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50000000012

第12章 世界风俗

◎圣诞节的由来

每年12月25日是世界各国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诞辰的日子,称为圣诞节。

据说,就在耶稣呱呱落地之时,伯利恒的牧羊人看见天使对他们说:“救世主已经在伯利恒诞生。”于是他们就去伯利恒朝拜耶稣。这就是今天许多基督教徒在圣诞节期间去伯利恒朝圣的由来。同时,还有“东方三博士”按照一颗星星的指引,不远万里,来到伯利恒朝圣,并向耶稣献上了黄金、乳香、药品等礼物。这就是今天基督教徒在圣诞节互赠礼物的由来。每到圣诞节,家人都要团聚在一起,亲友也要互赠礼物,家庭里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都可以得到一份圣诞礼物。收到礼物后,大家就围着圣诞树尽情歌唱,享受着圣诞日的快乐。

将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是罗马天主教皇莱伯里乌斯在公元354年规定的。之所以要选择这天,据说是为了同世俗的神农节一致。因为公历12月24日是“冬至日”,是一年中日照最短的一天,从12月25日开始便白昼变长,人们为了感谢太阳赐给人间的温暖和光明,经常举行各种活动向太阳顶礼膜拜。罗马教会把耶稣的降生比作太阳的再生,他就像给黑暗世界带来光明和正义的太阳一样。

◎感恩节的由来

17世纪初,英国的一批清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乘坐“五月花”号到达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

初到普利茅斯,寒冬和疾病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后来,当地的印第安人给移民们送来了很多生活必需品,并教移民们捕鱼、狩猎、种南瓜、玉米和饲养火鸡等。这一年秋天,移民种的庄稼获得了丰收,移民怀着感恩心情,在11月底的一天,邀请印第安人一起共同庆祝丰收的成果。从此以后,这个习俗就流传下来。当时的一些食物,如烤火鸡、南瓜派、玉米面包等食品,也逐渐成为这节日的传统菜肴。

1941年,美国国会正式确定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为感恩节。

◎复活节的由来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

《圣经》说,耶稣是在他去耶路撒冷参加犹太教“逾越节”的那天遇难的,死后耶稣复活升天。这一天又是古代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庆祝大地回春的“春太阳节”。后来,“复活节”逐渐替代了“逾越节”和“春太阳节”。公元325年,在罗马教会将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复活节”。

◎情人节的由来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在这一天,人们都要送玫瑰花或巧克力给自己心爱的人。英文为Valentine(瓦伦丁)。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有一个基督教徒Valentine,因带头反抗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徒的迫害而被捕入狱。在狱中,瓦伦丁治好了典狱长女儿的眼疾,也得到典狱长女儿的悉心照料,两个人逐渐产生了感情。

公元270年2月14日,瓦伦丁被处死。行刑前,瓦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爱。此后,基督教徒为了纪念殉教者瓦伦丁,便把这天视为“情人节”。

◎恶作剧的愚人节

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节,它盛行于西方许多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的起源不详,根据史书记载,它与其他节日有关,如与古罗马的嬉乐节等,其时间的选择,似与春分有关,这时天气变化突然,似乎是大自然在愚弄人类。根据传统风俗,在这一天人们可以任意开玩笑,报纸、电台也可以报道假新闻,甚至玩弄恶作剧。

◎鬼节——美国的万圣节

“万圣节”俗称“鬼节”。公元835年,罗马天主教将11月1日定为“万圣节”,以纪念宗教的先驱者。

10月31日晚,家家户户门口摆上一个挖空了的老南瓜,雕成一个鬼脸,里面点上蜡烛。据说,那是用来吓唬鬼的。那雕刻着鬼脸的南瓜,是巫婆的象征。然后摆好糖果、点心之类,准备招待小客人。晚饭过后,兴高采烈的孩子们就戴着鬼脸,化装得奇形怪状,在大人陪伴下,到各家串门。每到一户人家,主人一定笑脸相迎,让他们随意吃,任意拿。否则,孩子们就要闹个不休。在华盛顿,“万圣节”不仅是儿童的节日,也是青年人的狂欢之夜。因为几乎所有的参加者都化了装,所以看上去酷似一场“魔鬼的盛会”。

◎巴西狂欢节的由来

巴西狂欢节,由葡萄牙人从欧洲传来的,原意为“谢肉节”,是巴西最为隆重和快乐的传统节日。

狂欢节在每年的2月中旬或下旬举行。人们穿上新装,男女老幼倾城而出,尽情狂欢。在街道上通宵达旦地举行游艺会、舞会、节目表演,鼓乐齐鸣,载歌载舞。全国各地狂欢节表演最为壮观和具有特色的,往往要算“狂欢节之都”里约热内卢和巴伊亚州、累西腓城了。

◎英美常见人名的含义

亚历山大——起源于希腊,其含意为“人类的慰藉”。

艾米——起源于法兰西,含意为“亲爱的人”。

安德鲁——起源于希腊,含意为“刚强气概”。

安妮——起源于希伯来,含意为“高雅”。

安东尼——起源于拉丁,含意为“无比可贵”。

巴巴拉——起源于希腊,含意为“新来者”。

查尔斯——起源于条顿,含意为“大丈夫”。

卡尔——起源于条顿,含意为“大丈夫”。

凯瑟琳——起源于希腊,含意为“纯洁”。

克里斯托弗——起源于希腊,含意为“基督的人”。

德博拉——起源于希伯来,含意为“蜜蜂”。

丹尼斯——起源于希腊,含意为“酒神之子”。

多萝西——起源于希腊,含意为“神之赐”。

道格拉斯——起源于凯尔特,含意为“幽深的水”。

爱德华——起源于条顿,含意为“财富守护者”。

埃伦——起源于希腊,含意为“光明”。

伊丽莎白——起源于希伯来,含意为“神的誓言”。

埃米莉——起源于拉丁,含意为“勤劳”。

弗朗西斯——起源于条顿,含意为“自由”。

弗兰克——起源于条顿,含意为“自由”。

弗雷德里克——起源于条顿,含意为“爱和平的统治者”。

乔治——起源于希腊,含意为“耕作者”。

杰拉尔德——起源于条顿,含意为“武士”。

海伦——起源于希腊,含意为“光明”。

亨利——起源于条顿,含意为“家乡的统治者”。

詹姆斯——起源于希伯来,含意为“愿神保佑”。

简·珍妮特——起源于希伯来,含意为“神之赐”。

杰弗里——起源于条顿,含意为“天赐安宁”。

詹尼弗——起源于希伯来,含意为“神的恩赐”。

约瑟夫——起源于希伯来,含意为“主将助之”。

朱迪——起源于希伯来,含意为“珍宝”。

朱莉亚——起源于拉丁,含意为“秀颜”。

卡伦——起源于希腊,含意为“纯洁”。

玛格丽特——起源于希腊,含意为“战神之子”。

玛丽——起源于希伯来,含意为“辛劳”。

马修——起源于希伯来,含意为“神之赐”。

迈克尔——起源于希伯来,含意为“神之宠”。

南希——起源于希伯来,含意为“高雅”。

帕特里夏——起源于拉丁,含意为“贵胄”。

保罗——起源于拉丁,含意为“小”。

菲利普——起源于希腊,含意为“爱马者”。

雷切尔——起源于希伯来,含意为“母羊”。

理查德——起源于条顿,含意为“明亮的火焰”。

罗纳德——起源于条顿,含意为“忠告”;“权力”。

塞缪尔——起源于希伯来,含意为“上达神听”。

苏珊——起源于希伯来,含意为“百合花”。

西奥多——起源于希腊,含意为“神之赐”。

托马斯——起源于条顿,含意为“强有力的统治者”。

威廉——起源于条顿,含意为“意志”;“头盔”。

◎日本人的姓氏

在一百多年以前,日本只有少数武士、大商人、大地主才有姓和名,至于平民百姓,就只有名字而无姓氏,一般人都按所干的工作作为称呼。如你在一个叫青木的大地主家当佣人,那么大家就叫你“青木的佣人”,如是守桥的人,就叫“守大桥的人”。

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公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把有姓作为国民义务,谁没有姓就要受到处罚,意在解决户籍登记、身份注册上的混乱。在政令之下,许多没有姓的人就纷纷起姓。他们大多去找僧侣、村吏或有文化的起姓,有的干脆就自己编一个。有的去问政府官员:“我姓啥?”官员就问他现住在什么地方,如果家靠山,就叫“山口”,如果家门口有棵松树,就叫“松下”……这就形成了今天日本人的姓。现在,日本姓佐藤、田中、松下、中村、流边、井上的人很多,概源于此。这样轰然而起的起姓运动,使日本的姓氏猛增到10.3万个之多,也称得上世界之最。

◎“V”字手势的来源

用“V”型手势表示胜利,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纳粹法西斯占领了欧洲许多领土。比利时人维克多·德拉的祖国沦陷。他每天从英国向比利时广播,号召同胞们奋起抗击德国占领军。并倡议人们到处书写“V”字,表示对胜利的坚定信心。几天之后,比利时许多城市大街小巷的墙的建筑物上,树木和电线杆上,影剧院里,甚至德军重兵把守的兵营、岗楼里,“V”字无处不在。

从此,“V”字不胫而走,传入欧洲各国。打个“V”字手势,代替一切招呼的方式。英国首相丘吉尔十分喜爱这种手势,常用这种手势,于是“V”字更加流传。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V”字因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流传至今。

◎骑士风度

骑士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最低阶层,以服骑兵军役为条件,获得国王和领主的采邑。

由于中世纪欧洲封建领主的主要职责是打仗,因此,贵族子弟从小都要经过骑士的训练。从14岁起,他们要在有权势的或者富有的领主家中充当扈从(即预备骑士),服侍女主人或千金用餐,学习各种礼节,吟唱爱情诗,培养讨好女主人的本领,并为她看管武器,学习打仗。21岁时,他们才够资格经过“授甲仪式”而成为一名真正的骑士。在授甲仪式上,将要成为骑士的年轻人,要在礼拜堂通宵达旦地看守他的盔甲和武器,并做祈祷。翌日向主人行宣誓仪式,要以单膝跪在主人面前,宣誓忠于主人,保护宗教和妇女,行侠仗义扶弱济贫。宣誓之后,主人把一支剑挂在他身边,并用另一支出鞘的剑背在他的后背轻敲两下,以示承认。

骑士作为职业军人,以攻城略地为主,以舞刀弄剑为乐,凶狠好斗是他们的习俗和特点。他们以勇于作战,遵守诺言,不说谎话为信条。如果有人对骑士的勇敢忠诚和说话表示怀疑,那便是对他莫大的侮辱,定要进行决斗,拼个你死我活,以正名誉。

对贵妇保持勇敢和忠诚也是骑士的一个重要信条。因为贵妇人在骑士年轻时扮演了教育者与指导者的角色,所以骑士对她们有一种特殊的感隋。他必须听从主妇的命令,甘冒一切危险,甘受种种折磨。她永远是他最尊敬最爱慕的偶像。因为这种风尚还产生了一种规范化的骑士风度,即把贵妇人看作人上人,向她们作种种尊敬的表示:在她们面前鞠躬低头,吻她们的手,在社交场合让她们人上座,出入时请她们先行……这种对妇女的尊敬,后来逐渐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一种交际礼俗。

◎日本茶道

茶道是日本的一种品茶艺术和饮茶方式,据说最初由15世纪奈良城的名僧村田珠光创始,经过千利休的改进,茶道成为一门有诸多讲究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

品茶时有很多讲究,要双手捧碗,从左向右转一周,然后开始喝茶。茶一定要三口渴尽,在喝最后一口时要“啧啧”几声,以示赞赏。

茶道讲究四规七则。四规为:和、敬、清、寂。和者,表示品茶人要互相和睦;敬则体现为大家互相尊重:清则表示幽净、纯洁;寂代表无欲和思考。七则为:茶要淡浓适口;添炭要注意火候;茶水温度要与季节相宜;插花要新鲜;赴茶会要早到;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周到地对待每一位来访者。

◎理发店的三色柱

在中世纪,由于人们对疾病缺乏认识,错误地认为疾病主要是体内各种元素不平衡而造成的,如果要把多余的“元素”放出,人体就会恢复健康,而在各种元素中,血液是最容易被“救出”,这样放血就成为中世纪医生们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医生们对亲自动手放血一事却不屑一顾,常常委托理发师来做,于是理发师就成了业余的外科医生。

1540年,在英格兰国王的批准下,成立了理发师和外科医师联合会,理发师正式打出了外科医师的招牌,三色柱成为他们的标志,其中,白色代表纱布,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

1745年,英王乔治二世敕令成立皇家外科医学会,理发师虽然与外科医师从此分家,但理发店门前的三色柱却一直在全世界沿用至今。

◎下半旗志哀

下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这种做法据说最早可以溯源到英国船“哈兹·伊斯”号。1612年,这艘船的船长在北美北部海岸探寻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不幸去世,在回港驶进泰晤士河的时候,船员们为对已故船长表示敬意,在桅杆上飘着半旗,以后许多船只也沿用了这种哀悼方式。后来,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便流传到陆地上,并被官方承认,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西方为什么忌讳“13”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以耶稣和他12门徒吃最后的晚餐为题材,创作了《最后的晚餐》。其中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就是犹大,犹大为了30枚银币,出卖了耶稣。而耶稣遇害那天又恰恰是13号,由此人们便认为“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

◎为何要付小费

小费制度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那时,当地酒店的餐桌上一般都摆着写有“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落座后,将少量零钱放入碗中,就会得到服务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这种做法后来演变成为感谢服务人员而付给的报酬。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了“tips”(即小费)。付小费的方式很多,可以放在菜盘酒杯下,可以塞在服务员手中,也可以将付款后找回的零钱留给服务员做小费。

◎吹生日蜡烛

过生日吹蜡烛的习俗源于希腊。古希腊,人们都信奉阿耳特弥斯月亮女神。在月亮女神的生日庆典上,人们总要在祭坛上供放蜂蜜饼和点亮的蜡烛,形成一片神圣的气氛,以示对月亮女神特殊的崇敬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希腊人在庆祝他们孩子生日的时候,也在餐桌上摆上糕饼等物,并在上面放上很多点亮的小蜡烛,因为相信燃亮着的蜡烛具有神秘的力量,于是,过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许下一个愿望,吹灭这些点亮的蜡烛。他们相信孩子的美好愿望就能够实现。

于是,吹蜡烛就成为生日宴上有着吉庆意义的小节目,并逐渐发展到孩子、成年人、老年人的生日晚会或宴会上。

◎三明治

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面包。后来,希伯来人把埃及制面包的手艺带到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到中世纪的欧洲,面包成了人们每日的主食,到18世纪,英格兰有个名叫约翰·蒙塔古的贵族,即桑德威治伯爵,为了能在赌场上边吃边玩,叫侍人把肉夹在两片面包之间,无意中改进了面包的吃法。后来这种吃法传开了,人们称这种夹肉面包为“三明治”(桑德威治译音)。

◎咖啡

咖啡树最早发现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伽法镇。一个阿拉伯牧羊人发现他放牧的羊到了傍晚仍精神振奋,欢叫不止,结果发现了咖啡豆的提神醒脑作用。后来他发现,将咖啡豆烤熟后再煮,饮用时味道更好。很快在阿拉伯人中传播开来。于是阿拉伯人开始人工种植这种灌木,并用伽法镇的名字给灌木起名叫“咖啡树”,红色浆果就是“咖啡豆”。用咖啡豆加工成的饮料被称做咖啡。

阿拉伯人不仅是咖啡最早的发现者、种植者,而且是最早的传播者。公元890年,阿拉伯商人把咖啡带到也门。公元10世纪,通过穆斯林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将咖啡树引种到波斯、伊拉克、叙利亚等国;16世纪初,咖啡传入土耳其、希腊,17世纪初传入意大利。

咖啡刚刚传播到欧洲时,人们还都很惧怕它,瑞典的古斯塔夫三世国王想验证咖啡是否有毒,决定让监牢中判死刑的两兄弟做试验,并答应每天饮几杯咖啡就可以免于极刑。结果两兄弟饮后,精神更加焕发,从此,瑞典成了欧洲最早饮用咖啡的国家之一。

时至今日,咖啡已成为许多国家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汉堡包

汉堡包历史悠久。最初是鞑靼人把吃生牛肉的习惯传入了巴尔干半岛,后来又传入德国汉堡。因为汉堡肉饼味道鲜美,很快闻名全国。

1884年“汉堡肉饼”传入美国,1903年起简称“汉堡”。1912年,有人把牛肉饼夹在撒有芝麻的小圆面包中,然后将它剖成两半,“汉堡包”因而得名。

◎巧克力

巧克力又名朱古力,是用可可豆制成的食品。古人称巧克力为“神的食物”,据说,拿破仑对巧克力能增强体力的奇特功效深信不疑,因此他在出征时总要带着它。

巧克力起源于古代的墨西哥。据传说,当地的阿斯特克人经常在丛林中围着一种名叫卡卡岛特的树举行祭礼,并献上祭品,祈求一尊名叫“巧克力”的善神来保佑风调雨顺,果食丰收。他们崇拜这种树,并把树上的果实——可可豆摘下来,提取一种奇特的饮料。这种饮料以神的名字“巧克力”来命名。

1519年西班牙冒险家科尔蒂斯到达墨西哥,并将阿斯特克人制造巧克力的原始配方引进到西班牙,从而使巧克力驰名世界,并迅速占领了全世界的消费市场。

古老的巧克力味苦而辣,可是在加入蔗糖之后,它变得非常可口,颇合欧洲人的口味。西班牙人对这种食品的制作方法守口如瓶,近一百年后才传入法国。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妻子玛利亚是西班牙公主,她首先将食用巧克力的习惯传入法国宫廷。

约1700年,英国人开始往巧克力里加牛奶,之后市场上又出现了香草巧克力、蛋白巧克力、巧克力小面包等。

到1876年,一名叫丹尼尔·彼得的瑞士商人别出心裁地在甜巧克力中加进炼乳,这才完成了现代巧克力创制的全过程。

◎纱丽

纱丽是印度妇女的传统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般是已婚女子外出或参加社会活动时穿着纱丽,以示庄重。未成年的女孩不穿纱丽。

它只用一块衣料,这块布料多为色彩鲜艳、缀有精美的刺绣的丝织品,并用金线镶边,有的还嵌上珠宝,光彩夺目。

印度妇女穿纱丽时,上身一般先穿件紧身短衣罩住胸部。然后,将纱丽的一端围在腰上,边缠边缀褶,螺旋上绕,直到肩上。平时,纱丽两端搭在左肩后。天冷或遇生人时,便将上端顺势前拉,蒙到头上,将半个脸和鼻口遮住。这样既可挡风,又可免生人窥见其芳容。

◎牛仔裤

19世纪50年代,正值美国淘金热,德国人勒维·施特劳斯来到旧金山,开了一家经营帐篷布的小店。生意冷清,为处理仓库里的帐篷,他把布全部做成了裤子。由于这种布做的裤子结实耐穿,深受淘金者的喜爱,一下子销售一空。后来,有一个名叫诺伯的人建议在裤子的腰部和臀部的口袋上装了几个铜钉、铁扣,使裤子款式别具一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样式的裤子在美国社会逐渐传播开来。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影星詹姆斯·迪安和马龙·白兰度在影片中穿上牛仔裤以后,它便成为一种青年人追求的时尚,风靡世界。

◎领带

领带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后的罗马帝国。现代领带的雏形源于17世纪法国雇用的南斯拉夫克罗地亚骑兵部队的制服,他们的脖颈上都系一根红色布条。继法国之后,英国军队的军礼服也使用这种“领带”作为装饰品。随后,领带也进入上流社会和民间,成为社交礼仪场所的必备服饰。

20世纪40~50年代进入领带的黄金时代。70年代后,领带市场一度萧条,到80年代,又开始恢复。目前西装领带已风靡全球。

◎白领、蓝领、粉领

“白领职工”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它泛指一切领取薪水的非体力劳动者,因为他们上班时一般穿正式西服和白领衬衣,故用“白领职工”称呼他们。

“蓝领职工”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指的是一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资收入者,他们所着的工作服通为蓝色,故而得名。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般由妇女从事的职业以及从事这类职业的女职工,如护士、秘书、打字员、速记员、零售业售货员、幼教和中小学教师,被称为“粉领”。“粉领”中的“粉”字代表妇女爱穿的色泽鲜丽的服装。

◎美容

“美容”一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由“条理”或“整理”意思的词构成的。但在流传至今的三卷古埃及纸莎草文献中,已经有关于美容配方的记载。古埃及人使用从牛、羊的油脂以及杏仁、芝麻、蓖麻和橄榄等植物油中提炼出来的各种敷剂和油膏来滋润皮肤和防晒。

美容术经埃及传到希腊,以后又传入罗马。

古罗马科学家大普林尼在《自然史》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罗马流行的美容品,如牛奶和杏仁配的润肤乳、染发皂、搽脸的铅粉、用浮石和兽角磨成的牙粉等。他还介绍说,亚麻油制成的香膏可减少皱纹。此外,在罗马的美容商店里还有搽手、涂抹面颊、胸部和头发的香精油。

到了中世纪美容业盛极一时,文艺复兴时期更是达到登峰造极。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东方进口的麝香擦抹皮肤、涂脂抹粉、染发、卷发。

◎戒指

最早的指环是作为一种普通的装饰品,到古罗马时代,罗马人以指环作为订婚信物。

婚戒指使用的材质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古代,铁也是贵重金属,在早期的罗马,戒指多是铁制的。到公元2世纪时,黄金才成为女人们喜爱的金属,戒指用料基本被黄金取代,还有白银与镀金的戒指也很流行。

戴戒指有许多讲究。在西方,人们把戒指戴在哪个手指上所含的意义是不同的。

戴在食指上:想结婚,即表示求婚;

戴在中指上:已在恋爱中;

戴在无名指上:已订婚或结婚;

戴在小指上:表示独身;

◎西装的由来

西装起源于欧洲。据说西装上装原来是渔民的穿着,他们终年在海里谋生,敞领少扣的衣服穿起来方便,适于海上捕鱼劳动,后来逐渐演变成如今的样式。

西装在清朝晚期传入我国,很快被激进的青年们接受。一时,“西装”成为新思想的象征。穿西装的人越来越多,而象征保守思想的长袍马褂则日趋没落。

穿西装,按规矩都得系一条领带。原来,古代的西方人,特别是住在深山老林的日耳曼人,披着兽衣取暖御寒,为了不使兽皮从身上掉下来,就用草绳子扎在脖子上,成为最原始的“领带”。很有点“领带”意味的装饰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那时,正有一支南斯拉夫克罗地亚骑兵队走在巴黎闹市街头,他们个个穿着整齐笔挺的制服,而脖子上都系一根布条,这引起了崇尚时髦的巴黎人们极大的兴趣,随即争相模仿,以示荣耀。后来,法国一位大臣上朝,脖颈上系了一条白绸巾,并打上一个漂亮的扣结,当时路易十四见了大加赞赏,并宣布以领结为高贵的标志,下令凡尔赛的上流人士都得如此这般。从此,系领带打结的习惯便延续下来了。在穿西装的时候,衬衣上还都有着一个硬领,那是古代的将士们防御敌人、保护自己的一种措施,咽喉部位的衣领都是用皮革和金属特制的,用以防备敌人的利箭射在致命的喉部上,这样,硬领也就保留下来。

◎燕尾服的由来

燕尾服是一种用呢料制成的前襟齐腹、后襟至膝关节的礼服。因后身下端开叉像燕尾而得名。

燕尾服起源于英国,是18世纪由骑兵服演变而来。当时,骑兵骑马时,将长衣前下摆向后卷起,并把它别住,露出其彩色衬里,显得十分漂亮。这就使得其他兵种仿效起来。在18世纪中叶,平民和官吏纷纷穿起剪短前摆的骑兵服装成为时尚,这样燕尾服就产生了,并流行于英国及其殖民地。到18世纪末,燕尾服已成为风靡欧美的流行时装。

燕尾服最初是硬翻领,领下是披肩,到了18世纪末发展为两种式样:英国式和法国式。英国式是对称三角形宽折高翻领,燕尾服在扣上扣时成对襟形状,与有白护套的短外裤配套穿,如穿皮裤或紧身裤时就要与黄翻口或不翻口的皮靴配套。法国式的燕尾服带有下前摆,在拿破仑帝国初期的隆重场合下与黑天鹅绒短裤配套穿。

19世纪30年代,各种配色的黑燕尾服独占欧洲男子时装鳌头。此时的燕尾服式样是单排扣和不剪下摆,不再与靴子配套。从19世纪50年代起,燕尾服仅在隆重的场合穿着。制式燕尾服的兴起,促使燕尾服的再次流行。

◎晚礼服的由来

晚礼服是西方男士们在晚间参加社交活动中穿的一种礼服,严格地说,晚礼服源于美国。19世纪,罗里拉尔因做烟草生意而变成了一位富豪。他的后代们继承了他在纽约和纽波特的住宅。他在纽约市西北郊外的一块60万公顷的大种植园,由一个叫皮埃尔·罗里拉尔的后代继承,这块地原属于阿尔冈昆印第安人所有。在阿尔冈昆语中,此地名叫“熊的故乡”。皮埃尔·罗里拉尔决定把自己的全部资产都用以改造“熊的故乡”,建成一个游乐园。游乐园开园典礼于1866年10月10日举行。当时,到会的男宾都是清一色燕尾服,而皮埃尔·罗里拉尔的儿子格利斯沃德出现时却穿着黑色、大翻领短礼服,其实,这种服饰是平时男士们出入吸烟室时才穿的“吸烟服”,格利斯沃德的举动给男士礼服带来了历史性的转变。从此,昔日的“吸烟服”以其穿着舒适的特点很快成为男士们的晚礼服。传统燕尾服被取而代之。

◎和服的由来

日本的和服是在依照中国服装的基础上,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形成的。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礼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较单调,多深色,腰带细,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还要配不同的发型。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据拜访、游玩和购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着和服的图样、颜色、样式等也有所差异。可根据不同的式样配束相应的腰带。

日本的绘画、戏剧艺术的发展都与和服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风俗版画——浮世绘中的美人画,更离不开和服。陶器、漆器、金属工艺品等,也多采用和服的花纹。

每逢庆祝传统节日,参加祭典仪式,出席茶道、花道等,人们总是喜欢穿上新和服。每年3月3日的“女孩节”和5月5日的“男孩节”,孩子们都要穿上和服欢度节日。1月15日的“成人节”,年满20岁的姑娘们身着未婚妇女专用的“振袖”和服,打扮得花枝招展,成群结伴地去参加进入成年的庆典活动。结婚仪式中,新娘要穿象征神圣、纯洁的“纯无垢”和服,新郎则身穿男性婚礼和服。

◎新娘礼服的由来

西方传统的新娘子礼服包括白色缎子衣服、面纱和桔色的花。新娘礼服源于法国。在14、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新娘穿红色和深红色衣服,白色衣服是孝服。这种风俗被法国路易七世的妻子安妮所改变。她在结婚典礼上穿了件白色缎子衣服,没有任何装饰。她的服饰被人们所仿效。从此,白色缎纹织物成为姑娘们最喜欢的用作结婚礼服的面料。白色表示真挚、纯洁的爱情。面纱最早被人们用以为新娘避邪,这种风俗被古时的所有民族所接受。后来,面纱又蕴含了新的意义,表示新娘对其他一切摒绝,仅仅保持对她丈夫展开魅力。

◎比基尼泳装的由来

20世纪40年代,美国在太平洋上一个叫比基尼的小岛进行了原子弹试验,震惊了世界。

不久,在法国巴黎,一位大胆的泳装设计师推出一种新式泳装。由于这种泳装覆盖身体面积小,穿上后近似全裸,给当时的服装界带来了很大的震动。这种对世人的震动不亚于比基尼岛上所进行的原子弹试验,故称其为“比基尼”。

◎高跟鞋的由来

芊芊的高跟鞋是时尚女子钟爱的物品。高跟鞋的由来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有关。当时,路易十四身材矮小,自视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显示他高贵的气度,于是就吩咐手下人为他定制了一双高跟鞋。此后法国贵族男女们纷纷仿效,并很快传遍全国乃至欧洲大陆。

同类推荐
  • 知海泛舟

    知海泛舟

    《知海泛舟——文化常识珍闻录》汇集中外古今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知识,内容涵盖地理、地名、天文、历法、礼仪、风俗、民族、宗教、科学、文学、学科、教育、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美术、工艺、交通、邮政、政治、军事、新闻、出版、经济贸易、著名品牌等方方面面,好玩、有趣、实用,堪称中外文化的普及本,人人爱读的百科全书。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生活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生活文化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中华成语故事(第七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七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 安徽泾县

    安徽泾县

    以泾县至今留存的大量古建筑、古遗址为线索,以本地历史人物、民间风情为介质,凸显中国古代汉民族文化的经典与细腻。即使泾县独有的宣纸和花砖,也只是依附于当地深厚文化蕴藏的两道风景。这种深厚蕴藏,使得李白于泾县桃花潭赠汪伦诗,也显得十分寻常。
  • 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湘西山江苗族的开放历程

    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湘西山江苗族的开放历程

    本书内容包括导论、山江苗族的历史与记忆、山江苗族的日常生活世界、山江苗族的社会结构、山江苗族的巫蛊世界与惧感、山江苗区的旅游与惧感的文化再生产。
热门推荐
  • 异界之我是谁

    异界之我是谁

    她本是一个平凡的小女孩,可总有一些奇怪的事发生在身边…终于有一天,她被带到了一个叫做尼亚大陆的地方,神秘怪异的魔法师、长相奇特的小精灵、爱喝鲜血的恶魔、还有强横的龙…一件件诡异的事件发生在身边,身边的伙伴仿佛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龙之九子,到底隐藏着什么?神奇的龙血,是否真的能令人长生不老?还有,她,到底是谁?谢谢辕门幕血大大做的封面,感激不尽~~~也谢谢任劫的美图,辛苦了
  • 玄清歌

    玄清歌

    当天地灵气條然消失,修仙已不再是长生之路,新的法则应运而生。在这个万法争鸣的大千世界中,一个被家族命运所羁绊的少年踏上了征途。光怪陆离的脉术,神秘玄奇的秘境;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的一切尽在《玄清歌》。
  • 细数那些叫思念的羊

    细数那些叫思念的羊

    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一个女人温柔了岁月,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张晓风干净的文字淡淡的情绪,道出一个好女人的岁月沉淀后的世事人情:面对父母老去离世,才发现你从未真正解读他们的内心;爱情婚姻中,我和他,只不过是凡世中,平凡又平凡的男子和女子,注定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可述,但生活中淡淡一句话里,却也有感念不尽的柔情;身为人母后自己体会的种种,忆起母亲的不易和牺牲,世上有什么角色比母亲更孤单?一个平凡女人一生的故事在文学大家张晓风笔下潺潺流出,让人想起自己的汗水、困惑、孤独、幸福、收获,想起这喧闹而安静的一生。
  • 九州剑徒

    九州剑徒

    一个山村少年,先天缺一魂,机缘之下得到一龙魂补齐三魂七魄,一步步走上巅峰剑仙之路。
  • 我的宠物小精灵物语果然有问题

    我的宠物小精灵物语果然有问题

    一个神奇宝贝的轻松故事,考究党勿喷哦//
  • 我在天堂等你

    我在天堂等你

    离休将军欧战军在得知三女儿有外遇闹离婚,小儿子经营的超市被查封的消息后,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会议不欢而散,欧战军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欧家陷入混乱。沉默寡言的母亲白雪梅终于开口,讲述了五十年前,那群进藏的女兵的真实故事,解开了萦绕在六个子女心中的身世之谜。半个世纪的时空交错,三代人生存环境和观念的巨大落差,世界屋脊瑰丽奇异的自然风光,以及那遥远的、轰鸣在进藏女兵身上纯真而动人的爱情圣歌,构成了色彩斑谰的时代画面……
  • 百变星盗

    百变星盗

    核战争结束后,生活在末世的人类开始探索和进化,新的星际出现在人类面前,强者在辐射中诞生!
  • 豪门深宠:首席的高冷恋人

    豪门深宠:首席的高冷恋人

    她是日本财阀的二小姐,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她成为了组织的一员;一次任务中,她误闯了他的房间,他却趁机将她囚禁在身边,但发现他是她找了十二年要报恩的人。“你逃不了的,你只能是我的女人。”他是横跨东南亚的军火之王,霸道凌厉。物是人非,再见面时她却是别人的未婚妻,他却毫不在意,邪气一笑,对她说道“你这辈子都是我的女人,你觉得我会让你嫁给其他人么。”
  • 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

    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的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由于现代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众多的学科令人目不暇接。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广大青少年而言,难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扰。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数十名在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的工作、有着丰富的青少年教育的专家学者,编选了这套《新编科技大博览》。
  • 山里汉与城市妻

    山里汉与城市妻

    某一天,山里汉买了一个城市妻,想要一起好好过日子,没想到,城市妻却一心想要逃回城市。后来的后来,他们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