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再次讲老子的军事思想。前面讲过“以奇用兵”,讲过胜敌“三宝”,讲过“善战者,不怒”,“善战敌者,不与”,本章讲“抗兵相若,哀者胜”。本章充分体现了老子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思想,即要取得战争上的胜利,必须先取得政治上的胜利,必须先做好政治动员,必须以真爱之心对待人民,使人民与军队一起以悲愤的情绪对敌作战。毛泽东和全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就是这样做的。
“原文”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①,而为客②;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
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③。
祸莫大于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④,
哀者胜矣。
“注释”
①主。先举兵进攻。
②客。后应兵,防御以备战的意思。
③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此四句首字均为动词。行,列阵。攘,伸起。扔,对抗。执,带领。
④抗兵相若。对抗之军,势均力敌。
“译文”
《用兵》一书有名言说:“我不进攻,而宁肯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宁肯退后一尺。”这就叫做:有阵势就像无阵势;举起肩膀就像没有肩膀;接近敌人就像没有碰到敌人;拿着兵器就像没有拿兵器。没有比轻敌更大的祸,轻敌几乎丢失我上述“三宝”。因此,双方交战兵力相当时,悲愤的一方能胜。
“解说”
老子在本章首先引古兵法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意即要积极取防御态势而不轻易取进攻态势。毛泽东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就是这样做的。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战争中,取防御态势数十年,一直到1946年,军队力量才发生彻底的转变,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彻底被人民所认识,等到国际形势有利,人民军队才大举进攻,将其赶到台湾。
这其实就是“不敢为天下先”在军事上的表现。不主张先发制人而主张后发制人。后发制人而不抢先进攻往往能取得政治上的主动。但是不先发制人,并不是完全消极地被动挨打,而是主动积极地防御或退却,其中包括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和人民的支持。所以老子认为,这就叫做有阵势好像没有阵势,举起肩膀好像没有肩膀,接近敌人就像没有碰到敌人,拿着兵器就好像没有拿兵器的样子。总之,要让敌人感到我方很弱,总是退却,没有准备或轻敌。而其实极其重视敌人,极得民心。实际重视敌人而表面示弱、轻敌,会造成敌人的轻视。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轻敌必败,轻敌就放弃了“不敢为天下先”,也丧失了“慈”与“俭”。
老子最后总结说:“抗兵相若,哀者胜矣。”这又是他最重要的军事思想之一。毛泽东同志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过老子军事思想的影响。老子把军事与政治合在一起,毛泽东则说过“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老子主张不敢为天下先,毛泽东则主张长期的“战略防御”;老子主张以慈爱和悲愤做宣传,毛泽东则主张把支部建立在连队上以开展政治活动,各级军队设政治领导者(如政委等)以加强政治工作,主张做战前动员的工作,使军队对敌悲愤。在他的《论持久战》中专设一个部分叫“抗日的政治动员”。他写道:“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什么是政治动员呢?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甚至说要“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他甚至亲自作动员。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言》上说:“我伟大祖国哪一天能由黑暗转入光明,我亲爱的同胞哪一天能过人的生活,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政府,依靠我们的努力来决定。”这表现了毛泽东和党对人民的慈爱,对人民一直过着非人生活的极大同情和悲愤。他特别历数了中国共产党的忍让、宽恕,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屡次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情况,从而激起全国人民对此的极大愤怒。这个战前动员总宣传,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深谙老子的军事思想,有“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宝,取“不争”,“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的态势,以“哀兵必胜”的思想为指导,以大量历史事实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以人民为敌、欺压百姓等丑恶嘴脸,从而激起了全民全军的极大悲愤。
“诗赞”
轻敌必招败
重视方为稳
若是力对等
哀兵则能胜
示之柔弱又防御
进攻宜慎宜慎又宜慎
抗兵相争哀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