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23700000004

第4章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早环境,其中的主要成员将直接影响孩子心灵发展的健康,尤其是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可见父母的言行、谈吐、待人接物、处事态度,甚至举手投足,将都会影响孩子人格的自然形成,所有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格格不入的言行必须及时纠正,严格规范。所以针对一些孩子出现的问题的综合分析,仅凭某一组织如学校,或某一个人的单向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靠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改善他们的家庭环境。

第一节 家庭氛围与邻里关系

1-1 家庭概念和家庭功能

要研究家庭氛围首先必须对家庭的概念作必要的了解。家庭的性质是什么?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情投意合、彼此爱慕的青年男女,通过一定的手续和仪式,结为夫妻,组成家庭,生了孩子,共同扶育,直至长大独立。这样的一套活动和制度,大家都很熟悉,在普通人的眼里,往往并不引起特别的注意。殊不知,就是在这熟悉的、习以为常的婚姻家庭制度里面,深埋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1884年第一版的序言里写道:“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恩格斯的这段话,是对社会进程的高度概括,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社会现象的本质分析。这就是说,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家庭,对社会的发展不是无关的,它是影响着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一个个的家庭虽小,但它同整个社会的联系却十分密切,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1-1 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根据摩尔根的研究,家庭是从杂乱性交关系的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也就是说,处在童年时期的人类,实行着一种毫无限制的性交关系,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家庭存在。摩尔根指出,家庭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

血缘家庭。这是家庭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同辈份的男女互为夫妻、没有近亲限制的群婚制的低级形式。在这种形式的家庭范围内,同胞兄弟姊妹间的相互性关系,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而被视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它只是排除了不同辈份之间的婚姻。

普那路亚家庭。处在这一发展阶段上的家庭,已经禁止近亲的兄弟姊妹之间的性生活,最后逐步发展到也禁止旁系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它是群婚制的高级形式。摩尔根说这是“自然选择原则”的胜利。恩格斯也指出,限制血亲婚配的历史的进步,实行普那路亚家庭制度的部落,发展“一定要比那些依然把兄弟姊妹之间的结婚当作惯例和义务的部落更加迅速,更加完全”。

对偶家庭。它是从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的过渡。这种家庭的特点是: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而他对于这个主妻来说也是她的许多丈夫中的一个主夫。这是成对的配偶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同居现象,但又不是十分牢固的家庭形式,双方婚姻关系很容易被一方撕毁。

上述三种家庭形式大体上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原始社会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相联系。

一夫一妻制家庭。恩格斯认为,这种家庭是在野蛮时代的中级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对偶家庭中产生的。这种家庭与对偶家庭的不同地方,一是按规定一个男子只能拥有一个妻子,二是彼此的关系要牢固得多,不能由双方任意解除。但应当指出,一夫一妻制仅是对普通大众而言的。在私有制的社会里,对在经济上或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的人来说,从来都有例外。恩格斯写道:正是奴隶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正是完全受男子支配的年轻美貌的女奴隶的存在,使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它的特殊的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这种性质它到现在还保存着。

以上是关于历史上家庭的起源和发展的简单的回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情况肯定比这还要曲折复杂得多。但总的说来,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两性关系的性质,婚姻及家庭形式的一切变化,都是受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关系的性质所制约的。

旧中国的婚姻和家庭。1949年前的旧中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前的中国,实行的是一种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这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婚姻家庭制度是一种包办、买卖的婚姻制度。人们的婚姻是没有自由的。

1-1-2 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婚姻家庭

社会主义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由于消灭了私有制,实行了“双职工”制,这就从根本上铲除了“大男子主义”和“金钱关系”所依赖的男子掌握财权的基础,从而保证了男女双方的平等地位和自由结合,为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创造了条件,这是在家庭关系上的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不久,1950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婚姻法,明确地宣布废除一切封建的婚姻家庭制度,提倡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代替,不允许买卖婚姻。在家庭里确定了男女平等的地位,形成了互敬互爱、团结互助的新家庭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修改通过的新婚姻法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孩子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新婚姻法所规定的这些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的优越性。它使传统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只是在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妇女得到彻底翻身解放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的。

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不仅使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对家庭结构即人员的组成带来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着世代同居的大家庭。这里所说的大家庭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从世代上讲,祖孙三代的家庭居多,四世同堂、五代同堂的家庭都有;二是从每一代的人数上看,已婚的同胞兄弟和他们的妻子儿女都住在一起,人口众多。这种人多代多的大家庭是同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文化状况直接相联系的。封建的财产所有制是几代人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存在的社会前提。反映在思想意识上就有所谓“多子多福”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反过来又影响着家庭人口的生产。

解放以后,家庭的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不必说四世同堂、五代同堂的大家庭的现实生活中已很难找到,就是三代人在一起生活的家庭也越来越少。这是因为我国提倡晚婚晚育,一个人活到能看见重孙,已经很不容易,所以很难出现四代同堂。至于三代同堂家庭的减少,那是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子女长大在经济上可以独立,不必依靠父母的财产过活,所以子女成年结婚后,就分别建立家庭,无论城市或乡村,都有这个趋势。因此,目前父、母、子三角结构的两代人家庭逐步增多。就城市的职工来讲,女儿出嫁,儿子结婚,各处一方,自立门户,住在工作单位的宿舍,生活工作两方便,同时也减少代际间的不必要的纠纷。就农村来说,子女婚后分居,另起炉灶,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年迈的老人虽由子女赡养,但不一定采取同居的形式。此外,由于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也使每个家庭的人数减少,所以将来的夫妻家庭以三口人居多,三代同居的家庭也不过是五口之家。

以上所谈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关系及其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表现。

1-1-3 家庭的功能

家庭的功能是受家庭的性质和结构制约的。《红楼梦》里荣、宁二府的家庭和刘姥姥的家庭功能是不一样的,中国1949年的农民家庭和现代农民家庭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在远古时代,家庭是一个具有生育、扶养、生产多种功能的社会群体,除生育这种最基本的功能以外,其他功能则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不同性质的家庭,也有很多变化。但是概括起来,家庭的一般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生产功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财产归家庭所有(实际上是归家长所有),因此家庭也是生产单位,它担负着生产供自己家庭成员消费的生产资料,并生产与别的家庭交换的产品。家庭的这种生产功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尤其显著。社会上的产品差不多都是从小农和手工业者的家庭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出现使生产社会化,用工厂、农场生产代替了家庭生产。家庭的生产功能大大减弱,有的甚至消失,如无产者的家庭就是如此。但是从总体上看,无论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法律规定上,家庭的生产功能并没有完全取消,如一些家庭经营的商店、餐馆、作坊、小农场等,这些家庭仍然是一个生产单位。社会主义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工农业生产虽然已经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化,但从我国当前在农业上实行恢复和扩大农村乡村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逐步实行各种形式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的情况,说明家庭的生产功能的历史性作用并没有完全消亡。此外,在城乡都还有少量的个体劳动者,这样的家庭仍然是一个生产单位。总之,家庭的生产功能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的社会化,而不断减弱,但是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不会消失的。

抚育和赡养的功能。人口的再生产,即生育后代完全是家庭的功能,是任何其他组织形式不能代替的。人口的再生产是在生物规律的基础上发生,而有经济、法律、道德等社会因素参与其中的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必须在家庭中进行,是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制约的。人口生产的先决条件是男女结合,而男女之间的性行为是受法律规范的指导和控制的。一般地说,只有结婚组成家庭以后,男女之间的性行为才被社会认可,才被认为是正当的、合法的和道德的。所以男女只有结婚组成家庭才能生育子女,否则生育是不合法的。人口生产之所以必须由家庭来承担,还在于人有一个相当长的生活依赖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生活不能独立,必须由父母来抚养,包括养育和抚爱,这是生理上和感情上的需要,这就决定要有一个稳定的家庭来承担此项任务。父母有抚育子女的责任,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我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敬老、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制度应有的道德风尚。

满足性生活的功能。性行为是人的生物本能,这种生物本能在文明社会里受到了社会的限制,就是说不是随时随地和任何异性都可以发生性行为。性行为被法律、道德、舆论等多种因素控制在夫妻之间,所以只有结为夫妻,才能有性生活。并且人的性生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没有爱情的性行为是低级的、不道德的。而爱情具有排他性和专一性,这种排他性和专一性需要法律上的保证,所以也只有结为夫妻,才能有正常的性生活。因此家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满足性生活。而正当的性生活的满足,对人的性格和健康的发展,对工作与劳动都是有益的。所以家庭的这个功能也是一个社会功能。

教育功能。家庭一直是人的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场所。人的社会化最初的阶段,是在家庭中进行的。从历史的发展看,家庭所发挥的教育作用,虽然由于教育工作的社会化,而有所减轻,但家庭至今仍不失其为一个具有重要教育作用的单位。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任务虽然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也确认家庭是教育后一代的重要阵地。家长与家庭密切配合,进行教育,使孩子、青少年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因此,家庭的教育功能也是法律规定了的。

消费功能。家庭是一个消费单位。家庭成员的收入汇集在一起,统一计划,统一管理,满足全家人员生活开支的需求。生活资料的消费,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因此搞好家计调查,了解家庭消费的情况和发展趋势,对于安排生产、分配和交换,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休息和娱乐的功能。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文化娱乐设施已经社会化。然而这个发展趋势并不能代替家庭作为个人休息和娱乐场所的功能。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紧张繁忙的一天工作会使人感到身体疲劳,精神怠倦,可是一跨进家门,那熟识的房宅,轻松的气氛,与亲人团聚,对体力的恢复,情绪的调节,都有莫大的帮助。另外,近年来家庭电视的迅速发展,又为家庭的文化娱乐增添了新的内容。

总之,注意正确地调节和发挥家庭的上述几项功能和作用,在目前阶段来说,对促进我国安定团结,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家庭环境氛围与心理健康

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这是一个很基本的条件,但这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父母之间的吵架、攻击、挖苦,甚至大打出手,将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无可弥补的伤痕,儿时伤痕可能一生都不会抹去,一个在冷淡争吵中长大的孩子,会形成性格上的缺陷。

家庭气氛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非常重要。一位美国学者为了探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和家庭究竟有哪些最迫切的要求,走访了20多个国家,对1万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各异的学龄孩子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惊异: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经济、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却很关注自己的家庭精神生活。这位学者总结出各国孩子对自己父母的最重要的十条要求是: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对每个孩子应一视同仁;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孩子失信或撒谎,说话要算数;父母之间要相互谦让,不可互相责备;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亲密无间;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对孩子不能忽冷忽热,更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家里应该尊老爱幼,决定全身的事应该征求全家人的意见;家庭要重视文体活动,星期天要到户外玩半天;父母有缺点孩子也可以批评,应该欢迎孩子提不同意见。

从这十条要求中不难看出,孩子最关心的是家庭气氛和对他们采取的态度。他们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在这种良好的家庭中生活,最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1-2-1 什么是家庭心理氛围

卢梭在谈到家庭教育的问题时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

氛围是指笼罩在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氛围或情调。家庭心理氛围是洋溢在家庭这个特殊环境中,以父母的情绪感染为核心,通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养等反映出来的、由家庭成员的感情、兴趣、爱好、态度、行为等综合而成的心理时空,表现为个性化的家庭情调和气氛。

有良好的心理氛围的家庭,一般表现为夫妻关系和谐,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对孩子给予真诚和理智的爱,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志趣相投,态度和善,思想活跃,心理相容,反映出互爱的高尚情调和积极向上的气息。

父母的情绪对家庭心理氛围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核心家庭中,父母由于种种因素形成积极的或消极的心境,然后将这种心境投射于孩子,使孩子感染与父母同样的心境,而且彼此间相互强化,形成家庭心理氛围的反馈和网络结构。如果父母二人的情绪不一致,则孩子的心理调适就比较困难,久而久之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1-2-2 家庭心理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影响孩子的认知。孩子认识客观世界需要有安定的环境和外部的激励,家庭心理氛围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家庭所提供的上述条件的优劣。在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中,孩子的学习不受干扰,宽松的学习空间能使孩子的思维顺畅,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父母的经常关心、启发和各种形式的激励,会使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由于父母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和执着追求所形成的勤奋好学的家庭心理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从而使智力和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

影响孩子的情感。孩子的情感是脆弱而多变的,他(她)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怀,特别是学龄前孩子和学龄初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直接的爱,表现为需要父母亲切的话语和身体的接触。在孩子不安、恐惧时,表示安慰;在孩子进步时,表示称赞和鼓励;在孩子痛苦时,表示安慰和同情;在孩子委屈时,表示理解。总之,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音容笑貌、亲切话语所创造的对孩子充满爱的氛围,会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心情舒畅地感受父母关爱的幸福。日久天长,孩子会以同样的爱心回报父母,这会使他的情感世界不断地丰富。

影响孩子的品质。品质是一个人个性的道德侧面。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孩子长期置身于某种道德氛围中,可能产生与家庭同样的道德心理。这是因为孩子小,知识少,缺乏道德评价能力,往往服从父母的权威,以父母的判断为自己的判断,并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表现出一定的品德行为。另外,父母是否以身作则,对形成孩子的品德具有更直观的心理意义。

影响孩子的健康。家庭心理氛围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的健康,而且也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长期生活在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中的孩子,心情愉快,兴趣广泛,性格开朗,喜欢交际,他们的自身器官发育和新陈代谢良好,生活休息有序,加之适度的体育锻炼,体质会不断增强。相反,长期生活在不良家庭心理氛围中的孩子往往会过度焦虑、心情压抑、自我封闭、思维不灵活,甚至会存在心理障碍,由此会造成孩子饮食不足、思维不灵活、身体各部的机能不能发挥最佳水平,影响身体发育。

1-2-3 家庭教育氛围

要创设温馨愉快的氛围。家庭中温馨愉快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解除外界给予孩子的压力和紧张感,使孩子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愉快。因此,家长要坚持平等、民主、正面教育的原则。家人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多关心孩子,让孩子从家庭中得到极大的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创设整齐、美观、舒适的生活环境。住房不论大小,都应布置得整齐美观,使人感到舒适。房间里光线要充足,色彩宜柔和协调。写字台应放在窗前光线充足明亮的地方,有利于学习。床应放在光线较弱的地方,有利于休息。如果父母与孩子同居一室,在布置房间时,应给孩子留下一个小天地。衣物、书籍等放在适合孩子取用的地方,并且让孩子自己布置,培养孩子爱美的心理,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形成良好的学习型家庭的人际氛围。根据梅奥教授的人际关系理论,职工士气、生产积极性主要取决于社会心理因素,取决于职工与管理人员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是否有融洽的关系,而物质环境、物质刺激只有次要意义。由此可见,人际关系在家庭中占了多大的作用。作为家人,能互相关心,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能认真聆听他人的倾泄不满,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帮助,提一些建议,对问题就有了一个缓解作用,甚至能予以美满的解决。而大家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就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夫妻关系、父子(女)或母子(女)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友好、温暖、合作、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家庭人际氛围。

年轻的父母们,当你们认识到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如此重要作用之后,你们应该做何打算?良好的家庭气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全靠你们精心地去创造。

1-3 邻里关系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正说明邻里关系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很大。我们还是先弄清邻里的含义。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邻里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群体。邻里是依靠地域这个自然条件,如房前屋后,左邻右舍,经久相处,友好往来,逐步形成的一个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街坊邻里作为社会的一个初级群体,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有过普遍意义。当前,在不同国家和社会里,情况不完全一样。比如在美国,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社会都市化的历程,人口的频繁流动,传统街坊邻里结构遭到了破坏。但是邻里的群体形式在农村和小镇上还可以看到。

1-3-1 邻里的历史和我国当前的邻里状况

同姓聚居是以血缘为基础,加上地缘关系所形成的;而杂姓混居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前者发展较早,后者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上的产物。这些都称为邻里。一般地讲,在人类历史还在原始公社制度时期,在一夫一妻的个体家庭和私有制度确立以前,没有今天意义上的邻里,因为住在一起生活的都属同一个氏族公社的人,彼此是一种血缘联系。杂姓邻里关系的出现是在氏族公社瓦解以后,由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经营逐步打破了以往氏族部落的生活空间,开始了迁徙、杂居,形成了农村公社。这时农村公社的成员,已不是同一血系的子孙,而是一些不同姓氏的家庭住户,彼此并不一定有血缘的联系,只不过互为邻里,共同经营为集体所有的周围土地。邻里作为地域的群体而不是血缘基础上的单位,可以说是在这个历史阶段上开始出现的。如果说农村公社时期的邻里尚有共同使用的耕地或牧场,那末随着农村公社的最后解体,邻里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

由不同姓氏的人家住户组成的邻里,比起同一姓氏成员的血缘公社,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因为这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来自不同氏族部落的个体家庭,带来了各自的生产经验,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另一方面,不同血统的人住在一起,也便于通婚,无形中为人口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城镇社会,因行业或经济状况不同而划分成许多居民区。每个居民区里住着经济状况大体相同的住户,他们基本上是属于同一阶级或阶层的人,天长日久地住在一起,生产和生活上发生了联系,结成了邻里关系。这不仅在生活比较安定的年景人们可以互通有无,彼此帮助,而在遇到天灾人祸和战争时期,守望相助的邻里结合就显得更加紧密。

现在城市的状况与历史上已有所不同。如前所述,在像美国这样社会的许多城市里,传统的邻里基本上已经消失,不易看到。而在像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里,由于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关系,邻里在农村和小镇上还是很重要的社会群体,在城市里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比如近数年来由于高层住宅的兴建,原来不相熟悉的人家,搬入高层单元住房,一个单元内自成一套生活体系,户与户之间的联系很少,邻里之间已经不象过去那样亲密了。

1-3-2 邻里的社会功能

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农村中的邻里和城市中的邻里关系有所区别,大城市的邻里与中小城镇的邻里情况也不完全一样。一般地说来,农村中的邻里比城市中的邻里在许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功能要大,作用要强。

生产互助的作用。不仅在生产力低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里,邻里间以某种方式进行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就是在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是采用手工和体力操作的条件下,街坊邻里的各种形式的生产互助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国农村过去进行的互助合作化运动,就是以邻里的关系为基础建立互助组、成立合作社的。公社化以后组成的生产队也多是照顾了邻里基础。因为居住的集中,人们的熟悉与了解,加之土地的连片和其他便利条件,以邻里关系为基础组织生产是切实可行的。当前在我国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这就更加需要发挥邻里的生产互助作用,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生产出更多的农副产品。

生活服务的作用。邻里组织对人们日常生活所提供的广泛服务,在城市街道居民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它反映了城市居民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我国城市区一级政府下设有街道办事处,它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办事处下设居民委员会,它是自治性的群众组织,是我国当前城市居民的最基层组织。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通常是居民群众自己挑选的,一般由退休干部和退休老工人担任。他们组织居民互助互济,解决居民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治安保卫,还有的代办储蓄、代买副食和日常生活用品,排解居民纠纷等等。总之,他们的工作范围很大,服务项目也很多。据一些个居委员会的情况调查,他们的服务项目计有50多个,其中包括为困难户送煤、收水电费等日常生活小事。这就大大减轻了一些双职工以及部分老弱病残户的实际困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青少年在成长发育过程中,要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负有较主要的责任。但街坊邻里这个初级群体,小而熟悉的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也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街道居民组织待业青年就业,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在青少年开展“五讲四美”的活动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据《北京日报》的一篇报道,哈尔滨市1981年5万名青少年组织了近万人“贴心人”小组,帮助了一万多个孤、老、寡、伤、残、和盲、聋、哑人,为他们买粮、送煤、代购蔬菜、拆洗被褥、打扫卫生、挑水劈柴、修缮房屋、帮助有残疾的学生上下学和补习功课,为失去父母、生活能力差,又无人照顾的青少年料理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总共有一百个优秀“贴心人”小组得到共青团哈尔滨市委的表彰,赞扬他们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做出的贡献。

1-3-3 邻里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分析。社会心理学把人际关系定义为,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交往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邻里关系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处理好邻里关系可以为在更大范围内处理人际关系打下基础。有关人际关系的几个概念,我们需要去把握。

人际认知与人际吸引。人际认知包括:体态认知,体态和颜面是人际认知的接口;表情认知,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际认知;目光认知,是对整个心态的认知。由于以人为对象的知觉的特殊性,又由于青少年自身存在着认知的表面性、片面性,思维的肤浅性,以及归因的标准掌握不准等弱点,在班级人际认知中往往会产生偏差,比较多见的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心理定势和刻板印象等五种。交往双方,除认知因素外,还有情感因素维系着。个人能否被他人乐于接纳、相容,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亦即反映为人际吸引的心理问题。造成人际吸引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个人品貌上的吸引力,包括长相、性格和能力诸因素。二是人们相互谐调上的吸引力,主要指相近性、相似性、相悦性和相补性等因素。如能把握人际认知和人际吸引的因素和特点,就能正确判断孩子的人际关系现状,从而有可能正确指导交往,调节不融洽的人际关系结构。

交往态度和交往行为。交往态度由交往的认知、情感和意向等成分组成,是交往行为的准备状态。它是孩子以同学、老师等社会成员为对象的实际交往的中介环节。交往的态度越是坚定,对孩子的实际交往行为影响力就越大。而交往态度的坚定性与构成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的深刻性、正确性和强烈性有密切关系。要使交往态度对交往行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还要使构成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协调一致。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分化。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按交往的深浅可划分为:表面接触阶段——人际关系建立的初期,交往较多的是角色性的接触而非情感上的融合:伙伴互惠阶段——人际关系建立的中期,以共同活动为中介,彼此成伙伴互相帮助而融洽相处,从而结成互惠关系;友谊阶段——人际关系建立的后期,以思想上激励、学习工作上关怀为基础建立的一种最可珍贵的形式。

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据一些学校的了解,一个班总有几个甚至几十个非正式小群体。它们与班级、小组等正式群体相比,人际关系有几个明显特征:一是自发性: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出于个人的某种精神需要或物质需要的满足,自愿结成小群体;二是相似性:它以相近的心理特征和共同的心理需求为基础,自然组合而成;三是相容性:成员彼此以感情为重,心理相容,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四是一致性:它具有很强的群体意识、群体压力和不成文的规范,对成员的思想言行有着很大的影响;五是畅通性:成员间信息传递灵敏,彼此之间思想交流畅通;六是权威性:其核心人物有权威,对其他成员的心理吸引和心理影响力很大。非正式小群体,按其与班级的组织目标一致性程度区分,可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破坏型等。家长一定要把孩子在班级的非正式群体视为理解孩子的重要渠道,接受教育的重要单位,塑造和改造孩子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 父母的影响和家庭环境的综合影响

2-1 父亲的影响

20亲》为题,专门讨论了做父亲的准则,随后还议论过要创办一所“父范学堂”的事情。怎样做父亲这在今天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和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2-1-1 父亲心理健康对孩子影响大

新的研究表明,同一个内心稳定的父亲生活在一起能够帮助减少母亲心理问题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同心理有问题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与同心理健康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相比,会产生更多的行为或情绪方面的问题。然而,根据《孩子与青少年医学档案》中的研究资料,研究人员发现:在只有母亲心理不健康的家庭中,孩子出现问题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这意味着如果父亲心理健康,母亲心理有问题不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各种相关的研究也提出这样的观点:毫无疑问,父母亲都身心健康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但是父亲的身心健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前,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母亲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影响方面,那些研究表明,如果母亲情绪抑郁,那么她的孩子出现抑郁、行为问题和哮喘病的概率会很高。那么父亲是否能够调节这些抑郁的母亲带给孩子的影响呢?为了得到答案,凯恩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对822名3~12岁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进行了研究分析。

研究人员通过让这些父母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测量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如,是否他们感到绝望、沮丧、没有价值或非常不安等。调查人员发现:如果父母心理都不健康,他们的孩子更容易有行为问题,包括欺骗、撒谎、欺负弱者、容易冲动、具有破坏性。父母心理不健康还会增加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概率,如过于焦虑、感到沮丧、总是担忧或恐惧。然而,如果孩子生活在只有母亲心理不健康的家庭中,那么他们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会明显降低。

凯恩博士解释说,父亲可以通过支持母亲和帮助照料孩子来缓解母亲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健康的父亲可以有好的健康基因遗传给孩子。对父亲而言,如果他们的妻子有精神疾病,那么他们应该确保他们的伴侣得到她们需要的关怀,与此同时也要照顾好他们自己的健康。

2-1-2 画家汉斯受父亲的影响

汉斯生活在小镇的尽头,一家人似乎相处得亲密和睦。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在他的浅意识里,对父亲的感情是淡漠的。父亲那只瞎掉的眼睛,带给他的是永久的耻辱。他始终无法明白的是,母亲美丽贤淑,而且受过高等教育,有着极好的艺术修养,为何偏偏会爱上这样平庸的男人?

母亲对艺术的热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曾经亲眼目睹过母亲虔诚地将两幅装帧精美的画挂到厅堂的墙上,入定般地久久端详着。那是当代著名画家乔森的作品。他的画风与之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是他自己也无法解释清楚的。无法理解的还有母亲是如何得到这两幅画的,要知道乔森作画有数量限制,而且价格不菲。他有时甚至幻想乔森就是自己的父亲,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他的父亲只是一个瞎了一只眼的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而已。

他从小就显露出绘画天赋,他一直认为这是母亲的艺术细胞遗传给他的。他的画技是同龄人无法企及的,这是他引以为豪的资本。不久前,他的一幅作品在省里的比赛中获得大奖,学校将为他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他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希望她能参加颁奖仪式。母亲也高兴地说,噢,很不错嘛!你的父亲一定会很高兴的。就算你不说,我和你父亲也会去的。他摇摇头说,你一个人去就够了。母亲的脸色就黯淡了下来,惊诧地问这是为什么?他没有明说,事实上他是害怕父亲的模样暴露他的弱点。他在同学的面前虚构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父亲。他只是淡淡地说,父亲最近很忙,况且有一个人去就足够了。母亲愣愣地盯着他,幽幽地说,你是嫌弃你父亲了。他不置可否。母亲的眼里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忧怨。他的心陡然一惊,忙将视线移向窗外。他从未见过母亲这种眼神。他知道自己伤害了母亲的心,母亲一直是很深爱父亲的,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

最终父亲是没有一起去的。在颁奖仪式上,母亲的端庄和理智的发言为她赢得更多的掌声。回家的路上,他兴奋地说个不停,母亲则沉默无语。终于,母亲停了下来说,汉斯,刚才你为什么当着大家的面撒慌说你的父亲出差了。他满不在乎地说,我只是随便说说而已,不然他们一定会问个没完没了。母亲怔怔地看着他,眼里有一股说不清的悲哀。良久才叹了一口气说,汉斯,我现在必须告诉你一件事情,如果再继续隐瞒下去的话,可能会深深地伤害到你的父亲。你知道你父亲的眼睛是怎么瞎的吗?汉斯摇摇头,他自己也无法想象这些年来竟从未问过这件事。

母亲缓了一下口气说,你3岁那年摔了一跤,把左眼角膜弄坏了。你父亲就毫不犹豫地将一只角膜捐给了你。汉斯顿时呆住了,声音有些颤抖地说,你说的不是真的吧,这怎么可能?母亲盯着他的眼睛说,难道你连我的话都不相信了!这件事是你父亲不让我告诉你的。

两人慢慢走着,怀着沉重的心事。快到家的时候,母亲开口了,还有一件事你一定也不知道,你的父亲就是你最崇拜的画家乔森。汉斯惊得瞪大眼睛,你说什么,我不信!母亲淡淡地说,这也是你父亲不让告诉你的。你不信可以去问问你的老师。汉斯将奖品一股脑儿塞到母亲怀里,拔腿就朝学校的方向飞奔。面对他疑问,老师微笑地说,既然你母亲已经告诉你了,我也不隐瞒你了,你的父亲的确就是大画家乔森。顺便告诉你,我也是你父亲的崇拜者。你父亲的才华和勇气是少见的,他是一个真正伟大的人。

汉斯激动得不能自已,他急步回家,父亲却不在。直到第二天中午,父亲才疲惫的回来。汉斯迫不及待地说,父亲,我有一件事想问你。父亲将外衣挂在门后的衣钩上,说,汉斯,又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他摇摇头说,我只是想弄明白一件事情,你是不是大名鼎鼎的画家乔森?父亲愣了半晌,然后微笑地抚摸他的头说,你怎么会突然问这样的问题呢?汉斯就知道父亲真的就是乔森了。那么你给我题个字好吗?汉斯说着就从绘画桌的大抽屉里拿出那幅获奖的作品。父亲看了他片刻,拿起桌上的笔在画的左下角挥毫写下几个字:“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然后紧紧地抱住汉斯。

许多年后,乔森死了,汉斯成为杰出的画家。人们在赞叹他高超画技的同时,总念念不忘他宽容和博爱的情怀。

2-1-3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学习做人的初始阶段。人的个性和优缺点大多是在这时奠定了基础的。

家庭、教育机构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少年孩子成长的三大环境因素,但对婴幼儿来说,家庭是对他们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首先,血缘关系、亲子之情对孩子发展提供了最强烈的情感氛围,因而父母的教育、影响最易感染幼小子女。再之,父母与婴幼儿朝夕相处,关系密切,他们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以及教育观点、教育态度与教育行为等,也都制约着孩子发展的方向与质量。因此,人们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严厉管教论。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观念。其实,长期处在父母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幼儿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无主,有些则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自然成熟论。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概不过问的教养态度。这种忽略型家庭中孩子就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私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身教”很重要。不要以为当家长给孩子讲“道理”或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在教训他们的时候才是在进行教育。其实,幼儿可塑性极大,模仿性极强,他们在家中时时处处都在接受着良好的或不良的教育。幼龄孩子主要是在模仿中进行学习的。在家庭中,父母便是他们模仿的主要目标。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以身示范,教育孩子怎样做人。“身教重于言教”,对于幼儿家长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幼儿期的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孩子的眼睛时刻注视着自己的父母,并一步一趋地以父母为榜样学习做人。

2-2 母亲的影响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太重要了。一位母亲的教子观含有深刻的哲理,她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素质教育是孩子持续发展的基石;培养创造性是家庭教育一项内容。

当一个好妈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2-2-1 母亲的影响

当今家长为何多自认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失败”?探讨这方面的原因将有助于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在网上有这样一个事情,对认识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帮助——“我是一个失败的妈妈”!一位母亲的呼声,为什么会引来那么多的回应?参与讨论的每一封邮件,无不承载着母亲对孩子的关爱,然而隐藏于其中的,却是沉重。当社会上贴着“失败”标签的妈妈越来越多,当某个家庭的个体情况成为众多家庭的缩影,令人很难不停下来去反思。

失败的妈妈的问题就出在总是习惯于点击孩子的痛处。我们知道,学习可以说是许多孩子的痛点,因为成绩拔尖的人毕竟是少数。但现在的妈妈,总是习惯于去点击孩子的痛处。时间长了,孩子和妈妈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一位心理学家在参与亲子活动和心理讲座时,接触过许多的母亲,他发现不少的母亲都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孩子的学习上。一旦孩子成绩出了问题,就觉得自己和孩子都很失败。有的孩子才7岁啊!妈妈就下了“失败”的定义。“7岁就失败了,今后的路还怎么走?”心理学家提醒:“失败和成功是跌宕起伏往前发展的。跌倒了爬起来继续走,下一个路口可能就成功了。”假如做家长的总是习惯于点击孩子的痛处,用静止的眼光看“失败”,那将遗憾无穷。

假如一个孩子在初中没有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心理学家认为这并不代表今后的3年没有可能发生改变。但在妈妈“失败感”的笼罩下,孩子都觉得自己很失败。这样很不利于孩子的进步。其实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离失败还很远。就跟摔跟头一样,他小时候摔跟头你觉得他失败了吗?没有。吃饭时饭粒掉下来、说话没说好你觉得他失败了吗?也没有。为什么上了学成绩不好就是失败了呢?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欣赏的、肯定的,孩子就觉得有亲和力;而如果家长对孩子不欣赏、总是指责,孩子肯定不愿意靠近。

孩子需要一个驱动器来启动激情。孩子自身存储的能量不足,做父母的必须不断给他蓄电,不能老是打击他。孩子的信心需要被激活。有的孩子在初学一门功课时比较吃力,假如这时老师说“你没悟性”,那么他学习的兴趣会骤降。但假如他取得了一点成绩,老师表扬一下,他则可能眼睛一亮,就来“电”了。这说明孩子需要一个驱动器来启动激情。在学习上无法取得认可的孩子,可能会从其他方面找到自信。有这样一个孩子,在班上成绩很差。某段时间迷上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进而对清史发生了兴趣,于是在爸爸的帮助下开始研究,在班上对同学侃侃而谈,同学们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在团体中找到自信的他,成绩开始突飞猛进。

因此,家长应建议孩子多参加一些团队活动。现在一些学校缺乏娱乐、艺术与运动等项目。尤其是男孩子,没有比赛的刺激,能量难以爆发出来,压抑久了就变成学习机器了。团队活动中,孩子易于表现出另外的一面。比如在家里是孩子,老是听家长说话,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样一种单一的角色里面,成长很困难。到一个团队里,则变成领队、变成哥哥姐姐,身上肩负了责任,能力得到认可,很多东西就被焕发出来了。

2-2-2 孩子面前妈妈别太暴露

13岁的小军第一次遗精了,因为害羞,他没告诉父母。偷偷查阅资料后他意识到,自己真的成了“男子汉”,于是心中暗暗对班上女生多了几分留意。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不久后他无意中看到了妈妈换衣服的赤裸背影,竟不可扼制地萌发了性冲动。为此,他陷入了深深的罪恶感中,觉得自己对不起妈妈。

“这实际上是一种拼命压抑性冲动后产生的反应。”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件事上,做母亲的有责任。

心理学家指出,现在不少年轻的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还小,他们不会存在性的困惑。实际上,3岁左右的孩子就有了性别意识,10岁左右开始性的觉醒。这时候如果父母仍然毫无顾忌地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身体,“尤其让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如此近距离地面对一个女性的身体,自然会让他产生性冲动”。

这种性冲动会给男孩子带来怎样的生理和心理危害?一位8岁的男孩因心脏病发作被送到医院,医生们都束手无策。在心理医生的开导下,男孩慢慢说出原因:他偶然碰到父母在行房事,觉得场面恐怖,以为是打架。

这个男孩跟上述的小军一样,在突如其来地遭遇性困惑或者性冲动后,产生了害羞感、负罪感。这种心理如果没被及时纠正,很可能影响孩子正常的性心理,甚至可能引发性功能障碍。

心理学家提醒家长,孩子一超过3岁,家长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穿着了,不能在孩子面前过于暴露,并且应该有意地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灌输一些性知识。如果有些问题说不清楚,一定要请专业医生帮助解决。

2-2-3 孩子性格的形成与母亲的影响

孩子在出生后就有神经类型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后天的生活和教养下,不断地改变,有些类型特点给掩盖了,有些则更加发展了。由于孩子生活条件、环境的不同,受教育的不同,所以发展的倾向也就不同。特别是孩子的性格形成与其母亲的态度有着直接关系。

据调查:亲的态度是支配型的,孩子的性格则是服从、无主动性,消极和依赖、温和的;母亲的态度是照顾过度的,孩子的性格则是幼稚、依赖、神经质、被动、胆怯的;母亲的态度是保护的,孩子的性格则是缺乏社会性、深思的、亲切的,情绪是安定的;母亲的态度是溺爱型的,孩子的性格则是任性的、反抗的、幼稚的、神经质的;母亲的态度是百依百顺的,孩子的性格则是无责任心、不服从、攻击的;母亲的态度是对孩子忽视的,孩子的性格则是冷酷的、攻击的、情绪不安定的、创造力强的、社会性的;母亲对孩子是常常拒绝的,孩子的性格则是神经质的、反社会的、粗暴的、企图引起人们的注意、冷淡的;母亲的态度是残酷的,孩子的性格则是执拗的、冷酷的、神经质的、逃避的、独立的;母亲的态度是民主的,孩子的性格是独立的、直爽的、协作的、亲切的、社会的、创造的;母亲的态度是专制的,孩子的性格是依赖的、反抗的、情绪不安、以我为中心、大胆的。

从上述调查资料看,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和母亲的态度分不开的。当然这个资料反映出来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这里仅供父母在教养孩子时作参考。

2-3 家庭环境的综合影响

“环境”一词有不同的含义,有时具体地指家庭、父母的影响,有时则是一般地指亚文化群或不同社会组织的行为和思想方式。本章的“环境”一词主要是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人是指家庭中所有成员,缩小范围来说,是指朝夕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协调,气氛轻松。具体地说,就是对老人尊敬;对孩子爱抚并实施正确的教育;夫妻间平等相待;家庭成员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大家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既有分工又能合作,幼儿也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4~6岁的孩子要自理生活,做点家务事,并持之以恒生活在这种良好人际关系家庭的孩子,心情愉快,性格活泼开朗,能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物是指家庭生活所需的一切物品。良好的家庭育儿物质环境,除家具、炊具、电器等外,应从有益于孩子的教育着眼进行一些安排,如有适合孩子的摆放玩具、图画书的专门设置;有适合孩子的小床和小椅;有适合幼儿用的小型劳动工具,家庭的陈设应当做到清洁整齐、有条不紊及美化,家庭成员的衣物应勤换勤洗。孩子生活在这种整洁清新方便的环境中,会感到舒适,促进身心健康,对孩子形成爱整洁、爱劳动、做事有条理的良好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3-1 家庭教育缺位导致5+2=0

经过对某市11所中小学校的调研发现,对不少孩子而言,5天学校的德育成果还来不及巩固,就可能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外来不良影响而消失殆尽。在一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专题会上,5+2=0现象成专家们的热议话题。

由于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有很强的脆弱性,存在5+2=0现象的孩子占相当比例,“不得不重视”。“调研中发现,5+2=0现象在成绩差的学生中有,在成绩优异的同学中也同样存在”,专家认为,产生5+2=0现象的共性因素之一是“情感失衡”,即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教育成果,而不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致使学生心理失衡,引发孩子的极大抵触,一旦脱离比较严密的教育环境,孩子即可能出现对教育的逆反行为,这是“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造成的”。

虽然学校教育还有待完善,但大多数专家都认为,造成5+2=0的更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缺陷。每所学校的德育工作都各有特色,“更严重的问题出在家庭和社会”。

家长整天酗酒打麻将却要求孩子出人头地。除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了。从对100名未成年人的家长的抽样调查看:67%的家长首选子女“成龙”、“成凤”,而选择“作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比例只占33%,且“对于选择后者的家长而言,这也只是一种意愿,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到了具体成绩面前,家长到底会怎样要求孩子,不好说。另外,还发现,一些家长自己整天酗酒打麻将,却要求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动辄棍棒相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这个样子,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孩子吗?”

曾经遇到这样的家长,他们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认为孩子要靠打骂才能有出息。有一个学生,被家长打的次数多了,好事的人开玩笑说,以后你爸再打你,你就说:“等你老了以后再说。”学生还小不懂事,信以为真,结果可想而知,带来的是更严厉的教训。难道孩子自己愿意做错事吗?愿意让父母打和骂吗?家长不要动不动就动粗,那只会在孩子心理造成阴影,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没有什么好处。孩子的教育要遵循以人为本、重视心灵的教育。

网络功能利用单一让学校教育成果功亏一篑。不良社会环境对学校教育带来的抵消作用,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现今中小学生对网络的利用非常单一,主要是玩游戏和聊天,而不是学习。他认为,网络的负面影响严重干扰着学校德育的正面作用,不健康网站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严重误导,必须净化网络市场,否则学校教育的成果将功亏一篑。

在开放的信息化时代,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十分复杂,如“过把瘾就死”的游戏人生观念,如无深度无理想无责任无意义的消极人生观念,如金钱至上、消费至上的生活观念等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产生消磨和腐蚀作用。大众媒体、社区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都不可低估,只有当这些影响和学校的影响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才能逐步实现5+2>7的理想教育境界。

2-3-1 父母越是冷漠孩子越爱上网

一位应用心理学教授公布了一项调查报告,根据对某市八所高校近四千名大学生的调研统计,这个市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达到了12.9%!

参与调查的学生分别来自于上海交大、上海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和金融学院等,年级从大一到大四不等。调查显示,在各校中,上师大和交大学生的网瘾率最高,均达到了20%左右,而华东理工学生的网瘾率最低,为7.6%;男生的成瘾率远远高于女生,分别是17.4%和9.8%;在各年级中,大四学生的网瘾率明显高于其他年级,达到了39.6%,大一学生最低,为11.3%。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学生迷恋网络不能自拔?教授分析认为,这和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家庭关系满意度有关。如果用冷漠型、娇宠型、民主型和专制型来区分大学生的父母,成瘾者父母在“冷漠型”和“娇宠型”中的比例明显超过未成瘾者。此外,对家庭关系感到“一般”、“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所占的比例也分别高于未成瘾者,如回答“较不满意”的成瘾者比例达到了18.8%,而未成瘾者不过5%。

同样,在学校里,两类学生对于自己和老师之间关系也有不同的认知,如回答“较不满意”的成瘾者比例达到了25%,而未成瘾者只有10%;成瘾者对于参加班级活动也不够热心,回答“很多次参加”的比例为18.8%,而未成瘾者达到了28.1%。由于陷于网络,成瘾者对其他的业余兴趣爱好也要少一些,回答“非常多”的比例只有12.5%,低于未成瘾者的18.5%。

网络的迷人之处究竟在哪里?在未成瘾者中,回答“获取各种信息”的学生比例最高,为43.5%;而在成瘾者中,回答“休闲娱乐”的学生比例则最高,为26.2%。成瘾者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热衷于玩游戏,这部分比例占到了16.7%,而未成瘾者不过3.3%。

对此,教授认为,戒网瘾也要从低年级抓起,从中小学阶段抓起,从为人父母者抓起。如果父母与孩子能以平等的朋友关系相处,孩子就很少会沉溺于虚幻的数字世界了。

2-3-3 谁能还孩子一个健康心理

不良的“潜在欲望”正在抹杀青少年的健康心理。你长大了想做什么样的人?相信每个人小时候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前些年,常听到少年豪情满怀地说:“长大做个正直的人,做个普通行业的工人;考大学,当个像牛顿、爱迪生一样的科学家。”而今的青少年在家庭影响、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下,对这类“潜在欲望”话题却有了别样的回答。

据调查,在现在的青少年中有相当一大部分青少年认为做普通工人、做科学家都太土了,而更崇尚做“比尔·盖茨”、“美国总统布什”一样的富人和有权人,他们认为只要有了钱,才可以呼风唤雨,过幸福的生活。是何原因造成孩子会存在这类“潜在欲望”呢?

对此现象,一个孩子说:“我的家庭很不富裕,我爸妈一个月几百元的工资,连日常家用都紧巴。我平常没有零花钱,我用的、穿的都是低档的,而邻家的孩子,因为父母都在外跑生意,开公司,一个月几千、几万入账,她整天吃好的、穿好的,我哪能比,这不都是穷惹的祸吗?我长大了一定要做个有钱人。”

而另一个孩子不屑地讲:“现在的社会,有权就有一切,有了权就有了钱,坐公车、住高楼、花公款、听奉承,多威风啊!我可不做那普通的工人,要做就做管别人的有权人。”

这只是部分孩子的片面之词,然而却折射出现今的社会,孩子受外界因素影响,导致不健康的“潜在欲望”。正因为孩子眼中看到了、碰到了一些他们这个年龄不了解的表面因素,而片面地去感观、认知整体事物,才在扭曲的欲望下不健康地成长。

青少年存在这些“潜在欲望”,根源何在?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分析:学校教育以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为主,而现今孩子的求知欲,课本已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往往认为一步一个脚印学习、工作,是费时费力的事情,只看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一步登天的思想占据了他们的整个心灵。导致孩子产生不实际的潜在欲望的原因很多。在孩子的接触范围内,社会文化因素和家庭因素给了他们更多的诱导。在家庭因素上,孩子从小受到大人们的不当灌输,家长认为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让孩子吃好的,用好的,过分溺爱,致使孩子娇生惯养、任意挥霍,灌输的是“谁谁有钱、谁谁有权”,带孩子玩股票、抓彩票,用钱来奖罚孩子等。在孩子对以上种种方面的外因诱导下,不健康的潜在欲望也在滋长。

社会、家庭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的“潜在欲望”。应该看到,社会文化日益丰富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从网络上,青少年学到了暴力和征服,从电视上学到了高智商犯罪、怎样利用权力和财富来满足私欲,这些也使孩子潜在意识理解向不健康方面发展。一位家长无奈地讲:“孩子莫名其妙的潜在欲望,家长们是有一些责任的,但另一个原因是生活在现代社会,孩子不了解过去的优良传统,缺少了养成教育和实践教育。”几岁的孩子与家长日常交谈中,大人的行为、电视宣传偏离了原本的善良。过去常说“近墨者黑”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潜在欲望是在外界诱导下形成的。因此在教育子女上,应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志向,多看有意义的教育片,多了解行行业业的艰辛,多进行养成教育才行。

关注青少年健康心理成长是全社会都该关注的问题。有潜在欲望的青少年会产生极端心理,人生观发生改变,使他们背离健康成长的轨道。所以全社会都不应小视青少年的潜在欲望,学校更应注重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同时,家长应言传身教,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表率。谁都想自己的孩子以后会更好,可一定要让他们多一些独立实践,独立努力的机会,还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树立一个正确的潜在欲望,这样他们才会有能力去开创未来。

第三节 家庭结构变化和单亲问题

3-1 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影响良好心理素质的严重障碍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表现在单亲家庭不断出现,家庭结构的稳定正在动摇,再婚率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家庭的解体与重构。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的离异,首当其冲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家庭的破裂使孩子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家庭给予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伴随而来的却是失去父或母,甚至失去双亲的痛苦,孩子成了父母的争夺对象,出气筒,或父母倾诉的对象或仲裁者,有时却又成了双亲遗弃的物品,这些都给孩子心灵以极大的创伤,使孩子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他们爱亲生父母,很难与继父母相处,因此,他们或结伙离家出走,或宁可流落街头也不回家,甚至打架、偷、抢、以发泄内心的情绪。这都严重障碍着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因此广大家长一定要加强学习,正视离异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加强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意识教育,已离异的要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努力建立良好的氛围,努力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家庭环境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的土壤。因此,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家庭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大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增强家长的责任感,认识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并努力克服家庭结构变化等带来的障碍,为子女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3-1-1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对策

寂寞心理:出现这种心理的孩子主要是因为家长缺少与子女的沟通,孩子感到很孤独,他们缺少朋友,渴望得到别人关心。

自卑心理: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什么事也干不好,长期藏匿自己,形成自闭。

任性心理:这种孩子由于失去父爱或母爱,家长就对其特别宠爱,造成这些孩子自私任性,一不顺心就发脾气。

针对上述情况,单亲家庭如何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孩子的亲和需要,使他们对集体和家庭产生归属感。捕捉闪光点,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开展亲子活动,增强沟通,给孩子更多关爱。定期组织家庭健康心理辅导,邀请一部分家长组成小组,开展小组心理辅导,通过这类活动,使单亲家庭的家长,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更好地与子女沟通,也许家庭紧张的亲子关系会得到缓解,亲子感情会更和谐,孩子在行为规范上就会有所进步。家庭心理辅导在一定因素上对帮助单亲家庭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能起推动作用。

单亲家庭的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所谓单亲家庭指家庭中父母离异或父亲、母亲一方缺损。“离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由此产生的单亲家庭正逐渐增多。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对父母的依恋与独立两种倾向暂时冲突和对立的阶段,他们希望摆脱父母的管束,渴望独立自主的“心理断奶期”,他们已不像孩子那样对父母顺从、听话。有学者称少年期为“亲子关系危险期”。因此,在这个阶段,对父母,特别是对单亲家庭中的父亲或母亲来说,如何调适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但近年发现大多行为偏差的学生出自单亲家庭,所以应重视单亲家庭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创建学习型家庭做出努力。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因为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上的缺陷,不仅对孩子身体发育和精神成长都有有害影响,而且不可避免地要在下一代建立家庭时反映出来,因他们在父母一辈家庭中度过青少年时代的过程中,有些缺陷就在他们身上埋下了大量病态的种子,因此,如果形成恶性循环,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缺陷远非是对一代人心理健康发生不良影响,而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与繁荣。

现在一些年轻的父母普遍缺乏接受怎样教育子女的学习训练,缺乏教育科学及心理学知识,如果再出现配偶离异,父亲或母亲要在家庭中扮演双重角色,大多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是不平衡的,加上初中阶段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发生一些父母意料之外使父母失望的事,常让父母感到不安、气恼、急躁甚至暴躁。若任之泛滥,必引起家庭的灾难。因而单亲家庭父、母的性格修养与情绪自控能力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3-1-2 缺少父爱女孩易早恋

佳佳是被妈妈拉进咨询室的。“你说,快说,昨天晚上为什么一夜不回家?”佳佳妈妈气得脸色发白。孩子不耐烦地出了声:“说了多少遍了,看电影去了。烦死了,你在家里还没闹够,又到这里来丢人现眼,也不怕别人笑话。”

原来,佳佳一直是妈妈照顾长大的,爸爸常年在国外工作。佳佳和爸爸的感情比较淡漠,有时候爸爸回来她都不肯出来见面。进入初中后,学习压力较大,妈妈的关心常使她感到厌烦,于是和学校的男同学走得比较近,经常一起上下学、复习功课、看电影等。妈妈多说了她几句,她就不回家了。

面对着一些卿卿我我出入于校园内外的青少年,家长和老师都非常紧张。其实,青少年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性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没有这种表现,反而不正常。

上面这个案例,佳佳虽然是双亲家庭,但父亲常年在外,使她缺少父亲的关爱,对异性的了解就更加薄弱。进入青春期后,想接近异性的心理萌发,但由于父亲不在身边,于是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射到外部。这一方面是由于青春期的性萌动、性躁动、性紧张;另一方面是由于父母在情感上关注孩子不够,父爱尤其缺乏,因而加剧了孩子对异性关爱的渴求。

佳佳的爸爸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和女儿、妻子一起参加了家庭治疗。心理治疗师采用背靠背(不当面述说,以减少尴尬和羞涩)、旁观式聆听(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家庭)、愿望诉求(三个人对未来生活进行展望)以及如何行动(表述自己将如何为重建新家庭做出努力)等技术,经过三个月的调整,一个新的家庭模式形成,久违的笑声又在家中出现了。

3-1-3 中国婚姻破裂十大元凶

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证实,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几乎近1/3后走向彻底破裂,许多夫妇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如果你也正准备与配偶走向红地毯的另一端,以下的事实一定要先认识清楚。

错误观点1:婚姻给男人带来的益处比女人多。

事实:与从前的很多报道相反,近来的调查结果显示,婚姻给男人和女人带来的好处是一样多的,只是不同方面而已。由于结婚,男人和女人都会活得长一些,快乐一些,富裕一些。大部分家庭丈夫挣得比妻子多,相对的,妻子就得到经济上的支持。

错误观点2:孩子的降临会使夫妇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令婚姻生活更快乐。

事实:大量研究和调查结果表明,第一个孩子的到来会疏远夫妻之间的关系,给婚姻带来无形的压力。但是有孩子的家庭比没有孩子的家庭离婚率稍微低一些。

错误观点3:一段婚姻能否长久的关键是运气和浪漫情调。

事实:比运气和浪漫更重要的,是责任心和相敬如宾。几十年恩爱如一日的夫妇把他们的婚姻形容为一件付出巨大劳动才创造出的作品。最幸福的爱侣也是一对彼此分享生命中感动和兴趣爱好的朋友。

错误观点4:学历越高的女人越难嫁出去。

事实:最新婚姻调查表明,如今,拥有大学学历的妇女比没有大学学历的妇女更容易找到爱情,不论她们是否年纪偏大或有过一次婚姻经历。这与过去相比是一个重大变化。

错误观点5:未结婚就长期同居能使两人更好地了解对方、适应对方,将来能够比婚前未同居过的情侣拥有更和谐美好的婚姻关系。

事实:大量调查结果证实,婚前同居者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分手的概率更高。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既然那么轻易就把自己交给对方住在一起,婚后一旦出现矛盾也会轻易提出分手。专家指出,婚前同居的夫妻遇到困难时缺乏解决问题的锐气。

错误观点6:现在的人不能像过去的人那样期望一生一世相守一段婚姻了,因为现在的人寿命长多了。

事实:现代人寿命的延长是由于婴儿死亡率的急剧下降。虽然我们比祖父祖母辈寿命相对长一些,可我们的结婚年龄也比他们晚了不少。一段不分手的婚姻的长度,几乎和50年前人们婚姻的长度是相当的。而实际上,现代的很多夫妻远未达到金婚银婚纪念日就分手了,还有很多没有熬过7年之痒。

错误观点7:结婚的女人比单身的女人面临更大的遭遇家庭暴力的风险。

事实:足够的调查结果证明,同居时,女人更容易遭受她们男友的暴力,这个百分比要比已婚家庭中的女人高得多。结婚后,男人更多地投入到家庭和社会中,社会准则无形中纠正了他们的行为。

错误观点8:已婚夫妇对性生活的满意度下降。

事实:婚姻调查的结果显示,结婚后男人和女人对性生活的满意度比未婚男女高,精神上和生理上都能得到满足。

错误观点9:同居与结婚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没有那一纸证书而已。

事实:同居不具有婚姻给身心带来的益处,同居的伴侣缺乏已婚夫妻之间的忠诚,他们更重视自己。

错误观点10:离婚率这么高,既然不快乐的人都已经离婚了,那么仍维持婚姻关系的就都是快乐的人了。

事实:现在的婚姻满意度比过去二三十年有所下降,因为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很大,而且夫妻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太少了。

无性婚姻、婚外恋情、网络恋情……越来越纷繁复杂的社会,给了现代人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有人固守一方城池,忍不住朝外张望;有人挡不住外面诱惑却又丢不下围墙内的风情,只好趁着春光偷摘一枝花;有人则义无反顾地把曾经的风景统统抛脑后,冲出城外。面对着越来越简便的手续,越来越多的诱惑,结婚的人多,离婚的人也多,那么多的人都想挤进去却又急不或待地跳出来,中国婚姻,真的告急了吗?婚姻的忠诚度又在哪里?对上述10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也许可以找到医治中国婚姻破裂的良药。

同类推荐
  • 心理调节100招

    心理调节100招

    《心理调节100招》一书可以给你提供很多有效的建议。本书从生活、工作、情感、学习等诸多方面入手,运用了许多精彩的案例,有针对性地对100个心理问题进行了剖析,着重对这些心理问题的调节方法进行了翔实的讲解。本书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力图给读者提供一本全方位的心理调节指导读物,让读者能够“一书在手,心理健康”。
  • 毛泽东健康之道

    毛泽东健康之道

    本书主要讲述了毛泽东的一些健康养生之道,全书共分八篇,主要内容包括:体育锻炼、饮食健康、起居健康、衣着保健等。
  • 吃的真相

    吃的真相

    矿泉水致癌是传说还是事实?豆浆和鸡蛋同吃导致可怕的后果吗?大家热捧的犬豆蛋白有没有传说中的保健功效?全天然的食品添加剂能否让我们不再担心安全问题?阿胶是营养丰富的美容圣品,还是品质很差的蛋白质?对有问题的食品和企业毫不留情穷追猛打;对广泛流传的错误观念、饮食偏见以及别有用心的虚假宣传进行纠正,作者并不像很多“权威”那样提出“能吃”或“不能吃”,而是告诉大众怎样在了解食品的益害之处和未知风险的基础上理性比较和选择,怎样分辨假象与真相,怎样破除自己的偏见和误解。
  • 小验方,大疗效

    小验方,大疗效

    本书参考多种中医古籍,并结合临床实践,精选出一些经过千锺百炼的中医小验方。具体分为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十七篇。
  •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中老年病痛一扫光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中老年病痛一扫光

    纯食材配方!速查速用,值得珍藏!医学博士收集编写的最古老、最齐全、最安全巧治中老年病痛的经典老偏方。传统经典医药典籍,经过民间千年验证和作者多年医疗实践。最安全的系列养生书,畅销200万册!医学博士朱晓平执笔,万千读者盛赞:实用,有效,安全。
热门推荐
  • 莫名散文:黑白世界寻觅倒影

    莫名散文:黑白世界寻觅倒影

    这个故事在我心底埋藏了很久很久。或许就像儿时的随笔,记录着关于爱情和理想的那些事儿。你在文章里可以翻出各式各样的小散文。有些如同初恋的味道,有些如同热恋的味道,还有些......是失恋的味道。文笔很青涩,故事也很青涩。这些话语也在我心里埋藏了很久很久。它或许不如博士生的论文,专家的意见。但是这是我的看法,也许是我身边一群人的看法。我对这个黑白世界发出的声音。它可以放在你的床头,你无聊的时候,可以翻开来看看。
  • 徒弟是怎样炼成的

    徒弟是怎样炼成的

    某女为钱而穿越后,某大仙的日子就不再安稳:自从初次见面,她“不小心”踢他脸后,某女陷入了悲惨的日子……
  • 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本书为医学科普读物。这是一本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来读上一篇的有趣的医学科普书。“每月医事”、“医生博客”、“往事”等,其间,据报社编辑、记者反馈,许多文章很受读者欢迎,专栏文章也一直持续到现在。几年来,专栏文章积累起来已有百余篇。读者需要就是动力,也是原因,本选题内容便是作者从已发表的文章中(也有一部分从未发表过的)精选出来的具有科普意义的作品的集结。该书稿主体内容由50个左右小主题组成。每个小题目都是选取自医学发展历程中代表性的、非医学专业读者也都知道一些的医药科技发明、事件等作为切入点,成为一个选题。根据内容特点,书稿分为史海钩沉(事件)、科技的脚步、工具寻踪、另类医史等几部分。
  • 胭脂木

    胭脂木

    他护着身后的女人,冷眼看着被他推下楼梯的她,跌断腿,直到离婚他再也没有出现。从此她的复仇开始了……生下她儿子的女人,逝去的小小生命,被摧毁的事业,这些都是她送他的礼物,最后的一击是五份被收藏已久的亲子鉴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小灵异时代

    小灵异时代

    十年之后,张生回到家乡,欲要寻求破解己身命格的方法。可令张生始料未及的是,自从回到家乡后,就一天也不曾消停过。失传的神秘古阵、血令碑、诡异的青衣女子、强大的本命怨灵、百年前的恩怨纠葛、神奇莫名的“中风局”,短短十数天的经历,把张生搞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最后张生才猛然惊觉,这一切的一切,竟和千年前的一个诅咒有关…….
  • EXO之baby

    EXO之baby

    “苏沫离,我告诉你,你这辈子只能做我的女人,别人都别想抢走你!”吴亦凡带着霸道的口吻。“嘁,就你?”苏沫离冷笑。“那,你就试试看……”吴亦凡将脸慢慢的靠近,气氛紧张的都能听到彼此的心跳……
  • 慎世苍歌

    慎世苍歌

    宿世命,轮回劫。太古恨,千年别。幽冥祸,本无邪。众生叛,半道决!
  • 魅夜罂粟冷公主

    魅夜罂粟冷公主

    为救同伴自刎而死,来到魔法修真横行的异世。尹倾雪依旧冷傲张狂。这一世,她不再是杀手,而是天地间唯一的女皇!魔法,那是小CASE,修仙,姐还真不太想玩,要不也跟玩魔兽一样,升升级,打打怪,收收魔宠,随便意思意思玩两手!
  • 燃烧吧!愤怒的小熙

    燃烧吧!愤怒的小熙

    男权当道!哼哼,我白小熙的手段,连大姨妈都要吓的惨白!你跟我说这个?修为逆天!呵呵,本姑娘要是寻个死,整个天演大陆都要颤抖!什么天宫大帝,什么魔界圣君都要跪着求本姑娘别想不开,你居然还跟我说这个?提鞋你都没有资格!……无语?我白小熙可没让你无语,你居然敢无语,小黑给本姑娘撕它!“啊!痛!啊!不要!啊!放过我吧!简介君再也不敢了!”哈哈哈……现在知道我白小熙的厉害了吧!?简介君:“嗯嗯……知道了,知道了,真是太他妈刺激了!吓得我一下子就直了又弯,弯了又直!”
  • 银河帝国11:曙光中的机器人

    银河帝国11:曙光中的机器人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