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甘肃编号:Ⅴ-19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武威市、临夏市
“贤孝”是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民间曲艺说书形式,按地区分为凉州贤孝、河州贤孝、青海贤孝。
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主要流行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乡及毗邻的古浪、民勤和金昌市永昌县部分地区。相传是由清朝年间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一位姓盛的落第秀才所创立。由盲艺人们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一代代流传下来。
凉州贤孝的音乐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唱腔曲牌,吸收了凉州杂调和地方民歌的丰富营养,充满着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曲调流畅,富于变化,即兴性很强,能生动形象、活脱逼真地表现各种故事人物。诵词之间,有间奏和过门。凉州贤孝有专门的曲调,演唱时,先调弦,尔后拉“过门”,用八谱儿起调,再变换调子,不过,它的调子依其不同内容而定,有的一调到底,有的中间换调,若有凄悲内容,则用散板。
凉州贤孝以瞎弦为主要载体。作为民间艺人,瞎弦学艺比常人多了几分艰辛。瞎弦学艺主要靠耳听心记,所以“瞎子不念书靠死记”的俗语颇为流传。过去瞎弦拜师傅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先由中人作保,再领至师傅处,师傅一摸额、二摸手、三摸脚板,额宽手细脚板硬才能过关。额宽者头大,头大则聪明;手细者有质感,弹三弦时上手很快;瞎子吃百家饭走千家门,脚板硬才能走南串北。第二关考听力和悟性,师傅先唱一段,拜师者必须在单位时间内诵读熟背,尔后放声亮嗓,这在考较音质和音色。
凉州贤孝该唱则唱,该说则说,唱白杂糅,有的曲目唱白是固定的,有的则根据听众的情绪调整。瞎弦的耳朵在随时捕捉着听众的反应,若有打呵欠或杂乱交谈者,瞎弦则立即改变所唱的内容,加重手劲的同时也加重唱词,这样的调正很快能端正听众的态度,所以贤孝能具有永久的魅力,其不断杂糅或取其他民歌的成分或有意加工,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河州贤孝又称“河州唱书”、“贤孝弹唱”、“河州三弦善书”、“临夏贤孝”、“河州调”等,是流传在甘肃临夏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其曲调古朴,唱词动听,深受汉族和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群众的喜爱。
凉州贤孝的语言植根于“河州话”的肥沃土壤中,诙谐幽默,通俗易懂。唱词的字数灵活多变,以七、十字为多见,也有四、五字或十多字的。情节的繁简变化常使停顿的句数多少不一,字数、句数的即兴增减是一大特征。“贤孝”的音调为曲牌联缀形式,属吟诵性的唱腔。
贤孝艺人
河州贤孝的传统唱本很多,多是艺人们据书编唱,世代流传的。他们把表现国家兴亡、忠臣良将的唱本叫“国书”,如《伍子胥过江》、《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西游记》、《包公案》等。反映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男女爱情等的唱本称为“家书”,如《孟宋哭竹》等二十四孝的故事及《花亭相会》、《老鼠告猫》等。盲艺人们对亲身经历的社会重大事件也及时反映,他们创编演唱的《老撒拉》、《尕司令打河州》等流传甚广,其中虽有偏颇之处,但对了解当时的情况,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