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68900000028

第28章 锦歌

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福建编号:Ⅴ-26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漳州市

锦歌,旧称“歌仔”、“什锦歌”、“乞食调”,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形式。流行于以漳州为中心,包括厦门、晋江、龙溪在内的闽南平原地带及台湾省和南洋诸岛华人聚居地等。1953年定名为锦歌。

漳州锦歌是福建省五大曲种之一,与泉州南音并称为闽南民间姐妹艺术之花。它以四句七言或五言的联句弹唱历史和传说故事,约在明末清初继承了南词小调、道情及民间小戏的音乐发展而成。逢年过节,喜庆之际,漳州城乡经常可见锦歌艺人坐唱,走唱,用乡音唱白,曲调缠绵,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唐宋时期,锦歌初步形成,明代已较为成熟。它来自民间,以方言演唱,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流畅朴实,富有表现力,内容通俗健康,易学易懂,为群众所喜爱,许多农村都有“歌仔阵”、“歌仔馆”。锦歌进入城市后,改用南琵琶、洞箫、三弦、二弦等乐器,唱腔由原来的活泼、粗犷、豪放转为婉约柔细,姿势安逸。曲牌名称,由原来的“七字仔”改称“四空”,“大调”改称“五空”、“贝思”。演唱中有时插入几小节南乐,称“曲爿”。

锦歌主要分为农村、城镇和原始的月琴三大流派。农村的“堂”派有庆丰堂、庆贤堂、东音堂、锦云堂、一德堂、攀和堂;城镇的“亭”派有八乐吟、乐吟亭、集弦阁、盛音园、进德社;“月琴”派有长泰、华安、平和以及盲艺人的走唱(乞食调)和云霄的“四管齐”。

明末清初,随闽南人民东渡,锦歌在台湾落户。目前仍在台湾流传的有“牛犁歌”、“病囝歌”、“天乌乌”。台湾歌仔戏的音乐是在锦歌基础上融合当地民间音乐而成。同时,锦歌也随移居者在南洋诸地流行。1929年,漳州锦歌艺人陈丽水、林庭、赖耀山、王清吉、陈胶掠、朱亚、钟青、陈不得等应邀到南洋诸地演唱,以艺会友,并在新加坡兴登堡百代公司灌制唱片40多张。他们演唱的《陈三磨镜》、《审陈三》、《安童闹》、《无影歌》、《赌钱歌》、《大伯公歌》等非常受欢迎。

1950年,漳州市有锦歌社10多个,较著名的有龙眼营锦歌社、霞薰锦歌社、新桥锦歌社、东岳锦歌社和浦南锦歌社。1952年,龙溪县石码成立锦歌剧社,演出锦歌剧《孔雀东南飞》。1956年与1978年应中国唱片公司和香港东方唱片公司邀约,灌制唱片和录制卡式带发行国内外。20世纪60年代初文化部门组织力量挖掘锦歌传统曲本,至1963年共挖掘记录锦歌曲本26个,曲调150多支。改革开放以后,创作了许多新的剧目,如《思亲》、《寻祖》、《水仙情》、《台湾阿婆看女排》、《乔先生回漳州》等,参加省和全国文艺调演,获得多项奖。1983年,锦歌新秀王素华曾赴新加坡演出。20世纪末,各地锦歌社团多次集会观摩,加强艺术交流,锦歌表演艺术不断提高。

锦歌的表演形式为多人围坐演唱,同时分持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及木鱼、双铃等自行伴奏。

锦歌的唱腔风格大致要分为堂、亭两大流派。堂派主要流传在农村中,唱腔粗犷有力,曲调接受民间歌谣,擅长唱“杂念调”,旋律灵活,变化多样,每句后面都有落尾。亭派流行在城市,唱腔比较幽雅、细致,咬字分明,采用南曲的曲调比较多,使用的乐器和指法比较近南曲。

锦歌的曲调丰富繁杂,大体可分为四类。一类叫“杂念仔”、“杂咀仔”,唱腔近于念诵,自由活泼;一类是“四腔仔”、“五腔仔”,也叫“七字仔”、“大调”或“丹田调”,是锦歌独具风格的基本曲调;一类叫“花调”、“杂调”;一类是“顺乐曲”。

演唱形式为一人唱念,两人对答,三四人接着唱念,也有自唱乐队伴奏的。漳州市的围坐弹唱多,厦门有许多节目是站着演唱,并借助动作来表现。

锦歌使用的乐器有月琴、二弦、洞箫、南三弦、拍板等,也有以琵琶代替月琴,用品箫代表洞箫的,有的还加上唢呐。厦门地区演唱时,有用木鱼代替拍板的。

锦歌的主要曲目有四大柱:《陈三五娘》、《秦雪梅》、《山伯英台》、《孟姜女》,八小节:《妙常怨》、《董永》、《井边会》、《吕蒙正》、《刘永》、《寿昌》、《闵桢》、《高文举与玉贞》。抗日战争时期,产生了一些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曲目,如《长工歌》、《送郎参军》等。

漳州锦歌植根于民间大众之中,曲调优美流畅,唱词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锦歌是闽南最古老的民间曲艺之一,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把锦歌也带至台湾,并与当地民歌、调相结合,形成了“歌仔”,因此专家认为,锦歌是歌仔戏的“老祖宗”。锦歌与台湾歌仔戏的密切关系,使锦歌艺术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人民心灵的彩色纽带。锦歌是通过劳动人民(演唱艺人)根据各自所处的民族地域特点、历史文化传统积淀、群众的审美理想追求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语言特点而创造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同类推荐
  • 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主要内容分为悠久的岁时文化、岁时文化的四季等章节。岁时文化是与我们的文明相伴而生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生命力之强大,已成为与我们日常生活、意识、情感紧密联系又蓬勃律动的鲜活基因。岁时文化可以增进现代人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岁时文化的来源就是自然物候的变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踏青、元宵赏月、重阳辞青等,都是踏着自然的节拍进行的。重视岁时文化有利于我们审视自己,继往开来。
  • 中华民俗万年历

    中华民俗万年历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但是随着洋节日的冲击,国人对于自己传统佳节反而越来越不熟悉了,比如七巧节、鬼节,特别是传统的结婚习俗、生育习俗几乎被我们所淡忘。本书将中华民俗和中华诸神传说融为一体,让你将它们彻底了解清楚!
  •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本书是余秋雨“封笔”5年来出版的首部新书。在书中余秋雨一改以前学者身份,以老师的角色和十余名北大学子“课堂互动”来对话中国文化,并对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进行了新型的解读。业内人士称,该书也开启了中国文坛“散文式”文化通史的先河。
  • 中国名家看定南

    中国名家看定南

    《中国名家看定南》一书付梓,既是对定南改革发展的回顾,也是定南人民感谢伟大的党、讴歌伟大时代的另一种表达,更激励着我们在奋进的历程中以务实铸就辉煌,以豪迈续写新篇,定南的发展步伐也定将因有名家们的印迹而更加深远、更加铿锵激越。
热门推荐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tfboys之一生一世我爱你

    tfboys之一生一世我爱你

    常常出现甜文,来证明一个人的爱情生活,主角便是tfboys
  • 渡缘人

    渡缘人

    此乃一名萝莉呆孟婆和一位略带傲娇魔王的故事,这两个语言沟通都成障碍的家伙,只能用行动证明:我,爱着你。某男夺了某女初吻后:我才不是喜欢她!我只是试试而已!(内含超感番外×3!)(短篇小说)番外耗费了某作大量心血,请笑纳。
  • 入殓师灵异录

    入殓师灵异录

    见鬼实录之入殓师灵异录.
  • 神序之战

    神序之战

    他们是离神最近的五十人,他们被称为序列者。而五十个序列者中只有一个可以成神。一场偶然的车祸,一个看似普通但又不普通的人成为了第五十一号序列者。……“现在,序列之战,开始。”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想过普通生活的不算很普通的人,偶然进入一群变态里面,求生存的故事。(崩了崩了,作者驾驭不住带着新文跑路了,暂时暂个停,更期不定……)
  • 大小姐的神级高手

    大小姐的神级高手

    鼎沣国际指定接班人萧玫,这个外人眼中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千金大小姐,实则女汉子一枚,在一次不文明的行为后捡到一枚神秘的戒子,而戒指里突然跑出来一个土得掉渣却自认为很帅的男子楚云飞,说要做她的贴身护卫。
  • 九品护卫

    九品护卫

    苍域护卫分九品,九品为尊,一品最末。萧氏护卫一族血脉传人萧辰,意外继承了千年魂宗衣钵,被纳兰家族大小姐钦点为嫡系随行护卫,造就了苍域护卫史上最闷作的一朵绝世奇葩。
  • 摘星

    摘星

    韩绮偶然得到了一面镜子,镜子那头是一万年前的世界。于是韩绮通过那镜子认识了师门所供奉的远古真神。最大的问题是,那位真神那会儿还是个好奇宝宝天真无邪正直好少年。
  • 狂傲女丞相:凤隐天下

    狂傲女丞相:凤隐天下

    她本是前朝公主,倾国倾城,复国大计使她化身偏偏公子,一朝坠入朝堂,万劫不复。青梅竹马的恋人为他化身修罗,却深情不悔。温润如玉的景王为他不惜身染龙阳,一生孤注。而那个嗜血的帝王,将她玩弄于鼓掌之中,利用手中的权利将人囚禁,利用霸道的温柔将她粉碎。他说:“苏漫,你最好乞求上天别让我找到你。”
  • 荒族猎人

    荒族猎人

    自古以来,灵寰大陆上的人类与荒族纷争不断,荒族称霸,而人类更有斩杀荒族的强者,他们,则被世人称之为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