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06800000023

第23章 莎菲也会老的(1)

李美皆

丁玲的晚年风光在许多人眼里并不美丽。综观丁玲晚年,延安时期与男权制文化的冲突早已淡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政治文化语境的冲突业已随她的“政治化”而化解,但她自身固有的情绪化、尖刻等因素与老年固有的弱点相结合,为她的晚年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尽管我有文章充分解析了历史问题和宗派对立如何影响了“晚年丁玲”,但仍必须承认,丁玲自身的原因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她应该为自己的晚年形象负责。如果说,历史问题的受挫和宗派对立是生成丁玲晚年形象的客观原因,性情与老年的弱点,就是生成丁玲晚年形象的主观原因。

l979年2月2l日,丁玲在北京友谊医院体检时的日记中写道:“萧(应指萧三)诗人住二楼。昨晚亦来,已经属老人。耳聋甚,步履须人扶持,对事态感觉迟缓。希望我能慢点到他的境况,是一毫无有所作为的人了。”可见,丁玲是多么不服老。尤其在当时,平反未成身先老,她不甘。

l979年,丁玲刚回北京时,在友谊宾馆吃饭见到沈从文夫妇,“丁玲感觉他们已经是’龙钟老态‘了”。当她这样去感觉别人时,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衰老。

可是,丁玲毕竟老了。尚侠写道:

途中,你的情绪却突然低落了下来,一改以往相见时的平易亲切、谈笑风生。问你什么时,回答得也很有些勉强、甚至还为了一件小事,批评了增如同志几句。当时,外面天气阴晦,凄凄雨丝抽打着车窗,我望着你凝重的面容,第一次从你身上感觉到了自然法则的严酷与冷峻。……你会在遽然之间,为了别人的劝慰吃药而如此烦躁不安起来,是我始料不及的。这举止已经不仅属于病态中的老人,而且是一种老人的病态了。看起来,即便是你,于此也是未能幸免的。

这是尚侠的直接观察,对一个老人的情绪化感受颇深。

只要不是患上抑郁症,老年人的首要特点就是话多,爱唠叨,丁玲也不例外。

她在四次文代会发言中说:

我回到北京以后(注:指1979年从山西回到北京,即“复出”),有些老熟人,不是文学界的,是搞政治的,好多年没来往了,看到我,给我一个忠告。他说,你这次回来,第一不要写文章;开文代会,不是老早就要开的么?你开幕的时候去一趟,以后就不要去了;也不要讲话,也不要会朋友,最不要见的就是记者。你要不听我的话呀,你还要倒霉。你现在呀,落后,你不懂这个社会,现在比你倒霉时的那个社会复杂多了,你应付不了。你还是老老实实,请求党,把你的历史作个结论,给你两间房子,和陈明住下来,养老,算了。这是老朋友的忠告。……还有人跟我说,看破红尘吧,看破红尘吧,关起门来自己修行吧!

但她表示:她不能这么做,“看破红尘的人,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人”。

她在延安演讲中也说:“l979年,我又出来了。有朋友劝我不要写了,不要活动了,和陈明找个房子住下来安度晚年,躲开是非。但我不能按朋友希望去做。一开会,我就得发言。人家客气,说你讲几分钟吧?我就来了,几分钟从来不够用!”

倚老卖老是典型的老年心态,丁玲似乎已经陷入了一种“说”的惯性,不管儿孙们听不听得进去,反正就是要唠叨。演讲太多,又往往是不能随便说话的场合,就重复一套话语,自然成了陈词滥调,为自己赢得了“马列老太太”的称号。演讲太多,又不令人信服,结果就是不仅没有赢得威望和爱戴,反而失去了人们对她早年的好感。固执地把老生常谈芹献于人,却自以为不是老生常谈,而是为别人好,这是老年人的放纵和不自知。

说得太多,丁玲把自己“说”成了一个话题人物,而且是一个非文学的话题。林贤治指出,现在对于丁玲,“人们更多地评说的是她的行状,而不是她的文学事业本身”。这“行状”,就是传言,就是似是而非的印象观点。丁玲并不是一个思想家型的人,演讲太多,思想库存又不足,势必导致根本不能为自己的发言负责。对丁玲的发言首先是要去伪存真。丁玲晚年的所谓“文艺观”,许多并非由衷之言,而是受情绪、情势和利益驱使的功利性话语,甚至根本不能叫“文艺观”,所以,大多不值得认真对待,能否作为“文艺观”来研究都是个问题。

丁玲l982年l0月回家乡湖南临澧,离开的那天,应临澧县委的邀请对县直机关干部发表了讲话。中午的告别宴会上,她和陈明双双走下席来与家乡的亲人频频碰杯,她说:“感谢同志们把我的故乡建设得这样好。我是人民的儿女,我将来还要回来……”午宴过后,她顾不上休息,用自己浓厚的乡音给家乡人民录下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广播讲话。她深情地对家乡人民说:当我满怀兴奋、喜悦,欢呼这些崭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候,我感激领导中国人民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缅怀为夺取革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和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呕心沥血的同志们。……在即将离开你们的时刻,我希望你们,祝福你们,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努力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澧水两岸,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兴旺、繁荣,让她成为芙蓉王国里一朵更加美丽鲜艳的花朵。

另一处记录丁玲的话是:“感谢同志们把我的故乡建设得这样好,我是人民的儿子,我将来还要回来……”不知是不是笔误。

小平同志说:我是人民的儿子。小平同志是政治家,这样说是有意义的。丁玲作为一个作家,有必要用这样的口径吗?她似乎过分进入政治角色,导致作为作家的自我的迷失:这些花儿一样美丽的语言,与她作为作家的妙笔生花,效果毕竟不同。当然,家乡政府的盛意,可能也是冲着丁玲的副部级去的。如果她仅仅是一个名作家而没有副部级,也许就不是这样的规格。

“说”这个动作本身,对于丁玲来说似乎就意味着一种话语权,显示着她的存在,给她一种满足感。她的“说”里面,包含着与周扬争夺话语权的意思。正如陈登科劝她“少管事”时,她说的:“那谁管呢,那叫坏人来管吗?”她把自己苦口婆心的“说”解释为责任感、使命感、无私精神,而实际上,可能只是一个老年人的不甘寂寞、不愿退出话语中心而已。

有人用斯德哥尔摩情结来阐释丁玲晚年,有不确切之处,斯德哥尔摩情结是因为恐惧而臣服并热爱,丁玲却是因为历史问题的现实需要。但是,丁玲的种种发言,确实反映着她在政治上的不安全感所带来的焦虑。她用不停的言说,来克服这种焦虑;只有说着,才能让她感觉安全。

丁玲不喜欢写伤痕,不喜欢提“走麦城”的经历,但是,二十年的屈辱,自尊上的伤害,已经给她的内心种下不少的毒,那些发泄性的言辞,实际上也是排毒,是啮咬她心灵的隐痛的释放。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说:“假如生命的意义已存疑义,假如一个人与人与己的关系不能使他觉得安全,那名誉就是抑压一个人怀疑的手段。名誉与处于被限制、受干扰,却还感到万事如意。假如一个人的名字在同代人中已无人不晓,并且还有望流芳百世,那么他的生命借着别人对他的仰慕,也获得了意义。”“发言”、“讲话”,这种蕴含着话语权和荣耀感的象征性行为,对于丁玲所产生的正是弗洛姆所谓的“名誉”的意义。

言说是双刃剑,在荣耀、满足、补偿、发泄的同时,必定也会产生副作用,损蚀她的晚年形象。

更现实的是,丁玲的“说”直接影响了她的“写”,晚年她说得太多,写得相对较少。《丁玲全集》总共4S0万字,整个第8卷约S6万字,都是丁玲晚年的讲话和受访记录,大约占了终生所能留下的文字的百分之八。能不能不朽,不在于谁说得多,而在于谁说的留存得久。写也是一样。--当然,丁玲可能考虑不到不朽的问题,她的目光更多停留于眼前。

她对自己的状况也很清楚:

这几年文章写了不少,一年十来万字,只是小说少,有点散文,更多的是比较短、比杂文长的东西,算是书面的发言吧。小说太慢了,太含蓄了,不能及时表示我的态度。我急于要说我心中的话。有话便直讲。

她l980年6月给友人宋谋瑒的信中说:“两年多来,尽写些不得已的小文章,实在不过只是自己在读者中平平反,亮亮相。好在现已发誓除实在不得已而外,不写短文。人家打人家的仗,我写我自己的文章。……现在只就文艺来说局势复杂得迷人,简直叫人摸不清。因此,只有不管它,自己按自己的认识写文章。我就坚持不入伙……”但她实际上并没有做到,不打仗不入伙只写自己的文章没有做到,不写短文也没有做到。

别人也为她写得少而遗憾,李锐说,希望她在晚年集中余力,多写一些东西,尤其是回忆录。可是在生命的最后日月,她却以一种只有年轻人才有的狂杨桂欣对这一遗憾做了具体分析:

这个最大的遗憾,我以为主要是由丁玲自己造成的。首先,她缺乏全面描写自己以表现时代的创作意识。“我自己毕竟不重要”,这种说法,貌似正统和正确,而其实是错误的。丁玲若能“表现自我”,那就决不会是什么一己的自我,社会内容不丰富不复杂的自我。我在《记老作家丁玲》一文中,对于她决心利用劫后余生写活在她脑子里的老百姓而不写自己,曾加以肯定和赞扬,当然也是不妥的,错误的。其次,丁玲复出以后不言老,更不谈死,这种精神境界,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应该面对现实,老与死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谁也抗拒不了。丁玲复出之际已经进入75周岁高龄,应该珍惜健康,争取多活一些时日;更应该精打细算,把所剩不多的劫后余生,用到最该用的处所。可惜,丁玲没有这样做。她复出以后干了不少不该她干的事,最突出的是创办文学期刊《中国》。……《中国》创刊号刚刚问世,内部矛盾便爆发了,而且来势颇猛,不易解决。……其次,时文写得太多、太杂。……实在应该把有限的劫后余生用到争取传世的创作中去。即使不集中力量写自己的一生,也应该千方百计完成《在严寒的日子里》。……天不假年,徒唤奈何!

杨桂欣所说的“时文”,与丁玲自言的“比较短、比杂文长的东西”的“书面的发言”大体是一致的,占了她晚年写作的较大的比重,虽然她曾“发誓除实在不得已而外,不写短文”。

而她晚年写作的三大愿望--已经断续写了二三十年的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两部长篇回忆录《魍魉世界》、《风雪人间》--最终都是未完稿,成了三大遗憾。她在讲话中也经常提到这三大愿望,然而,就是在她抱怨然她并不服老,但长篇小说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确实是勉为其难了。其实,丁玲的《在严寒的日子里》写不出来并没什么好遗憾的。可想而知,写出来也不会是什么优秀之作,不会比《杜晚香》好到哪里去,她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写不出来,真正的原因也许就在这里。丁玲本人就是一部革命文艺运动史或曰文坛政治史、一部二十世纪文学史,她的回忆录应该是颇有价值、值得期待的。丁玲晚年留下的作品中,真正有价值的也是回忆录。所以,没有留下更多的回忆录,这是她真正的遗憾。

同类推荐
  • 在自己心中盖一座花园

    在自己心中盖一座花园

    16位超人气作者,34篇风格迥异的美文。三个篇章,分别讲述现世家常、生活态度与温情励志,给你一次温暖、清晰、沁人心脾的文学享受。它不会为你打开新的世界,也不会让你增长见识,更不可能教你花草的培育方法,它给你的只是一种短暂的享受,一种或温暖、或体贴、或柔美的感觉。这里有对爱情的剖析,对青春的反思,对世态的感叹,以及内心的挣扎,些许自嘲、自怜、自叹,以及自我鼓励,还有一些小色色、小羞羞。这就是现实,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思、所想、所见、所经历的真实,我们柔软、犀利、纠结,但满怀希望。34篇不同感觉,不同色彩,不同香味的美文,犹如34朵鲜花,请你轻轻摘下,栽种在心里。
  • 山西文艺评论获奖作品选

    山西文艺评论获奖作品选

    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山西的小说创作,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成一、李锐等为代表的“晋军”群体,以张平为代表的“晋军后”创作,程度不同地影响过中国文坛。“山药蛋派”的小说创作,因时间的沉淀,已经成为具有“史性”意义的话题;“晋军”及“晋军后”的小说创作,现实意义更为突出。但无论“史性”意义还是现实意义,二者之间又是血肉相连一脉相承的。
  • 红楼的草根儿们

    红楼的草根儿们

    本书选取《红楼梦》中的贾府下层人物中有代表性的十二个人,分别就他们的个性和命运遭际展开深入剖析,文笔细腻、观点独特鲜明。作者给几乎每个人物都设定了不同的生活情境,好让他们的命运在“向左走,向右走”的取舍中,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命运的“惟一性”……
  • (林语堂全集11)我行我素

    (林语堂全集11)我行我素

    林语堂以自己独有的气息、真情和独见,构成了林语堂的“个人笔调”。本书延续了林语堂先生一贯的文字风格,收录了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文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轻松幽默,朴实不失揶揄,常常在细节处显出大智慧,意韵幽长,引人入胜,充分显示了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同时本书是林语堂文集的系列作品的精装版本,统一风格的版式设计和封面制作,都给人赏心悦目的整体美感。
  • 晒晒黄沙梁的太阳

    晒晒黄沙梁的太阳

    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是刘亮程文学世界的原点。从这部诗集开始,诗人刘亮程完成了向散文家刘亮程的转变。可以说,没有《晒晒黄沙梁的太阳》,就没有《一个人的村庄》。翻开这部心灵的田园诗集,久违了的宁静会扑面而来。刘亮程亲自修订后,为精装珍藏版《晒晒黄沙梁的太阳》写道——诗歌是教人飞翔的艺术。在我心灵有可能生出翅膀的年龄,我学会写诗。我的每一个句子都有翅膀,从沉重大地的一两件小事上,瞬间获得飞升的力量。我用这些会飞的文字,承载起大地的灵,朝天上翱翔。
热门推荐
  • 最强金钱系统

    最强金钱系统

    “你,想获得强大的力量吗?”“你,想拥有无尽的财宝吗?”“你,想获得宇宙中最先进的科技吗?”“你,想拥有职高无上的权利吗?”柳明信:你能不能好好说话?信爷就想兑换一把我的别墅钥匙而已,要不是别墅钥匙丢了找你兑换干什么!系统:嘿嘿,有感而发,不要激动不要激动。柳明信:......系统:骚年,得到本系统的你想怎么装逼就怎么装逼!柳明信:滚!我已经在装逼了!系统:......【新人新书,不喜勿喷!】
  • 妃比寻常

    妃比寻常

    太子妃,这个名号可不小,可是她却不屑。虽然身在后宫,绣绣花,种种菜,日子也算过得悠闲。可是,难免有些烦心的事,会时不时的破坏一下心情。也罢,就当平日里的一种消遣。都说强扭的瓜不甜,即便你有佳丽三千,我无心和你计较,你的江山社稷不要,也不关我的事。为妃非我所愿,谁愿做谁做去。
  • 末日之狂暴补师

    末日之狂暴补师

    如果这是末日,那么你能做的就是挣扎求生,如果你想活命,那么你能做的就是不要命。末日降临,地球成了牢笼,所有人要么面对死亡威胁,要么面对之后的死亡威胁,这是一场屠杀试炼,强者生存,弱者消失。
  • 奔跑的兄弟

    奔跑的兄弟

    几年前的今天,我们都不会知道自己多少年后的今天。站在H号商务大厦的楼前你会看到楼上挂着一个标志—刘氏集团。在每天八点时刻会有一辆炫酷的越野车停在这里,记得数三下一二三这座大厦的主人逻辑般的手提苹果笔记本走进大厦,门前的门卫都会叫声董事长好,没错他是张许久的老朋友兼老同学刘羽晨董事长。刘羽晨今年26岁,善交际,在中学时理论课超棒。多年前他和张许久跑在大马路上唱着励志的歌谣,畅谈着毕业后的理想,跑在大马路上当着活生生的吸尘器。
  • 执念两世

    执念两世

    两世一念,执掌向生。一个懦弱不甘的男人踏入武学,一个拥有执念的男人迈入修仙之路,在经历荆棘的打压一步一步的崛起…
  • 蜜宠甜心:首席快婿别乱来

    蜜宠甜心:首席快婿别乱来

    一夕间,她家破人亡,成了落魄千金,不得已辗转s市。万万没想到,自己第一份工作的上司竟然是一个恶魔!他,s市第一名门豪贵,长相俊美,行事狠唳,却唯独对手下的一个小秘书百般刁难。“楚桀澈,我要辞职!”“你不想拿回公司了么?”他嘴角噬着狂傲,高大的身躯慢慢贴近。“我……再考虑考虑……”“这个孩子必须打掉!”他赤红着眼,强硬拽着她来到了医院。一次邂逅,几多纠葛。相思不露,爱已入骨。
  • 新知识图书馆: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

    新知识图书馆: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

    在人们的第一印象之中,营养、美味等这些美好的词语似乎正在逐渐远离被我们称之为食品的那些东西。在这种种问题的困扰之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食品安全问题,不得不将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提上议事日程。因为食品安全不但关乎着每个人的生命,还关乎人类的未来。
  • 吉庄纪事

    吉庄纪事

    《吉庄纪事》,是郭万新继《正说尉迟恭》之后撰写的又一部乡土文化力作。这是一部以吉庄群体性地域生活为描写对象的百年历史纪事,是作者在认真研究地方文献、深入吉庄生活的基础上,以口述实录形式写成的纪实文学。他以平和的心态、质朴的笔墨,再现了一个村庄真实的生活和生存记忆。本书既朴素生动,又不失为一册富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读本,对所有想了解北方农村生活、了解晋北风土人情的读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它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一个塞外小村庄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迁后的种种世象和由此所显现的各种人物,而且也可以结合学者方家对中国农村百年研究状况以及他们所持的观点进行纵横对比,不可谓其价值不高。
  • 兽宠天下:异界全能召唤师

    兽宠天下:异界全能召唤师

    【带着兽兽闯异界】风靡全国的全息网游《天下》,楚言三年建国,三个小时毁灭。开国女王楚言带着系统神器暗黑神戒穿越到风华大陆,成为楚家废柴嫡女。意外获得家族暗黑传承,自此与黑暗为伍,以血为祭,以咒为启,召唤神戒之中的的召唤兽,驾驭一切暗黑系魔兽。三阶到十阶,应有尽有;卖萌到耍酷,层出不穷……欠我的,我会一个一个拿回来!曾经天堂是你们的,但不好意思,今天起一起体味地狱滋味吧!
  • 星空下的霍格沃兹

    星空下的霍格沃兹

    在远东生活了11年,却不得不返回陌生的故土。已习惯了手握刀剑,却要面对一个魔法的世界。也许需要酿造荣耀,也许必须阻止死亡。但是,我一定会散尽黑雾,重寻星光。“我的名字是卡斯托.布莱克。可别忘了,哈利波特。”(没错这是轻松向,设定较严肃,大多来自pottermore。BG文,不黑,有时玩梗)(大学开学后不稳定更新,入坑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