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伤者,废墟;断水,断粮,希望何在?我们不能等,要自己想办法生存。乡长任剑告诉我们所有在场的乡干部说。由于草坡是汶川的养殖业基地。没有粮食,4万多只鸡鸭将饿死。为防止灾后出现疫情,没有饿死的也将在限定时间内掩埋处理。“没有吃的,就吃我家的鸭子吧!”“我还有几千只鸡,废物利用,要的就自己来背,能背好多就背好多走!”在最初一段时间,很多人就把鸡鸭当饭吃。养鸡或养鸭人的亲戚和熟识的人都来免费拿走鸡鸭,后来临近捕杀最后期限,面熟的、邻近的都可以随便拿鸡鸭走。一时间,草坡附近的山路上不时可以看到成群结队来背鸡鸭的人,码头村代一群家的6000只鸡和在草坡的外地人余老板的2万只鸭子就这样被处理了。“他们送了好多到我们乡救灾指挥部,不要都不行啊,很多有鸡鸭的人都是悄悄送来。”周波说。几天后,情况一点也没有好转,5月15日,十几个精壮村民开始上山寻找废弃多年的出山小路。16日,第一批走出大山的人终于来到草坡电站处的213国道。17日,返回的人从大山之外背回第一袋米。要走两天才能把外面的大米背到乡上来。18日,有5个人偶然发现,穿过2公里长的废弃高山引水涵洞,来回可以节约近10个小时的路程。
213国道117公里处,是背粮队伍的起点。穿过被巨石砸成蜂窝一样的草坡电站,再往前就是就是4把梯子。一把变形未用的铝合金梯子,3把原木钉出的简易木梯,立在几乎垂直的陡壁上。上端都由两束细铁丝绑在山上的小树根部,梯子的脚几乎不能完全着地,走在上面会不停的晃动。这天梯就是给进草坡的人的下马威。金波村的林福俊和他的妻子各背着50斤大米,走在前面。从侧面看去,爬在梯子上的背粮人悬挂在峭壁上,林福俊夫妻吃力地向上攀爬,一只手抓住梯子的一个横杆,手拉脚蹬,努力地收缩50斤大米包下的臀部。先上到山头的林福俊靠着石头放下大米,回头再拉妻子。这是“天路”的第一段。第二段是即将要走过的山脊——“鲤鱼背”,两边是悬崖,右边滚下的石头堵住了213国道,堆积在岷江里,左边的山石截断了通往草坡的唯一公路。在坡度60度到70度之间交替变化的山脊上,生死就在一块滑动的石头或一棵小树之间,任何失足和疏忽都会付出生命代价。再是2公里多长的高山冰水涵洞,最后是崎岖不平的三公里下山小路。
9岁的姜波和父母一起走在背粮队伍的前面,他们一家3口共背了120多斤东西。他父母背的都是大米,姜波背的20多斤东西,是方便面等杂货。后面就是林福俊夫妻,再后面就是其他背粮人。陡峭的悬崖,几乎垂直,后面的人必须小心前面人的脚后跟踢到自己的鼻子。大家都小心翼翼地走好每一步,时间,只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没有任何说话声,只有呼吸声,成为这生死一线的唯一歌唱。一双双军用胶鞋在石块和树根之间移动。脚掌用力,脚后跟踮起,小腿肌肉收缩。每个人都在机械地重复这一动作。在这条路上,没有性别老少之分。大家都背负着自己的重量极限。优待只是表现在进入最危险路段时,孩子、老人或妇女走在青壮年的前面,万一失足跌倒,后面的可以扶助。“老林,快把你的笑话拿来整两段!”队伍中有人喊,大家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放松紧绷的神经和麻木的小腿。林福俊胡乱讲了个并不好笑的笑话结束了短暂的休息。从天梯到走完山脊路段,接近1公里的路要走2个小时左右。沿途的小石块,被踩成了粉末。
19日,从绵虒翻山背粮回草坡的肖强,走完“天梯”和鲤鱼背两个路段,来到电站高山上的引水涵洞出口,久久凝视起来。洞里没有水流出。我们去试一下,看走得通不?肖强说。身强体壮的肖强是樟排村的村主任。4个同村的跟着进了涵洞。因为匆忙,大家都没带电筒,手机的微光成了唯一光源。越往里,寒风越浓。5个人深一脚浅一脚摸索前进,不时互相被咳嗽和脚步发出的声音惊吓着。一个小时后,5人终于第一次看到了光亮。后来经过仔细勘察,上游的引水渠被地震震垮,不会有水。一条通往大山外的“生命隧道”从此被发现。这条生命隧道每天有100多人甚至几百人进出。因为是高山涵洞,进洞之前,背粮的人都会在洞口的水渠堤坝上给自己降温,让冷风把脚吹凉。周波说,他们当时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这里是冰火两重天,上山热得跳,进洞冷得抖。必须先要冷却一会儿才行。冷却之后,背粮队伍渐渐下到涵洞里,一束束手电光伴着脚步声,摇晃在漆黑的隧道里。一会儿之后,脚下突然变得冰凉起来,再是冷,冰冷。行走到一公里半左右,是隧道水最深的地方。已经冰凉的双脚开始发痛,寒冷从膝关节以下开始不断深入,从皮肤到肌肉,再入骨髓。洞里开始响起了歌声,是用来御寒的。这条路,终于慢慢走完……
周波叙述到这里,停了下来,那一段时间,真的很是不堪回首。好在我们坚持了下来,周波说,第一天背下来,大家都精疲力竭,这条道路的确是天路,每一步都是冒险,不论上山下山,进洞出洞,稍微不小心,就会彻底报销。背粮队员一个嘱咐一个,一个盯住一个。巨石嶙峋的山道上,就出现了这样一支队伍,仿佛一群小蚂蚁,搬运着生命的希望。开始两天,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几天之后,有人开始有怨言,怨言主要面对周波,其中一个小伙子火气特别大,他把背篼往地上一扔,就质问周,为什么每天都叫我们背粮,而你自己却在那里指手画脚?我们每天累得像条狗一样,你却在那里唧唧歪歪?周围的其他村民看到小伙子火气太大,纷纷指责起小伙子来,如果不是周书记每天的指挥,每天的守候,我们不是全乱套了嘛,你一个大小伙子,还好意思说这个,你去试试,看我们听不听你指挥!小伙子突然低下了头,他意识到自己的出格,很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周波笑着说,没关系的,可以理解,你们每天实在太辛苦,可全乡的群众都指望着你们呢,你们干的事情是大事情呢。周刚动情地说,我并不是不想来背粮食,而是在是身不由己啊,父老乡亲们,我们全乡的希望都在你们身上呢。周刚说到这里,眼圈有些发红,村民们默默低下了头……这件事情之后,村民再也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背粮队以村为单位,在他们与外界隔绝的50多天里,全乡的背粮队共背了24万余斤粮食,他们的辛勤付出,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那个特别的时刻,不仅体现出困难面前的相互救助高度,还体现出在特殊时刻人性的纬度,他们的行动,彻底解决了草坡乡全乡群众的生存危机。
6月28日,草坡乡的50多个村民分几个批次开始背柴油上山。他们准备把困在山里的一些推土机和挖掘机开动起来,从草坡乡向外打通公路。“作为汶川的养殖基地和蔬菜基地,鸡鸭没有了,我们要打通路保住我们的海椒!”草坡的1500亩甜椒,即将成熟,这是草坡乡村民今年的主要收入来源。乡长任剑说,加上其他蔬菜,全乡年底经济作物可能有上千万元的收入,路是菜能否卖出的关键。
我们看着远处,想象着那场灾难时,人们的状态,周波说,他自己那一个月时间忙坏了,胃病就是在那时得上的,到现在还在发作。周波说,他们安排每个村轮流前来,比如6月29日,就是克充村的村民前来领取,地点在锦虒镇克约村大坪组,那天早晨,周波说,村里的男女老少近百人,翻山越岭之后,早早就等候在“草坡乡救灾物资发放转运站”准备领取物资。村民唐成俊已经是第三次下山来背米了,一次背25公斤,够全家六口人吃七八天,每次来回要走6个多小时的山路。周波说,这个物资发放站就是他们10来个人把守,济南军区铁军红一连的15名官兵协助发放。10多顶帐篷里堆满了草坡乡群众所需的物资。乡里安排每天一个到两个村的群众轮流下山领粮,由村委会主任清点交接后再发给村民,村民们在领到物资的同时还能领到一张物资发放“明白卡”。那天,他正好值班,看到克充村62岁的郭克军也来了,郭克军的儿子儿媳在地震中双亡,家里只有两个孤儿和老伴,只有他自己下山来背粮。每当看到老人来背粮食,周波说,他心里就难过,虽然老人每次背25公斤大米没问题,也已经背6趟了。大米、方便面、食用油、饼干等等,但来回要一天时间。路途上要经过要命的几道关口……
周波说,草坡乡有8个村,地震发生后,乡政府组织力量一方面抢通通往县城的公路,一方面全力打通各村的道路。到6月28日,7个村的道路已经可以通车。但28日晚,通往克充村的道路又因滑坡再次中断。最远的沙排村,一直是这个“孤岛”乡的“孤岛”村,道路抢通难度极大,当时仍有9公里道路未打通。全村仍有180多人没有转移出来,村民们进出背粮,来回路上要4天之久。
周波说,“孤岛”的人们没有在灾难面前退缩。他们在第一时间救助的是在校师生,他们拿出油布、木板给师生们搭建临时住所,保证了全乡没有一名师生伤亡;地震过后半个月,他们又恢复了乡里的码头电站,随后又恢复了麻龙电站,基本可以保证全乡7个村的照明用电。村民们也早已开始了生产自救,抢收蔬菜,抢种玉米,3500公斤玉米种子已经种到地里。周波说,现在回忆起来,简直是一部传奇。好在一切都已经过去,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抓紧重建,抓紧时间努力发展生产……我们离开生命通道,向山下走去,身后的阳光,郁金香一样铺展开去……
四、生命高度
从生命通道回来,我们又到乡政府,在乡政府时,恰好碰上原乡党委书记李川,李川现在已经调离这里,但对这里仍然充满了情感,这是他曾经率领全乡人民进行生死决战的地方。我们的话题也就从那场灾难开始,李川英俊的脸庞顿时凝重起来。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李川和4名乡干部正在金波村五组协调村民饮水和乡村公路建设问题,近30名群众聚集在村主任文永富家里,奇怪的巨响突然传来,随即大地震动,房屋乱响,李川马上大喊“快跑,地震。”当他最后一个从大门的高台跳出去时,房屋轰然倒塌,山上的飞石铺天盖地滚滚而来,大的上百吨,小的也有数十吨。群众只顾往前冲,根本不知道后面的危险,李川边跑边大声喊:转身,躲石头!2名妇女被这种突袭的灾难吓呆了,蹲在原地不知所措,抱头尖叫,圆桌大的滚石直向而来,李川立马冲上去,使劲推开她们。一阵钻心的疼痛,李川的右腿失去知觉,血肉模糊,小腿骨从膝盖处凸了出来。李川强忍剧痛,双手用力把小腿扳正,拖着腿一跛一跳,招呼大家快往山下跑……
生死时速的3分钟,群众都安全转移到山下的平坝。天空突然变得很昏暗,哭声、喊声与轰鸣声相互交织,逃过一劫的群众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担心发生更大的地震,局面眼看就要失控。“大家不要慌,党和政府一定会来救大家。”他们一边安抚群众,一边不停给乡上打电话,可怎么也打不通。李川内心焦急万分,自己行动又不方便,乡长任剑又出差在外,全乡的受灾情况怎么样?外援什么时候会到?食品、水、药品等将是紧缺物资,如果发生哄抢、囤积,政府将完全丧失调控能力。必须尽快作出安排部署,把口信传出去。
“现在需要一个传信的人,谁去?”李川话音刚落,站在旁边的金波村五组组长田红孝主动请战。金波村离乡政府有8公里,山体大量滑坡,余震不断,前行的道路危机四伏、异常凶险。田红孝临行前,大家紧紧握着他的手,有一种生死离别的感觉。李川说,“你一定要活着回来,万一有什么意外,你的妻儿老小由我管。”望着田红孝急匆匆的背影,群众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李川当即叫来村主任文永富,要他带领群众赶赴各组逐户开展救援,抓紧时间救人。李川他们也立马动身往回赶,河里浊水咆哮,大山像被巨大的手掌拍过,坍塌的泥石覆盖了道路。当他们赶到离乡政府只有3公里的码头村板壁岩时,整个山体垮塌拦截了金波河,堰塞湖挡住了回去的路。
在码头村的食用菌大棚里,李川就地成立了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没有电,大家就点着火把、打着电筒,李川当即写了8封信分别告诉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和村民:大家要相信党中央、各级党委会关心帮助我们;在特大的灾难面前,大家要团结,立即启动民兵救援应急预案,组织党员群众展开自救;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抢救物资,做好应急准备。
最让李川担心的是境内的16个大小水电站,特别是沙排电站,坝高187米,蓄水量1800万立方。如果大坝决堤,不仅草坡乡将不复存在,映秀、漩口等地也可能造成严重灾害。乡党委迅即安排专人进行了勘察,昼夜监测大坝水位,组织广大党员群众在震后短短两天时间内,修筑了100多米的防洪大堤,消除了沙排等水电站的隐患。在码头村的三天时间,每天都有乡村干部、党员、民兵传达指令和收集受灾信息。他们穿越死亡之谷和冒着被泥石流吞噬的危险,把指挥部的指令送达到乡上及各村,再把乡和各村的受灾情况、自救情况汇集上来并想方设法向县指挥部报告。
他们选择了面对死亡,却把生的希望带给了群众。地震之后的第七天,济南军区铁军炮兵团的300名官兵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穿越死亡之路,为群众背来了药品和食品。随后,直升机架起了空中生命线,送来了急需的帐篷、药品和粮食,重伤员也转移了出去。然而,粮食仍然是草坡乡渡过震后难关的当务之急,单靠飞机运送和战士们背米很难完全解决4500多名受灾群众的吃饭问题,而一旦遇到暴雨和泥石流,通往外界的生命线随时可能中断。
乡党委果断决定依靠群众的力量,打开一条通往外界的生命之路,并立刻派乡党委副书记周波驻绵虒镇飞沙关屯粮点,组织调运救灾物资。从屯粮点到最远的村,单趟走40公里,途中要翻过三座大山,越过多处坍塌地段,还要趟水穿过一条几公里长冰水刺骨的水电站暗渠,才能到山外的飞沙关背回国家送来的救济粮。大多是凌晨出发、太阳快落山才到家。全乡党员干部群众没有退缩,咬着牙坚持,坚持,再坚持,运粮队伍中既有乡村干部、民兵和群众,也有老人、妇女和孩子。一条条山道上背粮群众连绵不断的身影,无声地展示着全乡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决心。
为尽快抢通道路,恢复与外界的联络,他们组织民兵和村民,与部队官兵一道开始了艰难的道路抢修。在余震频发,垮塌不断的情况下,抢修难度极大,道路总是修了垮,垮了修,但大家从未放弃,从未退缩,6月20日,全乡有7个村的道路抢通,乡政府通往国道213线的道路目前已推进了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