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知识面是很渊博的,他对中华姓名文化也颇有造诣。
通常认为,人的姓名不过是个人所特有的代号或符号。其实,姓名是个多彩世界。名字除有代号或符号标志的作用外,它还涵盖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念和意向。这是一种文化。
富有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华各民族,从来就重视取名取字。我们所接触到的朋友、亲戚以及周边人众,几乎每个名字,大都含有时代精神、历史沉积;有民族特色,也有家庭标识。因此,姓名又是一种多元的符号。
毛泽东是很注重姓名文化的。
毛泽东自己的一生,就有很多名字(含字号、笔名、政治化名、绰号等)。这些由他自取的或别人称呼的名字,多少可以窥知他的为人、抱负、志向和情趣。
毛泽东颇善于做干部工作、群众工作。他初次接触若干人士时,往往以对方的姓名为题,运用、解释、发挥,使对方很快与自己融成一片。因此,我们常常可以从他为战友、部属、亲朋、基层民众的释姓析名、改名取字、寻称呼、找绰号,以至望名生义、浮想联翩地谈古说今,寻得他的姓名文化轨迹,从另一个侧面窥见这位世纪伟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思维。
毛泽东喜欢说姓道名。虽然他于姓氏学上从未有过专门著述和演说。现今所见的,也都只是他的日常谈话和部分著述中的片言只语,雪泥鸿爪;但其运用自如、博大精深,使姓名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真可谓环视古今中外,几乎还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与惊人的见地。他把中华姓氏学用活用妙了,又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姓名文化篇”所采撷的条目,均摘录自国家公开出版的书籍或报刊。若干相同内容的条目,因见于相互转载,出处不一,文字也稍有出入,这里只能择一而从了。为便于阅读,本篇按年月顺序排列,且稍作注释,梳理成册。此间所引用的文句和部分文字,在编录时,为使全段通顺,并与全书体例同一。由此作了不影响原文结构和内容的调整。有些条目原出处未见有注明日期的,经考证后,只能归纳于相近条目的前后了。
1902年
大家就叫他“省先生”
毛泽东在韶山南岸读私塾,开始了他的少年求学生涯。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是邹培春,邹教他读《三字经》、《孟子》、《论语》和《诗经》等。对于这些经书,毛泽东都能按照严格的规定信口背诵。由于他天资聪颖,不需先生劳神,大家就叫他“省先生”。[赵志超:《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904年
“有钱龟孙不讲理”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去外婆家——棠佳阁,行到石砚冲山边,突然有一个人两手叉腰拦住去路。这个人是地富子弟赵某,他经常在穷人面前卖弄文墨,毛泽东早有所闻。赵某说:“我知道你是文家外甥。今天我要考考你,若能答出题,我让你过去;若答不出,你得大方框关小方框。”
毛泽东不慌不忙,也来个双手叉腰:“你爱问就问吧!”
赵某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又是什么意思?”
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龟孙的孙,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
赵某听后满脸怒气,但无从发泄,只好让毛泽东过去。[文热心:《毛泽东与故乡》,警官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1910年
开始用“毛润之”或“润之”
毛泽东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他在堂长李元甫交给的一份表上填:毛润之,韶山人,17岁。在早期的书信和听课的《讲堂录》中,他有时也使用“毛润之”或“润之”的名字。[蒋国平:《毛泽东与韶山》,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43页。]
1915年
取名“子任”
毛泽东在湘乡和长沙读书时,曾用名“子任”。他当时看了一本叫《世界英雄豪杰传》的书,该书记述了一些为自己国家的独立和强大做出过贡献的杰出人物。毛泽东读这本书时。在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名字下画了杠,标了点。他对书生萧子璋说,中国也要有这样一些人物,我们每个民族都要努力。不久,他就取了“子任”之名,意思是以拯救中华民族为自己的崇高责任。后来,毛泽东用“子任”发表过多篇文章。在延安时,他给易礼容写信,还特地用了“杨子任”这个名字。[蒋国平:《毛泽东与韶山》,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44页。]
被同学戏呼为“毛奇”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被同学戏呼为毛奇。
据毛泽东的同学彭道良向罗章龙介绍说:“毛奇,亦称老毛奇,原名赫尔穆斯·卡尔·毛奇,为德国著名军事家、元帅,曾任普鲁士参谋总长、德军参谋总长和德国国际委员会主席。这位‘二十八画生’,是我的同班同学,品学兼优,具有独特的性格,常对我们说:‘丈夫要为天下奇,要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做个奇男子。’他本人的日记,就写下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忍耐而已!’的奇言。他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非凡之才,所以同学都戏称他为毛奇。这是一个语意双关的称呼。”[冯彩章:《毛泽东与他的友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36页。]
“毛泽东三字的笔画加在一起
为28画。故用作笔名”
1915年5月,毛泽东在湖南一师以“二十八画生”贴出《征友启事》。
当罗章龙在长沙定王台和毛泽东见面后,问:“你何以称‘二十八画生’?”毛泽东回答:“毛泽东(毛泽柬)三字的笔画加在一起为28画,故用作笔名。”罗章龙听了恍然大悟,连称这一笔名起得妙极了。[冯彩章:《毛泽东与他的友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34~135页。]
1917年4月1日,毛泽东在《新青年》第3卷第2号发表文章《体育之研究》,署名“二十八画生”。[《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65页。]
据朱仲丽《毛泽东、王稼祥在我的生活中》称,她在童年时曾就“二十八画生”一事和毛泽东有过两次对话:我两眼瞪着,又问:“毛叔叔,你为什么要取一个怪名字,叫‘二十八画生’呢,真不好听。”毛泽东笑道:“我是喜欢来新花样,用数目字代替名字,节约呀,省事呀……”我插嘴:“是不是还有保密呢?”毛叔叔说:“你真聪明……”[朱仲丽:《毛泽东、王稼祥在我的生活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7页。]
1919年
被戏称为“水老倌”
毛泽东与李振翩相识。
1903年,李振翩从湖南娄底一个叫琉璃冲的小村步行到省城长沙读书。后来,他成了长沙学生运动领袖之一,还认识了在长沙主办《湘江评论》并领导学生运动的毛泽东,从此结下深厚友谊。毛泽东亲切地称呼李振翩为“水牛”,而李振翩则戏称毛泽东为“水老倌”。[周彬:《毛泽东与李振翩》,《深圳风采》1995年第4期。]
1920年
“何大胡子是一堆感情”
毛泽东和何叔衡等在湖南长沙创办文化书社。他称何叔衡是“何大胡子”。他说:“何大胡子是一堆感情。”[李湘文:《毛泽东家世》(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48页。]
1921年
为妹子取名“毛泽建”
1921年初,毛泽东回到韶山,立即把已到本乡萧家去做童养媳的堂妹菊妹子接回家中。他知道菊妹子还没有正式名字,便随手在一个纸盒上写了“毛泽建”3个字,从此菊妹子有了新的名字。[蒋国平:《毛泽东与韶山》,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
1922年
化名“毛石山”
毛泽东在湖南从事革命活动时,化名“毛石山”。[李湘文:《毛泽东家世》(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80页。]“就叫他岸英吧”
1922年10月24日。杨开慧在长沙湘雅医院生下一个男孩。毛泽东闻讯赶到医院,抱着这个又白又胖的头生子,高兴极了。正巧,那天又是泥木工人大罢工取得实质性胜利的日子,真是双喜临门。“就叫他岸英吧!”毛泽东给孩子起了个卓尔不凡、英武响亮的名字。
毛岸英谱名毛远仁。
翌年11月23日,次子毛岸青生于湖南长沙板仓,谱名毛远义。[李湘文:《毛泽东家世》(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80页。]
1925年
在《政治周报》署名“石山”
毛泽东主编《政治周报》,他发表了很多文章,署了几个笔名。在这些笔名中,其中一个叫做“石山”。毛泽东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前两个哥哥不幸夭折,而他反倒成了大哥。母亲文七妹怕他也难养,便带他去拜了一位“干娘”——外婆家附近一尊又高又大的石头,以庇护他稳如磐石,长命百岁。后来,他的乳名便唤成了“石三”。[康裕震等:《谁主沉浮》,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93页。]
1927年
“能不能改个男的名字”
1927年1月,郭泉秀任韶山特区农协会员,第一乡妇女主任。毛泽东当年回韶山时,曾对她说:“女的名字总是英、莲、秀,这不好,能不能改个男的名字?”便替她改名郭伯田。[萧心力:《巡视大江南北的毛泽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273页。]
“在长辛店做过工。就叫何长工吧”
马日事变后,毛泽东在武昌接见何坤、蔡协民等人。据何长工回忆说,毛泽东当时指出:陈独秀是机会主义者,马日事变时我们主张用武力解决,但陈独秀反对。接着毛泽东又说:“现在革命处于低潮。但是,总会有高潮的到来。实践证明,高潮时,需要武装力量;低潮时,更需要武装力量,而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他指示:何坤、蔡协民、程学敬、欧阳健你们四个已经暴露了,不宜回华南了,要转出去学习。徐履仁因病没露过面,仍回华南任书记,组织保存革命火种,积蓄力量,迎接新的斗争。接着毛泽东具体告诉他们的去处。他说:将来革命需要力量,你们需要锻炼、深造。现在我们很多骨干都在武汉警卫团训练培养,你们几个人也要到那里去。但有一条,你们要改名字。尤其何坤,反动派对你已经了解,列为“大暴徒”之一。当时,蔡协民说他不改了,协民就是农民协会的意思,他舍不得改;何坤要改就往“工”上改,我们来个工农联盟嘛!毛泽东听了后,笑了笑说,那好嘛!何坤同志1918年在长辛店做过工,就叫何长工吧!从此,他就一直叫这个名字。[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70—71页。]
“祝贺的‘贺’,善自珍重的‘自珍’”
1927年10月6日,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大仓村和袁文才会面。
毛泽东跟袁文才握手之后,袁文才开始介绍他手下的部将。袁文才介绍了贺敏学,最后介绍站在贺敏学旁边的贺自珍(贺子珍)。毛泽东见到17岁的贺子珍,以为这姑娘大约是袁文才手下部将的女儿。
袁文才道:“她是中共永新县委委员。”
毛泽东连声说:“看不出!看不出!”
毛泽东询问了她的姓名,一下子记住了:“哦,祝贺的‘贺’,善自珍重的‘自珍’!”[王行娟:《贺子珍的路》,作家出版社1985年版,第58页。]
1928年
“你先去做‘长工’”
1928年1月初,毛泽东在江西遂川城对何长工说:“派你上山去做王佐的工作,怎么样?”何长工问:“去多少人?”毛泽东笑道:“又不是去打仗,要许多人干什么?你先去做‘长工’,你的工作就是要他请我们的人上山,请得越多越好。”当下,毛泽东面授机宜,跟何长工进行了畅谈,并语重心长地说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刘恩营:《从井冈山走进中南海——陈士榘老将军回忆毛泽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62~63页。]
怎么又有人喊你“石灰佬”呢
毛泽东在井冈山茨坪。
他对贺子珍的爽朗、活泼、直快很有感慨。从接到她写的那第一封信,到大仓会见袁文才,他就开始注意到她。后来她又帮着工农革命军安置、护理伤病号,这次又天天翻山来照看他。他晓得她是促成工农革命军同袁文才谈判成功的一个关键人物。虽然时间不长,但几次见面,他对她无不产生一种特殊的好感。他含笑看了她一会儿,突然问:“你的小名不是叫桂圆吗?怎么又有人喊你‘石灰佬’呢?”贺子珍扑哧一笑,说:“么子石灰佬,是石灰脑呀。”“哦,石灰脑袋?你怎么……”毛泽东不解地指指她的头。“哪是我呀?”贺子珍忽闪着长长的眼睫毛说:“石灰脑是讲我们永新历史上的一位宰相,叫刘沅。他当了一年半宰相便想反朝廷,被宋仁宗晓得,就把他斩首了。永新人将他的尸体运回安葬,因为没有脑袋,就用石灰做了个头。”[吴振录、邱恒聪:《山帅——毛泽东与井冈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页。]
“你姓郭,叫郭铁匠”
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对一个因打骂士兵出了名的大队长说。工农革命军里有铁匠,把红军战士当铁打,坚决支持士兵会反对军阀作风的正当要求,但同时也诚恳地希望这位“铁匠”加以改正。“铁匠”的名字,是毛泽东与那个大队长谈话时讲出来的。这位大队长,本名郭天民,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当时他还不了解不准打骂和体罚士兵的制度。针对他的毛病,毛泽东不无诙谐地批评说:“天民呐,你应该叫‘铁匠’。你姓郭,叫‘郭铁匠’”。从此,郭铁匠的名字就在红四军中叫开了。直到解放后,一些老战友跟他开玩笑时,还常叫他“郭铁匠”。事实上,毛泽东的批评使郭天民从此引以为戒,他打骂士兵的毛病很快就改掉了。后来,他始终心情舒畅地沐浴在人民军队和煦的民主政治的春风之中。[刘恩营:《从井冈山走进中南海——陈士榘老将军回忆毛泽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6~27页。]
1929年
化名“杨引之”
1929年7月,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到福建西部农村养病,化名“杨引之”。[蒋国平:《毛泽东与韶山》,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
“《采桑子·重阳》是写给你的”
1929年10月,毛泽东跟萧劲光将军谈话。他说:“我那首《采桑子·重阳》是写给你的。你看,‘一年一度秋风劲’的‘劲’字,‘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光’字,不就是你的大名吗?”一番话说得萧劲光感动极了。[孙雷、孙宝义:《毛泽东衍名艺术》,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53页。]
“罗长子”外号的来因
1929年11月26日,红四军攻克福建汀州后,朱德、陈毅等将毛泽东请回部队。毛泽东在1-次干部会上注意到了罗瑞卿(时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便问道:“你是北方人吧?”
罗瑞卿回答:“我是四川南充人。”
毛泽东略感惊讶:“哦,川湘子弟身材大都不高,可你我却都是长子。”
接着毛泽东又问了他的姓名和干什么工作。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交谈。从那以后,罗瑞卿便得了“罗长子”的外号。[黄瑶、张明哲:《罗瑞卿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37页。]
1930年
“雪里行军无翠柏”
1930年2月,毛泽东率部转战赣南,因没有傅柏翠随行,不无遗憾地在马背上吟咏:“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无翠柏。”(《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后来此句改为“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福建党史月刊》1995年第12期,第21页。]
“谭政,这次可真是谈政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