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棒
指挥棒,是当今乐队指挥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大型音乐演奏会上,乐队指挥通过手中的那支指挥棒一上一下、一来一往、忽快忽慢、忽强忽弱地挥动,使整个乐队协调地演奏起来。这根神奇的“魔棒”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在古希腊时代,音乐指挥并没有指挥棒,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工具。音乐发展到17世纪,由于乐曲的结构日渐复杂、声部的日益增多,为了求得演奏、演唱的整齐划一,希腊有的指挥者便开始用跺足方式指挥,有的晃动脑袋指挥,也有用挥动手帕、敲击铁板来指挥,甚至有的用铁杖、手杖敲击地板来指挥,五花八门,无所不有。这些指挥往往费力呆板而效果不佳。因此而闹出的许多笑话且不说,有的还造成悲剧:当时,法国有一位意大利籍音乐理论家名叫卢利(1632~1687),因性情暴躁,在一次庆祝路易士十四世康复的音乐会中,使用铁杖击地板来进行有声指挥,因盛怒之下,用力过猛,不慎击伤足背,后溃烂不治,于1687年3月24日在巴黎逝世。
到了18世纪,德国有一位名叫哈赛的歌剧作曲家,一次在德累斯顿演奏时,他与小提琴手合作,用大键琴来指挥乐队演奏,效果甚佳,因而这种做法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来,“音乐之父”巴赫又倡导用小提琴的弓子来指挥乐队,也颇受一些人欢迎。直到18世纪末期,有人在指挥合唱时,用谱纸卷成棍状指挥乐队,更受乐队指挥们的推崇。这可以说是指挥棒的雏形了。
19世纪初,德国有位名叫史博的小提琴演奏家,深深感到一个演奏家即要演奏,又要同时担任指挥,实在难以应付。于是,1820年,在伦敦的一次演奏时,史博率先使用了指挥棒,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使用指挥棒指挥演奏的人。史博此举,震惊了在场的所有听众和音乐家,一时名声大扬,并得到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响应。后来,经门德尔松与德国作曲家韦伯等人的大力倡导、推广,到1850年,指挥棒的使用便逐渐普及开来了。
此后,俄国指挥沙佛诺夫于1904年在美国演出时,废弃指挥棒,并于1906年预言:“指挥棒将于十五年后完全退出乐队。”可是,他的预言完全失实了。指挥棒的使用在此之后,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
随着指挥艺术的不断发展,指挥棒的制作、要求也越来越考究、完善。指挥家们经过实践,认为指挥棒的长度,应约合指挥者身长的四分之一为宜,一般多用轻木料、硬橡皮或铝合金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