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
张骞,生年不详,大约为公元前164年,早年经历不详,只知道在汉武帝刘彻即为时,张骞就在朝为郎了,卒于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成就: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这么重大的成就,是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的,所以,张骞,也是时势造就的英雄。
历史揭秘
既然是时势造就了张骞,那就得讲一下时势。西汉建国时,在北方有一个强大的威胁,那就是游牧民族匈奴。楚汉相争,匈奴也得利。当时的匈奴国王——冒顿单于,他趁机扩张势力,灭东胡、破月氏,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现在说就是新疆和中亚细亚一带和甘肃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宁夏等地。他们还经常仗着强悍的骑兵,侵占汉朝领土,骚扰掠夺中原居民。
后来,汉高祖刘邦亲自领兵出击,却落得个被困的下场,还是靠着贿赂冒顿单于的夫人,才解了围。自此,直到景帝都是通过对匈奴“和亲”、馈赠等政策来维持和平。所以说,匈奴问题一日不解决,那就时刻是汉朝的边患。这时候,有着雄才大略的刘彻即位了,他就一心想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然后,就从投降了的匈奴人那儿获知,在西域有个国家叫大月氏,是被冒顿单于的儿子老上单于攻破的,可是还不止于控制大月氏,老上单于还把大月氏王给杀了,拿头颅做成酒器(也有说是尿器),来纪念这次的胜利。
这样一来,可就是灭国杀君之仇。大月氏所在的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甘肃河西走廊,也就成了匈奴的属地。大月氏就被迫转移了,到了大夏(今中亚西亚不哈尔之南)。汉朝与西域,当时是隔匈奴相望,分居在匈奴的东西两边,不能直接来往。汉武帝就想要联合大月氏,由双方出兵来夹击匈奴,施行“以夷制夷”的策略。但大月氏远在西域,又一向与汉朝没什么来往,要怎么去联系呢?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有勇气又有谋略的人来派遣。
张骞被选中了。因为汉武帝见他仪表非凡,心中很是喜欢,便委以重任了。诏令下达后,张骞就背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嘱托,上路了。当时张骞还不足30岁,时势有了,机遇也来了。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持“节”(表示皇帝使臣的身份),带领着一百人,从长安出发远征了。他的主要助手,是一名熟悉匈奴情况、名叫甘父的奴隶,他们渡过黄河,又悄悄的进入河西,想通过河西匈奴地区,去西域寻找月氏国。不料,在河西西部沙漠里迷了路,遭遇到大队匈奴骑兵,最后被俘。
张骞被带到单于处受审。因为汉节和给大月氏的玺书都已经被匈奴兵卒搜走了,张骞也就不能隐瞒了,他直言自己是汉朝派往大月氏国的使者。然后,他们所有人就都被扣留了。单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单于就说得很明白了,站在匈奴人的立场上,那是怎么也不会让你去到月氏的,还将心比心的问,要是我们派使者经过你们那去越国,你们能同意吗?最后,为了软化、拉拢张骞,单于选了一名胡女嫁给张骞为妻,目的不仅要留下他,而且要他投降,进而为匈奴筹划南下,以犯中国。
张骞手持汉节,忠心耿耿,以致这一软禁就是十年之久。随行的壮士几乎死散殆尽,就剩下二三十人。但张骞忠心又坚定,对国家所赋予的使命时刻记在心上。日久年深,匈奴对他的监视也松懈了。一日,乘匈奴不备,他带领随从向西逃去了。他们在茫茫的沙漠里走了几十天,又迷路了。张骞就根据日月星辰判明了方位。他们这一路风餐露宿呀,到后来干粮吃完了,幸好有善射的甘父,才能捕到飞禽走兽来充饥。百般艰辛的又走了十几天,终于到达了西域大国之一的大宛(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一带)。
大宛国王早就听说东方有一地大物博、富庶繁荣的中国,见到中国人来访,自然是非常高兴,殷切款待,敬如上宾。张骞表明来意后说道:“如果国王肯助我到月氏国,将来回汉朝后必重礼相谢。”大宛王既早就耳闻汉朝的富庶,苦于匈奴的阻碍不能通使往来,对这次的意外及张骞的一番话很是动心,于是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国(今土库曼斯坦),由康居转至大月氏。
这时,大月氏太子即位,大月氏也已经征服了大夏,有了肥沃的土地,生活富裕,四境安宁,而且距离匈奴远,被侵扰的危险小了,也就不想再向匈奴轻起干戈,报复旧仇。张骞一再游说,费尽口舌,甚至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也未能达成联盟。大月氏王对汉使的千万里来访,很是感激,但也的确感到两国相距遥远,夹击匈奴这一想法太难实现。所以,远隔万水千山,大月氏、汉朝结盟,只能是愿望而已。
一年后,张骞终于怀着失望的心情,颓然而返。
回程时,为了不再次遭遇匈奴,张骞改变路线,取道南山,想经羌中东来。不幸的是,过羌中后,还是被匈奴游骑俘获了。张骞原以为这一次必死无疑了,但又是一年多后(公元前126年),老单于病故,太子和他的弟弟为争王位发生内讧。张骞乘机带着匈奴族妻子逃走了。张骞出使时,同去壮工一百人,归来时只剩下了张骞与甘父二人。
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前后历时十三年,张骞终于再次回朝。
汉武帝得到张骞生还的消息。大喜过望。立即召见。
十三年间,不管遇到任何的艰难险阻,那代表神圣使命的“节”,张骞都始终握在手中。所以,当汉武帝在长乐宫接见张骞,张骞把那几乎脱光了毛的“节”,双手捧给武帝时,武帝很受感动,即拜张骞为太中大夫。一同归还的甘父也被封为奉使君,尊称为堂邑父,以酬其多年的辛劳。
张骞未能完成同大月氏国结盟、以夷制夷的战略使命,从任务上来说,他是失败的。但他把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启奏汉武帝后,使武帝对西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再联系到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历史作用,这无疑是很大的成功。
“西域范围很大,有三十多个国家,都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今伊犁河上游),南北有大山,中央有大河,那河东西长六千多里(今新疆之塔里木河),有东西两源。西源出葱岭,东源出于阗。于阗(今新疆于阗、和阗间)是西域的一个小国,在南山之下。南山之上终年积雪,又叫做雪山。雪山地势很高,看起来好像一座房顶。于阗以西的河水都向西流,于阗以东的河水都向东流,流入一个大湖。湖水都是咸的,所以就叫做盐泽(今之罗布泊)。这盐泽中的水,春夏不增、冬秋不减。原来是因为在盐泽东边,有一条从地底下流过的伏流。东南经由积石山流出,那就是黄河的源泉。这儿是胡马羌人活动的地方。从陇西往西域,必须经过这胡羌之地。到西域的路有两条,沿大河南岸,南北山麓,可通莎车(今新疆莎车),这是南道。沿大河北岸,经北方之麓,一直通到疏勒(今新疆疏勒),再越过几层大山,就是大宛、康居,这是北道。”这是张骞向汉武帝描述的西域的情形。
“臣从匈奴逃出,沿北道至大宛。大宛距离长安一万两千余里,人口三十多万,地方富庶,人民勤朴。那里的人喜好饮酒,富者藏酒,往往是几十年也饮不完。那里有一种果实,累如珍珠,甜蜜可口,叫做葡萄;又有一种草,青翠芳香,名叫苜蓿。平时,人食葡萄,马喂苜蓿。大宛的马,体格健硕,浑身棕赤,可日行千里,最大的特点是,日中出汗,汗下如血,故有名汗血马……”
汉武帝听张骞这么讲,不禁叹息道:这般好的地方,可惜路途遥远,又为匈奴、羌人所阻,不能交通啊。
张骞又进言:“臣此行,发现一条新路,可不经匈奴、羌中直达西域。臣到过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古。听说附近还有五六个大国。臣在大夏时,见到过邛(今四川)的竹杖和蜀布(细麻布)。据大夏人讲,这些东西都是从身毒国(今印度)买到的。由此可见,身毒国距我蜀地一定不是很远。如自蜀、经身毒国、大夏而到达西域,或许是通大宛的一条捷径啊!”
武帝听张骞讲西域情形、通西域途径,又很是高兴。之后,张骞又直接参加了对匈奴的战争。他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漠北,期间发挥他熟悉匈奴军队特点、具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做汉军向导,指挥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这些优势与他十三年的出使经历想必是分不开的。论功行赏时,武帝拜张骞为博望侯。这是对张骞博闻多识、广博瞻望的肯定,是表彰。
可是,张骞被封为博望侯不到两年,就又被降为了庶民。那是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霍去病由陇西出击匈奴,派张骞和李广由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地区)分道出击。李广率领四千骑做先头部队,却因冒进,被匈奴右贤王所率四万骑兵包围。李广虽杀匈奴兵三千,但汉兵伤亡惨重。张骞率万骑殿后,幸亏赶到及时,使李广得以脱身,但张骞也因行军迟缓而被判处死刑。还好他以前对国家有功,死罪可免,但被削去“博望侯”封号,降为庶民。张骞失去了博望侯的功名,心中肯定难免怏怏不快,很想有机会再出国一次,以求突出表现,立功报国。巧了,武帝又在此时召他入宫,垂问西域情形。张骞便又给武帝讲了西域的一个故事:
“匈奴之西,大宛东北,有个国家叫乌孙。乌孙王名叫昆莫。昆莫的父亲叫难兜靡,原住在祁连山和敦煌之间,与大月氏毗邻。昆莫刚出世时,大月氏攻击乌孙,将难兜靡杀死,襁褓之中的昆莫被弃在旷野里。后来被乌孙翎侯(乌孙官名)救起,辗转逃到匈奴。匈奴王认为昆莫被弃在荒野还不死,是神人呀,便收养了他。昆莫长大成人后,英武非凡,屡立战功。匈奴便拨给他一队军马,助他复国。昆莫号召国人为父复仇,一战将大月氏击败。大月氏因此才被赶到西方。由于乌孙故土已为匈奴占领,昆莫便在现在的地方重建国家,但总是眷念故土。”
“自从匈奴那老单于死后,乌孙和匈奴的感情日渐生疏,甚至还常常发生冲突。这些西域小国,就没有不贪恋中国的玉帛和汉室女子的。如果我们能派人,赐给他们金帛,和他们约定好联姻,那乌孙肯定会来归附。这样,联合乌孙来对付匈奴,才是断匈奴右臂、一劳永逸的办法。”
张骞的一席话打动了武帝,他又一次起用张骞为中郎将。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带了三百随从、六百匹马、万头牛羊、千万金银,浩浩荡荡的出使乌孙(今巴尔喀什湖、伊犁一带)了,目的:打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
当时霍去病已经开辟了河西走廊,汉朝同西域之间已经有直接通途了。张骞此次出使,一路上还是很顺利的,没什么风险的就到达了乌孙国。
乌孙地处葱岭以北,在西域诸国中算是比较强大的,习俗与匈奴相似。张骞不走运,去不逢时,他到达乌孙的时候,昆莫已年老,国内诸子争王位,全国已分裂为三,自顾都不暇了,哪还有心思来接待远道而来的汉使。
联盟制匈奴的策略又没成行。但张骞利用在乌孙停留的机会,派遣许多副使分别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去访问。
张骞此行,财力雄厚、人才众多。他安排的这番大规模外交行动,很有成效。一时间各国大使齐集乌孙。随后,乌孙也派了数十名使者,携带数十匹骏马,跟随张骞来中国观光。汉朝国势鼎盛,声名远扬,各国使者今日初见长安城中宫殿宏伟、帝王尊严、兵马雄壮、民众富强,四个字形容就是怵目惊心呀。回朝报告时,使者们把汉朝说得如同天堂一般。从此,乌孙同汉朝的关系更前进了一步。
张骞是在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的,官拜大行令,用现在话说就是大使,位列九卿,专门管理对外联络,也是彰显人生价值了。不幸的是,张骞还未能亲眼目睹他同西域各国联络的成果,就因劳累过度,在回国后一年多就与世长辞了。但是,张骞对汉朝的贡献,对开辟丝绸之路的卓越贡献,至今为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