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11100000010

第10章 修身养生法

我佛慈悲,普度众生,或引人向善,或助人除恶;或救人脱难,或教人养生。佛教养生最重精神的超脱,唯求心灵的空寂,而淡化形体的存亡,讲究精神的涅槃。佛学认为:有身则有病,有生就有死,祛病的首要是养性,长寿的秘诀是养心。而养性养心的途径有很多,慈悲行善者可享受精神的快乐,自在随缘者可得到身心的安逸,忍让持戒者可达至情绪的安详,放下安心者可获得心灵的坦然。精神养心法是佛教养生的真谛。精神不宁,则百邪侵身。休息万念,方益寿延年。

若能随顺众生,则能随顺供养诸佛;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

1.止恶行善,人格日臻完美

佛教认为,人世的一切痛苦烦恼,都是由我们的身、口、意所做的恶业造成的。只有去除恶业,才能消除烦恼。人生的恶有许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痴。前三种属于“身业”,中间四种属于“口业”,后三种属于“意业”。十恶中,属于“意不净业”的贪、恚、痴是诸恶之源,佛教称之“三毒”。

为了对治十恶,佛教提出“十善”之说。十善有两种,一是止,二是行。止即是但止前恶,行则是修行胜德,利安一切。

在“止恶”的意义上,“十止”或“止十恶”包括:[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两舌;[6]不恶口;[7]不绮语;[8]不贪欲;[9]不嗔恚;[10]不邪见。

在“行善”的意义上,“十善”包括:[1]以救生离杀生;[2]以布施离偷盗;[3]以净行离邪淫;[4]以诚实语离妄语;[5]以质直语离绮语;[6]以和合语离两舌;[7]以爱语离恶口;[8]以不净观离贪欲;[9]以慈恶观离仇恨之心;[10]以因缘观离一切执著虚妄。

佛教所谓的行善,首先是自利而不害他、乃至利他之善。小乘佛教只求“自利”,大乘虽然在“自利”的同时不忘“利他”,但同样不排除“自利”。

佛教鼓励人们修善行,为的是自我解脱,免除此生及来生烦恼,求得“现法乐”和“后法乐”、“毕竟乐”,难免有“自利”色彩。但是佛教的这种“自利”行为并不以“害他”为条件,甚至与“利他”相辅相成,因而并不妨碍其成为佛家所认可的“善行”。佛教所竭力倡导的“十善”就可视为自利而又不害他,甚或利他之举。

佛教的行善之行动主要表现为“四摄”。“摄”有导引、摄受之义。“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它的是菩萨导引众生时所应做的四类事。

(1)布施

“布施”是佛教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是指用自己的物质和爱心帮助别人。

众生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布施有三种:

[1]财施。即以金银、财宝、饮食、衣服等物惠施众生,叫“外财施”;以体力、脑力施舍与人,叫“内财施”;捐巨资修寺造塔,叫“大财施”;捐钱物供养寺僧,叫“小财施”。

[2]法施。即向众生传播佛法、布道。

[3]无畏施。对疾病者施与医药,对迷路者指明方向,对冤仇者调解道歉,对受灾者解救危难等,都叫“无畏施”。佛教大乘所崇尚的布施,是出于“慈悲”心、不求报酬与果报、不存私心杂念的利他之举。

(2)爱语

即说亲爱之语、使人欢喜之语。在帮助他人时,不是盛气凌人,而是客客气气;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诚恳负责。《华严经》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能随顺供养诸佛,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因此,对人说话要和颜悦色,善言慰喻,说诚实语、质直语、调解语、柔和语,使他人乐意听你说法,奉教行事。

(3)利行

《普贤行愿品》说:“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优藏。”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多作利人之行。

(4)同事

即与众生同处,随机教化。《观音普门品》说:“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示宰官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普门示现,随类化身,同止同作,同学同修。”有一则佛教故事说,菩萨为了拯救一个贼,就把自己化为贼,与他同吃同住,慢慢教化他。

2.利乐众生,以慈悲为怀

慈悲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佛教以慈悲为本,尤其是大乘佛教更是主张慈悲普度,利乐众生是成佛的先决条件。《增壹阿含经》三十八卷《力品》云:“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弘益众生。”慈本是指父母的爱,引申为怜爱。《辞海》引《新书·道术》说:“亲爱利子谓之慈”,又“恻隐怜人谓之慈。孔颖达疏:‘慈者,爱出于心,恩披物也。’”悲是指悲哀,伤心。《辞海》引颜师古注:“悲谓顾念也。”慈悲一词,《辞海》注为“佛教名词,谓以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名慈,以怜悯心拔除众生的痛苦为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释初品大慈大悲义》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慈指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这是一片爱心;悲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这是一片同情心。佛教从佛祖释迦牟尼始,即以慈爱为怀,以悲怜为情,想拯救众生于苦海,这对佛教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逐渐形成大乘的自觉觉人,自利利他的信念原则。他们喊出“我当为十方人作桥,令悉踏我上渡去”,“众生度尽方成正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道德誓言,显示出慈爱悲壮的博大胸怀。

《大智度论》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救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佛给予众生未来之欢乐,故为“大慈”;它为救度众生拔除痛苦,故名“大悲”。因此,佛教的道德准则不但体现于对自我修持的要求,而且还贯穿在人与人、人与众生之间的关系上,并希望和帮助他人得到快乐,希望和帮助他人解除痛苦。因此,它以利他为人生观,讲究施与恩惠,救除患难。

佛教宣扬“大慈大悲”,佛陀则是奉行大慈大悲的先驱。话说佛陀的弟子眼睛失明,要穿针缝衣都很困难。作为伟大的圣人,佛陀主动去帮助这位失明的比丘,并一针一线地为弟子缝衣。有病的弟子口渴了,佛陀会去亲自倒茶。有时他还亲自服侍重病的弟子,为他们清理污秽的粪屎和血脓。他说:慈悲就要不分大小、贵贱、高低!有一次摩羯陀国的阿阇世王与越祇国发生纠纷而准备战争,就派大臣雨舍去拜访刚从越祇国回来的佛陀,打探敌情。佛陀知道他的来意,故意不正面回答,而是同弟子阿难大谈越祇国的政治民主、上慈下孝,并用很严肃而慈悲的神情说:“假如一个国家具有政治民主和上慈下孝的民风,这个国家必然强大……”雨舍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瞧,“慈悲”战胜了一场战争!

佛教还以“缘起论”来解释慈悲和人生一切现象,“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一切事物的产生和消除,都是由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所决定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也互相依存,形成一个社会人际网络。因此,佛教要求:“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一个人想成佛,必须以众生为缘,依赖众生的帮助;同样,众生也需要你的帮助。

这种善恶慈悲观的具体实践就是“自我牺牲”。在佛教的“六度”中表现得最为完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成为佛教徒道德责任和奉献精神之戒律,尤其是它的“布施”就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体力去救助受苦受难的人,为了众生应不爱惜自己的财产甚至生命;“忍辱”就是对于一切有损于自己的言行,都要不动心,忍气吞声。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确能触发人的善良动机,激励人的自我牺牲热情,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指导作用。

不难理解,即使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更应当有自我牺牲精神,以平等、博爱之心来待人处世,这不仅有利于良好社会道德风范的形成,而且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心理健康发展。

利他、平等、博爱、布施、忍辱这是佛教慈悲观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若能做到这样,胸襟自然会开朗,于人于己都不失为健康之举。

3.持戒为本,求得人生幸福

佛教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某种神秘的东西对今后的生活和命运产生影响,这种神秘的东西叫做“业”。业常常被理解为是一种力,但不是牛顿力学所说的力,而是一种神奇的力,它超越于时空之上。物理学的力可以超越空间,但不能超越时间,它可以对遥远的物体产生影响,如地球引力,但不能直接影响将来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业力更像是一种能量,它可以储存起来,过一段时间以后再释放出来。但是,谁也不知道它到底储存在哪里。也许它是扩散在宇宙中间的一种能量,无所不在。

从作用时间上看,业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期的,一种是长期的。短期的作用表现为一个瞬间发生的行为对下一个瞬间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前件就成了后件的条件和原因。佛教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任何原因都有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因果链,环环相扣。改变其中的一个环节,就会影响事态的发展。这种思想构成了佛教的缘起论。由于事物的发展受每一个环节的影响,所以结果是无法预知的。“诸行无常”所表达的就是这种意思。佛教不相信命运,不承认存在着预先安排好的秩序,认为一切都是不可预料的,一切都是可能的,而且一切都是合理的。这是因为,每一个事物的发生都是有条件的,当条件成熟时,该发生的事就会发生;当条件不成熟时,不该发生的事永远不会发生。

业力的长期作用表现为当前的行为对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来世产生作用。按“轮回说”,今世的命运是由前世的行为所决定的,今世的行为又会影响来世的命运,这种现象称为“业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前世做好事,后世幸福;前世做了缺德的事,后世受苦。最苦莫过于地狱,最幸福的可能是天神。地狱和天堂是六道轮回中的两个极端,中间(由下而上)还有饿鬼、畜牲、阿修罗和人。佛教把人放在第二位,仅次于天堂,这是很乐观的。在人之下是阿修罗,相当于神话传说中的“巨人”、“神怪”,他们的本事比人大,但地位比人低,经常受到某些有法力的人如巫师的控制。畜牲就是动物。饿鬼是还没有进入地狱、到处游荡、无家可归的小鬼。六道轮回说认为,六道是可以转变的:前世为善,后世升级;前世行恶,后世降级。以人为例,如果今世做了许多善事,来生可能会成为天神;如果今生多行不义,来世可能会变成阿修罗、畜牲或饿鬼,甚至直接下地狱。同理,畜牲行善也可以变成人,天神行恶也可以下地狱。所以,为了来生,人必须控制自己的行为,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因为行为对命运有短期或长期的影响,所以佛教非常重视行为修持;即使是心理活动对命运也有短期或长期的影响。

佛教把业分为三类:意业、口业、身业。意业就是心理活动,口业就是言语,身业就是行为。这就是说,业不仅指行为,还包括心理活动。因此,佛教修习不只是针对行为的,也有针对言语和思维的。一般认为,行为和言语的修习属于戒,思维方面的修习则属于定和慧。

佛教的戒律非常多,如五戒、八戒、十戒等,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五戒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最基本的戒律,不论出家在家都要遵守。

(2)八戒

在五戒的基础上再加上“不做任何赏心悦目的娱乐活动和不任意装扮自己、不坐不睡高广华丽的大床、不食非时食”,合为八戒。八戒是针对那些无法稳定地持戒的在家信徒设立的,又叫八关斋、八戒斋。八戒只需受持一昼夜,虽然要求较高但时间较短,因而容易修持。八戒的具体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着香华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娼妓,不故往观听,不非时食。

(3)十戒

把八戒中的“不做任何赏心悦目的娱乐活动和不任意装扮自己”一分为二,再加上“不蓄金银财宝”就成了十戒。十戒针对已出家但未受具足戒的沙弥、沙弥尼而立,具体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著着华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娼妓、不故往观听,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4)具足戒

具足戒是比丘戒、比丘尼戒的总称。之所以称具足戒,有两层含义,一是使比丘、比丘尼离一切应该远离的身语业;二是受戒时,要具足人、法、事、界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佛教戒律又规定未受具足戒者,不得阅读、旁听具足戒的内容,可见对具足戒的尊崇。

4.学会忍让,宁愿牺牲自己

《坛经》说:“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不恶无喧。”佛教把修行方法归为“六度”,“忍辱”就是“六度”之一,它要求对于所有有损于自己的言行都要不动心,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忍”成为佛教的行为准则。

十八罗汉中的第十一名罗汉叫罗怙罗,他本是释迦牟尼的儿子,后来出家修道,成为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相传罗怙罗以忍辱而著名,在舍卫国时,他曾被一些轻薄者打得头破血流,但他慈心能忍,因而受到佛的赞扬。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说苑丛谈》曰:“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增广贤文》则告诫人们:“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程颐更说得深刻:“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忍——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处世方法,更是一种深刻的道德准则。

清代何绍基在外地为官,有一天他接到家里来信,得知家中因一墙基与邻人争吵,要打官司,请何绍基相助。何绍基立即修书一封云:“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的家人读罢家书,立即让人三尺;对方深受感动,也让了三尺,一场官司在“忍让”中化解讲和。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人发生各种矛盾、争执。有的人视“横蛮”为“英勇”,在矛盾和争执中总爱誓死争高低,使小事酿成大祸。有的人则视“忍让”为美德,做到“人善我,我善人;人不善我,我亦善人。”这两种人际关系的善恶,人们一眼即明,但要见之于行动则非易事。它需要矛盾的双方具有理智和道德,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

我们常看到有些人在墙壁上悬挂一幅书法作品,上书一个“忍”字,以此来告诫自己:“忍!”在现实生活中,“忍”确是“化干戈为玉帛”的有效方法。从功利上来说,“忍可以免灾”,“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不忍,不可不谨。”古人要求人们能忍则忍,把“忍”看成是法力无边的法宝,能使人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佛教也极度宣扬“忍”,使之成为自我牺牲的精神。

确实,“忍”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倘若每个人都“忍让”些,生活将减少许多矛盾和争斗,社会也变得和平与安详。“忍”也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健康,“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面对矛盾和纷争,退避三舍,礼让谦恭,自己会心里舒坦;同时,对方也会因你的宽容大度而受到感动。

然而,“忍”并不是要求毫无原则地忍让,不善“忍让”者或与人争执,或虚伪退舍而求伺机报复,这实际上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容易导致偏执型、分裂型、自恋型、反社会型、强迫型或被动攻击型等人格障碍。善“忍”者则不然,他讲究灵活处理,讲究气度让人,“得忍且忍”就是这个道理;倘若你的“忍”只是为了表现自己求得赞赏,倘若你的“忍”只是为了来日报复,这将贻害无穷!

因此,佛教所倡导的“忍”,是从根本意义上的“忍”,是一种彻底地自我牺牲和利他主义,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忍”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5.随缘养生,万事顺其自然

凡事皆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凭主观意志去违背规律行事。所以做什么都应当顺其自然,不要强求,随缘,随他去。

佛教中所谓的“随缘”,是以活泼流转的生命之流,融入万物虚空,但不拘泥于虚空,从空境圣境中转身而出,将小我转化为大我,将个体转化成全体,随缘任运,洒脱无拘,使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合而为一,时间与空间融成一体,至真至美,无拘无束。

随缘者总是不去幻想生活那么圆圆满满,也从不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须忧伤。只要心中的信念没有萎缩,只要自己的季节没有严冬,即使风凄冷,即使雪纷飞。艰难险阻是对你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坑坑洼洼也是对你意志的磨砺和考验。晚春,落英虽会凋零,但来年又灿烂一片;黄叶虽在秋风中飘落,但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只要随缘任运,开放心怀,即可尽情欣赏品味这一切!这何尝不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万事随缘的人生态度,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随缘是一种思想上的轻装,随缘是一种目光的空阔。随缘不会使人终日郁郁寡欢,洒脱才不让人觉得生活太累。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对生活求全责备,才不会在受挫之后彷徨失意。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挺起刚劲的脊梁,即使栉风沐雨,即使花开花落,也总能找到充满希望的起点。

能否随缘,不在乎你是怎样性格的人。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从来都是矛盾的结合物,往往在大胆中蕴涵了鲁莽,在谨慎中伴随着犹豫,在聪明中体现了狡猾,在固执中伴随着坚强。有时,我们的羞怯会成为一种美好的温柔,暴躁会表现成一种力量与激情,但无论如何,豁达的随缘态度,对于任何人,都会赋予一种完美的色彩。

随缘等于承认事实,豁达洒脱。

随缘等于趋利避害,保持乐观。

随缘的人,每每是乐观的人。

随缘等于自嘲自解,摆脱困境。

生活是在随缘中实现的,心智也在随缘中成长。每一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缘去生活,依自己的因缘而成就人生。这就是“如来”的生活。

《大殊禅师语录》有曰:“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心为定。本心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镜无心,八风不能动。”坚持万事随缘,顺其自然,毫不执著,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养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

佛教经典《华严经》上说,我们的心,好像是一位大画家,能随心所欲地画出种种人生的境界来。也就是说,人生的苦乐与美丑、烦恼与忧伤,其实都是我们这颗心所作用出来的,它并不是绝对的。只要我们懂得“转心”,苦也会变成乐;只要我们懂得“转境”,丑小鸭也会变天鹅。

佛法说:“心能转境,即同如来。”我们的心只要懂得转个想法,就能转烦恼为菩提、转痛苦为自在了。就因为“红颜多薄命”,所以我们只求“中等之姿”,中庸才是幸福的最佳保证书。不信你可以看看社会上那些幸福的女人,有几个是长得标致美丽的?俗话说“美女多伴拙夫眠”,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你虽然只是中等之姿,但只要心能转境,依然可以活得快乐又自在。

名与利,是碌碌凡夫们热衷追求的标的。一般人对于名利,执著牵缠,徒有追逐的苦恼,而没有知足的洒脱,所以,无数贪婪的人持续地葬身在名闻利养的死海中。他们不知道人人都有一间幸福银行,“知足心”是存折,“惜福心”是印鉴,只要懂得知足惜福,人生道上总有提领不完的幸福利息,足够你一生慢慢地享用;只要你心能转境,就能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得到生命的快乐与自在。

有一位30岁的女性,在她寂寞的十七岁时,发觉乳房有一个约两厘米的硬块,压它会动,有一点点的疼痛。她暗自背着“恐癌症”煎熬了六年不敢去看医生。六年的黄金岁月,天天笼罩在灰色的基调里,她活得一点也不快乐。后来证实只是良性的纤维腺瘤,是乳腺体纤维增生所造成的,30岁以下的女性经常会见到。她只怪自己的无知与瞎操心,在证实了身体无碍之后,天空豁然开朗,原来六年来的烦恼,全都是从执著心所生出来的。

一切的境界,都是从心想生出来的。心的力量大到不可思议。以前看到台湾的民俗信仰里有过火、坐钉的场面,觉得真是神力无边;后来看到了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神迹”出现,譬如,云南的少数民族傈僳族,为了纪念明朝的尚书王冀平定麓川有功,每年都会举行上刀山、下火海的仪式以资纪念,所有参加者都能毫发无伤地完成仪式,理由是“有信心”;后来又看到了远在欧洲的西班牙乡间也有类似台湾过火的仪式,参加者不受伤的理由也同样是“有信心”。可见,与其说是神力的展现,毋宁说是信心的作用来得贴切。心的力量,实在不可思议。

台湾有一位捉蛇大王陈先生,能徒手捕蛇,抓起两个人高的眼镜蛇王来犹如探囊取物;但说起来好笑,他最怕的竟是蚯蚓。大蛇的克星竟是蚯蚓的顺臣,这都是心在起作用;无惧长虫却畏惧小虫,说起来任谁都不敢置信。人,心无畏惧,身便无所畏惧;心有畏惧,身便有所畏惧。一切烦恼,都是从心想生出来的。

所以,摄心是非常重要的。佛法说,心清净,境界就清净。法身大士心里一尘不染,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清静,他们实已契入了“一真法界”的至高境界了。我们要效法法身大士,将心中的烦恼尘埃逐渐地掸除,这样,就可以找回自性中原本具足的那颗灿烂天真心了。

一切烦恼,从心想生;心不妄想,人生便得自在。

古人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本来就很难活到一百岁,还偏要去烦恼千年以后的事,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所以,佛祖释迦牟尼经常告诫众人:“对过去的事要烦恼,对未来的事要烦恼,那么,你们将变成一株枯草!”

同类推荐
  •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的万千进行最智慧的阐释。让我们和星云大师一起活在当下,感悟幸福,了悟人生得失盈亏,离苦得乐,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本书分为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江西龙虎山和四川青城山等四部分,内容包括:佛教的传入和灵鹫寺、清凉山佛教的极盛时期、藏传佛教的传入和兴盛、画中姑娘幻化的峨眉山、大上清宫中的百神传说等。
  • 佛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智慧一点通

    在古代,不管是君王还是庶民,只要遇到难以解开的疑惑和难题,他们往往会去深山古庙去寻找高僧大德,虔诚向他们求教,以求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因为人们相信,只有生活在清静之中的人,才会有通天彻地的大智慧。如今,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房子问题、婚姻问题、工作问题、人生问题等等接踵而来,但是我们又去哪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呢?事实上,高僧虽然远去了,但是他们却把智慧留给了后人。本书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甘南地区的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共同存在并得到发展,而且没有产生剧烈的文化冲突,正如德国学者哈拉尔德。米勒所认为的那样,国家对待文化的不同态度,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国家内,各民族绝大部分时间和睦相处所产生的“以和为贵”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兼容精神,都为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提供了优越的人文社会环境。
  • 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诸如基本信仰和功修制度、教坊和掌教制度、寺院经堂教育、传统节日、婚丧礼仪和生活定制、苏非门宦、清真寺建制、近代回族伊斯兰教的维新运动,以及现阶段的新面貌等等,都有所涉及,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归纳和认识回族伊斯兰教的社会作用。尤其是对回族伊斯兰教的民族特色,作了比较充分的探讨和论述。
热门推荐
  • 放下那个姑娘

    放下那个姑娘

    古代当家主母穿越成现代娇小姐穿越过来的少奶奶身娇力小易被欺,岂不知内里是一个老祖宗少奶奶要招婿,岂能看上平常人,十八班本事出来吧大学毕业要当家,岂能只在家里当听说娱乐圈最复杂,独带X光线,携带大力包一只,就不信,力气拼不过别人。当的了影后,踹的了渣男,直接选夫婿不过,她找到的这根肋骨有问题,竟然比她还发达你说是你力气大还是我力气大某人:夫人,我怕黑,咱们拉灯吧归根结底,这就是个“伪”女强人与“真”腹黑男的激斗历程
  • 星天之谜

    星天之谜

    在辽阔无垠的星域中,有着众多美丽而神奇的星球,有着众多的生灵种族、传承、文明,他们在不断的互相征战,相互交流,沟通。在一个偏远的星系中,它相比较星域中的其他地方显得安静、和平。为什么没有其他的种族文明来进攻侵占它呢?因为有一颗早已沉睡却偶尔闪烁出一道神秘光芒而不被人所知的星辰所守护着。……在这颗星辰上有一个少年获得了一座神秘的星塔,传承了被天地所认可的培灵师。想要揭开这星天的神秘面纱,去往那无尽星域的最中央。去探索、体验宇宙的神奇。
  • 余生待嫁红妆

    余生待嫁红妆

    余生情卿迷妻.生生世世唯惜.待残生去延期.嫁夫情生吾妻.红妆落地抱起.妆去亿人俏丽.余生待嫁红妆.
  • 烽火临天

    烽火临天

    十万年前,血族入侵中土世界,神魔仙佛奋起反抗,后神魔同陨,血族掌控半壁江山。仙佛推出中土世界。而十万年后,中土世界中的一块小型大陆上,神魔少年异空崛起,再战苍天。霸天绝地再谱无敌篇章。
  • 猎天宗

    猎天宗

    不明真相的绝大多数凡人,以为那些曾经发生在凡人和异能者之间的异能战争,仅仅只是文人墨客想象出来的神话故事。或者是人类社会诞生之初,这一切是真实的……
  • 阴鸷总裁猎猛女

    阴鸷总裁猎猛女

    一生缘,因孽起。她与他的邂逅并不美丽,注定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残酷猎捕。设计陷阱,逼迫她、刁难她、玩弄她,成了总裁捕猎的乐趣;伤了心、失了身、破了家、害了父,这是一场强与弱的较量,一场恨与爱的角逐。谁是终级赢家?
  • 《黑桃A》

    《黑桃A》

    “在时间的流逝中,你觉得欢乐,那你好好享受吧,因为你的时间马上就要停止了!如果,你感到恐惧,那么,恭喜你,你的恐惧将跟随你而去!”我是地狱的执法者,任何人鬼妖神都不能逃脱我的执法,即便你逃到天涯海角……逃只会增加你的恐惧,因为,阎王叫你三更死,你能逃只是因为你的时间还未到而已!我是黑桃A。。
  • 驭天路

    驭天路

    聚气九曲折人肠,化灵三斩遥无期,真灵九重负如山,扬尘九洒知天命,化繁为简方为圣。圣中自有圣中路,漫漫长路何为圣?且看养马少年如何化平凡为不凡,成就入圣之路。驭天路,踏天行,执乾坤,主沉浮,故事才刚刚开始……
  • 三生许你三世

    三生许你三世

    生活总不完美,总有辛酸的泪,总有失足的悔,总有幽深的怨,总有抱憾的恨。生活亦很完美,总让我们泪中带笑,悔中顿悟,怨中藏喜,恨中生爱。看生活是否完美,就要淡视那些不完美,放大那些可能的完美。只要你的心完美,这个世界就完美
  • EXO曾经的承诺

    EXO曾经的承诺

    如果恨我,我可以从你的世界中彻底消失------许静怡我爱你,爱到不可自拔------鹿晗只要你回头,我永远为你敞开双臂-----XIUMIN不喜欢没关系,我会一直等------灿烈我只想默默的守护你------伯贤你不可以和他在一起,他不值得你去爱------金泰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