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9900000034

第34章 立储贰入承大统释嫌疑准请撤帘

却说包拯奉诏为御史中丞,受职以后,仍然正色立朝,不少挠屈。甫经数日,又伏阙上奏道:“东宫虚位,为日已久,中外无不怀忧。陛下试思物皆有本,难道国家可无本么?太子系国家根本,根本不立,如何为国?”仁宗怫然道:“卿又来说此事了。朕且问卿,何人可立?”拯叩首答道:“臣本不才,叨蒙恩遇,所以乞请建储,无非为宗庙万世至计,陛下今问臣应立何人,仍是疑臣多言。臣年将七十,且无子嗣,还想甚么后福?不过耿耿孤忠,不能自默呢。”(语诚且挚。)仁宗面色转和,方道:“忠诚如卿,朕亦深知,建储事总当举行,待朕妥议便了。”拯乃退出。原来拯有一子名纟意,娶妻崔氏,尝通判潭州,壮年去世。崔氏无出,守节不再嫁,因此拯面奏仁宗,自称无子。但拯有媵妾,已娠被出,在母家产生一男,事为崔氏所知,密为赡养,母子俱全。嘉六年,拯进为枢密副使,越年,遇疾将殁,崔乃白拯取回媵子,由拯命名曰纟延。拯并留遗嘱道:“后嗣倘得为官,当谨守清白家风。如或犯赃,生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我子孙。”言讫乃逝。有诏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随笔结过包拯事,免得后文另起炉灶。)惟立储一事,也至嘉六七年间,方才定夺。

先是张贵妃殁后,仁宗痛失爱妃,追怀故剑,复召回前时所宠的杨美人。(应二十八回。)杨本刘太后姻戚,色艺兼优,自重入宫后,晋封婕妤,历加修媛、修仪诸名位。怎奈秀而不实,诞玉无期,就是曹后以下诸妃嫔,或生而不育,终成虚愿。(史称仁宗有三子,曰,曰昕,曰曦,皆夭殇。)仁宗复采选良家女十人,一一召幸,宫中号为十阁。刘氏、黄氏在十阁中,尤称骄恣,免不得有内外请托等弊。当嘉四年秋间,月食几尽,御史中丞韩绛,密奏十阁恃宠,不足毓麟,反伤阴教,应严加裁抑云云。仁宗检查得实,乃将十阁尽行遣出,并放宫女一二百人。既而文彦博告老辞职,富弼因母丧丁忧,就是黑王相公王德用(德用面黑,人呼为黑王相公。),前曾召为枢密使,至是亦已免职,刘沆亦罢去,乃用韩琦同平章事,宋庠、田况为枢密使,张为副使。琦既入相,即以建储为请。仁宗谓后宫有孕,待分娩后再议,那知满望弄璋,变成弄瓦,琦乃怀《汉书·孔光传》进呈,且奏道:“汉成无嗣,曾立犹子,彼系中材主,尚能若此,况陛下呢。太祖手定天下,传弟不传子,陛下知法先祖,何妨择宗室为嗣呢。”仁宗仍然不决。会宋庠以惰弛免官,擢学士曾公亮为枢密使,嗣更与韩琦并相,以张代公亮后任,并进欧阳修参知政事。公亮娴法令,修长文学,通治术,与韩琦同心辅政,朝廷称治。四人均以建储未定为忧,一再疏陈,终未见报。

会知谏院司马光,及知江州吕诲,又连章固请,词极剀切,仁宗颇为感动,将二疏送交中书。及琦入对,即申读光、诲二疏。仁宗遽谕道:“朕有意久了,究竟何人可嗣?”琦忙答道:“这事非臣等所敢私议,请陛下自择!”仁宗复道:“宫中尝养二子,年少的近时不慧,就是大的罢!”琦闻旨,便即请名,仁宗道:“就是宗实。”琦极力赞成。仁宗道:“宗实现居濮王丧,须降旨起复,方可册立。”琦复道:“事若果行,不可中止,陛下断自不疑,乞从内中批出!”仁宗道:“且先由中书传旨,起复他知宗正寺,何如?”琦便应声遵旨,当即出传上旨,起复宗实。宗实父允让,(见二十八回。)封汝南郡王,嘉四年冬薨逝,追封濮王。宗实居庐守制,因有诏起复,固辞不拜,哀乞终丧。仁宗再召问韩琦,琦对道:“陛下为宗社计,乃择贤而立,今固辞不受,勉尽孝道,这便是所谓贤呢,请令终丧视事便了。”(定策立储,是韩魏公生平大业,故言之特详。)

至嘉七年秋季,宗实终丧,尚坚卧不起。琦复入朝启奏道:“宗正一诏,已见明文,中外臣民,已知陛下择嗣,不如即日正名为是。”仁宗道:“准卿所奏!”琦退至中书处,即召翰林学士王草制。奋然道:“这是国家大事,应面授上命,方可拟诏。”琦答道:“既如此,快去请对罢。”翌日请对,由仁宗召见。跪奏道:“海内望陛下立储,不啻望岁,这事果出自圣意吗?”仁宗道:“朕意已决定了。”再拜称贺,乃退朝草制。制命既下,宗实复称疾固辞,章十余上。知谏院司马光入奏道:“皇子固辞主器,延至旬月,可谓贤德过人。但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这是臣子大义,请陛下举义相绳,皇子自不敢有违了。”仁宗乃召同判大宗正寺安国公从古等,往传旨意,宗实尚不肯受命。记室周孟阳私问宗实,究为何意?宗实道:“非敢邀福,实欲避祸呢。”孟阳道:“今皇上屡次传诏,乃固辞不受,倘中官等别有所奉,转启嫌疑,尚能宴安无患否?”宗实始悟,乃与从古等相约入宫。临行时语家人道:“谨守吾舍!待上有嫡嗣,我即归来了。”及既入宫中,谒见清居殿,赐名曰曙,自是每日一朝,有时或入侍禁中。过了一月,受封为钜鹿郡公。转瞬间已是嘉八年,正月中无事可表,一到二月,仁宗复患疾卧床,不能视朝,令中书、枢密奏事,须至福宁殿内的西阁中。旋经太医调治,稍有起色,三月初旬,曾亲御内殿二次,嗣复寝疾不起,渐加沉重,竟至驾崩。遗诏皇子曙即皇帝位,皇后曹氏为皇太后。总计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寿五十四岁,改元多至九次。两宋诸帝,要算仁宗享国最号长久。仁宗恭俭仁恕,出自天性,治术尚宽,刑法尚简,所用枢要诸臣,虽贤奸、直枉迭为消长,究竟君子多,小人少,因此力持大体,没甚变故。就是庆历年间,党议蜂起,韩、范、富、欧等为一派,吕、夏、宋、陈等为一派,互相排斥,各是其是,但也不过内外迁调,未尝妄兴大狱,所以宋史上称为仁主,极力颂扬,这且不必絮述。

且说仁宗已崩,皇后曹氏即命将宫门各钥收置身旁,俟至黎明,命内侍召皇子入宫,且传集韩琦、欧阳修等,共议皇子即位事宜。皇子哭临已毕,遽欲退出。曹后道:“大行皇帝遗诏,令皇子嗣位,皇子应承先继志,不得有违!”皇子曙变色道:“曙不敢为。”韩琦忙掖留道:“承先继志,乃得为孝,圣母言不可不从!”皇子乃遵即帝位,御东楹见百官,是为英宗皇帝。英宗欲循行古制,谅阴三年,命韩琦摄行冢宰。琦奏称古今异宜,不应遵行,乃尊皇后为皇太后,请太后权同处分军国重事。太后因御内东门小殿垂帘,宰辅等逐日复奏,由太后援经据史,处决事件,遇有疑难,每语辅臣道:“公等妥议,应该如何处置,便可解决了。”自是韩琦等悉心赞议,太后未尝不从。独对待曹氏懿戚,及宫中内侍,丝毫不肯假借,内外为之肃然。既而立皇后高氏,后系故侍中高琼曾孙女,母曹氏,为太后胞姊,既生女,幼育宫中。既长出宫,为英宗妃,封京兆郡君,至是册为皇后,与太后如母女一般,当然爱敬有加。太后复重富弼名,召为枢密使。忽英宗偶然不豫,渐渐的举措乖常,左右有所陈请,辄遭暴怒,甚且杖挞相加。内侍等受虐不平,遂交诉内都知任守忠。守忠初为仁宗所黜逐,嗣复召入,累擢至内都知,仁宗欲立英宗,守忠恐英宗明察,拟援立庸弱,谋攫内权,旋因计不得逞,未免失望。适内侍等入诉帝状,遂乘间设法,谗构两宫。看官!试想天下有几个慈明不昧的贤母,诚孝无私的令主,能不听亲幸媒孽么?守忠等日夕浸润,惹得两宫都动疑起来,由疑生怨,由怨成隙,好好的继母继子,几乎变成仇雠。知谏院吕诲亟上书两宫,开陈大义,词旨恳切,多言人所难言,两宫意终未释。

一日,韩琦、欧阳修奏事帘前,太后呜咽涕泣,具述英宗变态。韩琦道:“皇躬不豫,因致失常,痊愈以后,必不至此。且太后为母,皇上为子,子有疾,母可不容忍么?”太后尚流泪不止。欧阳修复进奏道:“太后事先帝数十年,仁德昭闻,天下共仰,从前温成得宠,太后尚处之泰然,如今母子相关,何至不能相容呢?”太后闻言,方才收泪。修又道:“先帝在位日久,德泽在人,所以一旦晏驾,天下奉戴嗣君,不敢异议。今太后原是贤明,究竟是一妇人,臣等五六人,统是措大书生,若非先帝遗命,那个肯来服从呢?”(前以婉言动之,后用危言警之,欧阳公也算善言。)太后沉吟不答。琦竟朗声道:“臣等在外,皇躬若失调护,太后不得辞责。”(索性逼进一层。)这数语,引动太后开口,即矍然道:“这话从那里说来?我心更愁得紧哩。”(正要引你此语。)琦与修均叩首道:“太后仁慈,臣等素来钦佩,所望是全始全终哩。”叩毕乃退。内侍等听着,统不禁瞠目咋舌,阴谋为之少懈。

越数日,琦独入内廷,向英宗问安。英宗略谕数语,便道:“太后待朕,未免寡恩。”琦遽对道:“古来圣帝明王也属不少,独称舜为大孝,难道此外多不孝么?不过亲慈子孝,乃是常道,未足称扬,若父母不慈,子仍尽孝,乃得称名千古。臣恐陛下事亲未至,尚亏孝道,天下岂有不是的父母么?”英宗不觉改容。嗣英宗疾已少瘳,命侍臣讲读迩英阁。翰林侍讲学士刘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天下事,即拱手讲解道:“舜起自侧陋,尧乃禅授大位,天下归心,万民悦服,这非由舜别有他术,只因他孝亲友弟,德播远近,所以讴歌朝觐,不召自来呢。”(借史讽主,语重心长。)英宗悚然道:“朕知道了。”遂进问太后起居,自陈病时昏乱,得罪慈躬,伏望矜宥等语。太后亦欣慰道:“病时小过,不足为罪,此后能善自调护,毋致违和,我已喜慰无穷,还有甚么计较?况皇儿四岁入宫,我旦夕顾复,抚养成人,正为今日,难道反有异心么?”英宗泣拜道:“圣母隆恩,如天罔极,儿若再忤慈命,是无以为人,怎能治国?”太后亦不禁下泪,亲扶帝起,且道:“国事有大臣辅弼,我一妇人,不得已暂时听政,所有目前要务,仍凭宰相取决,我始终未敢臆断,待皇儿身体复原,我即应归政,莫谓我喜称制呢。”(如此明惠,即间或被蒙,亦不过如日月之食而已。)英宗道:“母后多一日训政,儿得多一日受教,请母后勿遽撤帘!”太后道:“我自有主意。”英宗乃退。自是母子欢好如初,嫌疑尽释。

韩琦等闻知此事,自然放心。惟因英宗久不御朝,中外担忧,致多揣测。会值京师忧旱,英宗适御紫宸殿,琦遂请乘舆祷雨,具素服以出,人情乃安。是年冬,葬大行皇帝于永昭陵,庙号仁宗。封长子仲缄为光国公,寻复晋封为淮阳郡王,改名顼。时英宗已生四子,俱系高后所出,除淮阳王顼外,次名颢,又次名颜,幼名君页。颜甫生即夭,余见后文。越年改元治平,自春至夏,帝疾大瘳。琦欲太后撤帘还政,乃就入朝奏事时,请英宗裁决十余件。裁决既毕,琦即复奏太后,且言:“皇上明断,裁决悉合机宜。”太后一一复阅,亦每事称善。琦因叩首道:“皇上亲断万机,又兼太后训政,此后宫廷规划,应无不善,臣年力将衰,恐不胜任,愿就此乞休,幸祈赐准!”太后道:“朝廷大事,全仗相公,相公如何可去!我却不妨退居深宫呢。”琦复道:“前代母后,贤如马、邓,尚不免顾恋权势,今太后便拟复辟,诚属盛德谦冲,非马、邓诸后所可及。臣幸际慈明,钦承无已,但不知于何日撤帘?”太后道:“我并不欲预政,无非为皇上前日抱恙未痊,不得已而在此。要撤帘就可撤帘,何必另定日子呢?”言已即起。(临事果断,不愧贤后。)琦即抗声道:“太后已有旨撤帘,銮仪司何不遵行?”当下走过銮仪司,把帘除下。太后匆匆趋入,御屏后尚见后衣。内外都惊为异事。英宗加琦为右仆射,每日御前后殿,亲理政事。并上太后宫殿名,称作慈寿宫,所有太后出入仪卫,如章献太后故事。

既而知谏院司马光上疏,极言:“内侍任守忠谗间两宫,为国大蠹,若非母后贤明,皇上诚孝,几乎祸起萧墙,乞即援照国法,将守忠处斩都市!”英宗览鉴,却也动容,惟一时未见降旨。越宿,韩琦至中书处,骤出空头敕一道,自己署名签字,复令两参政同时签名。参政一是欧阳修,一是赵。于仁宗末年入任是职。欧阳修接敕后,也不多说,当即签名。赵却有难色,修语道:“不妨照签,韩公总有说法。”乃勉强签字。签毕,琦即坐政事堂,召守忠至,令立庭下,即面叱道:“你可知罪么?本当伏法,因奉旨从宽,姑把你安置蕲州,你当感念圣恩,勿再怙恶!”言毕,便取出空头敕,亲自填写,付与守忠,即日押令出都。(手段似辣,然处置阉人不得不如是神速,且韩魏公定已密奏得旨,当非专擅者比。)又把守忠余党史昭锡一律斥出,窜徙南方,中外称快。过了数月,适琦入朝,英宗忽问琦道:“三司使蔡襄品行如何?”琦未知问意,但答言:“襄颇干练,可以任用。”英宗不答。越日竟命襄出知杭州。看官道是何因?原来太后听政时,曾与辅臣言及,谓:“先帝既立皇子,不但宦妾生疑,就是著名的大臣亦有异言,险些儿败坏大事,我不愿追究,已将章奏都毁去了。”为了这几句懿旨,时人多猜是蔡襄所奏,究竟襄有无此事,无从证实,不过他素好诙谐,语言未免失检,遂致同列滋疑。小子尝记蔡襄平日与陈亚友善,襄戏令陈亚属对,口占出句云:“陈亚有心终是恶。”陈即应声道:“蔡襄无口便成衰。”当时旁坐诸人,共推为绝对,且因襄欲嘲人,反被人嘲,共笑为诙谐的报应。(因国事带叙及此,隐寓劝戒之意。)其实襄擅吏治才,遇有案件,谈笑剖决,吏不敢欺。尝知泉州,督建万安桥,长三百六十丈,利济行人;又植松七百里,广为庇荫,州民无不颂德。万安桥一名洛阳桥,迄今碑石尚存,蔡襄亲书碑文,约略可辨。(俗说蔡状元造洛阳桥,就是此处。)只因戏语招尤,致触主忌。治平三年丁母忧,归兴化原籍,越年卒于家,追赠礼部侍郎,后来赐谥忠惠。(仍不掩长,是忠厚之笔。)小子有诗叹道:

泽留八闽起讴歌,一语招尤可若何?

才识慎言存古训,不如圭坫尚堪磨。

英宗入嗣,曹后听政及撤帘,皆韩琦一人之力。宣圣所云“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临大节不可夺者”,如韩魏公足以当之。欧阳修、曾公亮、张、王、司马光等,类皆附骥而彰,而曹后之贤明,英宗之孝敬,亦赖是以成。欧子谓“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诚非过誉也。彼夫真宗之初有吕端,仁宗之初有王曾,以韩相较,有过之无不及者,贤相与国家之关系,固如此哉!

同类推荐
  • 传奇老北京——《日下旧闻考》解读

    传奇老北京——《日下旧闻考》解读

    西直门出入给皇帝运水的水车,阜成门出入给宫廷运煤的煤车,正阳门出入皇帝祭祀天地的车辇,朝阳门走粮车,东直门通柴车,崇文门进酒车,宣武门出刑车,要定门送战车,出兵打仗,得胜还朝,要进德胜门。老北京的故事异彩纷呈,说之不尽,本书带你循着北京的足迹溯及历史传奇……
  •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忆江南所著的《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内容涵盖从史前,秦汉、两宋,一直到元明清的中国历史。《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用平白的语言讲述那些不为大众所知的历史,教你看清历史的真相,让历史退去正史的华美霓裳而裸奔!
  • 我是汉献帝

    我是汉献帝

    堂堂皇帝,岂容一二小臣叫嚣。巍巍华夏,数我中兴名主。曹操你阴险狡诈么!朕一枪崩了你!刘备、孙权你等暗怀鬼胎否?朕一枪解决你!朕吃着瓜子,抱着佳人,天下万物尽在掌中也!逆天改命,朕乃古今第一人也!---求收藏,求打赏,求推荐,献帝如是说。有兴趣的朋友加群:82949319
  • 大宋遗民的亡朝岁月

    大宋遗民的亡朝岁月

    历史上,每一新旧朝代的更替,都会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有以新朝为“天命人旧”而顶礼膜拜者;有为旧朝尽忠殉难死节者;也有藏身于残山剩水之间,拒不合作者。他们头上顶着“义愤”、“责任”、“建设”,同时也在心中存着故朝归来的期待,但等到的却永远是泪尽胡尘里。他们,就是一群最可怜的帝国遗孤。被故朝抛弃,又不融于新朝的遗民们。
  • 挽红裳

    挽红裳

    我想过我会死,但我没想过我会死的这么早。我想过我会重生,但我没想过我依旧是他人附骨之魂。一言一笑演出的竟是他人繁华红纸白书且到红尘看一场笑话
热门推荐
  • 无头骑士见闻录

    无头骑士见闻录

    这是一个有趣的里世界,有逗比的狼人,病娇的吸血鬼,吃货的幽灵...等等等等,但是我写不写的到就不知道了--这就是个坑,各种人物乱入请注意--ps:主角不是单纯的无头骑士,还有死亡骑士的能力,这个补丁先打了--
  • 修仙从武侠开始

    修仙从武侠开始

    主角本来是一个废材的普通人,可是突然有一天他穿越了,而且还得到了穿越众必备的金手指,接着他便开始了屠神灭魔的一生。自盘古开天辟地,清气上升是为天,浊气下降是为地,天地初开辟,自分三界,为天、地、人,天界,亦称神界,神,禁七情六欲,亦是无情,地界,又称冥界,六道轮回之所,设十殿阎罗,十八层地狱,人界,也称凡间界,人,天地之主角,万物之灵首,神本有情,只因有神私下凡尘,留恋其中而不能自拔,神王知后震怒,定下天条,禁欲,自此仙凡永相隔。“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
  • 我那作死的青春

    我那作死的青春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回到家的,头脑一片空白。在道德面前我走了一条不归路,而且欲罢不能。
  • 毛泽东与东周列国志

    毛泽东与东周列国志

    毛泽东熟悉历史,其中有一段是东周列国,也就是从周平王迁都洛阳到秦始皇这段悠久的故事。六经皆史。他从小就读古书,有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凡先秦诸家著作,无所不读。
  • TFboys霸道王俊凯

    TFboys霸道王俊凯

    天塌下来有我盯着,林千羽,不要伤心,你还有我王俊凯,我不会让别人在有接近你的机会,我王俊凯一辈子都会守护你林千羽,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了你,污蔑你,误会你,只有我王俊凯不会污蔑你,伤害你,欺负你,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王俊凯,永远都会相信你·····,要记得你还有我,还有我保护,相信你。
  • EXO之仙鬼人妖

    EXO之仙鬼人妖

    圣人升仙,死后成鬼,平凡为人,堕落变妖。欢迎进入,四届的故事
  • 直播之打造史上字数最多的书

    直播之打造史上字数最多的书

    本书旨在,打造起点字数最多的书,本书旨在,打造一天更新500万的字数的书!(好吧,以上纯属扯淡……请各位闲得蛋疼的读者大大强势围观!)(嗯哪,就是这样~~~~)(看到的,请点击收藏,围观神话的诞生!)
  • 金融:丰富金融形态

    金融:丰富金融形态

    本书包括山西票号产生的背景、钱庄的产生与消亡、当铺的特色经营、账局业务的兴衰等内容。
  • 强袭魔女斯卡保罗集市

    强袭魔女斯卡保罗集市

    某苦逼同人作者的奇异梦境的故事。
  • 读《围炉夜话》学生活

    读《围炉夜话》学生活

    学习,对于人类来说是增长知识,充实精神必不可少的,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所求,就要有所取,这就是需要学习。学习给人快乐、使人高雅、长人才干!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话道出了为人处世的自守友善之德。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是一个道理。