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贵州编号:Ⅳ-83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黎平县
侗戏,侗族的戏曲剧种。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区。
侗戏是侗族文学、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是我国戏曲中的一个独立剧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剧种。由于受贵州花灯、桂北彩调的影响,侗戏的唱词十分讲究音韵,其尾韵统一,腰韵严谨,主要曲调有“平板”、“哀调”。“平调”是上下句结构,多用于叙事。而“哀调”是由侗歌中的“哼歌”、“格以琴”等演变而来的,节奏自由,旋律哀怨,适于表现悲痛的感情。
茅贡侗戏的音乐格调别致,曲乐都有浓郁的侗族民间山歌色彩。它由唱腔、乐器和打击乐三个部分组成。唱腔分为平板、哭腔、仙腔,平板为上下句结构,前有引子,上下句之间有过门,最后一句末尾有“依呀哟,呀依哟……”的台后伴唱帮腔,主要用于叙事演唱。乐器的曲牌分为闹台调、转台调二类,伴奏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牛腿琴、侗笛、手风琴等。打击乐有鼓、锣、钹、铃等。乐队一般由八人组成,分坐在戏台的两边,随着演员的唱腔而进行伴奏,旋律合谐,悦耳动听。
侗戏的戏腔和歌腔都是用大嗓演唱,词句的长短,侗语的音韵变化,影响着腔句长短和旋律的变化。侗戏的唱腔,多用侗语演唱,有的地方也用地方方言——汉语演唱。侗戏演出侗戏的角色行当有生、旦之分,但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行当名称,只有丑角有比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戏中的丑角,多扮演各种诙谐或狡猾的人物,在剧中的主要任务是插科打诨、活跃气氛,没有本行的当家戏,表演上比较自由、比较夸张。侗戏传入湖南的初期,乡村不准女孩上台演戏,所以有一段时间侗戏没有女演员。后来编演现代戏,随着剧情的需要,逐步加入了女演员。
侗戏流传的剧目较多,来源也比较广。侗族广为流传的琵琶歌、民间故事和汉族故事,都是改编侗戏的素材。汉族戏曲剧目,也经常被改编和移植成侗戏。根据侗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有《珠朗娘美》、《刘美》、《金俊与娘瑞》等;根据汉族故事改编的剧目有《陈世美》、《梁祝姻缘》等;历史故事剧有《吴勉王》、《李万当》等;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有《生死牌》、《十五贯》、《白毛女》等;创作的现代剧目有《团圆》、《二十天》、《一个南瓜》、《杨娃》、《好外孙》等。这些剧目故事情节与其它剧种的剧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结构与格式却按侗戏的特点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