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好老子的思想,必须始终从管理国家社会的角度和高度来看问题。如果把《老子》当做哲学和养生的学问来看就很不好理解。例如,一些地方讲“知”其实指巧智,本章讲“愚民”不是要人民愚蠢或愚昧,而是要使之愚钝、纯真、少知识。老子也并不是一般地反对知识的。这些都必须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才能理解。本章涉及教育问题,与二章“行不言之教”、四十二章“人之所教,我亦教之”等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思想。总的说来:身教重于言传,使民少知少欲,返璞归真,淳朴厚道。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①,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②。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③。
常知稽式,
是谓:玄德④。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然后乃至大顺。
“注释”
①古之善为道者。马王堆甲、乙本作“故曰道者”。
②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何新注此章为千古愚民政策之所本。实属误解。
③稽式。楷式。
④玄德。幽深之德。
“译文”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不是用“道”来教育人民使之聪明,而是要以此使他们淳朴愚钝。老百姓难于治理,是由于其巧智和知识多。因此,用巧智权术治国,是国家的灾难;不以巧智权术治国,是国家的福祉。懂得这两种不同的治国之策或哲理,也就有了一个法式。永远懂得并贯彻这个法式,这就叫深远之德。玄德,深奥呵,永恒呵,与万物相反。有此玄德然后就能达到国家久治大顺的目标。
“解说”
老子在本章开头的第一句就是:“古之善为道者。”这无意之中给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善为道者,在于某个目的。接下来的两句话“非以明民,将以愚之”透露的信息是:古之善为道者的目的在于管理,在于治国。为道,当然有为揭示一般哲理的,有为养生的,但是老子说“善为道者”乃是为了管理国家而要“愚民”。这说明长期以来包括从庄子开始把《老子》当做养生著作,后来的学术界当做哲学著作,都是一种误读。汉代马王堆甲本《老子》“古之善为”改为“故曰”就是一例,即此句改成了“故曰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意思是说“道”的一个重要目的,并不是用来使老百姓聪明和有知识的,而是用来使他们少智慧少知识的,这样修改虽然适合百姓阅读,但与老子原意不合。这里本来是不容易抄错的,而是故意修改的,目的变成了非管理方面。
老子的“愚民”主张,也不是要使人民完全愚昧无知,而是要使人民愚钝、天真、淳朴、厚道、不耍弄巧智。一些研究者有误解。老子认为,“善为道”是不要用“道”来使人民变得越来越聪明乖巧,而是要使人民懂得像宇宙自然那样天真、淳朴、自然,甚至愚钝,不很伶俐。“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并不是说由于他们知识多而是说因为他们用巧智以致作伪多。老子是不会反对知识的,没有知识,社会怎能发展进步?更何况自古就教育人民知识和技术的制度。《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大司徒》载:“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善,则民不怨。四曰以乐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使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
当时,教育在官,有教官,此为教制的重要方面。其中,尤其有“以世事教能”。显然这就是业务技术知识。接下来又说“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很明显,这里都有知识的传授。至于百姓学技能即业务技术则有十二种,第一种是稼穑,第二种是树艺,其余依次是作材、阜蕃、饬林、通财、化材、敛材、生材、学艺、世事和服事。老子熟知古代至周的教制,他是不会反对学习知识的。但是,他反对用巧智作伪。
民不能有用巧智作伪的现象,官亦如此。因此,管理人以巧智权术治国,是国家的灾难,不以巧智权术治国是国家的福祉。他认为这是千古不变的治国公式或法式。他深知常守这个公式就叫做“玄德”。“玄德”比“上德”更深奥,更近乎“道”,更为老子所看重。他感叹地写道:“玄德,深奥呵,永恒呵,与世俗事物不同。有此玄德然后可以达到大顺的治国目标。”
上述“两者”真的是千古不变的法式吗?老子认为,上古圣君治国,君民用心都很淳朴,没有智术奸诈,而使用智术日益增多,国难治而安稳不能长久。凡是以阴险诡计于治国者,都难有好的结果。老子这正反两个方面的真理是针对当时的诸侯国治内和对外风气日下、诈伪频起的现象而说的。他认为这是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要注意的管理之道。
“诗赞”
不智治国古代有
那时圣人多烦忧
不使知之使由之
便是聪明过了头
知识能改贫困状
智慧岂能当祸由
巧智作伪老子厌
上下纯真国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