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1900000035

第35章 晚年章太炎(2)

至30年代,钱玄同的疑古态度愈发坚定,他重申:“凡治历史科学,第一步必要的工作是‘审查史料的真伪’”,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135页。“总而言之,咱们现在对于古书,应该多用怀疑的态度去研究它们,断不可无条件地信任它们,认它们为真古书、真事实、真典礼、真制度。与其过而信之也,宁过而疑之,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钱玄同:《〈左氏春秋考证〉书后》,《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304页。他甚至为此不惜与同门吴承仕分裂,黎锦熙曾回顾说:“他的同门学友吴承仕先生,向来教的一门‘三礼名物’,民廿二,他一定要废除,大家以为是因为两人当时宗旨不合,但钱先生实在是不慊于吴先生之专据《三礼注疏》,不辨‘古文家’说之疑伪而一律认为真实”。见《钱玄同先生传》,《钱玄同印象》,第77页。与此相较,胡适虽在20年代初屡屡鼓励顾颉刚“宁可疑而过,不可信而过”,胡适:《适之先生评》、《告拟作〈伪书考〉长序书》、《自述古史观书》,《古史辨》第1册,第12、15、23页。但到了1929年却向顾颉刚宣称:“我不疑古了,要信古了!”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我与古史辨》,第198页。由此看来,钱玄同在30年代仍提倡“与其过而信之也,宁过而疑之”,显然更具有“疑古”的彻底性。

而作为“古史辨运动”的领袖,顾颉刚也一再提及钱玄同的鼓励。他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就说:“要是适之、玄同两先生不提起我的编集辨伪材料的兴趣,奖励我的大胆的假设,我对于研究古史的进行也不会这般地迅速。”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我与古史辨》,第89页。在晚年所撰《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一文中,他也写道:“我的《古史辨》的指导思想,……从近的来说则是受了胡适、钱玄钱玄同为顾颉刚编《古史辨》第二册题签同二人的启发和帮助。”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我与古史辨》,第197页。

第二,启发顾颉刚从“辨伪书”拓展到“辨伪事”。

如前所述,顾颉刚与钱玄同最初是通过编辑《辨伪丛刊》结识的,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曾经咨询钱氏:“我们的辨伪,还是专在‘伪书’上呢,还是并及于‘伪事’呢?……我们或者拿辨‘伪事’的算作《辨伪丛刊》的‘甲编’,辨‘伪书’的算作‘乙编’;……先生以为何如?”顾颉刚:《论〈辨伪丛刊〉分编分集书》,《古史辨》第1册,第23页。对此,钱玄同明确答复说:“我以为二者宜兼及之,而且辨‘伪事’比辨‘伪书’尤为重要。崔东壁、康长素、崔觯甫师诸人考订‘伪书’之识见不为不精,只因被‘伪事’所蔽,尽有他们据以驳‘伪书’之材料比‘伪书’还要荒唐难信的。……所以我认为辨‘伪事’比辨‘伪书’为尤重要。”钱玄同:《论近人辨伪见解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21页。

今天看来,正是由于从“辨伪书”拓展到“辨伪事”,而且强调后者,才使“古史辨运动”超越了传统疑古辨伪的范围,上升为“疑古”史学。而在这一方面,钱玄同对顾颉刚的启发是极为关键的,台湾学者杜正胜便明确指出:“疑古之风演成一股潮流,虽数顾颉刚出力最多,但钱玄同才是灵魂人物,唯有他的辨‘伪事’更甚于‘伪书’的明确主张,疑古作风才进入史学的领域。”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中国文化》第12期,1995年秋季号。

第三,鼓励顾颉刚从“辨伪子”、“辨伪史”发展到“辨伪经”。

钱玄同继承了历代疑古辨伪的成就,但他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他曾经向顾颉刚指出:“我觉得宋以来有四个大学者,本来都是可以有大成就的,因为被‘经’罩住了,以致大蒙其害。四人者,朱熹、颜元、章学诚、崔述是也”,钱玄同:《论〈诗〉说及群经辨伪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34页。“‘六经’在古书中不过九牛之一毛,但它作怪了二千多年,受害的人真是不少了。它作怪时用的许多法宝之中,‘伪书’和‘伪解’就是很重要的两件,我们不可不使劲来推翻它”。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50页。

鉴于此,钱玄同一再鼓励顾颉刚勇于“疑经”。他说:“我以为‘经’之辨伪与‘子’有同等之重要——或且过之。因为‘子’为前人所不看重,故治‘子’者尚多取怀疑之态度;而‘经’则自来为学者所尊崇,无论讲什么,总要征引它,信仰它,……故‘伪经辨证集说’之编纂尤不容缓也”,钱玄同:《论编纂经部辨伪文字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28页。“过去的学术界,是被‘宗经’的思想支配的。……所以无论治文学的,治历史的,治政治的,乃至治其他种种国故的,无不宗经——宗《十三经》。他们尽管不信任‘史’和‘集’,甚至不信任‘子’,但一定信任‘经’。……所以我以为我们现在对于治国故的人们,应该供给他们许多辨伪的材料;而辨伪‘经’的材料,比辨伪‘史’、伪‘子’、伪‘集’的材料,尤其应该特别注重”。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136—137页。

在具体实践中,钱玄同也身体力行地积极“辨伪经”。他在1922年12月24日的日记中即曾写道:“我极想采王充以来直到现代凡‘疑经’之论汇为一编,为推翻‘六经’之参考资料,……辨伪经实比辩伪子、伪史大,其重要因为子、史向不为人重视,打倒几部伪的,大家并不觉得什么,打倒伪经,实为推倒偶像之生力军,所关极大也,且此物不推翻,则非信为真正古史,即尊为‘微言大义’,于历史上、于学说上皆有损害也”。《钱玄同日记》第5册,1922年12月24日条,第2453—2454页。在1923年2月9日致顾颉刚信中他再次表示:“一年以来,我蓄志要搜集关于‘群经’之辨伪文字。我以为推倒‘群经’比疑辨‘诸子’尤为重要。因‘诸子’是向来被人目为‘异端’的,……若‘群经’则不然。……然正惟其如此,咱们所肩‘离经叛道’之责任乃愈重。”钱玄同:《论〈诗〉说及群经辨伪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33页。

从后来“古史辨运动”的发展方向来看,钱玄同这种观点显然具有转折性意义。顾颉刚即曾回顾说:“在九年冬间,我初做辨伪工作的时候,原是专注目于伪史和伪书上;玄同先生却屡屡说起经书的本身和注解中有许多应辨的地方,使我感到经部方面也有可以扩充的境界”。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我与古史辨》,第55页。胡适也评价说:“崔述推翻了‘传记’回到了他认为可靠的‘经’,我们决定连‘经’都应考而后信,在这一方面,我们得着钱玄同先生的助力最大。”胡适:《介绍几部新出的史学书》,《古史辨》第2册,第336页。

第四,在许多方面启发丰富了顾颉刚的“古史辨”学说。

众所周知,顾颉刚“古史辨”学说的基础是“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亦即“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我与古史辨》,第58页。也正所谓:“时代越后,知道的古史越前;文籍越无征,知道的古史越多”。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第1册,第65页。而客观来看,这种观点源自于崔述,钱穆就指出“颉刚史学渊源于崔东壁之《考信录》,变而过激,乃有《古史辨》之跃起”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7页。,胡适也说:“这个见解起于崔述。崔述曾说:世益晚则其取舍益慎,世益晚则其采择益杂。”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古史辨》第1册,第192页。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史辨派”中最早注意崔述这一观点的是钱玄同。早在1912年1月26日的日记中,他便写道:“崔先生谓凡秦汉经师传授,不可信者甚多,盖愈远而人愈详,如《七略》详于《史记》,东汉人说详于《七略》,逮三朝六朝,以至唐世之《经典释文》则传述人最为详备,岂有愈远愈详之理?则必不可信。……此说最为坚确。”《钱玄同日记》第3册,1912年1月26日条,第1043页。而从顾颉刚萌发“层累说”的经过来看,他与钱玄同曾有过密切交流,其首次揭橥“层累说”的文章即是《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由此来看,他对于崔述这一观点的关注,或许与钱玄同的启发不无相关。

此外,顾颉刚关于伪史料的“移置”主张或许也是受到钱玄同启发。这里首先必须澄清的是,“古史辨派”虽然力辨诸书,但也并未完全抹杀伪书的价值,而是主张将其“移置”至适当的时代。关于“移置”,时下学界多引陈寅恪1930年6月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的阐述:“以中国今日之考据学,已足辨别古书之真伪。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迳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80页。这固然不错,但是却忽略了“古史辨派”在这一问题上的贡献。实际上,较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正是“古史辨派”。朱希祖早在1919年便提出:“证明是伪,即考明此书出于何时,即定为何时的政论或政策;其他一切伪书,皆须考明出于何时。关于文学的,即定为那时的文学;关于哲学的,即定为那时的哲学。盖伪造亦有伪造的学说,亦不可一概抹杀”(《整理中国最古书籍的方法论》,《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3号,1919年3月)。梁启超1922年也说:“辨别伪书,凡以求时代之正确而已,不能因其伪而径行抛弃。例如谓《管子》为管仲作,《商君书》为商鞅作,则诚伪也,然当作战国末法家言读之,则为绝好资料。谓《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书,则诚伪也,然其中或有一小部分为西周遗制,其大部分亦足表现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之交之时代背景,则固可宝也”(《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不过他们二人均未对此做更进一步的系统阐述。

在1923年发表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顾颉刚就曾阐发说,“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我们即不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第1册,第60页。这无疑说明他此时已萌发了“移置”伪史料的主张。时至30年代初期,顾颉刚又一再表示:“倘使不用了信仰的态度去看而用了研究的态度去看,则这种迂谬的和伪造的东西,我们正可以利用了它们而认识它们的时代背景”,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课第二学期讲义序目》,顾颉刚编:《古史辨》第5册,第259页。“许多伪史料,置之于所伪的时代固不合,但置之于伪作的时代则仍是绝好的史料:我们得了这些史料,便可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和学术。……所以伪史的出现,即是真史的反映。我们破坏它,并不是要把它销毁,只是把它的时代移后,使它脱离了所托的时代而与出现的时代相应而已。实在,这与其说是破坏,不如称为‘移置’的适宜。一般人以为伪的材料便可不要,这未免缺乏了历史的观念”。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自序》,《我与古史辨》,第131—132页。至此,“移置”说显然已正式形成。

此后,顾颉刚还屡屡澄清说,“我们的辨伪,绝不是秦始皇的焚书。不过一般人确实常有焚书的误认,所以常听得人说:‘顾颉刚们说这部书伪,那部书伪。照这说法,不知再有什么书可读!’这真是太不了解我们的旨趣,不得不辨一下。我们辟《周官》伪,只是辟去《周官》与周公的关系,要使后人不再沿传统之说而云周公作《周官》。至于这部书的价值,我们终究承认的。要是战国时人作的,它是战国政治思想史的材料。若是西汉时人作的,它便是西汉政治思想史的材料。……这原是以汉还汉,以周还周的办法,有何不可”顾颉刚:《古史辨第四册序》,《我与古史辨》,第154—155页。,并明确提出:“我们只要把战国的伪古史不放在上古史里而放在战国史里,把汉代的伪古史也不放在上古史里而放在汉代史里。这样的结果,便可使这些材料达到不僭冒和不冤枉的地步而得着适如其分的安插。这便是我们今日所应负的责任。”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古史辨》第7册上编,第62—63页。

由此可见,“古史辨派”并非如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完全抹杀伪书的价值,而是主张将之“移置”至适当的时代,以作那一时代的研究材料。而且从提出的时间来看,“古史辨派”比陈寅恪要早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古史辨派”中最早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钱玄同。早在1922年9月1日,钱玄同在致胡适信中便指出:“自来造假书最有名的人是刘歆和王肃,但此二人所造的伪书,尽有他的价值,未可轻于抹杀。”钱玄同:《致胡适》,《钱玄同文集》第6卷,第109页。1923年4月4日,他又在日记中说:“辨伪诚是整理国故中第一件大事,但辨伪的意思完全为求真相,就是对于大家都说是张三做的文章,我们觉得有些可能,于是考证,考证的结果断定这是李四做的,不是张三做的,如此而已,至于张三李四的好坏优劣这是另一问题。李四的话也许简直是胡说,也许略有道理,也许和张三有同等的价值,也许过于张三远甚,绝不可一概抹杀。比如《礼运》和《周礼》,说它不是孔丘和姬旦作的,这是不错的,至于它的价值,不但《周礼》的组织远非姬旦所能梦见,即《礼运》的思想恐怕也比孔丘要进步了。”《钱玄同日记》第5册,1923年4月4日条,第2622页。而在1923年5月25日致顾颉刚信中,他也写道:“若讲伪书的价值,正未可一概而论。乱抄乱说的固然不少,至于《易》之《彖》、《象》、《系辞传》,如《小戴礼记》中之《礼运》、《中庸》、《大学》诸篇,如《春秋》之《公羊传》与《繁露》,如《周礼》,这都是极有价值的‘托古’著作。……不能因其非姬旦、孔丘所作便说是无价值。我很佩服姚际恒、崔述、康有为那样‘疑古’的求真态度,很不佩服他们那样一味痛骂伪书的卫道态度。”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49页。1925年12月13日,他又再次致信顾颉刚说:“辨古书的真伪是一件事,审史料的虚实又是一件事。譬如《周礼》、《列子》,虽然都是假书,但是《周礼》中也许埋藏着一部分周代的真制度,《列子》中也许埋藏着一部分周汉间道家的思想。……就是假书也是一种史料哇。《周官》如其是刘歆他们造的,便是关于他们的政治思想的史料;《公羊》便是周汉间一部分儒者的思想史料,或者就是董道士的思想的史料。”钱玄同:《论〈说文〉及壁中古文经书》,《钱玄同文集》第4卷,第265、267页。

同类推荐
  • 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国学文化教育的目标。《弟子规》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精华,讲述人在家、在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本册书主要就《弟子规》所阐述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方面,具体讲解其中隐含的113件事的道理,并就生活在当代的中职学生如何受到用人单位喜爱,如何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获得认可加以阐述。
  • 乡村之旅

    乡村之旅

    乡村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生息的地方。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中国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古代的村落建筑、真实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农耕文化、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在乡村地域上形成了“古、始、真、土”的独特景观。
  • 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本书为作者多年从事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探索,记录了浙江多年来走在前列的非遗保护历程和实践,是读者了解浙江非遗工作的一个窗口。全书主要分为四讲:第一讲为学法讲义,第二讲为论坛讲演,第三讲为会议讲话,第四讲为市县讲评。
  • 发现东北

    发现东北

    为了全方位地解读东北,多年来作者走访了许多重要地点,比如德惠的万宝山、长春的原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和伪皇宫、沈阳北大营、呼伦贝尔草原、黑龙江抚远的东方第一哨、乃至韩国的日占遗址、日本的靖国神社和千鸟渊无名战死者公墓、越南河内等地。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发现东北》饱含了作者对东北这块土地的热爱和感悟、理解和思考,是一部积沉淀多年的心血力作。
  •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本书收录了全国各地研究嘉陵江流域地区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的文章30余篇,主要从嘉陵江历史地理及沿革、嘉陵江流域的经济研究、嘉陵江流域的文化研究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就挖掘整理嘉陵江文化的历史资源,探寻嘉陵江文化的内涵、特色,加强区域合作,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热门推荐
  • 化妆舞会奇遇记

    化妆舞会奇遇记

    千金姐妹爱上同一人,当爱尘埃落定之时,姐妹身份离奇互换,陷入更复杂的爱情追逐游戏,前有谜团未解,后又遭遇家族生意订婚,竞争者的威胁步步逼近,我还是我自己吗?
  • 逆天诀

    逆天诀

    本书讲述了整个江湖的恩怨情仇、家族的衰落,还有追求巅峰之路的努力。为了自己喜欢的人,最终杀向了世界巅峰的故事。
  • 风度玉门

    风度玉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大漠黄沙,干戈饮血,祖宗疆土,全抛红尘中。问世间多少离愁国恨,随流水逝去。
  • 我的世界分你一半

    我的世界分你一半

    我们的女主角秦夕同学热情开朗,也算美女一枚。但她却有个奇葩的爱好:“女扮男装”。一次,穿着男装的秦夕遇上了我们的男主,一段孽缘就由此产生。。。。。。
  • 地球大灾纪

    地球大灾纪

    科学界前段时间发布了地球的可食用液态水将会在之后的5万年左右枯竭的消息,虽然一时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由于人类花费了大量资源去建造赛斯特姆循环世界计划无果,导致本打算在地球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失败,直接打击了人类的自信,外加中美俄德英法意日等拥有世界级先进探宇能力的国家联合组织的宇宙资源开发和新家园探索计划局的解散又一次给予了我们沉重的打击,我们人类在自认为会灭亡的最后之际,世界高层开展了最后一个计划——诺亚行动。
  • 你好,我叫白依诺

    你好,我叫白依诺

    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一学生,却爱上了一个跟自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她被这个感情弄的枝离破碎,她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内心却比任何人跟容易受伤。她多次想离开这里,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也许,后来她到了,到了那个安静的地方,忘记了一切……
  • 陪你一起看花开花落

    陪你一起看花开花落

    她,一个学生而已,却被家里视为联姻工具来赚钱?救世主终于来临!却不料,算计、阴谋,一件件把她卷入漩涡之中。是谁要让她和他陷入痛苦?一次次复仇般的计划,又是谁在幕后主宰一切?一个女孩,总有一天会被爱,同样,也总有一天会长大,会坚强,会背负起责任,会保护想要保护的人。希望我们能和她一样,终有一天,面对困难敌人不再轻易掉眼泪;也希望有一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会找到爱自己的那个人。
  • 东子的那个夏天

    东子的那个夏天

    那个夏天,东子因为一时意气签了两份协议,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的一生从此与众不同。
  • 初见love

    初见love

    公主变成灰姑娘,还是难掩公主的气质。即使她不是谌家的那个小千金,她照样能活的潇潇洒洒,即使与王子分离,她也照样有守护她的将军。即使面对恶毒的女人,她仍然坚定初心,总有一天她会把失去的全部夺回来。等着我,最后的最后,王子和将军该选谁呢?
  • 雨洛天晴

    雨洛天晴

    作为一名“别人家的孩子”,艾晴刚上高中就参加了学生会,只是为什么会长语气这么熟悉?一周后面基,艾晴无语望天“这世界真小!”会长大人轻笑,“我的世界,有你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