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事求顺,知识面要宽,适应性要强。圣人入裸国尚坦裸,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固执,来顺应大的环境是必须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就构成了各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聪明的办事者一定要学会随风俗变化而变化,不断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在古代,风俗是统治人民的基础,聪明的统治者总是利用风俗来收买民心。入乡随俗之法是使反客为主的重要处世战略。关于“入境问俗”,宋苏轼《密州谢上表》:“入境问俗,又复过于所期。”《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大意是,进入另一地区,要先打听一下民俗,禁忌,以免遇到麻烦。《韩非子·说林上》中有一则故事说:鲁国城有一对夫妇,男善编草鞋,女善织麻布。他们听说越国是个鱼米之乡,富庶安民,就准备迁居到越国经商。邻居劝他们,越人从小光着脚板走路,个个蓬头披发,从不戴帽子,谁买你们的草鞋和麻布?邻居的话使他们打消了去越国的念头。“在汗珠尚未流前领取报酬。”这是阿拉伯的一句谚语。
有一次,西方某个广播节目中,曾邀请一位派驻此地的阿拉伯记者,到节目中接受访问。节目结束后,导播对这位记者说:“实在对不起,钟点费还未领到,明后天再补送吧!”而这位阿拉伯人却说:“在我们国家,工作的报酬应在汗未流前领取。”这句话使得全体工作人员无言以对,只好临时到银行领款。虽是如此,却不觉得对方失礼,因为那是一种“风俗习惯”啊!对于一些民族的独特风俗习惯,大家一定觉得很新奇,但要和对方交朋友,就一定要熟悉对方的这些习惯,并将其“风俗习惯”运用于社交策略上。如果,我们在与人交谈时,自己的言辞往往无法说服对方,尤其是在请求别人时,总是提不出有力的证言,这时我们不妨利用“风俗习惯”来解决。张君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年轻人,他在一个外商独资企业里做事。同办公室有位同事,年龄、学历等各种条件与张君相仿,只是这位同事在办公室里只用“约翰”这个英文称谓,张君对此不以为然。两个条件相近的年轻人在同一处工作,自然会有竞争。时间长了,张君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干劲绝对不比约翰差,可是外国老板却对约翰更赏识。常常是他们两人同在办公室办公时,老板打电话把约翰叫去商量事情。而且有一次晋升的机会,老板也给了约翰。张君感到苦恼,但又不知是什么原因。不久张君被派去做一件有难度的工作,他充分发挥才干,事情办得利落漂亮。外国老板非常高兴,夸赞他说:“你比约翰要强。”接着又问他:“你能否起个英文名字呢?你的中文名字我叫起来实在太费力了。”至此,张君才明白,原来自己先前与约翰待遇的差别,是由名字引起的。张君后来也起了一个顺口的英文名字。他现在想通了:人要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固执,来顺应大的环境,特别是当你向着某个既定目标努力时,如处处执拗,不啻于是为自己设置障碍,那样的话只能被环境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