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1900000035

第35章 晚年章太炎(2)

至30年代,钱玄同的疑古态度愈发坚定,他重申:“凡治历史科学,第一步必要的工作是‘审查史料的真伪’”,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135页。“总而言之,咱们现在对于古书,应该多用怀疑的态度去研究它们,断不可无条件地信任它们,认它们为真古书、真事实、真典礼、真制度。与其过而信之也,宁过而疑之,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钱玄同:《〈左氏春秋考证〉书后》,《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304页。他甚至为此不惜与同门吴承仕分裂,黎锦熙曾回顾说:“他的同门学友吴承仕先生,向来教的一门‘三礼名物’,民廿二,他一定要废除,大家以为是因为两人当时宗旨不合,但钱先生实在是不慊于吴先生之专据《三礼注疏》,不辨‘古文家’说之疑伪而一律认为真实”。见《钱玄同先生传》,《钱玄同印象》,第77页。与此相较,胡适虽在20年代初屡屡鼓励顾颉刚“宁可疑而过,不可信而过”,胡适:《适之先生评》、《告拟作〈伪书考〉长序书》、《自述古史观书》,《古史辨》第1册,第12、15、23页。但到了1929年却向顾颉刚宣称:“我不疑古了,要信古了!”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我与古史辨》,第198页。由此看来,钱玄同在30年代仍提倡“与其过而信之也,宁过而疑之”,显然更具有“疑古”的彻底性。

而作为“古史辨运动”的领袖,顾颉刚也一再提及钱玄同的鼓励。他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就说:“要是适之、玄同两先生不提起我的编集辨伪材料的兴趣,奖励我的大胆的假设,我对于研究古史的进行也不会这般地迅速。”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我与古史辨》,第89页。在晚年所撰《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一文中,他也写道:“我的《古史辨》的指导思想,……从近的来说则是受了胡适、钱玄钱玄同为顾颉刚编《古史辨》第二册题签同二人的启发和帮助。”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我与古史辨》,第197页。

第二,启发顾颉刚从“辨伪书”拓展到“辨伪事”。

如前所述,顾颉刚与钱玄同最初是通过编辑《辨伪丛刊》结识的,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曾经咨询钱氏:“我们的辨伪,还是专在‘伪书’上呢,还是并及于‘伪事’呢?……我们或者拿辨‘伪事’的算作《辨伪丛刊》的‘甲编’,辨‘伪书’的算作‘乙编’;……先生以为何如?”顾颉刚:《论〈辨伪丛刊〉分编分集书》,《古史辨》第1册,第23页。对此,钱玄同明确答复说:“我以为二者宜兼及之,而且辨‘伪事’比辨‘伪书’尤为重要。崔东壁、康长素、崔觯甫师诸人考订‘伪书’之识见不为不精,只因被‘伪事’所蔽,尽有他们据以驳‘伪书’之材料比‘伪书’还要荒唐难信的。……所以我认为辨‘伪事’比辨‘伪书’为尤重要。”钱玄同:《论近人辨伪见解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21页。

今天看来,正是由于从“辨伪书”拓展到“辨伪事”,而且强调后者,才使“古史辨运动”超越了传统疑古辨伪的范围,上升为“疑古”史学。而在这一方面,钱玄同对顾颉刚的启发是极为关键的,台湾学者杜正胜便明确指出:“疑古之风演成一股潮流,虽数顾颉刚出力最多,但钱玄同才是灵魂人物,唯有他的辨‘伪事’更甚于‘伪书’的明确主张,疑古作风才进入史学的领域。”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中国文化》第12期,1995年秋季号。

第三,鼓励顾颉刚从“辨伪子”、“辨伪史”发展到“辨伪经”。

钱玄同继承了历代疑古辨伪的成就,但他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他曾经向顾颉刚指出:“我觉得宋以来有四个大学者,本来都是可以有大成就的,因为被‘经’罩住了,以致大蒙其害。四人者,朱熹、颜元、章学诚、崔述是也”,钱玄同:《论〈诗〉说及群经辨伪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34页。“‘六经’在古书中不过九牛之一毛,但它作怪了二千多年,受害的人真是不少了。它作怪时用的许多法宝之中,‘伪书’和‘伪解’就是很重要的两件,我们不可不使劲来推翻它”。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50页。

鉴于此,钱玄同一再鼓励顾颉刚勇于“疑经”。他说:“我以为‘经’之辨伪与‘子’有同等之重要——或且过之。因为‘子’为前人所不看重,故治‘子’者尚多取怀疑之态度;而‘经’则自来为学者所尊崇,无论讲什么,总要征引它,信仰它,……故‘伪经辨证集说’之编纂尤不容缓也”,钱玄同:《论编纂经部辨伪文字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28页。“过去的学术界,是被‘宗经’的思想支配的。……所以无论治文学的,治历史的,治政治的,乃至治其他种种国故的,无不宗经——宗《十三经》。他们尽管不信任‘史’和‘集’,甚至不信任‘子’,但一定信任‘经’。……所以我以为我们现在对于治国故的人们,应该供给他们许多辨伪的材料;而辨伪‘经’的材料,比辨伪‘史’、伪‘子’、伪‘集’的材料,尤其应该特别注重”。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136—137页。

在具体实践中,钱玄同也身体力行地积极“辨伪经”。他在1922年12月24日的日记中即曾写道:“我极想采王充以来直到现代凡‘疑经’之论汇为一编,为推翻‘六经’之参考资料,……辨伪经实比辩伪子、伪史大,其重要因为子、史向不为人重视,打倒几部伪的,大家并不觉得什么,打倒伪经,实为推倒偶像之生力军,所关极大也,且此物不推翻,则非信为真正古史,即尊为‘微言大义’,于历史上、于学说上皆有损害也”。《钱玄同日记》第5册,1922年12月24日条,第2453—2454页。在1923年2月9日致顾颉刚信中他再次表示:“一年以来,我蓄志要搜集关于‘群经’之辨伪文字。我以为推倒‘群经’比疑辨‘诸子’尤为重要。因‘诸子’是向来被人目为‘异端’的,……若‘群经’则不然。……然正惟其如此,咱们所肩‘离经叛道’之责任乃愈重。”钱玄同:《论〈诗〉说及群经辨伪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33页。

从后来“古史辨运动”的发展方向来看,钱玄同这种观点显然具有转折性意义。顾颉刚即曾回顾说:“在九年冬间,我初做辨伪工作的时候,原是专注目于伪史和伪书上;玄同先生却屡屡说起经书的本身和注解中有许多应辨的地方,使我感到经部方面也有可以扩充的境界”。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我与古史辨》,第55页。胡适也评价说:“崔述推翻了‘传记’回到了他认为可靠的‘经’,我们决定连‘经’都应考而后信,在这一方面,我们得着钱玄同先生的助力最大。”胡适:《介绍几部新出的史学书》,《古史辨》第2册,第336页。

第四,在许多方面启发丰富了顾颉刚的“古史辨”学说。

众所周知,顾颉刚“古史辨”学说的基础是“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亦即“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我与古史辨》,第58页。也正所谓:“时代越后,知道的古史越前;文籍越无征,知道的古史越多”。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第1册,第65页。而客观来看,这种观点源自于崔述,钱穆就指出“颉刚史学渊源于崔东壁之《考信录》,变而过激,乃有《古史辨》之跃起”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7页。,胡适也说:“这个见解起于崔述。崔述曾说:世益晚则其取舍益慎,世益晚则其采择益杂。”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古史辨》第1册,第192页。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史辨派”中最早注意崔述这一观点的是钱玄同。早在1912年1月26日的日记中,他便写道:“崔先生谓凡秦汉经师传授,不可信者甚多,盖愈远而人愈详,如《七略》详于《史记》,东汉人说详于《七略》,逮三朝六朝,以至唐世之《经典释文》则传述人最为详备,岂有愈远愈详之理?则必不可信。……此说最为坚确。”《钱玄同日记》第3册,1912年1月26日条,第1043页。而从顾颉刚萌发“层累说”的经过来看,他与钱玄同曾有过密切交流,其首次揭橥“层累说”的文章即是《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由此来看,他对于崔述这一观点的关注,或许与钱玄同的启发不无相关。

此外,顾颉刚关于伪史料的“移置”主张或许也是受到钱玄同启发。这里首先必须澄清的是,“古史辨派”虽然力辨诸书,但也并未完全抹杀伪书的价值,而是主张将其“移置”至适当的时代。关于“移置”,时下学界多引陈寅恪1930年6月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的阐述:“以中国今日之考据学,已足辨别古书之真伪。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迳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80页。这固然不错,但是却忽略了“古史辨派”在这一问题上的贡献。实际上,较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正是“古史辨派”。朱希祖早在1919年便提出:“证明是伪,即考明此书出于何时,即定为何时的政论或政策;其他一切伪书,皆须考明出于何时。关于文学的,即定为那时的文学;关于哲学的,即定为那时的哲学。盖伪造亦有伪造的学说,亦不可一概抹杀”(《整理中国最古书籍的方法论》,《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3号,1919年3月)。梁启超1922年也说:“辨别伪书,凡以求时代之正确而已,不能因其伪而径行抛弃。例如谓《管子》为管仲作,《商君书》为商鞅作,则诚伪也,然当作战国末法家言读之,则为绝好资料。谓《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书,则诚伪也,然其中或有一小部分为西周遗制,其大部分亦足表现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之交之时代背景,则固可宝也”(《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不过他们二人均未对此做更进一步的系统阐述。

在1923年发表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顾颉刚就曾阐发说,“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我们即不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第1册,第60页。这无疑说明他此时已萌发了“移置”伪史料的主张。时至30年代初期,顾颉刚又一再表示:“倘使不用了信仰的态度去看而用了研究的态度去看,则这种迂谬的和伪造的东西,我们正可以利用了它们而认识它们的时代背景”,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课第二学期讲义序目》,顾颉刚编:《古史辨》第5册,第259页。“许多伪史料,置之于所伪的时代固不合,但置之于伪作的时代则仍是绝好的史料:我们得了这些史料,便可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和学术。……所以伪史的出现,即是真史的反映。我们破坏它,并不是要把它销毁,只是把它的时代移后,使它脱离了所托的时代而与出现的时代相应而已。实在,这与其说是破坏,不如称为‘移置’的适宜。一般人以为伪的材料便可不要,这未免缺乏了历史的观念”。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自序》,《我与古史辨》,第131—132页。至此,“移置”说显然已正式形成。

此后,顾颉刚还屡屡澄清说,“我们的辨伪,绝不是秦始皇的焚书。不过一般人确实常有焚书的误认,所以常听得人说:‘顾颉刚们说这部书伪,那部书伪。照这说法,不知再有什么书可读!’这真是太不了解我们的旨趣,不得不辨一下。我们辟《周官》伪,只是辟去《周官》与周公的关系,要使后人不再沿传统之说而云周公作《周官》。至于这部书的价值,我们终究承认的。要是战国时人作的,它是战国政治思想史的材料。若是西汉时人作的,它便是西汉政治思想史的材料。……这原是以汉还汉,以周还周的办法,有何不可”顾颉刚:《古史辨第四册序》,《我与古史辨》,第154—155页。,并明确提出:“我们只要把战国的伪古史不放在上古史里而放在战国史里,把汉代的伪古史也不放在上古史里而放在汉代史里。这样的结果,便可使这些材料达到不僭冒和不冤枉的地步而得着适如其分的安插。这便是我们今日所应负的责任。”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古史辨》第7册上编,第62—63页。

由此可见,“古史辨派”并非如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完全抹杀伪书的价值,而是主张将之“移置”至适当的时代,以作那一时代的研究材料。而且从提出的时间来看,“古史辨派”比陈寅恪要早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古史辨派”中最早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钱玄同。早在1922年9月1日,钱玄同在致胡适信中便指出:“自来造假书最有名的人是刘歆和王肃,但此二人所造的伪书,尽有他的价值,未可轻于抹杀。”钱玄同:《致胡适》,《钱玄同文集》第6卷,第109页。1923年4月4日,他又在日记中说:“辨伪诚是整理国故中第一件大事,但辨伪的意思完全为求真相,就是对于大家都说是张三做的文章,我们觉得有些可能,于是考证,考证的结果断定这是李四做的,不是张三做的,如此而已,至于张三李四的好坏优劣这是另一问题。李四的话也许简直是胡说,也许略有道理,也许和张三有同等的价值,也许过于张三远甚,绝不可一概抹杀。比如《礼运》和《周礼》,说它不是孔丘和姬旦作的,这是不错的,至于它的价值,不但《周礼》的组织远非姬旦所能梦见,即《礼运》的思想恐怕也比孔丘要进步了。”《钱玄同日记》第5册,1923年4月4日条,第2622页。而在1923年5月25日致顾颉刚信中,他也写道:“若讲伪书的价值,正未可一概而论。乱抄乱说的固然不少,至于《易》之《彖》、《象》、《系辞传》,如《小戴礼记》中之《礼运》、《中庸》、《大学》诸篇,如《春秋》之《公羊传》与《繁露》,如《周礼》,这都是极有价值的‘托古’著作。……不能因其非姬旦、孔丘所作便说是无价值。我很佩服姚际恒、崔述、康有为那样‘疑古’的求真态度,很不佩服他们那样一味痛骂伪书的卫道态度。”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49页。1925年12月13日,他又再次致信顾颉刚说:“辨古书的真伪是一件事,审史料的虚实又是一件事。譬如《周礼》、《列子》,虽然都是假书,但是《周礼》中也许埋藏着一部分周代的真制度,《列子》中也许埋藏着一部分周汉间道家的思想。……就是假书也是一种史料哇。《周官》如其是刘歆他们造的,便是关于他们的政治思想的史料;《公羊》便是周汉间一部分儒者的思想史料,或者就是董道士的思想的史料。”钱玄同:《论〈说文〉及壁中古文经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65、267页。

同类推荐
  • 中国楹联

    中国楹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美不胜收:九寨沟

    美不胜收:九寨沟

    九寨沟神奇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九寨沟独特的地域人文历史。随着九寨沟名气一天天增加,世世代代隐藏于这里的藏民族和羌民族的人文历史,也逐步向世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思辨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画面感与故事性的统一,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深入浅出,通俗活泼,以历史随笔的方式来演绎荆楚文脉,用大历史观、大文化观来阐述荆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了解荆楚文化的流变,并从中得到教益。
  • 中国龙文化中国玉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中国龙文化中国玉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本系列图书介绍了医学,建筑,功夫,汉字文化,军事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种中国元素文化。
  • 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热门推荐
  • 9O后网恋到实恋

    9O后网恋到实恋

    都说网事如风,真的就风过无痕了吗?不,网恋,虽短若昙花一现那样,却也美的虚无飘渺,置身于其中,也如是仙境般让人迷恋沉醉...网恋..也只是一场梦而已...!
  • exo之继承者们

    exo之继承者们

    在帝国学院里,有强烈的阶级,第一种,集团继承人。第二,股份继承人。第三,名誉继承人。第四,体育继承人。第五,娱乐继承人。最后,社会关爱人群。
  • 都市五行灵术师

    都市五行灵术师

    绝色校园美女,丰满的妖娆少妇,英姿飒爽的警花,风情万种的女总裁,呆萌可爱的矮小萝莉。赵文龙擦了擦嘴角的口水,这些都是我的,谁抢我揍谁,我要全部带回山上造人,嘿嘿!满脸猥*琐的笑容。
  • 浩瀚武途

    浩瀚武途

    武修界出了名的垃圾武根,无法凝结武晶,注定要伴随废物称号一生的少年。却凭借着一尊神秘古怪的小鼎,以及惊人大毅力,闯出一条武修大道。百万字完本小说保证,敬请读者收藏阅读,共创属于我们的浩瀚武修世界!
  • 平行万宙

    平行万宙

    这是一个关于无限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七宗罪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平行宇宙的故事;那时的他们,只以为,自己在拯救世界。然而,却不知,自己等人只是在玩一场游戏。一场,名为‘候选者’的游戏………………??:“欢迎来到‘噩梦空间’”??:“欢迎来到‘E-07’”??:“欢迎来到‘平行万宙’”??:“欢迎来到‘候选者游戏’”??:“准备好……迎接惊喜……与死亡了吗”PS:群号426854800,欢迎大家入群聊剧情,给建议。
  • 凤霸六界:绝世毒妃

    凤霸六界:绝世毒妃

    一位清华北大,哈佛牛津大学教授学历的优等生樱紫妍竟然在回家路上遇车祸穿越到神界天帝最宠爱的(但是一位痴傻呆笨的人)小女儿,一朝穿越,她成了她,注定了神界将永世不得安宁。
  • 莫轻言

    莫轻言

    九天之下,江山无限,万千人为之神往。试缘天中得缘剑,响剑,御剑,融剑······一世修剑,只为锈剑再铸,方得秀剑。仗剑九天,不为封权天下,不为傲世凌天,为情,为义。漫天烽火博红颜一笑,焚城万里诺年少之义。此间无数传奇,某有意道尽其中耳闻,君若心诚,听某细数之。
  • 千古第一魔君

    千古第一魔君

    洽逢神秘问神七珠横穿出世,每一珠都可无视天资,逆天而为!无数人为问神珠而疯狂,而杀戮,而争夺!谁料人人皆以为是废物的玉凌羽竟是那鲜有的七巧玲珑天资之体!天下唯他可与问神七珠合为一体,得知这个秘密,玉凌羽再不能甘心天命惨淡,毅然决定踏上困难重重、千辛万苦的修炼之路,期待凭借自己一腔热血逆天改命、傲然于世!
  • 无敌天下!

    无敌天下!

    强者,永远都是寂寞的,只有战胜寂寞,才能无敌天下!地球少林世家亲传弟子黄小龙携带华夏无上武学秘典《易筋经》莫名穿越到了武魂世界。武魂世界,体内拥有武魂才能修炼斗气成为一名战士,而原本拥有超级逆天武魂的黄小龙在武魂觉醒时,却被家族之人误认为是普通的变异武魂。但是拥有“普通”变异武魂的黄小龙却一次又一次展露惊人天赋,一次又一次击败所谓的超级天才,一次又一次让家
  • 战帝无双

    战帝无双

    我成不了天才,但是我却可以让天才都畏惧。我将在天地间留下我的足迹,万载之后我的威名将诸天万族传唱!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