼卵、永世的新娘……渔人守护的这个童话世界多么令人神往!诗人营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乌托邦。诗的主题,可能是品味“人诗意地栖居”的真谛,可能是向往纯朴、从容的上古社会风情,诉说对于喧嚣、污浊、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的困惑和忧思……如果说,诗的主题是关于环境保护的,那么它不仅关乎我们生存的这个物质世界的环境保护,也关乎人类精神世界的环境保护。这样一首意象诗,就像是一尊趋于抽象的雕塑,意趣无穷,就像一道复杂的方程式,有着许许多多的“解”。

文字有狱,取象而避

意象在诗中的作用之四,是如《毛诗正义》所说,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取比类”就是取意象。在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时代,诗人想要倾诉对社会阴暗面的一腔义愤,又不至于以言获罪被割断喉管,一个可能的选择,就是借助意象,藏匿锋芒,作委婉的表达。如果某种维生素或别的什么药物是这个时代所忌讳的,有心匡时救世的你,无奈之中,只好出以一些隐含这些药剂成分的水果。其疗效虽然可疑,但总还是聊胜于无,至少也使诗人的良心稍安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毛诗序》就认为,《秦风·蒹葭》这首诗是秦人讽刺其国君未能任用贤能之士,诗中的“伊人”是指隐逸的贤人。

不过,今天的诗人们对这种闪烁其辞的表达方式已不大耐烦,今天的某些讽喻诗之于讽喻对象,即便运用意象手法,其讽刺锋芒也要犀利得多。试看台湾诗人李魁贤(1937~)这首《鹦鹉》:

“主人对我好!”/主人只教我这一句话//“主人对我好!”/我从早到晚学会了这一句话//遇到客人来的时候/我就大声说:/“主人对我好!”/主人高兴了/给我好吃好喝/客人也很高兴/称赞我乖巧//主人有时也会/得意地对我说:/“有什么话你尽管说。”/我还是重复着:/“主人对我好!”

不过,以象寓意,作为诗人顾虑以言获罪,不敢直述其怀,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委婉表达方式,其实也未必保险。清代有人咏紫牡丹,就曾因“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一联涉嫌讽刺满人入主中原而获死罪。《礁石》则不容分辩地成为艾青的右派罪证之一:“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大海……”因为,据说礁石是与他们的革命航船为敌的。王辽生(1930~)被戴上右派荆冠,则是因为在《雨花》杂志1957年8月号发表了下面这首《碎片》:

我在滚滚的涛上寻找我那碎了的船;

临行之前,我要捞起一叶碎片。

单纯的夜给了我许多单纯的梦,

我把我的梦给了鼓风的白帆。

而今,帆也碎了,梦也碎了,

我才知道爱的海上也有这样的风险。

我不怕风险,我要向前,

我要留一叶碎片纪念这一次欺骗。

这看上去像是一首情诗,或许是为纪念一次失意的恋爱而作,语含愤激,情多怨恨。时人是如何从中读出可恶的“右派”思想情愫的,待考。不过,一切爱情诗都可以当作政治抒情诗来读,应该是不错的,尽管可能误读。

也正是由于意象的多解性,有时,无意曲喻嘲讽的一般景物诗、理趣诗,反倒可能被认为寄寓恶意从而祸及作者,如“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诗句惹出文字狱。

不肯殉葬,寓意于象

意象在诗中的作用之五,是与现实社会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从而避免因为当时对某一社会理想、社会力量、社会人物的判断上的天真,缺乏远见,后来在该理想幻灭,该力量、该人物走向反面时,使作者尴尬,使作品成为殉葬品。如果诗人是要把某种精神的维生素提供给读者,而当时曾被看好的某种维生素,后来却可能被认为是无益甚至有害的,而诗只是提供过含有这种成分的水果,则不必为之付出代价。意象表达可以给诗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

例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过去许多论者都说它的一大缺点是“革命理想还比较朦胧”,殊不知,它在艺术上的成功,它的艺术魅力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流逝,正是有赖于它的意象化造成的这种朦胧。对于诗而言,向往光明、向往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也就够了。更为明确的对某一理念的阐释,对某一力量的鼓吹,则不是其职责。诗承担了它的职责以外的东西,就可能承担许多额外的风险,可能在时过境迁以后,黯然失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越是有时代特色的东西,就越可能是有时代局限的东西;越是红极一时的东西,就越可能是速朽的东西。

艾青当年写过一首热情洋溢的长篇颂歌《吴满有》,发表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其中有“皱纹间也充满阳光”的名句。被歌颂者是当年陕甘宁边区的著名劳模,毛岸英从苏联回来,就曾奉父命去跟吴满有上“劳动大学”。然而,1947年胡宗南攻占延安,吴满有被俘变节了,殃及艾青的这篇大作也为之殉葬。1954年7月,艾青访问奥地利首都,写下了一首艺术品位不错的《维也纳》,其标题下却有这样一个小序:“我到维也纳的时候,住在苏军占领区;另外的地区,被美、英、法军所占领,在那些地区,充满恐怖。”这里对时世的认识,与他作为“归来的歌者”1979年出访柏林写下《墙》(柏林墙)时的认识截然相反。幸亏诗的正文全是意象化的句子,而小序可删,否则就成为《吴满有》第二了:

维也纳,你虽然美丽

却是痛苦的,

像一个患了风湿症的少妇

面貌清秀而四肢瘫痪。

维也纳,像一架坏了的钢琴,

一半的键盘发不出声音;

维也纳,像一盘深红的樱桃,

但有半盘是已经腐烂了的。

星星不能只半边有光芒,

歌曲不能只唱一半;

自由应该像苹果一样——

鲜红、浑圆是一个整体。

我的心啊在疼痛,

莫扎特铜像前的喷泉

所喷射的不是水花

而是奥地利人民的眼泪;

再伟大的天才

也谱不出今天维也纳的哀歌啊!

天在下着雨,

街上是灰白的水光,

维也纳,坐在古旧的圈椅里,

两眼呆钝地凝视着窗户,

一秒钟,一秒钟地

在捱受着阴冷的时间……

维也纳,让我祝福你:

愿明天是一个晴天,

阳光能射进你的窗户,

用温柔的手指抚触你的眼帘……

——艾青《维也纳》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意象入诗也不是万能的。人的丰富深邃微妙的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不可能一一对应,人的情思不可能随时都找得到恰当的意象来表现。有时,意象表现也可能还没有“快人快语”的直抒胸臆来得痛快。因而,片段的甚至通篇的直言其意,包括直述其怀、直发其论,直赞其美,就成为必要。

同类推荐
  • 山水诗前史

    山水诗前史

    本书旨在考察朝向山水诗演进中诗类审美经验的变迁。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诗歌文本所呈现的创作者应对外在世界的感性体验方式,从《古诗十九首》到玄言诗审美经验的变迁作为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都生动而细致地演绎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艺术观乃至行为选择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厌离、反动与超越。
  • 视角与方法

    视角与方法

    本书以“视角与方法”为侧重点,正面迎向当下的思想和文化问题,从深厚纷杂的“中国经验”出发,借助于“文化研究”开辟的视野与方法,努力去打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领域。
  • 现代散文鉴赏

    现代散文鉴赏

    书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引导人的一生走向成功。正是基于此,我们编著了《中华阅读文库》,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人首先要认识自己,才可以认清世界。这些已经被中外智慧人士不断印证过了。他们的成功,正是因为有着矢志不移的追求;有着不可摧毁的意志;有着对痛苦等闲视之的心境。在一次次生活的坎坷与磨难中自我提升与超越,才使他们成就了自己,丰富了自己。
  • 田园之外

    田园之外

    黛色的山峦由西向东起起伏伏,状若雄鸡、状若麦垛、状若神女、状若大仙……但凡想象力能够触及,就可以给南山一个形象的譬喻。远岫含烟,近岚拢翠,日出日落间,南山亘古不变……
  • 中国历代小说赏读

    中国历代小说赏读

    本书的编纂兼顾艺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兼顾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的作品。除原文外,还包括“作者简介”、“题解”、“译文”、“赏读”、“历史掌故咀英”、“经典故事温读”、“精彩语汇辑录”、“历代名家评点”等部分,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作品进行解析。
热门推荐
  • 宅男宅女甜品教坊

    宅男宅女甜品教坊

    每当遇到一份心仪的甜品,就会有一种馋馋的感觉在心中挠痒痒。于是火速找来精巧可爱的工具与食材,然后默默操持,静静期待,直到它如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般放在面前;光滑的奶油,鲜亮的果肉、松嫩的糕饼……
  • 大学中的橄榄绿

    大学中的橄榄绿

    我希望可以为社会传递些正能量,为一些在迷茫中的少年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一次写,没经验,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 乾坤仙途

    乾坤仙途

    仙者,天赋绝顶,奇缘逆天!一名天赋普通的世家子弟,踏入修真界,撰写他的一生传奇。当你成就俯视苍天的一代仙尊,回首··有剩下何物??···
  • 佡霸

    佡霸

    我若为仙,世人皆凡,我若为凡,举世无仙!这是一个起始于边远小国的故事,三式神通、青石吊坠引领少年走上仙霸之路!我之前,皆凡,我之后,无仙!
  • 天启神帝

    天启神帝

    这是一个有着玄妙神力的武士的世界,他们秉承着自己的意志守护着这个世界不受伤害。但就在看似和平的态势下实际上早已暗流涌动,少年君归的行为更是间接加速了这一行为。看少年君归如何以一己之力得到众人认可,并逐渐登上武士之巅!
  • 指天地

    指天地

    天地无私,万物皆受天地规则束缚!自古相承,凡人打破天地规则,增涨寿元,威能浩大,被冠以神仙称号……
  • 穿越在地下城与勇士

    穿越在地下城与勇士

    地下城与勇士的世界,充满了挑战.每个角色都鲜活的展现,主角又改何去何从?看主角如何从零开始,领悟战斗的真谛。朝世界巅峰迈步。血与肉的搏杀,泪与血的柔情。主角如何在风起云涌中一鸣惊人?枪神只会用枪吗?错!他还拥有鬼神之力。游戏里的NPC只会站在街边跟你对话吗?错!他们会和你一起冒险甚至还有各自的小情人哦!
  • 杀意燎城

    杀意燎城

    地球文明毁灭后,人类来到了一个叫齐拉迪亚的大陆。此时他们的文明尚处于封建时代的萌芽期。在这个这个经历了文明鼎盛期后末落的矛盾时代中,一个从未来回来的老人找到了一个小孩,告诉他怎样去统一大陆上的人兽神三大种族。怎料小孩迈入的却是一个巨大的阴谋。
  • 厨修记

    厨修记

    厨修,一个在修真界鼎鼎大名的职业,虽然厨修声名远播,但是近几千年除了王天德走上了巅峰之路,再没有其他修士踏足巅峰,最后随着王天德的羽化飞升,王家也变得没落,最后竟然无声无息的消失在了修真界。此时,修真界崛起了一位新星,并且是人人羡慕的厨修,他能否像王天德那样顶起厨修大神的称号吗?。。。。。。
  • TREASURE ISLAND

    TREASURE ISLAN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