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约为顺治(1644-1661年)、康熙(1662-1722年)、雍正(1723-1735年)三朝。清代初期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完全走帖学路子。这个阶段以行、草为主,行书居多。其中以王铎、傅山等为代表,但总体成就已不及前代大家。康有为说:“国朝之帖学,荟萃于得天、石庵,然已远逊明人。”帖学的普遍流行使书法艺术柔靡娟秀、刚健不足,这促使部分书家思考往帖学之外寻出路。
这一时期的书法大致分两派:一派是以谨守传统帖学的行、草占据主流地位;另一派是不为传统帖学的行、草甜熟所笼罩。其间也有极少数篆、隶书法。
(第一节)帖学主流书法家
一、笪重光
【生平小传】
笪重光(1623—1692年),字在辛,号江上外史,自称郁冈扫叶道人,江苏丹徒句容东荆(今江苏句容白兔镇)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由刑部郎擢监察御史。为官敢直言,因弹劾权臣明珠而弃官。工书画,精鉴赏。清吴修在《昭代尺牍小传》中语:“书出入苏、米,其纵逸之致,王梦楼最所称服。”他的行书,对王文治早期书风有一定影响,但墨迹传世甚少,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共称为清初四大家,又称帖学“四大家”。
其书法特点:点分多种,用在合宜。圆多用攒,侧多用叠;秃锋用衄,破笔用松;掷笔者芒,按笔者锐;含润若滴,带渴为焦;细等纤尘,粗如坠石;淡以破浓,聚而随散。繁简恰有定形,整乱因乎兴会。
笔中用墨者巧,墨中用笔者能。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笔渴时墨焦而屑,墨晕时笔化而熔。人知抢笔之松,不知松而非懈;人知破墨之涩,不知涩而非枯。墨之倾泼,势等崩云;墨之沉凝,色同碎锦。笔有中峰侧峰之异用,更有着意无意之相成。转折流行,鳞游波驶;点次错落,隼击花飞。拂为斜脉之分形,磔作偃坡之折笔。啄毫能令影疏,策颖每教势动。
笪重光亦能诗,诗风清刚隽秀。画山水兰竹,传世作品有《秋雨孤舟图》及《行书七律诗轴》。著有《书筏》《画筌》等研究书画艺术理论的专著。有《清史稿》卷282有传。康熙帝下江南时其伴随。
【作品欣赏】
《行书自作绝句》
此幅行书行笔自然流畅,点画圆滑,灵动遒劲,三分苏轼,三分米芾,四分信笔任墨而成。字里行间气势磅礴,举重若轻,在“法”与“情”的和弦之中。他在《书筏》中语“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扭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这些极具艺术辩证法的书学见解,都在这幅行书作品中充分得以体现。
王文治《快雨堂》跋评价笪重光:“上至章草,下至苏、米,靡所不习,小楷法度尤严,纯以唐法运魏晋超妙之致。”此幅行书以豪迈之笔一气呵成,神气十足,粗细适度,可见名实足以相符。
《行书七言诗》
水墨绢本尺寸:216厘米×47厘米
钤印:笪重光印、江上外史、松子阁
题识:书观鹿为大生亲翁寿。苳岗笪重光。
【释文】条峰五老势相连,此鹿从来若个边。别有野麋人不识,一生长领紫金泉。
《嘉州集》
笪重光小楷《嘉州集》一册,录五言律24首。《嘉州集》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诗集,通行本作《岑嘉州集》。岑参官嘉州刺史,因此得名。此册共10开,每开长21.5厘米,宽12厘米,唯独第十开略窄(长21.5厘米,宽8厘米)。笪重光的小楷书传世墨迹甚少,所以此册尤为珍贵。此册字形宽展,捺画悠闲逸出,颇见雅意,亦合于“气之舒展在撇捺”(《书筏》)。此册前后共钤笪重光印十一枚(其中“直指之章”“江上笪氏图书印”重复),册尾钤“笪”“笪重光印”诸印以代款字,亦颇具一格。
二、张照
【生平小传】
张照(1691-1745年),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人。卒年五十五。在诗歌、书画、音乐、戏剧诸多领域均有较深的修养。特别是他奉旨改编的宫廷大戏,在戏曲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常为乾隆皇帝代笔,擅长行楷书,是书“馆阁体”能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雍正时官至刑部尚书,后因失职罪免职,乾隆七年(1742年)复官。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张照奔父丧而死于路上,乾隆帝追封他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敏。张照与董其昌、沈荃同为华亭人,故其书法初学董其昌,并因得董书神髓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赏识。中年以后参入颜真卿、米芾书法,尤其得法于颜书。性地高明,深通释典,诗多禅语。兼能画兰,间写墨梅,疏花细蕊,极其秀雅。
在帖学书法盛行特别是董书风行之时,人们书法大多不善大字,而张照则兼能大字、小楷和行草书。他的大字,天骨开张,气魄浑厚。董书本来是以颜字为基础,以米书为姿逸的,而张照既习董书,又从颜、米,追求古法,因此非常便当,而且他能始终保持董书潇洒恣意的特点。
康熙帝在御制诗中说:“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即使偏爱赵孟书法的乾隆帝每大书匾额或小字书画题跋时,也多由张照代书,使他成为御书的代笔人。因为要代笔,不能不俯就乾隆书法的一些特点,久而久之,他的书法就成了馆阁体书法的一种体貌。这对馆阁体书法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他成为雍、乾年间最重要的书家之一。
【作品欣赏】
《行书七绝诗轴》
行书七绝诗轴,纸本,纵108.6厘米,横56.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书为行书七绝诗,表现出了张照独特的天骨开张、气魄浑厚的书法魅力。
《临米芾拟古诗帖》
《临米芾拟古诗帖》纸本,纵43.8厘米,横58厘米,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是张照临米芾“蜀素帖——拟古诗帖”,与米芾《蜀素帖》比较,识者当能辨别高宗评论是否公允,抑或偏袒身边词臣。沈初《西清笔记》载:“张文敏尚书嗜饮,有醉中作书极得意者,内府所藏《临争坐帖》,自谓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上甚赏之。”
(第二节)非主流书法家
一、王铎
【生平小传】
王铎(1592-1652年),明末清初书法家,字觉斯、觉之,号嵩樵,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人,故又称王孟津。顺治九年卒,享年六十一岁,谥文安。王铎于明末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清顺治间又授以礼部尚书,史书上称其为“贰臣”,但终未影响后人对他书法成就的高度评价。明末书坛受董其昌书法的影响,追求所谓俊骨逸韵。王铎等人反其道而行之,以“敏而好古”为标志,追求雄强、激烈的风格和对动荡的内心生活的表现。
王铎一直不断地从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后受米芾影响,使之成为创造个人风格的有力支点。极重视向优秀传统学习,其行、草书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草书,属大写意一派,恣肆任性,挥洒自如,于纵势中常又横笔崛出,情绪跌宕,势不可当,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壮力量。现代书法家,“草圣”林散之称其草书为“自唐怀素后第一人”。
他的行书,含蓄多变,风神洒脱,有独特的个性,作者时而以过量墨的流动造成了线与黑块的对比,大胆创造了明快的视觉效果,笔墨间另有一种强烈的音响节奏。用笔沉着富有变化,粗犷豪放,不失法度,既发扬了明代草书气势奔放、直抒性灵的特点,又矫正了线条粗率的弊病。在结构方面,以奇险取胜,节奏对比强烈。他对笔画结构十分敏感,创造出不少新的构成方式。
他在笔墨上的创新也是具有开拓性的,他的线条遒劲苍老,含蓄多变,于不经意的飞腾跳掷中表现出特殊个性,时而以浓淡甚至宿墨,大胆制造线条与块面的强烈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不能不说他这有意无意之中的创举是对书法形式夸张对比的一大功绩。在他以前,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主动地追求“涨墨”效果的。
王铎的书法对中国书法后来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也波及到海外书坛,特别对东瀛书法影响颇深。其存世书迹较多,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
王铎亦擅画,山水宗荆(浩)、关(仝),丘壑伟俊,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还兼画山水,兰竹。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尝与人云“画寂寂无余清,如倪云林一派,虽有淡致,病夫奄奄气息,即谓之轻秀,薄弱甚矣,大家弗然”,又云“以境界奇创,然后生以气晕,乃为胜,可奈造化”。
【作品欣赏】
《草书临古帖轴》
《草书临古帖轴》绢本,纵201.3厘米,横55.4厘米。凡3行,共42字。烟台市博物馆藏。
【释文】得万书,委曲备悉,使人慨阮。新妇勉,身得雄。甚善散骑殊,尝喜也家月。末当至上□亦俱去。太峰老乡丈王铎一位日本学者所言“羲之是只不死鸟”,王铎的这幅作品让我们再次领悟了经典的无穷魅力。有很多学书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最初走近帖里很难,最后则很难走出帖外。王铎一面据于古典,另一方面并未失去本来就不应该失去的“自由”。完全属于大胆写意一派。
《拟山园帖》
《拟山园帖》共10卷,清代个人丛帖。帖名行书。清顺治八年至十六年(1651-1659年),王铎之子无咎撰集,古燕吕昌摹,张翱镌。此帖全刻王铎一家之书,共103种,其中大多为临古之书。王无咎传留大量的王铎书迹,因而所选皆精湛。刻者亦一时名手,而其他王书刻帖均不如此本为佳,帖后有张缙彦、龚鼎孽及无咎题跋。张缙彦跋曰:“文安公书法妙天下,毛泰史括所藏书及墨苑家所流传汇集此本,有缺略模糊必求别本正字补之,备极龙跃虎卧猊攫象搏之致,文安四十年精力尽在此矣。……昔卫夫人见右军书叹:‘此子必掩我名’
,此本出,惜两公不及见也。”故此帖无论是所选之帖还是摹刻方面,都极为精妙,各体具备,运笔虽说有些缺乏蕴藉,而能力矫靡弱的习气,其功实不可没。
《突兀岩峦气五律条幅》
王铎《突兀岩峦气五律条幅》,台湾省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款署:荆岫老亲契教之辛巳八月作,王铎具草。
印:“王铎之印”“娄络亭印”收藏印“闵□收藏印”。
【释文】突兀岩峦气,息深无动容。自能同雪豦,不欲受人封。宇宙劳蛇蠋,风雷夹烛龙。虚堂安可閟,苂怪奋石淙。观史念冲壁,上仰生画松。
王铎这件条幅作品,是50岁壮年写的,当属他成熟而精神状态极佳的时期。
此幅比较平正,天人合一,这是其作品最迷人的地方,那种直取颜真卿的凝厚和米南宫快剑断阵笔势的气韵,更显得落落无畏的轩昂气度。
二、傅山
【生平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