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9月,22岁的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化名“二十八画生”,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这里用了两个典故:《诗经》里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就是说鸟那么叫着,就是为了寻找朋友。第二句也是出自《诗经》,“载输尔载,将伯助予”。其中“将”是请的意思,“伯”是长者的意思。意思是我的车子就要陷下去,请长者助我一臂之力。两个典故都是表明求友。毛泽东当时课内成绩出众,课余酷爱读书,常以天下为己任,此番妙举,意在高山流水间。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斯诺谈话,回忆征友广告的事,这样说:
我感到自己心胸开阔,需要结交几个亲密朋友,于是有一天我就在长沙一家报纸上登了一个广告,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同我联系。我指明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我从这个广告得到三个半人响应。一个是罗章龙,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但是以后转向了。另外两个青年后来变成极端反动的分子。那“半”个响应来自一个没有明确表态的青年,名叫李立三。李听了我要说的一切之后,没有提出任何明确建议就走了。
这“三个半朋友”中,那两个青年后来变成极端反动分子,毛泽东没说出名字,具体是谁,我们无从得知。罗章龙和李立三后来都曾是我党早期的高级领导人,都是党史上曾经的风云人物:罗章龙在中共“三大”上被选入中央局,负责党中央日常工作;李立三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随后任中央宣传部长兼秘书长。1930年春成为党中央工作的实际主持者。
罗章龙,1896年生,湖南浏阳人,在长沙第一联合中学读书时,第一个响应湖南第一师范生毛泽东“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的征友呼号,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毛说:“我们谈得很好,‘愿结管鲍之谊’,以后要常见面。”罗章龙得以成为毛泽东所说“三个半朋友”中的一个,亦为“新民学会”的骨干成员。成为学会的领导者之一。毛泽东与罗章龙经常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如两人联袂写过《七绝?过魏都》:
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沦落夕阳(罗)。
罗章龙赴日求学时,毛泽东写出一首仅见的七言长律为之送行: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页。)
罗章龙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中冲锋在前,翻墙闯入曹汝霖的赵家楼。1920年5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到北京会见李大钊、罗章龙等人后,即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1921年11月领导陇海铁路大罢工取得胜利。1922年秋,参与领导开滦五矿罢工取得胜利,是1923年“二七”大罢工的三人领导班子的成员之一。在中共“三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并入选中央局委员。在中共“五大”、“六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1931年初,在反对王明路线中因他成立“中央非常委员会”而被开除出党。后在河南大学、西北大学、湖南大学等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湖北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79年起,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顾问。著有《康德传》、《中国国民经济史》、《社会主义经济计划原理》、《椿园载记》等。1995年2月3日卒于北京。
1916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联立中学上学时,李立三就曾应毛泽东“二十八画生征友”的召唤而去,成为毛泽东后来称之为“三个半朋友”中的“半个朋友”。据李立三后来解释,当时之所以对毛泽东的话“没有提出任何明确建议”,是因为当时他才16岁,又刚从小县城来到长沙,见识少,一下子答不上毛泽东的提问,所以只成了毛泽东的“半个朋友”。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曾用名李能至、李诚、李敏然、李明、柏山等。1899年生,湖南醴陵人。李立三早年曾在护国军程潜部当兵。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和赵世炎等在法国组织“劳动学会”,1921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刘少奇到安源从事工人运动,任安源工人俱乐部主任。1923年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
1924年,李立三任上海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次年参加领导五卅运动,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同年冬去苏联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执委会扩大会议和赤色职工国际会议。1926年回国。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和政治保卫处处长。1927年12月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1930年主持中央工作期间犯过“左”倾冒险主义错误。1931年赴苏联学习,曾参加共产国际“七大”,并参加赤色职工国际和外文出版局的工作,任中文部主任,主编《救国时报》,主持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
1946年春回国后先后任军调部东北三人小组成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敌工部部长、城工部部长等职。1948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在开国大典的纪录片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立三作为全国总工会的代表,就站在毛泽东身边。
新中国成立后,李立三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劳动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在中国共产党第四、五、六、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上世纪50年代末,他到东北考察后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工业民主化管理原则,被毛泽东概括为“鞍钢宪法”。
李立三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于1967年6月22日去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著有《中国职工运动简论》、《五卅运动史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