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81400000006

第6章

原典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有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有主明。

听之术曰:“勿望而许之,勿望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有主听。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有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有主问。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而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因求而与,悦莫大焉。虽无玉帛,劝同赏矣。有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有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有主参。

循名而为实,按而定。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有主名。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做到安祥、从容、正派、沉静,既会顺又能节制,愿意给予并与世无争,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天下纷争。以上讲善守其位。

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以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心协力,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阻塞。以上讲督察之明。

听取情况的方法是:不要远远看见了就答应,也不要远远看见了就拒绝。如果能听信人言,就使自己多了一层保护,如果拒绝别人进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闭。高山仰望可看到顶,深渊计量可测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沉,是无法测到底的。以上讲虚心纳谏。

运用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运用刑罚时,贵在坚决。处罚与赏赐的信誉和坚决,应验证于臣民所见所闻的事情,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的和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主的诚信如果能畅达天下,那么连神明也会来保护,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犯主君呢?以上讲赏罚必信。

一叫作天时,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的地方在哪?以上讲多方咨询。

心是九窍的统治者,君是五官的首长。做好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赏赐;做坏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惩罚,君主根据臣民的政绩来任用,斟酌实际情况给予赏赐,这样就不会劳民伤财。圣人要重用这些臣民,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们,并且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才能长久。根据所求而予之,会使对方喜悦之至。虽无珍物,勉励与赏赐也是一样的。以上讲遵规循理。

作为人主必须广泛了解外界事物,如不通人情道理,那么就容易发生骚乱,世间鸦雀无声是不正常的,内外没有交往,怎么能知道世界的变化?开放和封闭不适当,就无法发现事物的根源。以上讲遍通事理。

一个叫作“长目”,一个叫作“飞耳”,一个叫作“树明”。在千里之外,隐隐约约、渺渺茫茫中有个“洞”。既使天下的奸邪都藏在“洞”里,也可洞察他们。以上讲洞察奸邪。

依照名分去考察实际,根据实际来确定名分。名分与实际互为产生的条件,反过来又互相表现。名分与实际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则易产生动乱。名分产生于实际,实际产生于意愿,意愿产生于分析,分析产生于智慧,智慧则产生于适当。以上讲名实相符。

现代释用

“符言”是指言辞和事实像符契一般完全吻合,《符言》篇主要介绍身居要位者的执政原则及为政箴言,主张统治者在位必须信守约言。所谓“发言必验,故曰‘符言’”。如何能“言必行,行必果”?鬼谷子认为,执政者必须要信守九大准则,即“主位、主明、主听、主赏、主问、主因、主周、主参、主名”,这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呈现为连馈式的制约关系,对现代企业管理者仍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1)“主位”,是指身居要位的人,应以安、徐、正、静之态,面对天下纷争。这一“地位”决定了执政者必须眼观天下,是个心胸宽阔、遇事冷静、具有较强前瞻性并详和谦逊的智者。《三国演义》第56回记述,建安15年春,曹操大宴文武于铜雀台。这时,虽然赤壁兵败,但整个北方已经扫平。王郎、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官,在宴会上进献诗章,多称颂曹操“功德巍巍,合当受命”(即该当皇帝)。曹操逐一看了他们的诗章后,笑了笑,冷静地说了一段表明心迹的话。在这段话里,他一方面极力标榜自己毫无野心,只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而起事,是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历史代表和中流砥柱,即所谓“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另一方面毫不含糊地表示,决不“慕虚名而处实祸”,而是放弃手中的兵权,回到所封的武平侯之国安享富贵。这些是多么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在曹操临死前几个月,孙权上书表示愿意归降,并劝曹操称帝。曹操并没有老而昏庸,却以清醒的政治头脑,一眼看穿这是孙权的阴谋,企图让自己激怒天下,陷于孤立。于是“观毕大笑”,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侍中陈群等进一步劝说:“殿下德功巍巍,生灵仰望。今孙权称臣归命,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殿下宜应天顺人,早正大位。”曹操表示,“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意思是说,即使做皇帝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成熟,自己也不去做。要做,让自己的后辈去做好了。具有强烈正统观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在曹操死时引用诗歌称赞曹操:“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第78回)曹操能够歼灭群雄,成其霸业,是与他政治家的胸怀和战略家的眼光分不开的。

曹操的所作所为,即是“主位”,对一个高层次的管理者来说很有启迪价值。由于现代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和对外的开放系统,作为一个出色的高层管理者,就要能多维思考,立体构思,对问题的看法既有深度,也有广度,还有远度。因为,惟深度的思考才能了解根本,而不会执着于事物的枝节末端;惟广度的思考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各执一端;惟远度的思考,才能不盲目近视,斤斤计较。一个战略型的管理人才,借鉴鬼谷子“主位”的智慧,就是要在规划自己的战略目标时,自觉地把个人的事业、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社会的进步统一起来。

(2)“主明”,指决策者观察外物时,要心明眼亮,明察万物,洞烛若明,了解下情得以把握纷纭变化的现状。通常情况下,身居要位者了解了下属的职责和特点之后,并不代表就能对自己的下属控制自如了,要想在这方面得心应手的话,还要洞烛若明,仔细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关心每一个人的细节,甚至要做到对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有清楚的判断,这样才能运筹帷幄,百战百胜,防止内耗现象的发生。

(3)“主听”,指决策者要广开耳目,善于听取人言,从而在判断外界事物时,不失误,顺利施行合宜的策令。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倾听,最难得的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甚至反面意见。齐威王听取邹忌谏言,下令奖赏进谏者,以至“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唐太宗李世民得一犯颜直谏的魏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政治修明,慎始敬终,开创贞观盛世。这些都说明了“主听”的重要性。

(4)“主赏”,指决策者实施奖赏、惩罚的原则。奖赏众人要守信用;而惩罚人时一定要公正。“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是一旦有勇夫完成使命,必须及时给予重赏,而以此使众人心服。而惩罚于人必须公开、公正。随便就刑罚人,或是惩而不当,乱罚无辜;或是该罚而不罚,必然引起人群混乱,人心无主。所以赏罚必以诚信征服天下人。另外,赏罚标准要有明文,按章赏罚。诛与赏是对立的统一体,怎样诛和赏,体现了领导者的管理艺术。“诛大”是最大限度地体现惩罚的作用,“赏小”是为了实现激励效益的最大化,这两者可谓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实现了它们的价值最大化。“诛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诛大官,因为大官重权在握,一举一动能影响全局;二是指诛大失误。如果大的失误都不受到处罚,那就可能什么事也做不成。“赏小”,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奖赏小人物,如普通士兵、平民百姓;二是奖励小进步、小成就,对待个人或团体取得的小成绩,要注意及时给予奖励,使其再接再厉。另外,诛大赏小的计策只能在少数人身上实施,而对这少数人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局的成败,因此必须谨慎行动。

(5)“主问”,主要指管理者研究赏罚、决策时,要探究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关系,多方咨询,全方位地研究事物的诸多方面,以发现事物的规律。鬼谷子认为,身为管理者,除拥有大局意识之外,更需要广纳良言,多方咨询,做到兼听则明,化情绪为理性,避免误入歧途,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6)“主因”,是指管理者探索赏罚所应遵循的理数。所谓“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然而,“善”与“非”的客观标准是什么?是决策者“因其政之所以求”,意思是由于执政的需要。如果人们的所作所为能符合执政的需要,能被决策人“用之”就当然受赏,由此可知赏罚的准则就在于决策者需要。决策者在把握自我需要时,还要周密考虑,以防赏罚失误。因此,在实施赏罚计策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抓对典范,奖惩的对象必须有示范效应,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这样才能在全体部下面前树立你的威望;二、罚要罚首恶。“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先惩处为首的违纪者,其他部属才会有所收敛;三、赏要把重点放在第一线的工人,这样就能鼓舞士气,调动部属的工作积极性;四、除了赏罚之外,树立权威还有其他手段,比如加强领导,言传身教等手段都可以起辅助作用。

(7)“主周”,指决策者要广泛地了解外界事物以求周严,要通达人情,使人畅所欲言。此外所言“主周”,是指人君(决策者)要周知人情事理,以判断事之善恶。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退避三舍体现了晋文公“主周”的智慧,从人情事理出发,言而有信,报答了楚成王的恩德;而且,避开了楚军锋芒,骄纵了楚军;激励了晋军士气,赢得了诸侯同情;选择了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战场,是一种政治上争取主动、军事上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谋略,创造了一个以劣胜优的战例。

(8)“主参”,是指决策者要周知外物的情况,要达到周严,需要有丰富的参照系列。比如,要以“目”观察,有“千里眼”;要以“耳”广收信息,有“顺风耳”;要有明断能力,用“天下”之心思虑万物,有所谓“树明”。这样才能有丰富的参照物,于幽微之中,玄览万物之隐。这就要求企业决策者在具体管理中,必须了解现代企业所具备的基本职能,如人力资源、营销、战略、财务体系等及其上述各职能领域内部特定的、成熟的运作方式。因为这种成熟的职能模式实际上具有“参照物”的性质,任何不良的外部表现都可以该“参照物”为依据探索与这种成熟运作模式的差异及其内在原因,这种差异和内在原因就是“瓶颈”。比如对某企业离职率高、人浮于事的分析就可以对照该“参照物”,判断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来自于哪方面:是企业战略规划问题、管理人员素质问题,还是人力资源体系的运作问题等。再考察哪些方面可能是瓶颈环节,或者哪些方面同时或先后是瓶颈环节。这样,在“参考物”下,企业决策者就极易发现管理中的问题,从而及时进行决策,未雨绸缪,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9)“主名”,当把握事物运动的法则后,就要按照一定的名分区分事物,使事物的名与实相符。根据实际,决定事物之名称。所谓“循名而为实,按而定”。此处讲究一个“当”字,即是合度、真实、协调。鬼谷子在《符言》篇结语中道:“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可知“当”字是“符言”之本。在封建君权演变过程中,儒家使帝王“名正”,法家使帝王“言顺”。名正则言顺,理直则气壮。这就是帝王们战略上更重视儒家,战术上又时刻离不开法家的缘故。儒家的教化洗脑,做通了天下人的思想工作,使天下人相信服从帝王是“人”之本分,受帝王之管辖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地,再运用法家谋略统治百姓便名正言顺了。

春秋时期,子路问孔子:“卫君想请你帮他理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分。”子路说:“老师,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孔子说:“你真鲁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教化不兴,教化不兴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孔子的言论实际上包含着三个层次的概念:第一,名分;第二,在这个名分下所说的话;第三,在这个名分下所做的事。按照孔子的观点,如果你名分不正,说出来的话就没有人听;既然说出来的话没有人听,事情当然也就办不成了。至于下面继续推论的“礼后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等,实际上都是“事不成”的范畴。相反,如果你名分正,说出来的话就会有人听了;既然说出来的话有人听,事情也就可以办成,礼乐、刑罚等一系列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名分不仅仅是一个“名”的问题。而是有实在的内容。名不正所导致的,往往是实不正。尤其是在政治舞台上,名分更是举足轻重:官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实权。若不信,让你去领导一个单位而不给任何职务,你试试看!让你去率领一支军队而不给任何官街,你试试看!看你说话有没有人听,看你事情办不办得成。这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道理。奔走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不被任用的孔子对此由衷感叹,而粗心鲁莽的子路哪里能够理解呢?所以,当听说孔子一旦做官首先就要正名分时,子路竟然认为老师是太过迂腐了。其实,老师才是深知个中味。名正言顺,事情才办得成。若你一旦坐到管理者的位置上,可千方不要忘了圣人的经验之谈。

总之,在《符言第十二》里面,鬼谷子详细地向身居要位者阐述了修身管人的准则,仔细领悟,当对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大有裨益。

《本经阴符七术篇》主要探讨人应如何正心诚意修身,才能充实智慧、明断事理、趋吉避凶,包括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螣蛇、分威法伏熊、散势法鸷鸟、转圆法猛兽、损兑法灵蓍七种方法。前三篇是《盛神》、《养志》、《实意》,主要是讲修神养性,是鬼谷子养生学说的原典,主张利用宝贵时间加强内功的修炼,使自己意志坚定,精力集中,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从而内视、反听、定志,从而控制一切。后四篇里,鬼谷子在《分威》篇中主张要把自己的实力、神威隐藏起来,用实来取虚,以有来取无;《散势》篇则指出了善于用人,统御各种势力的问题;《转圆》篇中指出了要审时度势,相机而行,以速取胜的问题;《损兑》篇则指出了观察分析问题的原则,即知微见著,以小见大,从而迅速而果断地进行决策。

盛神法五龙

原典

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

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强化人的精、气、神,要效法五行之龙变化之法。精神旺盛的人,身体的五脏之气很强。其中在五脏之气——神、魂、魄、精、志中,神居主位。心是神的处所,品德是神外在表现形式,而养神之宝,归之于道。所谓“道”,是产生天地的本源。一切由“道”始,然后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万物。万物所成,皆由天地生,而包含万物化之为气。“气”先天地而生,看不见它的形象,叫不出它的名字,我们就称它为“神灵”。所说的“道”,是神明的本源,万物变化之始,由此修德、养五气,人就能专心致志,获得一定的道术。所谓“道术”,就是在“神气”出入身体时,人能自由运用它。

人的身体有九窍十二舍,即人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人与外界接触的门户,由心灵总管它们。人本受命于天,故称为真人。真人与天合为一体。其中,明白大道理的人,刻苦修炼内功,就称为“圣人”。所谓“圣人”,能掌握以此类推的方法,解决疑难。人生活在天地间,就在随环境而变化。接受外界知识,在于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解释疑难,在于通过心灵进行综合分析。苦无心灵的思维,“道术”则有不通之处。要使“道术”通达,务必内养“五气”——神、魂、魄、精、志,而且要使“神道”归于自身。此一过程称之为“化”。亦万物自然运化的规律,内养“五气”。在“志”、“思”、“神”、“心”中,“神”最主要。要用“静和”之法养气,养气的目的是使上述“四者”平和。上述四者不衰,而且能呈现威势,就能无所不为,使气常存于身,使“神”气变化,归之于身,被称之为“真人”。所谓真人,就是能合天意,按万物产于一的自然规律养护万物,怀大志,施道德,养育万民,以无所不包的思想威行于世界的人。所谓士,一般能通达此理,也能精神旺盛,养气养志。

现代释用

鬼谷子在本篇指出了积蓄力量的问题。他认为,“盛神”,即积极努力,积蓄力量的过程。要利用宝贵时间,加强内功的修炼,积累经验,磨练意志,增强竞争能力,以保证在时机成熟时,似离弦之箭、下山之虎,迅速出击,锐不可当。在时机不成熟时要等待时机,从表面看,这似乎是缓慢和迟延的,而实际上是最快的。因为,时机未到,随意妄行,势必要吃亏上当,大大延缓事业的进程,此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西汉时期,陈平能屈能伸,深谙让自己暂时委屈是为了更好地伸的道理。刘邦生前,为防他姓危害刘家江山,与诸将及吕后立下誓约:若非刘姓而称王,天下共诛之。但刘邦一死,吕后掌权后,便想立吕家的叔伯兄弟为王。此举遭到右丞相王陵坚决反对,但却得到陈平的全力支持。王陵事后质问陈平:“当年和先帝歃血为盟,说若有异姓封王,天下共诛之,你陈平不在场么?”陈平笑而不答。吕后免去王陵右丞相职务,升之为徒有虚名的帝太傅,陈平为右丞相。古代“贤右亲左”,右丞相较左丞相位次要高一级。后来,吕后的妹妹吕须进谗言,“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吕后听后,非但没有怪罪陈平行政不作为,内心反而窃喜。陈平自此更加变本加厉了,因为他知道吕后要的就是他的颓废,而自己要的则是吕后对他的放松戒备。

在吕后死后,一直韬光养晦、佯狂作癫的陈平与周勃,看时机成熟,便联络刘邦宗亲旧臣僚属如刘襄、刘章、灌婴等人,举兵起事,里应外合,采取果断措施,诛杀吕氏兄弟子侄,一举扑灭吕党势力,并同时剪灭了孝惠帝及他的儿子、鲁元公主及其儿子张偃,抵制了齐哀王的势力,避免了外戚专权,重新夺回刘氏江山。

“盛神”之术在谋权揽权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谋权揽权,无论是什么层次、方式和规模,都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有些谋权揽权行为可能是经过经年累月的策划、准备、施行,有些则可能是借势而起,一蹴而就。但无论哪一种样式,它都是一个完整的谋划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谋权揽权之前,必须不露声色,韬光养晦,静待时机。谋权过程中的韬光养晦不是听天由命,逆来顺受,那种“忍受”是弱者的人生哲学。管理实战专家李朝曙在其著作《公司权力》中也详细地分析说过,韬光养晦是以坚强的意志,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等待时机。它与“忍受”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有所行动、有所作为。这种行动、作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暗中积蓄力量,一是伪装表面的行为;前者为忍,后者为诈。越王勾践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善于韬光养晦者。从一国之君而沦为执役之奴,没有非凡的忍耐力,是承受不了这么巨大的地位反差的;经羞辱而不怒,甚至自我作践,尝人粪便,没有巨大的忍耐力,是承受不了这么巨大的精神折磨的;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没有巨大的忍耐力,是经受不了这么漫长的岁月考验的。然而,勾践都忍耐下来了。正因为他有非凡的忍耐力,善于韬光养晦,才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复国雪耻,夺回了丧失的权利。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政治斗争中尤其如此。善于保存自己、大智若愚、激流勇退,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待机而动。韬光养晦便是明哲保身、以退为进的策略。

三国时代是个群雄竞起的时代,乱世出英雄,无数英雄豪杰为争夺天下而斗智斗勇。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在中途失败,不得不退出角逐,最后只有三个强者留了下来,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他们就是曹操、刘备、孙权。其中,刘备白手起家的经历最令人感兴趣。

刘备凭借一个破落皇族的称号,靠卖草席起家,本钱没法和挟天子以令诸侯、文武都有盖世之能的曹操相提并论,就是和守父兄之业、多谋善断的孙权相比,似乎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他之所以能一步步登上帝位,三分天下居其一,就在于他善于“盛神”,深谙韬光养晦之术。

刘备从建安元年到建安二十年曾投靠过公孙瓒、吕布、曹操,也投靠过袁绍和刘表,最后还投靠孙权。在他近二十年的逐鹿生涯中,有一大半的生活都是在寄人篱下中度过。一般人在这样郁郁寡欢且不得志的日子中,很容易灰心丧气,然而,刘备却没有在挫败中失志,他反而愈挫愈勇。在曹操篱下时,虽然刘备知曹操对他防心甚重,而他对曹操亦无所谓的效忠之意,然寄人篱下,纵使曹操对他有不当之处,致使关羽有杀操之意,但他仍顾全大局,示意关羽忍耐,并以种菜为韬晦之计,这是他长于忍耐的表现。在投靠刘表的无聊日子中,虽不受重用,也不满腹牢骚,而是结羽毛作为消遣,在忍耐中等待机会。若非有此长于忍耐、韬光养晦之特质,刘备恐难有所成就。

另外,刘备还深知祸从口出的道理,于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养成了喜怒不形于色、寡言罕语的本事;他深谙“英雄聚会,各怀一心”的道理,所以韬光养晦,从不示人大志;他虽不损栖身之木,但时时都在培植自己的力量,一旦羽翼成,则必振翅高飞。刘备为人最高明的地方,就是灵活,随机应变。在实力不足受到别人威胁时,他知道暂时去投靠一个大集团以求自保;而有时为了保存实力,获得发展,他又必须脱离这个大集团。他的这一特征,在投靠曹操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高势重,朝廷中正酝酿以董承为首准备推翻曹操的政变。刘备来到许都后,一直闷闷不乐,一心想脱离曹操,另立门户,不寄人篱下。于是,刘备也参与这项秘密活动。为了怕引起曹操怀疑,刘备闭门不接待宾客,整天在后院种菜,装作胸无大志、与世无争的样子。曹操好几次派人窥探刘备的动静,都看不出什么动静。关羽和张飞看刘备那样没志气,忍不住抗议。刘备告诉他们说:“我哪是真的在种菜?我是为了避曹操的耳目。曹操对我注意已久,此地不可久留。”

刘备每天小心翼翼,唯恐露出蛛丝马迹。一天,曹操叫人把他请来,青梅煮酒,两人在小亭里对饮。酒至半酣,天上忽然阴云密布,曹操见云有龙形,故意让刘备论天下英雄。刘备推辞不得,只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等人来应付他。曹操却都一一否认,刘备只好反问他。曹操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和我啊!”刘备吃了一惊,手中的筷子竟掉到了地下。这时正好雷声大作,刘备就拾起筷子说:“想不到雷声竟有这么厉害!”曹操笑着说:“大丈夫还会怕雷吗?”刘备回答:“我怎能不怕呢?古人说‘迅雷风烈必变’,此刻一震,便致于此。”就这样给掩饰过去了。

《论语·乡党篇》记载说,孔子遇疾雷暴风,必定改变容色,表示对上天之敬畏。刘备借用这句话的意思是,打雷的威力无穷,竟吓得他匙筷落地;他用这句话来掩饰内心的震惊和不安。果然连多心的曹操也不再怀疑他了。后来,刘备脱离曹操阵营的机会来了。刘备借口袁绍灭了公孙瓒,便主动请求带兵前去攻打他。曹操不知是计,就给了刘备五万兵马,派遣刘备和朱灵南下截击袁术。待刘备带兵离开许都,程昱、郭嘉等谋士知道后,紧急劝阻曹操说:“刘备是天下英雄,千万不可放他出去。”曹操后悔放出刘备,派人去追,为时已晚。刘备南下之后,果然抗命不回许都,驻军于下邳、小沛等地,打出反曹旗号,让曹操既羞又怒,悔恨莫及。

在曹操身边时,刘备“示拙”,一直装傻扮弱智,长于忍耐,沉住气韬光养晦以避人耳目,从而能保全性命,再伺机发展。这种“鸭子划水”式的谋略,为自己保住一线生机。从这点看,刘备心机是够深的,不像他的对手所认为的那样是省油的灯。纵虎归山,乃兵家大忌,曹操一时不察,又要刻意制造“容人纳才”的形象,让刘备觅得脱身之计,是曹操失策之处,也是刘备善于“盛神”的高明所在。

〇养志法灵龟

原典

养志法灵龟。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惶。欲不惶,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养其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养志的方法要效法灵龟。思维不畅达的人要培养自己的志气。一个人心中有欲望,才会有一种想法,使欲望化为现实。所谓“志向”,不过是欲望的使者,欲望过多了,则心力分散,意志就会薄弱,就会思虑不畅达。如果心神专一,欲望就不会多,欲望不多,意志力就不会衰弱,意志力不衰弱,思想就会畅达。思想畅达则心气和顺;心气和顺,心中就不会烦乱。因此,人对内要养气;对外,要明察各种人物,修养自己“五气”,这样就心情舒畅。了解他人,才能知人善任。我们想要任用人,一定要先知道他养气的功夫,知道他心气的盛衰。知道他的心志状态,看其养气修志,观察他是否稳健,就知道他的能力。不修养心志,“五气”就不稳固;“五气”不稳固,思虑就不畅达;思虑不畅达,意志就不坚定;意志不坚定,反应就不快捷;反应不快捷,就会失掉信心,心气就会虚弱;如果心气虚弱就会失神丧志;如果失神丧志就会精神恍惚;精神恍惚,“志”、“心”、“神”三者就不协调了。修养心志之始,定要先安定自己。自己心志安定了,意志才坚定,有了坚定的意志才能有神威。神威固守,才能调动一切。

现代释用

鬼谷子认为,心气得不到修养,心气就不会坚定,情绪就不愉快,思想就不通达,意志就不踏实,应付就不会周到,心气空虚,就等于丧失灵魂。养志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安定,意志坚定,精力集中。因此,他在《养志法灵龟》中阐述了培养意志力的重要性和方法。意志力,是人类最大的奇迹,它可以比钢铁还坚硬,帮助你超越挑战极限的伟大目标,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横逆,让你在绝对劣势下反败为胜。应对每一个要克服的障碍,都离不开意志力;面对着所执行的每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所依靠的是内心的力量。事实上,意志力并非是与生俱来或者不可能改变的特性,它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技能。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深刻彰显出来的品质。意志力,对管理者的成长和成功有着非凡的意义。

唐代大诗人杜牧曾经诗云:“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谈的是对项羽垓下之战的看法,认为项羽应该忍辱负重,不应以一次的成败论英雄,应返回江东厉兵秣马,继续与刘邦争霸天下。但是项羽仍然自刎于乌江,令人扼腕叹息。

在心理学中,意志是指人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善于动员自身的力量去战胜客观困难。意志是人的心理活动,它反映在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为上。世界上,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解决矛盾。矛盾伴随着困难。所以,困难在我们办事情、处理问题时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因此,领导意志与其领导工作是寸步不离、形影相随的伙伴。那么,如何在工作中正确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力,使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每一个领导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为免于亡国而甘受屈辱,为报仇雪耻而卧薪尝胆,最终采取正确的方略和计谋消灭了吴国。这一事例,就值得今天的管理者们借鉴学习。

勾践兵败后,范蠡出计让大夫文种贿赂吴太宰伯嚭,向夫差请求称臣纳贡。夫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但要勾践夫妇到吴国为他服役。任何一个帝王都是有自己的骄傲和自尊的,更多的时候,屈辱地活着比死亡更为可怕,这也是为什么项羽兵败自杀、崇祯自缢煤山……可勾践之所以能名留青史就在于他强悍的意志力。他决定忍帝王之所不能忍,来达到自己最终的胜利目标。于是,勾践将国内事情托付给文种等大臣,带着夫人和范蠡去吴国。大臣们见国君为保国复仇甘受屈辱,都哭着向他保证一定要治理好越国,百姓也都哭着为他送行。

勾践抵达吴都后,夫差果然有意羞辱他,要他住在阖间坟前的一个小石屋里守坟喂马,有时骑马出门还故意要他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勾践忍辱负重,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夫差生病,勾践前去问候,还掀开马桶盖观察、品尝夫差刚拉的大便,体察夫差的病情……

有人将“忍耐力”解释成“控制人的冲动和行动的力量”,其中最关键的是“控制”和“力量”个词。“力量”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控制”它。而勾践就把他的复仇决心完美地控制起来,隐藏起来。勾践小心翼翼,以过人的忍耐力克制自己的一言一行,忍辱负重,谨言慎行。韬光养晦中,时间过去了三年,由于勾践尽心服侍,再加伯嚭不时接受文种派人所送之礼而在夫差前为勾践说好话,使夫差认为勾践已真心臣服,决定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国。勾践成功地取得了夫差的信任,终于又重新站在了越国的国土上,挥手告别三年屈辱的生活。而正是他的忍辱负重,才使他后来的成功成为可能。不然,就会身死国丧,勾践只能成为历史上一个默默无闻的亡国之君。所以说,正是他的忍辱负重、坚毅的忍耐力成就了他的春秋霸业。

有人说:“政治的较量,就是意志的较量。”而意志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在勾践以强大的意志力克制自己的尊严和复仇的冲动从吴国回来后,便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也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人传诵的“卧薪尝胆”。他和夫人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吃饭没有鱼肉,穿衣不加修饰。自己经常同百姓下田耕种,夫人也自己养蚕织布。勾践以坚定的意志力,立志复仇,经过漫长的十年,通过诸多准备,终于大败了强大的吴国,报仇雪耻。自此,越军横行江淮一带,诸侯尽来朝贺,勾践的霸业至此得以完成。

清代文学大家蒲松龄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讲的就是项羽辉煌的前半生和勾践成功的后半生。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坚韧的耐力。虽说有志者事竟成,但假如没有坚韧的耐力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坚韧的耐力具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坚定的信念与决心,这是战胜困难所必需的;二是坚持不懈的恒心。成功者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坚持不懈的恒心,没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就不能战胜大小困难,而只能被困难阻挡在成功的大门之外;三是要有坚韧的品格。坚韧是解除困难的钥匙,坚韧的品格是成功者共有的特征;四是忍耐力。意志上的忍耐力能创造奇迹,它决不后退,从不放弃,在其他能力都屈服败走的时候,它还能助你打许多胜仗,这就是意志上的忍耐力。

人可以被击败,但不能被征服;面对人生的每一次挑战,可以有成功或是失败,但是绝对不能够放弃自我而失去面对困难的忍耐力!要知道,在每一段人生旅程中,其实最耗力与最难面对的绝不是开始跨出的第一步,而是即将迈向终点的最后一步;也惟有坚持走到最后,才算是真的征服了自我的命运!

勾践在经历着亡国之痛、尊严之辱、身体之痛的时候,仍然能够忍帝王之不能忍,做帝王之不能做,凭借的就是他强大的忍耐力及永不放弃的精神。所以,今天的管理者们要充分地认识到:意志力有多强,成就就有多高。

〇实意法螣蛇

原典

实意法螣蛇。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者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计谋者,存亡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坚定意志之法要效法螣蛇。坚定意志就要会养气。心情安详,是思虑之本。心境需要平静,思虑需要高远。心境平静则精神愉快,思虑深远则计谋有成。心情愉快,思虑就不紊乱;计谋成功,则功业就不可抹杀。思虑稳定,则心境安详,心境安详,则所作所为就不会有多大差错,精神愉快就容易使神思集中。如果人的胆识、心气只是暂时寄住,那么奸邪就可能乘机而入,诈谋也可能乘机而行,所说的话也不会是用心思考的。所以说坚守心灵的术法,在于信守纯真而不变化,等待机会。待时机成熟,就可以根据上下交合的判断来解决问题。所谓“计谋”,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思虑不周,则听得不明,即使等待时机,其机会也不会来到。计谋失效则意志不坚定,就会变得虚幻而不切实际。作为“无为”思虑,要求人静思,五脏六腑都通畅,精神魂魄固守纯真,能够自我反省,听取外界消息,凝神安志,神游太虚,待神明往来归己。以此观天地之变化,悟解万物造化的规律,知阴阳之交替,懂得人间之政理。这样,不出门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不开窗就可以看见日月星辰等天体变化之道;不必见到民众,民众就能听命而行;不必推行政令,天下就可以大治。这就是所谓的“道”。以此可以与神明交往,应用于无限的世界,而使神明长存世间。

现代释用

一个人的意志、思虑安定,则心境就安详。心境安详则所作所为就不会有多少大的差错,精神愉快就能使精神集中,集中则精神清爽,思虑深远,计谋就有威力。所以鬼谷子说:要坚定意志,心境要平静,思虑要深远。能够舍弃安逸,克服惰性,做到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才能成就常人无法成就的事业。正是凭借着“闻鸡起舞”这种坚定的意志力,东晋名将祖逖才能够建立功勋,成为一个民族英雄,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英雄还是豪杰,他的成功都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曾面对艰难的困境或者强大的压力,祖逖也不例外。当时晋王室相互争斗,祖逖为诸王所重视,先后担任太子中舍人、豫章王从事中郎等。

建兴元年(313年)四月,愍帝即位,以司马睿为左丞相,让他率兵二十万直攻洛阳,六月复遣使催促。当时,司马睿致力于开拓江南地区,根本顾不上北伐。而祖逖出身北方大族,本可以在司马睿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里安享尊荣,步步高升的。但是,他不愿苟且偷安,不贪恋安定舒适的生活。在南北门阀士族热衷于新政权的权力再分配的时候,在他们热衷于求田问舍、进行新的兼并的时候,祖逖义正辞严地提出收复半壁河山、拯救中原同胞于水火中的强烈要求。祖逖向司马睿进言:“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籓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晋书·祖逖传》)

祖逖的要求,代表了人民的愿望,但无异于给司马睿出了一个难题。司马睿自移镇建邺,一心在拼凑江南小朝廷,他和拥戴他的门阀士族都无意北伐。从司马睿来说,虽然国土沦丧,他仍不失为偏安之主;如果北伐成功,这皇帝的宝座还不知究竟属谁呢?但面对祖逖大义凛然的请求,他又不愿落下阻止北伐的恶名,于是,便消极对待此事。为了敷衍天下人耳目,司马睿乃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前锋都督出师北伐,只拨给他一千人粮饷,三千匹布,不给铠甲兵器,不给一兵一卒,让他自募士众,自制刀枪。

司马睿的冷漠态度并没有动摇祖逖北伐中原的决心,他率领跟随自己南下的人,毅然从京口渡江北上。船到中流,祖逖眼望面前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慨万千。想到山河破碎和百姓涂炭的情景,想到困难的处境和壮志未酬的愤懑,祖逖豪气干云,热血涌动,于是敲着船楫朗声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书·祖逖传》)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决不重回江东!”祖逖“辞色壮烈”,部属为之慨叹,愿誓死相随。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祖逖领导的北伐军依靠群众的支援,同占据绝对优势的敌人苦战四年多,终于收复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北伐军也由小到大,越战越强,成为一支使“石勒不敢窥兵河南”(《晋书·祖逖传》)的劲旅。

祖逖北伐战争,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北伐。虽未有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和岳飞“直捣黄龙”的气势,也未能像朱元璋那样一统中华。但祖逖的北伐也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他白手起家,成就一番事业,凭借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说“我不行”的大无畏气概。毛泽东在《七律·洪都》中赞道:“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李嘉诚说:“好景时,决不过分乐观;不好时,也不过分悲观。”这才是一个真正想赢、最后一定会赢的大家风范。有这样的意志力,领导者就不会只为了短期利益而“杀鸡取卵”,也不会为了眼前的输赢而“拔苗助长”。不管外界如何评价,如何追逼,如何施压……领导者坚决不说“我不行”,只有这样,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做事的“根本态度”上,按事物发展的本身规律,按部就班地追求想要达成的结果。有这样的“平常心”,领导者才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稳健地迈向目标。

领导者要坚定“意志力”,既要练内功,也要练外功;要恰当地运用权力因素与非权力因素,树立权威使组织成员凝聚在自己周围;既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又要树立良好形象,加强管理。要注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领导魅力带动、影响、促进广大组织成员改进工作,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应对每一个要克服的障碍,都离不开意志力;面对着所执行的每一个艰难的决定,领导者所依靠的是内心的力量。事实上,意志力并非是与生俱来或者不可能改变的特性,它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技能。下面几点有助于坚定领导者的意志力,值得大家一试:

第一,积极主动。主动的意志力能让你克服惰性,把注意力集中于未来。在遇到阻力时,想象自己在克服它之后的快乐;积极投身于实现自己目标的具体实践中,你就能坚持到底。

第二,下定决心。美国罗得艾兰大学教授詹姆斯·普罗斯把实现某种转变分为四步:1.抵制——不愿意转变;2.考虑——权衡转变的得失;3.行动——培养意志力来实现转变;4.坚持——用意志力来保持转变。

第三,改变自我。光知道收获是不够的,最根本的动力产生于改变自己形象和把握自己生活的愿望。道理有时可以使人信服,但只有在感情激发起来时,自己才能真正加以响应。

第四,注重精神。法国17世纪的著名将领图朗瓦以身先士卒闻名,每次打仗他都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在别人问及此事时,他直言不讳道:“我的行动看上去像一个勇敢的人,然而自始至终却害怕极了。我没有向胆怯屈服,而是对身体说——‘老伙计,你虽然在颤抖,可还是得往前冲啊!’”结果毅然地冲锋在前。大量的事实证明,有着顽强的意志,有助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顽强力的人。

第五,磨练意志。心理学家博伊德·巴雷特提出一套锻炼意志的方法,包括从椅子上起身和坐下30次,把一盒火柴全部倒出然后再一根一根地装回盒子里。他认为,这些练习可以增强意志力,以便日后去面对更严重更困难的挑战。巴雷特的具体建议似乎有些过时,但他的思路却给人以启发。

第六,坚持到底。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其中含有与困难作斗争并且将其克服的意思。

第七,实事求是。如果规定自己在3个月内减肥25斤,或者一天必须从事3个小时的体育锻炼,那么对这样一类无法实现的目标,最坚强的意志也无济于事。而且,失败的结果会将自己再试一次的愿望化为乌有。在许多情况下,将单一的大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去实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第八,逐步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是一夜间突然产生的,而是逐渐积累的,其间还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和失败,必须找出使自己斗志涣散的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

在今天,能否有坚定的意志力是体现领导者领导艺术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维持领导者威望的重要手段。

同类推荐
  • 胡雪岩的智慧

    胡雪岩的智慧

    让平凡者奔向成功,让成功者迈向卓越!博弈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处世之道,一种生存理论,旨在为你讲述高明的处世之道,解读精妙的博弈策略,助你缔造非凡的人生!
  • 三十六计演义

    三十六计演义

    “三十六计”是中华民族智慧之花结出的硕果,集中历代“韬略”、“诡道”,从统军作战到治国兴邦,从兴办企业到商业经营,从人际交往到体育竞技,无不蕴涵三十六计的谋略,书中不少计名、语汇妇孺皆知,吟诵如流。从古至今,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无不倚重智谋计策去达到预定的目的。本书按照“三十六计”的顺序,对其进行阐释,并以清新的文笔,动人的情节,讲几则故事,介绍一种计谋,议论一点道理,便于读者理解其中深邃的思想,并从中获得教益。
  • 人力资源经理卓越工作手册

    人力资源经理卓越工作手册

    本书坚持知行合一、说理与实践并举的原则。在简要阐述了当代最有代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之后,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实用性的人力资源开发方法和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技巧,涉及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为人力资源经理提供了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新鲜而实用的理论与方法。
  • 管理的智慧

    管理的智慧

    本书囊括了商学两百年经典实用管理法则,展现了世界上亿管理者身体力行的管理实践思想。管理法则涉及提升领导力、决策与执行、激励与沟通、思维与创新、危机与变革、组织与竞争等。
  • 如何创办美容美发店

    如何创办美容美发店

    本书为《“金阳光”新农村丛书》之一,围绕农民朋友所关心的话题展开,主要讲述了美容与美发、筹办美容美发店、美容基础知识、美容化妆技术、美容运用实例、美发的操作、发型设计运用实例及美容美发店的经营与管理,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热门推荐
  • 独家公主复仇史

    独家公主复仇史

    她,安幂萱,10岁她以为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女生,和好朋友玩个游戏,学个舞蹈,上会辅导班,这就行了。但是,命运却和她开了个玩笑,她成了一个孤儿。究竟是什么秘密,使得古老而又尊贵的隐世家族对她,青睐有佳。又是什么,让尊贵的德迩克王子,对她避如鬼魄。当一切发生的时候,她或者‘她’有会有什么打算,当她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背叛,源于她的懦弱,使她最爱的人永远离开了她,她是否会反抗……
  • 潇生无梦叹清尘

    潇生无梦叹清尘

    一梦,她已别。一生一世,在那潇生,为一人,叹清尘......
  • 恶魔校草:竹林里的约定

    恶魔校草:竹林里的约定

    美妙的缘分,小指的约定;我和他一起共同许下的诚诺约定以后的未来。或许他已经忘记了,或许她已经忘记了,但是我们一定可以再见的。因为这是我与她(他)的约定。
  • 红楼之痴颦泪

    红楼之痴颦泪

    她一片冰心,无处惹尘埃,虽然风风雨雨早已瘦了朱颜,冷月的光华中她还可以坦然,还可以勇敢面对一世悲欢。她唯独无法面对的是缘尽的遗憾。如果上天不让她那么早走,她是否甘愿一次次泪洗红妆,甘愿让青丝变白发,只为了守住今生难忘的爱,相许的心,只为了纷乱的思绪中那太多的放不下。叹人间,琴断指伤,再燃尽那旧诗行,空留月影倚靠着一面孤单的墙。将来,谁还会走进一个寂静的黄昏,轻抚着竹上的斑斑泪痕,再忆起当年这葬花的凄惘?
  • 是什么吹散了你我的青春

    是什么吹散了你我的青春

    我转过头静静的看着她,只见她小心翼翼地看着我,眼睛水汪汪的,一如既往的清澈见底,我在心里轻轻的叹了一口气,我还能拿你怎么办呢?一个天真烂漫,一个柔情似水,她们在最美好的年华中遇到了对方,然而她们却最终天各一方。李佳:“萧碧,我恨你,你怎么就可以这么轻易就放弃了,你让我怎么办啊。”李佳看着眼前墓碑上温柔注视着她的女子,眸中却满是绝望与死寂,话毕,只见站着的女子手中拿着的白菊掉在了地上的那一滩炙红的血泊中,白色的菊花整个的被染红了,那么妖艳和刺眼。。。
  • 狐阳浣棽

    狐阳浣棽

    她知晓二十年前,她便欠他;他明白人狐之间绝无可能,天条,族规,爱情,如何选择?
  • 仙宗侠影

    仙宗侠影

    命数不存天道之中的少年秦朗,在母亲被抓、独自逃跑之际,误打误撞之下加入修真门派凌虚阁,开始了他精彩的人生。随着秦朗修为的加深,他逐一见证了七煞临世的预言。在救母报父仇的路上,他历尽磨难;于求道逆天行之途中,他尝遍悲凉。神仙佛道,妖魔鬼怪,依次登场;邪灵阴魂,修罗巫神,逐个现身。是与非,孰对孰错?正与邪,何去何从?
  • 九天剑主

    九天剑主

    九天九地,魂者林立。强者立于九天,如璀璨星辰,弱者匍匐大地,似渺小蝼蚁。少年白夜意外开启神秘天魂,修无上魂术,御魂御剑,冲上九天,荡尽星辰,传奇由此开始
  • 娱乐圈:男神是个深井冰

    娱乐圈:男神是个深井冰

    娱乐圈小虾米阴差阳错成为大明星的助理,本来无限崇拜的男神,却在她面前一点点暴露自己的所有缺点,光环尽失。只是苦逼小助理却因为跟大老板签了死约,只能待在他身边苦苦忍耐。
  • 黄金暴族

    黄金暴族

    王图霸业,不过是他的游戏。弹指刹那已过万千风云,世间种种,是否存于他心?一切尽在气势磅礴的古东方神话传说——黄金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