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84300000010

第10章 东晋书法欣赏(2)

《行穰帖》

《行穰帖》硬黄纸本,传为米芾再临本,24.4厘米×8.9厘米。2行,15字,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有董其昌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大道帖》

《大道帖》,纸本,2行,10字,现藏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为米芾摹本。

《大道贴》在王羲之草书中,最为突出,后人称它为“一笔书”。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老笔纷披,所谓一笔书也。”十字中,前五字一笔联绵,次两字联缀,复次两字又钩联,最后一“耶”字以末笔竖画一贯直下,控制尺幅的空白。强作一笔书的人,往往有做作之嫌,而王羲之此书则如天际行云,宛若游龙,弥足珍贵。

三、王献之

【生平小传】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生于书法世家,为王羲之第七子。官至秘书郎、长史等,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曾拜中书令,故又有“大令”之称。王献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二王”。

王献之从小就酷爱书法,他的父亲王羲之也很注意培养他,从幼年起就已向他传授书艺。有一次,王献之在练习书法,其父从背后掣拔他的笔,试测他的笔力,但是没有拔动,他父亲非常高兴,并赞叹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从这可以看出王羲之很早就对王献之寄予厚望。他用自己精心创作的《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从虚与实两方面启发王献之的悟性,引导其进入书学的正轨。《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献之对书法的悟性确实很高,不仅技法娴熟,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据说有一次献之外出,看见一面新刷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于是用扫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在墙上。围观看字的人很多。羲之看见了也赞叹,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在书法上造诣非常深,学识高超,极有远见。年纪轻轻就已经表现出他对书法极为独特的见解。十五六岁时,就劝父亲改体。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献之认为事贵变通,章草的字字独立以及波磔的生发,不能表现出更宏大的气势、奔逸的律动。在深入研究之后,他认为藁草与行书之间可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径,建议父亲应当“改体”。王献之对于传统书体的深刻研究,对于创新路数的用心探索,确有过人之处。

王献之跟着父亲学书,后又转学张芝,他不仅劝父“宜改体”,而自己也在不断实践中另创新法。张怀瓘《书议》曾这样评价王献之在书艺上的创造:“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可惜他英年早逝,否则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更大了,对书坛的贡献可想而知。虽然如此,他已将自己的天赋资质、独特的精神风貌、思想情感,融入了他的书法作品中,与其父亲一道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名声。

王献之本性潇洒,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风流为一时之冠”。《书断》曾载:晋太康中新起太极殿,谢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世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事。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谢安也就不再相逼。有时别人向他求书,也罕能得到;即使权贵逼他,亦不为所动。

王献之存世的墨迹非常少,甚至比其父亲的更少。传世作品有《送梨帖》《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地黄汤帖》《十二月割至残帖》等,多为后人摹本。

【作品欣赏】

《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文为三国魏曹植所作,王献之书,小楷。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的十三行,故称为《洛神赋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

《洛神赋十三行》在宋元时有两本墨迹本流传: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著名书法家赵孟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则认为它是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在流传的以“碧玉版本”为最精。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他石花处亦自然清晰。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解放后由国家收购,藏首都博物馆。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画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在此选了两个不同的版本以供大家欣赏,前一版本为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越州石氏本,后者为“碧玉版本”。

《中秋帖》

《中秋帖》,王献之代表作,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畅快淋漓的笔法让人叹为观止。世传张芝“一笔书”到晋代时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被认为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中秋帖》清时传入宫中,为乾隆皇帝所钟爱,将其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为“三希”。此帖现藏故宫博物院。

《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行草书,2行15字,内容为王献之写给亲朋的短札。此帖为唐代摹本,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质朴。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

此帖曾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元天历内府、柯九思,明内府、吴用卿等鉴藏。《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画禅事随笔》《妮古录》《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淳化阁帖》《大观帖》等摹刻。此帖为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廿九日帖》

《廿九日帖》为硬黄纸,唐摹本,行楷书,辽宁省博物馆藏。

《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此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

《十二月割帖》

《十二月割帖》清人拓本,纵25厘米,横14.7厘米。墨迹曾为米芾收藏,后摹勒上石,南宋人收入《宝晋斋法帖》。墨迹早已失传,现仅有拓本传世。

《东山松帖》

《东山松帖》纸本,行草书。此帖传为米芾摹本。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宋内府《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录》,明董其昌《容台集》,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安岐《墨缘汇观》著录。刻入明吴廷《馀清斋法帖》、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

《新妇地黄汤帖》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唐人摹本,纵25.3厘米,横24.0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永嘉帖》

《永嘉帖》拓本,4行,36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余杭帖》

《余杭帖》行书,拓本,6行,51字。入刻《淳化阁帖》。

《卫军帖》

《卫军帖》行草,拓本,5行,42字。入刻《淳化阁帖》。

四、王王旬

【生平小传】

王珣(公元350—401年)东晋书法家,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生于书法世家,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侄子。弱冠时曾为桓温的属员,深得桓温敬重。后被授封东亭侯,累官大司马参军、散骑常待、辅国将军、吴国内史等。卒后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以才学文章而受到孝武帝的器重。孝武帝驾崩时,哀册谥议等都为王珣所起草。他的词翰在当时也是非常有名的。

王珣擅长行书和草书,《宣和书谱》云:“珣三世以能书称,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又云:“珣词翰为时宗师,然当时以弟珉书名尤著,故有‘僧弥(王珉)难为兄’之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题王珣真迹》云:王珣书“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其传世书迹有行书《伯远帖》真迹,另外《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刊有其草书《三月帖》。

【作品欣赏】

《伯远帖》

《伯远帖》是王珣的行书代表作,是他写给亲友的一通信札。帖中的“伯远”就是王珣的从兄弟王穆。其内容为:伯远卓有成就,衷心所期,为诸从兄弟中之成大器者。我因疾病在身,志趣在于优游自在的生活。此次才始获得出任,意愿不能舒展。分别犹如昨日,却是畴古之长。远隔重山,不能相互造访晤对。

此帖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字体研美,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一直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其通篇用笔精熟,疏朗飘逸,从平和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洞窥到东晋一代的“尚韵”书风。

《伯远帖》被董其昌称为“尤物”,他的《画禅室随笔》云:“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清高宗弘历也非常喜欢此帖,并把它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并称为“三希”,把藏此三帖的养心殿西暖阁称为“三希堂”。

此帖曾经北宋宣和内府收藏,明清两代由吴新宇、安岐等递藏。乾隆丙寅(1746年)年被收入宫中,清亡后佚出宫外,流落民间。后被重金购回,现藏故宫博物院。

同类推荐
  • 我的琵琶行

    我的琵琶行

    我的琵琶行包括琵琶缘、琵琶情、琵琶魂3部分,分别记录了吴玉霞在成长与记忆、观察与思考、艺术与人文方面的所思所想,表达了她对琵琶艺术的难分难解之情。该书的雏形始于2003年非典时期她在家休息时创作的6万多字的随笔,在博客网友的鼓励与支持下,加之为此次独奏音乐会做准备期间的思考,近日终于成书面世。
  • 听不完的历史

    听不完的历史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从圆筒录音开始直至二十世纪的重要历史录音唱片。全书分为录音先驱、浪漫派钢琴大师、德国现代钢琴学派、二十世纪早期诸多小提琴学派、中提琴和大提琴巨匠、德奥指挥学派、欧美指挥明星、意大利歌剧——从威尔第到真实主义、法国歌剧、瓦格纳王国等。每一章都按照时间顺序对作曲家的生平、重要录音、演奏风格、历史地位等做了详尽阐述,并配以各CD唱片的封面、编号、年代和评级。
  •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作者所撰文章,在很大程度上都选择了比较特殊的叙述角度,甚至以异于时人的艺术批评方法进入批评文本。这些文章几乎都显现着梁启超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的智慧灵光,梁先生此著传导给笔者的文化智慧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的。
  • 看名画的眼睛.2

    看名画的眼睛.2

    《看名画的眼睛2》,精选14幅西洋传世名画,均为印象派到现代派美术史中的代表作,包括《撑阳伞的少女》、《呐喊》、《亚威农少女》等,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创作意图全方位、多角度深入解读画作本身及画家生平,带你看懂每一幅画,分享喜悦与感动。图文并茂的解构带你观察这些画作的细微之处,仿佛就站在图画面前,亲眼品鉴传世佳作的无穷魅力。
  • 美的沉思

    美的沉思

    《美的沉思》是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先生在美学领域的经典代表之作,被誉为“台湾版《美的历程》”,自1986年在台湾第一版发行以来,至今经过几度再版印刷。此次,应读者迫切需求,大陆引进全新修订彩色珍藏版,增录图片、年表、索引,为读者提供更赏心的视觉体验,更悦目的美的探索!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蒋勋在这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中,开始逐渐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经过一次一次时间的回流,将历史的渣滓去尽,蒋勋看到了它们透露出的真正的时空价值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热门推荐
  • 拔剑

    拔剑

    三国之后,中原大地尸骸遍野,人口锐减;到了西晋,又发生了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乘机南下烧杀抢掠。汉人从2000万急剧下降到400万。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乱华。
  • 混乱之战争号角

    混乱之战争号角

    当世界陷入混乱,号角响彻城堡,黑暗与光明碰撞,正义与邪恶交锋,演奏出的会是永无止境的战争吗?“我不是什么好人,为了保护我所爱的或值得我所保护的,哪怕血流千里伏尸百万,也再所不惜!”——司徒云海(新人写小说,请多多支持,谢谢。要什么不满意的可以向我提意见哦。)
  • 冠军门将

    冠军门将

    本书的中国球员除了猪脚,其他运动员将完全参照中国联赛标准,每个都可以像亨利一样的护球。一个个中国球王们将身穿黑衣隆重登场,口中的哨子是他们最具威力的武器。让我们看看弱小的猪脚将如何在大帝和国王们的威压下艰难生存,如何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国王与大帝们的伟大!!!朋友:战神的礼赞友情提供:QQ群27536496
  • 岩下放言

    岩下放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品傻妃:我本惊华

    一品傻妃:我本惊华

    前世,她是身经百战的特工,却被丈夫害死。穿越到古代,她成为一个被世人耻笑的痴傻王妃。前有王爷嫌弃,后有小妾暗害。从棺材里爬起后,她重生了这一回,定当活出惊世风华。管它妖魔鬼怪,害她者,定当十倍偿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初中三年,那都不是事儿

    初中三年,那都不是事儿

    一开始初中刚刚相识的他们,变成了极为要好哥们,他们从刚刚认识的三年中,发生的一切的一切导致他们的分裂,分离,看破了人生,慢慢的发现了了人心的扭曲和阴谋,但结局会令各位读者都不会想到。初中哪些事儿,回归你们美好的童年,看到你们童年的回忆,一段没有心机,都是天真灿烂阳光的一段珍惜的感情
  • 虚戒传说

    虚戒传说

    酷爱英雄联盟的屌丝男楚轩扬,在一次意外上网中穿越到瓦罗兰大陆之上的风暴平原,被凶恶魔狼所围困,这时一位身着身着重甲背上背着绿色残缺符文之剑的银发女战士缓缓出现在他的视野……
  • 世界名书(学无涯丛书)

    世界名书(学无涯丛书)

    本书主要记叙了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书。诗经,论语,孙子兵法,史记,资治通鉴,本草纲目,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 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大多数居民都被外貌的表相所迷惑。那些生来不是那么美丽的东西,被剥夺了很多权利。如果说,只有长的好看的人才有青春,那么长得不好看的人,剩下的岂不只是一个潘多拉的空盒子,连“希望”也飞了。潘多拉的空盒子系列7。
  • 豪门暖婚:夜少的迷糊小娇妻

    豪门暖婚:夜少的迷糊小娇妻

    某顿晚餐,莫小雅一阵狼吞虎咽之后,打了一个饱嗝:“老公,我吃饱了。”夜影轩给她剥了一根香蕉,递了过去:“饭后吃根香蕉,有助于消化。”莫小雅接过来,三下五除二就吃掉了香蕉:“老公我还吃。”夜影轩起身,直接将她打横抱了起来,向卧室走去:“老公给你吃更大的香蕉。”莫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