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4400000031

第31章 苏联解体以来的苏联文学研究(夏忠宪)(1)

苏联解体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苏联文学的传播和接受方式以及人们对它的认知和评价等在俄罗斯悄然发生着变化,其中有两个热点问题令世人瞩目,一是“悼念苏联文学”,二是“苏联文学回归”。前者已是老话题,本文更关注后者。因为在当代语境中考察苏联文学在变异中的传承,在当今的多元社会里,在没有权威的解释系统中探讨苏联文学的当代阐释,从社会动因、哲学根源和接受美学等多方面加以剖析,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它对于我们的苏联文学研究,对于反思苏联悲壮的历史,反省我们自己,都有着巨大的价值。

一、“苏联文学回归”及其新特点

(一)苏联文学作品成为新的卖点

《星》杂志2007年在“十月革命”九十周年之际以醒目标题发表《苏联文学回归》(Возвращениесовет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ы)一文。实际上,早在这之前“苏联文学的回归”在俄罗斯就已经开始了。此次回归的不仅有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苏联文学作品,也有不少中国读者不太熟悉的,甚至是一些所谓的二三流文学作品。与以往不同的是,苏联儿童文学、侦探小说、科幻文学等备受青睐。

文章作者特别强调了“苏联文学回归”的诸多原因中的两个,一是新卖点,二是当代文学中缺乏可读的好书。他说:“任何文学,无论好坏,都有两个卖点。一个是新鲜出炉的时候;一个是彻底地成为时代的纪念碑的时候。”[1]今天的新卖点在于,苏联文学已经彻底地成为“时代的纪念碑”。他还说:“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我们去读的东西——无论是苏联文学掘墓人的文学、新侦探小说,还是Денежкин之类年轻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根本就没有创作出能与苏联文学相比拟的作品。”[1]文章作者充分肯定了苏联文学多方面的价值,他指出:“我们已经遗忘得太多了,须知苏联文学保留着的不仅有历史的价值,而且有审美的价值。我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费定、法捷耶夫、早期邦达列夫的观点和修辞手法,可以同意或者不同意田德里亚科夫、奥维奇金,但不能拒绝他们。”[1]在我们看来,后苏联时代呈现的苏联文学,套用姚斯的话来说,“它不是自言自语地揭示它的永恒本质的纪念碑。它倒非常像一部管弦乐,总是在它的读者中间引出新的反响,并且把文本从文字材料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当代的存在”。

(二)苏联文学与影视联姻

近些年来,苏联时代的文学作品与俄罗斯当代影视联姻,形成四种热播剧,即知识分子经典、雅俗共赏的经典(如伊里夫、彼得罗夫作品改编剧)、益智片(或称儿童文学经典,如阿·托尔斯泰的《布拉金诺奇遇记》、《金钥匙》的改编剧,爱德华·乌斯宾斯基的作品改编剧等)和苏联老片回放(有的教育频道几乎每天都播放苏联时代各种题材的影片,如《雁南飞》、《茹尔宾一家》等)。其中,尤以根据苏联时代作家的同名作品拍摄的电视连续剧2005年在俄罗斯排名靠前的电视台同时热播为最,成为文化界引起轰动的事件。这些被称为苏联时代的“知识分子经典”的是:俄罗斯电视台播放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和索尔仁尼琴的《第一圈》,独立电视台播放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等。它们成功地集新的技术潜能、摩登的美学时尚与对苏联价值的意识形态诉求于一身,形成了一种折中主义的“宏大风格”。[2]它们连同2004年播放的阿克肖诺夫的《Московскаясага》、雷巴科夫的《阿尔巴特街的孩子》等作品一起,形成了当代俄罗斯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此相关的另一大奇观是其“影视同期书”的出现。以往,创作者多把文学读本改编成影视剧,而现在则从影视剧衍生出相应的文学读本,出现文学与影视“同步推出”的新现象。这些书以带有一定冲击力的姿态强行进入人们视野,“剧本”与“小说”两个概念被自然组合在一起,成为文化市场上的新宠。

苏联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命运各异,有的甚至没有合法地成为“当代经典”,但由于各大媒体竞相炒作,推波助澜,它们俨然成为后苏联时代的产物。例如,俄罗斯《新文学评论》杂志就以《宏大风格的回归?》[2]为栏目发表了一组文章,从多方面加以剖析,使这种文化现象引起俄罗斯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并借助荧屏重构了后苏联社会人们心中“有关苏联的形象”。

(三)苏联文学与网络传播

文学与传播媒介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随着全球化和消费社会的兴起,文学写作及其存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借助于网络,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传媒时代苏联文学的存在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借助于网络,苏联文学的查阅和研究变得更加便捷。不仅能在线阅读苏联文学作品,而且能在线观看苏联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

关于苏联文学研究,从维基“苏联文学”词条中可以查到以下几类:

1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йреализм2Поэзия3Диссидентскаяпроза4Фантастика5Детективы6Дет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

7Поэты

8ЛитературанадругихязыкахСССР9Примечани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大众读者对苏联文学的关注热点在于:持不同政见的文学、科幻文学、侦探文学、儿童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在形形色色的网站中脱颖而出的苏联文学文化网站有http://www.ruthenia.ru/sovlit/以介绍苏联20年代的杂志、文集、20世纪的诗歌见长。http://20th.su/该网站醒目的标题是“20世纪博物馆。我们来自苏联。(Музей“20йвек”.МыизСССР)”,其副标题是“对过去及我们的童年的怀旧(Ностальгияпопрошломуинашемудетству)”。人们以参观博物馆的心态在这个具有浓烈的怀旧氛围的网站里畅游,在这里可以聆听到苏联国歌、苏联时代的音乐、歌曲等。

在后苏联社会,苏联文学的传播和接受方式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1)从解构到重构(凭借苏联的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重新建构苏联形象),多元呈现、多样传播;(2)多重接受,否定、肯定、怀旧多种情怀并存;(3)苏联文学研究方法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既有传统的“诗学研究”(研究苏联文学元体裁Метажанры:圣徒传传统等),又有“文化研究”(解构宏大叙事、碎片化、日常生活化……),有日常生活美学研究,还有创伤性研究(研究记忆、创伤、认同……),借助于对创伤进行心理分析等理论去描述苏联文学。

在后苏联时代,俄罗斯文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改变了文学语言不断政治化、概念化、宏大化等倾向。“宏大的语词以及概念被打破,落在地下的无数细小的碎片成了这个时代偏好的语言审美观”。苏联解体后,一部分作家对苏联文学的排斥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联文学中有其不可思议的力量,“往往以相反的面目指认自己,将自己深埋于与己敌对的事物当中”。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文学现象:有不少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以及获俄语布克奖的文学作品的叛逆性,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反映了它们在变异中对苏联文学的某些“继承性”,尽管“它们在时代氛围、写作精神和语言观念等方面几乎是悖反的”。

二、“苏联文学回归”的社会动因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对苏联文学的动态接受已逐渐从激愤的情绪化层面转向冷静积极的反思,从多方面凸显对苏联文学价值的诉求,其中有多方面的社会动因:

(一)对当代社会和大众传媒一味抹黑的疲劳和厌倦20世纪80年代的俄罗斯,对于客观检视苏联历史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偏差,甚至发动了一场将苏联时代从历史上抹去的“十字军”运动,苏联文学陷入一片叫骂声中。即使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同样的论调也并未销声匿迹。然而,这种批判和抨击,并未建立在对这一文学和文化进行冷静分析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而更多的是建立在激愤的情绪化层面,如美国政治家和苏联学家兹·布热津斯基在《俄罗斯的机会》一文中所说,那时整个社会都患上了“自我揭露的瘟疫”。[3](48—49)其后果如俄罗斯学者所说:“这样的‘历史’除了使年轻人对自己国家的命运感到厌恶与羞愧,别无其他。”[4](59)经历了社会大动荡的作家经过沉思,思想渐渐发生转变,包括从前的持不同政见者,如索尔仁尼琴、季诺维耶夫等;还有一些自由派作家,如拉克申等。他们都参与过反苏活动,因此受到严厉制裁,有的人满腹冤屈,不惜代价勾结外国敌对势力来反对自己的国家。但苏联解体后的现实使他们中间的某些人一改否定态度,有人甚至变攻击为赞扬。季诺维耶夫在一次谈话中说:“……不错,有过许多不好的东西,有过犯罪行为、错误和失望。但是这仍然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现象之一。”[5](36)一度流风所致,为数不少的作家羞于称自己为“苏联作家”。然而,2004年俄罗斯《话语》杂志发表的一组纪念苏联作家协会成立七十周年的文章中,就有作家以《我们是苏联作家》为题,理直气壮地称自己为“苏联作家”。事实表明,作家们及有识之士已经从激愤走向冷静,对苏联文学、文化的态度已趋平静,评价已较为客观。

(二)社会弥漫怀旧情绪,凸显“更新了的苏联形象”

怀旧的情绪早在苏联解体后不久就在大众意识中开始形成。随着持不同政见者复仇心理缓解和个人恩怨淡化,人们对俄罗斯文学(文化)风采不再,俄罗斯及其文学并没有出现预期繁荣,甚至出现混乱和危机深感忧虑,对往昔的怀旧情绪日益强烈。不过,与其说是对“苏联性”的怀旧,不如说是对“已逝的普适性的怀念”。人们开始对改革以来社会上流行的“苏联形象”自觉不自觉地加以修正。对苏联文学的再反思更多的是和对苏联历史的再认识联系在一起的。“更新了的苏联形象”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包含着复杂的情感因素。简言之,对“苏联”、“苏联文学”等的政治评价已趋淡化,而它们的文化内涵及其多重价值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同类推荐
  • 聚焦民生新常态

    聚焦民生新常态

    聚焦两会,聚焦民生新常态。城镇化规模持续扩大对房价有何影响?高房价还能持续多久?看病难、看病贵能否缓解?实体经济持续衰退,哪些领域值得投资跟进?
  • 乱世犹闻读书声

    乱世犹闻读书声

    1912~1937年的中国,是一个“乱世”,不仅政局上混乱,思想上也剧烈地激荡着,诞生了无数“大家”。在民国那样一个乱世,中国教育为何还会有如此的成就。这本书为此26年的教育著史,为影响教育至深的教育家立传(蔡元培、马相伯、鲁迅、张伯苓、王国维、晏阳初、罗家伦、陶行知等),将教育事件与教育人物传记结合叙述,清晰地展现出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路程。对故纸堆的梳理,也许能引起您对当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 向左走向右走:一九四九年前后民间报人的出路抉择

    向左走向右走:一九四九年前后民间报人的出路抉择

    在1949年中国历史的大变局中,一度寻求“第三条道路”的民间报人,如果不愿意离开“父母之邦”,就必须在国共之间作出抉择:要么留在大陆支持共产党新政权,要么追随国民党退居台湾。《新民报》主人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带着对新时代的憧憬选择了前者,《世界日报》老板成舍我选择了后者。
  • 世界各地神秘事件

    世界各地神秘事件

    UFO出没、”死亡之海“翻腾、飞机坠毁、海岛怪湖杀人……一件又一件的神秘离奇事件,究竟是天然形成还是人为祸乱呢?
  •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本专著主要内容为:性和谐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凸现的一个社会问题。从文革的极端禁欲主义文化中走出的中国人,正在以一种更加反叛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性价值观。传统的性伦理和性规范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一些过去不可想象,不可接受的性越轨现象被接受了。这种反叛是人类婚姻制度所固有的本性与德性、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的表现。在这样一场追求性规范“合理性”的运动中,哲学工作者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揭示性存在领域固有的、隐藏在现象内部的规律性,对传统性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这些观念形成、发展的原因,同时回答好这个问题:在当代中国,什么是性和谐,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性和谐。
热门推荐
  • 整仁传

    整仁传

    嘈杂纷乱的都市中,身具异禀的小子,在一个机缘下,来到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穿越吗?不是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真的只有地球这一个孤独的星球吗?不是的!那这个全新的世界是怎样的一种文明呢?显然并非众人熟知的科技,而是力量!在这个力量文明的世界里,主人公成功的活下去,等待他的是无穷的力量,还有那如花的美女……最后终于弄清楚了这一切,并成功返回地球,与那两小无猜的小姑娘……
  • 索尼亚斯传奇

    索尼亚斯传奇

    那一天,一群结伴而行的少年少女们观看日出之时。来到了异世界。那一天,这个被巨龙统治的世界,救世主们来临了。那一刻,他们就踏上了无法回头的道路。
  • 机甲创世纪

    机甲创世纪

    当他第一次看见从天而降的火团中那件盘坐的机甲时,他提早结束了自己的少年时代,生出了作为王的雄心……
  • 九转星辰珠

    九转星辰珠

    一个挣扎在残酷世界的坚强少年的故事!一个受迫害的王家庶子的故事!
  • 异能:特工传奇

    异能:特工传奇

    国际特工组织迎来了一位神秘的新人,他能够为组织带来怎样的变化?潜伏、暗杀、智战、夺取,举手投足改变世界格局,但“我”到底是谁?
  • 韩娱之新世界

    韩娱之新世界

    五彩斑斓的世界,五彩斑斓的人儿。单女主徐贤。
  • 入错行,嫁对郎

    入错行,嫁对郎

    这是一本欢脱的古代言情小说。主角夜笙阴差阳错以女身成为未若公主的贴身太监,遇到权倾朝野的东厂督公花间,因为给公主逃脱和亲的馊主意被关进了东厂私刑局,随后被花间收买派去伺候少年皇帝。在与皇帝演出一场闹剧之后,她被派去苦行寺监视太后的工作中,夜笙撞破了太后与太师的密谋,被太后抓走,却没想到看似冷漠的花间居然独身来救自己,两人感情在生死逃亡中温度渐升,并被撞破了假太监的身份。但因为患难后价值观生出间隙,夜笙忿然离开东厂遭遇到埋伏,东厂死对头锦衣卫的都督则慕连续两次相救,明确表示自己对夜笙的好感...
  • 网游之猎龙刺客

    网游之猎龙刺客

    用手中的利刃和无畏的心,杀出令世人敬仰的目光!用敌人的鲜血和尸体,铸就可歌可泣的史诗传说!一个关于小号逆袭,勇往直前,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故事。QQ书友群:67021092。欢迎各位书友进来交流探讨!收藏每天增加5个以上,加更一章。
  • 了恨歌

    了恨歌

    当生命失去了一切的光彩,仇恨成为了支撑一切的支柱。那么了却了这份仇恨,是否也意味着这份仇恨所支撑着的世界的崩塌?同样这是否也意味着解脱?
  • 命运描绘

    命运描绘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