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生威廉·帕里·墨菲多年从事糖尿病、血液病特别是恶性贫血病的研究。他与米诺特一起发现服用定量的肝脏对贫血病患者有一定疗效,最后制成了具有很高疗效的肝提取物针剂,使肝治疗法趋于完善。为此,他与米诺特教授和纽约州罗撤斯特大学医学院惠普尔教授一起分享了193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1829年2月6日,墨菲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斯托顿城。父亲是威斯康星州和俄勒冈州公理会的大臣,兼管各牧师团。由于家庭迁徙无常,墨菲小时候就连续换了好几个学校,幸而他聪明、自爱,读书不用别人操心。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威斯康星州的小学里度过的,对于墨菲来说那是一个快乐的时代。在俄勒冈州的中学毕业后,他进入俄勒冈州立大学,191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他成绩最出色的是数学与物理。当时,老师们都劝他应在这些方面下大工夫,因为校方有优厚的奖学金来鼓励研究物理的人。另外,当时俄勒冈州立大学从事物理研究的人才辈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上颇有声望。但是,他却偏偏醉心于医学,虽然获得医学奖学金十分困难,但这不能动摇他学医的决心。为了筹集进入哈佛医学院的费用,他不得不先到俄勒冈州公立学校任教,教授两年数学和物理。
1922年,墨菲以优异的成绩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结业后先在罗洛岛州的一家医院行医。他虽然年轻,医术却很高超,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并很快成了医学协会成员。几年之后,他又被哈佛大学召回,由助教升为讲师,又从讲师升为副教授。在这期间,他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一直参与医学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糖尿病和血液病学方面的研究。他曾对各种贫血病病理做了探讨,发现维生素B12、叶酸都是血球成熟时所必需的物质。
1926年他结识了米诺特教授,两人志同道合,他们根据惠普尔关于“肝作为食物因素对血红蛋白再生作用有影响”的理论,共同提出了用牛肝为主要食物来治疗恶性贫血症,同时用来治疗血红素不足的贫血和颗粒性血球过少症患者。他说:“作为一个医生,如何使更多的恶性贫血病患者得到治疗,如何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是我所关注的问题。另外,为达到目的,还必须考虑治疗简单化和效率提高,成本降低。”随后,他和米诺特教授又在布莱汉医院研究了3年多,分析了肝的有效成分,摸索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最后成功地获得了肝提取物针剂制品。为此,1930年他与米诺特一起获得爱丁堡大学喀麦隆奖;1934年除荣获美国医学协会颁发的布朗勋章外,还分享了这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他曾担任过一些医院血液病方面的顾问,并主持美国肝症研究中心。现在,墨菲博士虽因年迈退休,但仍在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
1920年,当惠普尔教授关于肝的医药新理论第一次在医药学会年会上宣布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幸而墨菲和米诺特两人卓有见识,根据他的理论始终不渝地进行研究,发展了这一理论,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实,墨菲他们的成果是理应更早地被推广应用的,但在某些“权威”的书桌上无故被压了整整5年。这正如他说的:“用肝来治疗贫血,直到20世纪中叶才被医药界认为正确无误。我著的那部《贫血症治疗研究》,1939年才出版问世。其实,远在出版前五年就交给出版商了,听说一直在前辈专家的面前打转转,连一个字也未过目。研究科学一定要持这样的态度:不要乱说别人的见解是错误的!”
墨菲是个沉稳的人,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所以他在科研上总是表现出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来,再加上他坚持不懈的执著干劲,使他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理想必须扎根于现实,否则只是空想。只有理想同现实结合起来,理想才能结出果实;脱身现实,理想就不结果实。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构建一个宏伟蓝图,更多需要的是我们脚踏实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