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数化政策
指数化政策的具体做法是,按照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收入。一般措施有:
(一)工资指数化
工资指数化就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在一起,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
工资指数化有两种:一种是全部指数化,即工资按物价的上升同比例增长。例如,当物价上升5%,工资也提高5%;另一种是部分指数化,即工资上升的比例低于物价上升的比例。例如,物价上升5%,工资才提高3%。
(二)税收制度化
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税收,提高起征点并调整税率的等级,因为通货膨胀使名义收入增加(实际收入不变情况下),公众需要缴纳的税收实际上是增加的。
二、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指通过控制工资与物价来制止通货膨胀的政策,控制的重点是工资收入。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主要来自于成本的增加,特别是工资成本的上升。因此要制止这种通货膨胀,就必须有效地控制工资增长率,同时控制物价水平。收入政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工资-物价冻结
政府采用法律手段禁止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工资和物价,一般在特殊时期(例如战争时期)采用。但在某些通货膨胀严重的时期,也可采用这一强制性措施。
(二)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工资与物价指导线是指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和其他因素,规定工资与物价的上涨限度,其中又主要是规定货币工资的增长率,故又称“工资指导线”。
(三)税收政策
这是指政府以税收为手段来控制工资增长的一种措施。当厂商的工资增长率符合规定时,予以减税;当厂商的工资增长率超过规定时,课以重税。但这种政策一般在实施中会遭到厂商和工会的反对。
三、人力政策
人力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其主要措施有人力资本投资、完善劳动力市场、协助工人流动等。
四、经济增长政策
从长期来看,影响总供给的最主要因素还是生产能力。经济增长政策的主要措施有:增加劳动力的数量,提高劳动力的质量;资本积累;技术进步;计划化与平衡发展等。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进行总量调控,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现在一般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经济目标总体上是稳定所需要的,但从某一时期来看,它们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要求政策制定者或者确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这些政策目标进行协调。
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分为需求政策和供给政策。需求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供给政策主要包括指数化政策、收入政策、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
政府通常可以采用的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付;税率的变动;其他工具(公共工程、就业计划等)。
中央银行为了变动货币供给所能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种: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业务,法定准备金率。
制度化政策的具体做法是,按照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收入。主要有工资指数化和税收制度化。收入政策是通过控制工资与物价来制止通货膨胀的政策,控制的重点是工资收入。人力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经济增长政策的主要措施有:增加劳动力的数量,提高劳动力的质量;资本积累;技术进步;计划化与平衡发展等。
一、填空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一般包括。
2.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四种。
3.中央银行为了变动货币供给所能采用的工具主要有三种。
二、选择题
1.针对经济运行状况,灵活地调整财政收支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关系,使之趋于平衡。例如,通过()和削减支出来减少总需求。
A.减少税收
B.增加税收
C.提高利息
D.降低利息
2.税收的()是由作为国家政治权力表现形式的税收法律的强制性加以体现的,与纳税人是否自觉自愿纳税是无关的。
A.固定性
B.强制性
C.无偿性
D.公开性
3.一般性政策工具也称为“三大法宝”,即()。
A.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B.预缴进口保证金
C.直接信用控制
D.再贴现政策
E.公开市场业务
4.()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在调节经济的过程中,彼此是互补的关系,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
A.产业政策
B.货币政策
C.财政政策
D.投资政策
E.分配政策
三、判断题
1.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可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2.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使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减少。()
3.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央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
4.减税可以增加公众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5.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四、简答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之间有什么矛盾?
2.央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
4万亿吹响“保八”号角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充满信心:“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当,落实有力,就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刚刚过去的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肇始于发达国家的世界金融危机将中国置于风暴之中。从去年7月份开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我国经济从第三季度开始出现下滑,第四季度增长只有6.8%,这一水平的季度增速多年未见。
但中国“保八”的决心一直没有动摇。“定在8%,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今年的“两会”上,有代表这么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中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仍非常不确定的背景下,2009年设定8%左右的增长目标,是有其特殊考虑的。
尽管世界经济走势还不明朗,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确保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没有改变。除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这一基本面,除了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所特有的劳动力和市场等优势外,中国还有可用的政策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表示,8%这个目标,是根据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需要以及可能比较合理的潜在增长率水平而定的。中国经济2003年至2007年增长都是在10%以上,2008年是9%。
以实施一揽子计划为重点,2009年政府将着力抓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等七方面的工作。这些措施都将助推“保八”目标的实现。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为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拟新增1.18万亿元投资。据国家发改委初步测算,4万亿元投资能对经济增长每年起到约1个百分点的拉动作用,如果资金和政策都能“快、重、准、实”,将改变此前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走势,保证今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就业 促内需
中国“保八”,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复苏都有重大意义。但有机构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中国GDP增长能保住6%就不错了,原因是外部经济的深度下滑已经将中国经济拖入谷底,以往严重依赖对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挑战。
有专家指出,8%的增长率对中国是最后一道防线。虽然中国经济在近30年来平均年增长率在9.5%以上,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中国人均GDP并不高。中国每年新增人口850万~900万人,如果GDP增长为2%~4%的话,中国的失业率会居高不下,企业歇业、倒闭和破产情况将更为严重。
2008年11月,我国宣布4万亿元扩大内需的投资计划以来,已连续多次下调贷款利率,并先后出台了装备制造业、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近期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有的已初步显出效果,部分地区、行业和企业开始出现了一定的向好苗头。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指出,在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矛盾明显增多的形势下,8%左右的目标是不低的,但是我们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支撑也是强有力的,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证券市场主席李晶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袭击全球,直至目前,仍没有迹象显示这场危机将在很短的时间里结束。但对比欧美多国,中国经济明显表现更佳。虽然中国经济出现可持续性回暖为时尚早,但比较乐观地估计,中国经济会在上半年触底,下半年开始复苏。
李晶指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会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有就业就有收入,有收入以后就有消费。如果哪个国家有意愿要把经济拉动起来,基础设施建设是短期之内最有效的政策。”
她预计,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未来两年中国的水泥需求将额外增加1亿吨,使得2009年水泥消费增长达7%,2010年有望再增长8%;一些原定在2010年后开工的铁路工程项目将提前在未来两年内动工;基建及经济适用房项目的钢材需求提高,预计可部分抵消房地产建设减缓的影响;政府在医疗上的开支预算会让医疗设备、医院及药品经销商受惠;环保投资速度预期将加快,重点项目包括加快废料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防止林木砍伐等。
做好自己才能兼济天下
目前,包括美、日、德在内的主要经济体都陷入了衰退,中国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之一。据联合国有关机构分析和预测,2008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22%,今年将进一步增至50%。
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特别是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给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将给流动性严重不足的国际银行业和企业界带来希望,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也有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市场避免动荡。
一位关注中国“两会”的外国人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份报告内容给中国和世界传达出希望。”
不过,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中国并非世界经济的救世主。中国确实比过去强大了,世界对我们的期望也高了,我们也应该在自己发展的同时,在国际上尽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把我们描绘成像一个世界的救世主一样,像“功夫熊猫”一样能救世界经济危机是夸大了我们的作用。
4万亿元 民生为重
2009年3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详细解释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安排。到目前为止,4万亿元的构成可分为7大块:一是民生工程,主要是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总规模达4000亿元左右;二是农村的民生工程,包括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道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3700亿元;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1.5万亿元;四是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方面1500亿元;五是节能减排、生态工程2100亿元;六是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3700亿元;七是汶川大地震重点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1万亿元。
解读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认为,4万亿元投资计划包含了铁路、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架构投资,包含了“三农”问题等,广义上是以民生为重。4万亿元投资计划对这些民生设施的侧重,实际上刺激了钢铁、水泥、煤炭等周期性行业的适度快速增长,从而容纳了更多的新增劳动力,促进了就业。“保八”需要保就业,而保就业就是保民生,扩张性行业的最终归宿就是保民生。
(节选自《国际金融报》,2009-03-11,第06版)
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结合以上阅读资料,讨论以下问题:
1.政府为什么要出台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
2.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